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被引量:148
1
作者 龚义 吴小平 欧阳安蛟 《浙江国土资源》 2002年第10M期46-49,共4页
关键词 义乌市 建设用地 城市化 耕地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67
2
作者 岳健 张雪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8,共11页
在分析了我国于 2 0 0 2年 1月起试行的最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之后 ,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 ,并提出了将我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这三大类用地的设想 ,同时尝试提出了另一个土地利用分类方案。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类 生态用地 中国 用地 建设用地
下载PDF
土地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初探 被引量:134
3
作者 张正峰 陈百明 董锦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48,共6页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土地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是制定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根本依据 ,也是划定土地整理区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本文在归纳分析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潜...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土地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是制定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根本依据 ,也是划定土地整理区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本文在归纳分析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将我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从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三方面进行了界定 ,并着重对大陆地区目前开展较为广泛的耕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 ,对土地整理潜力的评价单元、评价因素、评价方法与评价技术手段进行了评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力内涵 土地整理 耕地 农村 建设用地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GIS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37
4
作者 陈燕飞 杜鹏飞 +1 位作者 郑筱津 林瑾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1-804,共4页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 rcM 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 rcM 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建设用地 生态适宜性评价
原文传递
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理论命题与机制转变 被引量:135
5
作者 曲福田 高艳梅 姜海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7,共8页
农地过度非农化和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低不仅导致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受损,也是引起产业准入门槛过低、产业结构雷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对我国土地管理主要问题的辨析入手,认为以土地产权主体缺位、土地... 农地过度非农化和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低不仅导致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受损,也是引起产业准入门槛过低、产业结构雷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对我国土地管理主要问题的辨析入手,认为以土地产权主体缺位、土地征用权滥用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非合作博弈为特征的政府治理缺陷是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我国农地损失存在着代价性损失和过度性损失;而导致过度性损失的主要经济学原因是政府失灵,即对土地市场的排斥和对土地价格的扭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为我国土地管理的重点应以减少或消除农地过度性损失为主要目标,建立起"产权明晰、管制有效、市场配置、调控有序"的土地管理机制。文章对实现这一机制的政策建议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命题 土地管理政策 机制转变 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运行质量 土地管理机制 非合作博弈 土地征用权 科学发展观 粮食安全 建设用地 社会安全 生态安全 产业准入 产业结构 主体缺位 土地产权 政府治理 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
原文传递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 被引量:136
6
作者 钟太洋 黄贤金 王柏源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31,共14页
为分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的定义,将环境领域的脱钩概念和脱钩分析引入土地利用分析,在IPAT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建设用地和GDP等变量在内的核算方程,据此对环境领域基于变化... 为分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的定义,将环境领域的脱钩概念和脱钩分析引入土地利用分析,在IPAT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建设用地和GDP等变量在内的核算方程,据此对环境领域基于变化量的脱钩评价方法加以了改进,建立了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我国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相互关系为例,分别分析了2002—2007年期间全国以及31个省级区域GDP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非农产业GDP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以及第三产业GDP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脱钩关系。分析表明:以年度为时间尺度,在2002—2007年之间,从GDP和建设用地角度考察,除青海省、上海和海南在个别年份落在强脱钩区域,其余28个省级区域均落在弱脱钩区域;从非农产业GDP和建设用地角度考察,除上海在2006年落在强脱钩区域外,其余30个省级区域均落在弱脱钩区域;从第三产业GDP和建设用地角度考察,除西藏在2003年落在扩张性复钩以及青海、上海、海南和广西在个别年份落在强脱钩区域外,其余26个省级区域均落在弱脱钩区域;以2002—2007年时间段为时间尺度,全国及31个省级区域均落在弱脱钩区域。鉴于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滞后关系,以时期为时间尺度进行脱钩分析更为合适;分析还表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对于实现脱钩有重要作用,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实现强脱钩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学 脱钩分析 IPAT方程 建设用地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9
7
作者 喻忠磊 张文新 +1 位作者 梁进社 庄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07-1122,共16页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空间开发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 进展
原文传递
存量规划: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25
8
作者 赵燕菁 《北京规划建设》 2014年第4期153-156,共4页
不久前,上海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本轮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出“严守用地底线,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说,2007年深圳总体规划是第一个从增量为主转向存量为主的规划,那么上海总规很可能意味着,存... 不久前,上海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本轮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出“严守用地底线,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说,2007年深圳总体规划是第一个从增量为主转向存量为主的规划,那么上海总规很可能意味着,存量规划正式成为法定主流规划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编制工作 建设用地 零增长 上海
原文传递
基于TOPSIS方法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112
9
作者 朱珠 张琳 +1 位作者 叶晓雯 张燕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9-144,共6页
在TOPSIS方法下,充分考虑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结合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的农用地综合效益、建设用地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研... 在TOPSIS方法下,充分考虑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结合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的农用地综合效益、建设用地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利用效益偏低,2010年全国平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仅约0.28;②我国土地利用"成本投入—效益产出"比过高;③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农用地综合效益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高效益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综合效益 TOPSIS方法 用地 建设用地
原文传递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6
10
作者 黄季焜 朱莉芬 邓祥征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35-1241,共7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提供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作者收集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期间,中国建设用地在不同区域扩展的变动趋势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0年间不同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影响... 利用中国科学院提供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作者收集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期间,中国建设用地在不同区域扩展的变动趋势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0年间不同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989~2000年间,虽然全国建设用地总体扩张速度加快了,但其变化趋势在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有所减缓,而中西部地区明显加速.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速减缓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并没有引起人均建设用地的扩张,建设用地已经向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加速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向平面扩张更快,这可能同当地政策及当地相对便宜的地价有关.因此,经济增长带来的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减少可能在中西部地区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被引量:95
11
作者 龙花楼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 ̄2001年... 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 ̄2001年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聚集度指数划分的各区段农村宅基地在建设用地增加中所占比例总体上看,从上游至下游,从甘孜—玉树区到泸州—迪庆区、恩施—重庆区、铜陵—宜昌区直至上海—巢湖区,这一比例逐渐降低;长江沿线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与样带内各区段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基本上验证了此前的理论假设。据此,目前由各省(区、市)自行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不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国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区、分类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针对研究区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发展现状,根据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沿线 宅基地 农村 转型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 2001年 研究区 集成研究 环境要素 研究方法 横向比较 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自然条件 管理对策 聚集度 假设 比例 标准 制定 迪庆
下载PDF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75
12
作者 罗罡辉 吴次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4年第6期14-17,共4页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合理的建设用地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 方法。研究结果:文中的5种预测方法在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结论:建设用地需求应采取多方 案进行预测,使...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合理的建设用地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 方法。研究结果:文中的5种预测方法在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结论:建设用地需求应采取多方 案进行预测,使规划更具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建设用地 预测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72
13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3 位作者 李玉兰 姜广辉 颜国强 徐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64,共6页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该文选择北京的海淀区、平谷区和河北省的曲周县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该文选择北京的海淀区、平谷区和河北省的曲周县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第一产业增长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农用地与环境用地间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稳定,环境用地不断减少;在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农用地内部之间以及建设用地对其它用地类型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内部耕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也在不断增加;而在以二、三产业增长为主的经济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则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与环境用地之间相互竞争农用地,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环境用地面积增加,而农用地面积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 区域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 增加 土地利用变化 第一产业 驱动机制 典型区 园地 地面
下载PDF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 被引量:69
14
作者 郑振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13-18,共6页
研究目的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法。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因果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以分配指令性控制指标为特征的《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失灵的原因;提出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 研究目的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法。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因果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以分配指令性控制指标为特征的《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失灵的原因;提出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思路。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的内容是把耕地保护放到“五个统筹”的发展观中来,确定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目标;改指令性控制指标为预测性、指导性规划指标;以纠正市场失灵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改目标规划为行动规划;强调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国 可持续发展 改革 土地市场 耕地保护 建设用地 征地补偿标准
下载PDF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被引量:74
15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3 位作者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3,共6页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弱;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建设用地比例增加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 非农化 增加 建设用地 驱动机制 地类 比例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76
16
作者 喻建华 高中贵 +1 位作者 张露 彭补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3-217,共5页
在Con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基础上,计算了1994-2002年江苏省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建设用地对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占用,引起了昆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下降。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量下降了8.9%,人均占有量(... 在Con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基础上,计算了1994-2002年江苏省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建设用地对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占用,引起了昆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下降。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量下降了8.9%,人均占有量(Ave(ESV))下降了13.0%。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弹性系数都小于1。水域面积的变化则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起到放大作用。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影响昆山市的粮食安全问题,而水域的变化则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山市 耕地面积 粮食安全问题 人均占有量 建设用地 下降 占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水域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68
17
作者 王君 朱玉碧 郑财贵 《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9-31,共3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各种运作模式特点、利弊分析比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建设用地运作方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建设用地 挂钩 运作模式
下载PDF
北京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展--以大兴区为例 被引量:71
18
作者 吴铮争 宋金平 +2 位作者 王晓霞 成弈 张宁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5-293,I0003,共10页
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是探讨城市未来空间结构和形态演变的基础。本文基于北京大兴区1994、2001和2006年3期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城镇用地信息,通过对城市扩展强度、城市扩展梯度、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模式等建设用地的总体扩张行为进行... 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是探讨城市未来空间结构和形态演变的基础。本文基于北京大兴区1994、2001和2006年3期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城镇用地信息,通过对城市扩展强度、城市扩展梯度、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模式等建设用地的总体扩张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区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特征,对明确未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乡建设效益提供基本依据。结果显示,大兴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不断增强;中心城区以及中心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导致建设用地在高指数区间集中的趋势明显,农村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得低指数区间的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根据城市化扩展梯度,大兴区分为城市化高速扩展带、城市化快速扩展带和城市化低速扩展带;紧邻中心区的城市化高速扩展带,以集中连片式扩展为主,该模式在边缘区空间扩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土地利用以轴向扩展模式为主,轴向扩展稳定地影响着大兴区城市化进程。独立发展模式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将明显增强,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建设用地 城市边缘区 北京大兴区
下载PDF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51
19
作者 姜海 曲福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4-51,共8页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土地管理实际需求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概念以及三种可能适用于需求预测的土地经济理论数学化、模型化,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十一五”期...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土地管理实际需求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概念以及三种可能适用于需求预测的土地经济理论数学化、模型化,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建设用地需求与管理压力进一步增大,但适当的土地政策可以避免3-5万hm2的过度性土地损失。研究结论:加快先进分析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中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 需求预测 方法 建设用地 江苏省
下载PDF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被引量:64
20
作者 李兆富 杨桂山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5,共6页
采用苏州市1949年~2002年统计数据,研究揭示了苏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了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①苏州市土地开发强... 采用苏州市1949年~2002年统计数据,研究揭示了苏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了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①苏州市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建设用地比重大;耕地面积减少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494hm2,远低于全国水平;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市耕地面积逐渐递减,经历了增加-快速减少-缓慢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③地资源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模拟的指数方程对耕地面积的估算值和实际值误差较小,证明用指数递减方程预测耕地面积随人均GDP增长的变化是可行的;④在人均GDP为10000元~20000元、20000元~30000元和30000元~60000元阶段,苏州市GDP每增加百亿元所占用耕地面积分别为4450hm2、2795hm2、1178hm2,表明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过程 苏州市 关系研究 耕地资源 50年 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耕地面积 土地开发强度 经济发展模式 2002年 统计数据 土地利用 区域差异 资源变化 定量分析 建设用地 变化趋势 指数递减 指数方程 递减方程 产出率 实际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