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On细胞和Off细胞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若曦 蒋涛 +3 位作者 焦英甫 高坡 杨立群 俞卫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98,共4页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是疼痛下行易化和抑制调节系统中的核心结构,向上接受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等的投射,向下通过脊髓背外侧束和脊髓腹外侧束对疼痛发挥易化或抑制性调节的作用,是中枢疼痛调控通路的最后一道闸门。此区域...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是疼痛下行易化和抑制调节系统中的核心结构,向上接受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等的投射,向下通过脊髓背外侧束和脊髓腹外侧束对疼痛发挥易化或抑制性调节的作用,是中枢疼痛调控通路的最后一道闸门。此区域的神经元根据其对疼痛刺激所引起的放电活动的反应,可分为On细胞、Off细胞和Neutral细胞,其与疼痛调节以及阿片类药物发挥镇痛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On细胞和Off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On细胞和Off细胞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内 On细胞 Off细胞 阿片类受体 疼痛
下载PDF
颅内注射罗哌卡因对大鼠胃癌痛阈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莎莎 刘希江 +3 位作者 曹菲 肖兴鹏 田学愎 田玉科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4期425-430,共6页
目的观察颅内注射局麻药罗哌卡因对大鼠骨癌痛阈的影响,探讨骨癌痛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后,立体定位引导下在大鼠脑干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置管,通过von Frey filaments,Pin Prick test,Ambula... 目的观察颅内注射局麻药罗哌卡因对大鼠骨癌痛阈的影响,探讨骨癌痛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后,立体定位引导下在大鼠脑干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置管,通过von Frey filaments,Pin Prick test,Ambulatory pain三种方法检测骨癌痛大鼠在RVM内给予罗哌卡因后痛阈的改变。结果构建骨癌痛模型后,大鼠痛阈呈现进行性下降趋势。颅内微注射0.5%罗哌卡因后,骨癌痛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机械性痛觉过敏,移动触诱发痛3种不同性质的疼痛痛阈均显著升高,痛觉行为显著改善。结论RVM区内注射局麻药罗哌卡因可以起到显著的镇痛效果,提示脑干RVM区在骨癌痛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骨肿瘤 疼痛 延髓头端腹内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VM)关于疼痛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盛格格 朱海丽 陈绍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187-194,共8页
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组织或潜在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过去半个世纪,延髓头端腹内侧区一直是疼痛生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其丰富且多样化的神经结构特性导致了多种痛觉机制的存在。目前延髓头端腹内... 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组织或潜在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过去半个世纪,延髓头端腹内侧区一直是疼痛生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其丰富且多样化的神经结构特性导致了多种痛觉机制的存在。目前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在疼痛生物学、疼痛生理学、基础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回顾了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结构特性、疼痛调节机制、疼痛研究的应用,特别关注其作为疼痛治疗潜在目标的新兴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为研发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痛觉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炎症性疼痛 癌痛 延髓头端腹内 下行调节
下载PDF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7和8对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双向调节作用
4
作者 孙娜 孔令恒 +3 位作者 牛利刚 朱娟霞 徐燕 杜剑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7(mGluR 7)和8(mGluR 8)对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MR)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心包插管术制作CMR大鼠模型,在VL-PAG内分别注射mGluR 7和mGluR 8的激动剂AMN082和DCPG...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7(mGluR 7)和8(mGluR 8)对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MR)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心包插管术制作CMR大鼠模型,在VL-PAG内分别注射mGluR 7和mGluR 8的激动剂AMN082和DCPG,观察其对大鼠CMR的调节作用;同时电损毁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oventral medulla,RVM)亚核中的中缝大核或双侧网状巨细胞核,观察VL-PAG对大鼠CMR的下行调控作用。结果 AMN082选择性激活VL-PAG内mGluR7后,对辣椒素诱发的CMR具有明显的易化作用(P<0.05);与之相反,DCPG激活VL-PAG内mGluR 8对CAP诱发的CM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这种易化或抑制效应均可被其拮抗剂MSOP完全拮抗;损毁大鼠VL-PAG的主要中继亚核中的中缝大核后,VL-PAG内AMN082微注射所产生的易化效应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P>0.05),VL-PAG内DCPG微注射所产生的抑制效应被部分地减弱(P<0.05);而双侧网状巨细胞核损毁后,AMN082微注射所产生的易化效应明显被减弱,同时DCPG所产生的抑制效应也有所减弱。结论VL-PAG内mGluR 7和mGluR 8对大鼠CMR具有易化和抑制双向调节效应,而这种双向调节效应很可能是通过RVM的不同亚核、不同神经元的激活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 延髓头端腹内 心脏-躯体运动反射 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7 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8 肌电
下载PDF
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内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与多种神经元的免疫荧光共定位关系
5
作者 孟立 戎伟芳 《解剖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09-212,F0002,共5页
目的 :探讨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VM)内G蛋白偶联型雌激素受体(GPER)与多种神经元的免疫荧光共定位关系。方法 :取6周雄性SD大鼠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大鼠的RVM区域GPER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标志物色氨酸羟化酶(TPH)、... 目的 :探讨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VM)内G蛋白偶联型雌激素受体(GPER)与多种神经元的免疫荧光共定位关系。方法 :取6周雄性SD大鼠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大鼠的RVM区域GPER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标志物色氨酸羟化酶(TPH)、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胆碱能神经元标志物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以及脑啡肽(ENK)进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 :RVM内GPER免疫反应(GPER-ir)阳性神经元均不表达TPH,其周围有TPH免疫反应(TPH-ir)阳性神经元及纤维分布。RVM核心区域中缝大核内未检测到TH或ChAT的免疫活性。网状巨细胞旁核内有TH和ChAT免疫反应阳性胞体或纤维分布,但它们极少与GPER-ir共定位。nNOS的免疫活性(nNOS-ir)在RVM中表达丰富,而少部分GPER-ir弱阳性神经元可检测到nNOS-ir。RVM区域内有大量ENK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分布,且末梢紧邻GPER-ir阳性神经元胞体。结论 :GPER特异性表达在RVM的非5-HT能神经元,可能是雌激素调节痛觉和阿片镇痛效应的结构和分子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内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 痛觉 大鼠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在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研究
6
作者 李欣 陈璟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995-3997,4003,共4页
目的研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立体定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对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探讨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建立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立体定位仪引导下于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 目的研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立体定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对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探讨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建立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立体定位仪引导下于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置管,检测RVM区给予罗哌卡因前后模型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的改变。结果构建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后,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痛阈进行性下降(P<0.05)。RVM区注射罗哌卡因后,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痛阈升高(P<0.05),疼痛缓解。结论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RVM区注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后可显著缓解疼痛,说明RVM区在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内 罗哌卡因 紫杉醇 神经病理性痛 大鼠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甩尾相关细胞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
7
作者 师养荣 樊唯真 +1 位作者 汪丛莹 樊小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 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 (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 ,RVM)甩尾相关细胞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 ,同步记录RVM细胞放电和甩尾反射的方法 ,观察琥珀胆碱 (succinyl choline,SCh)诱发的... 目的 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 (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 ,RVM)甩尾相关细胞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 ,同步记录RVM细胞放电和甩尾反射的方法 ,观察琥珀胆碱 (succinyl choline,SCh)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甩尾相关细胞放电和甩尾反射的影响。结果 ①RVM内的细胞依据其放电活动与甩尾反射的关系可区分为三类 ,即 :在甩尾动作发生前 4 0 0ms左右放电骤停的off cell,在甩尾动作发生前 2 0 0~6 0 0ms放电骤增的on cell,以及与甩尾反射没有关系的N cell。②股动脉注射SCh引起的肌梭传入活动可使绝大多数的off cell发生兴奋 ,表现为放电频率增加 ,“撤”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可使绝大多数on cell发生抑制 ,表现为放电频率减小 ,“给”反应延迟出现 ;同时使甩尾的潜伏期明显延长。③肌肉注射布比卡因破坏肌梭后 ,股动脉注射相同剂量的SCh ,对off cell的兴奋作用较未注射组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SCh诱发的肌梭传入可使RVM内off cell兴奋 ,on cell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内 甩尾相关细胞 肌梭 镇痛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在慢性胰腺炎大鼠持续性疼痛中的作用
8
作者 罗丹 陈雷 余保平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11期19-22,84,共5页
目的研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是否参与调节慢性胰腺炎大鼠的持续性疼痛,探讨CP疼痛维持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三硝基苯磺酸(TNBS)胆胰管灌注诱导大鼠CP模型,分别通过胰腺病理学和大鼠腹部对von-Frey探针机械性刺激的敏感度来评估胰腺炎的程... 目的研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是否参与调节慢性胰腺炎大鼠的持续性疼痛,探讨CP疼痛维持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三硝基苯磺酸(TNBS)胆胰管灌注诱导大鼠CP模型,分别通过胰腺病理学和大鼠腹部对von-Frey探针机械性刺激的敏感度来评估胰腺炎的程度以及痛觉过敏; Western blot法检测CP诱导后RVM区c-Fos蛋白表达变化;检测RVM区微量注射罗哌卡因后,CP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的改变。结果 TNBS成功诱导了大鼠慢性胰腺炎,灌注后第7天即出现明显的腹部痛觉过敏,持续至第28天,并引起了RVM区c-Fos蛋白表达上调; RVM区定向注射罗哌卡因显著抑制了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过敏(P <0. 05)。结论 RVM内注射罗哌卡因可缓解TNBS诱导的CP疼痛,RVM区参与调控CP的持续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延髓头端腹内 神经病理性痛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调控作用
9
作者 孙姗 孙娜 +4 位作者 孔令恒 牛利刚 朱娟霞 徐燕 杜剑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11-1614,共4页
目的观察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oventral medulla,RVM)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心包插管术制作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ardiosomatic motor reflex,CMR)大鼠模型,采用RVM电刺激(强度分别为25、75和100μA)及RVM电损... 目的观察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oventral medulla,RVM)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心包插管术制作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ardiosomatic motor reflex,CMR)大鼠模型,采用RVM电刺激(强度分别为25、75和100μA)及RVM电损毁的方法,以心包内可复性注入致痛剂辣椒素(capsaicin,CAP)所诱发的背斜方肌肌电(EMG)为指标评估RVM对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调控作用。结果 RVM内8个刺激位点对CAP注射诱发的EMG反应产生了强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F[2,21]=43.188,P=0.001);3个刺激位点产生了完全易化效应,其易化的程度与刺激强度无关(F[2,6]=0.884,P=0.461);11个刺激位点对CAP注射诱发的EMG反应产生了双向调节作用,即低强度(25μA)刺激,EMG反应明显大于基础对照(P<0.05),高强度(75/100μA)刺激,EMG反应明显低于基础对照(P<0.05);RVM实施电损毁后,EMG反应明显高于损毁前及假损毁组(P<0.05)。结论心脏受到伤害性刺激后,RVM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具有双向调控作用,且以下行抑制性调控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内 心脏伤害性感受 电刺激 肌电
下载PDF
鼠尾伤害性刺激与颧髎穴电针后弓状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前脑啡肽原mRNA的表达及与Fos蛋白共存
10
作者 笪翠娣 范斌 周敬修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30-133,144,共5页
成年SD大鼠分成对照、尾部电流所致伤害性刺激、面部颧髎穴电针三组,分别观察弓状核、中脑中央灰质和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原位杂交后在神经元中首脑啡肽联原(PPE)mRNA的表达与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痛刺激后上述各部位的PPEmRNA在神... 成年SD大鼠分成对照、尾部电流所致伤害性刺激、面部颧髎穴电针三组,分别观察弓状核、中脑中央灰质和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原位杂交后在神经元中首脑啡肽联原(PPE)mRNA的表达与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痛刺激后上述各部位的PPEmRNA在神经元内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但当颧髎穴电针时表达更明显,细胞数也较多。尤其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更显著,而在对照动物仅在面神经核等与运动有关核团出现表达,在PPEmRNA与Fos免疫组化相结合实验中.痛组与针刺组动物中皆可观察到一定比例数神经元的共存,及单独Fos和单独EnkmRNA阳性神经元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脑啡肽原mRNA c-fos 尾痛刺激 颧髎穴电针 弓状核-中央灰质-延髓头端腹内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P2X7受体参与骨癌痛:下行易化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Huang ZX 张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9,共1页
大约70%~90%的癌症晚期或癌症转移的患者都经受着严重的慢性疼痛折磨。癌症痛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癌症骨转移导致的骨癌痛。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VM)是疼痛的内源性下行调制系统的重要组成。以往研究表明,RVM介导的下行易化系统参与... 大约70%~90%的癌症晚期或癌症转移的患者都经受着严重的慢性疼痛折磨。癌症痛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癌症骨转移导致的骨癌痛。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VM)是疼痛的内源性下行调制系统的重要组成。以往研究表明,RVM介导的下行易化系统参与慢性痛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内 易化系统 P2X7受体 骨癌痛 慢性疼痛 癌症骨转移 癌症转移 癌症晚期
下载PDF
向大鼠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注射药物产生的抗伤害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12
作者 齐伟静 苏园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54-254,共1页
关键词 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 抗伤害作用 雌性大鼠 性别差异 注射药物 阿片受体激动剂 延髓头端腹内 投射神经元
下载PDF
神经肽Y作用于RVM的Y1受体抑制神经病理性痛
13
作者 王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9-319,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Y1受体 神经肽Y RVM 延髓头端腹内 美国科学家 局部麻醉 触觉刺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