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 被引量:42
1
作者 贺桂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22,共7页
1943年开始全面施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针对过于激进的“妇女主义”影响到乡村社会稳定发展这一问题,倾向于寻找一种实际的方式,以避免乡村矛盾,强调妇女参与生产和... 1943年开始全面施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针对过于激进的“妇女主义”影响到乡村社会稳定发展这一问题,倾向于寻找一种实际的方式,以避免乡村矛盾,强调妇女参与生产和增强她们对于经济生产的贡献。新政策在消除农村社会不和谐音、强化人民团结的同时,传统农村父权制家庭结构下性别问题被遮蔽了。延安时期,“新女性”的代表丁玲因与当时的主流观念有所不同而饱受批评。而最终是以丁玲站在“党性和党的立场”作为收束,这固然是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但是,也使得当时隐约呈现的性别问题被搁置了。“延安道路”对性别问题的态度,可以追溯到五四后期左翼革命话语如何整合女性话语,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依据的妇女解放理论有着密切关联。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以更为积极的方式把女性主义结合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三决定” 延安道路 妇女解放 家庭结构 父权制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
下载PDF
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前的文人心态——以何其芳奔赴延安的动因为考察对象
2
作者 周思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中国现代作家因人生阅历以及创作经验的不同,在奔赴延安前心态各异。洞悉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道路嬗变的脉络和原因。在艾青、丁玲、萧军等奔赴延安的中国现代作家中,何其芳具有一定的... 中国现代作家因人生阅历以及创作经验的不同,在奔赴延安前心态各异。洞悉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道路嬗变的脉络和原因。在艾青、丁玲、萧军等奔赴延安的中国现代作家中,何其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追求报告文学写作,想通过奔赴抗战前线收集资料撰写报告文学,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战;另一种是追求进步的心态与精神。这种体现是他抗战前作品中蕴含着“激进力量”和追求进步的热情。再加上吴伯箫、杨吉甫等革命友人的影响,加速了何其芳奔赴延安的过程。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中。这也说明,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前的文人心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作家 延安道路 文人心态 何其芳 文学道路嬗变
下载PDF
“三三制”民主:原因、问题与实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晨光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8-151,共4页
延安时期,中共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执政经验,留攒下一批宝贵的政治遗产。"三三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是延安民主的象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无启发意义。
关键词 “三三制”民主 统一战线 延安道路
原文传递
丁玲的文学创作与延安道路的关系
4
作者 张彤 周思辉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6-61,共6页
在延安女性作家中,丁玲的创作成果是最为丰厚的。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存在风格变换的延安时期,都有体现她个人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1936年,丁玲奔赴延安,尤其是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洗礼,丁玲的文学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五四时期抒... 在延安女性作家中,丁玲的创作成果是最为丰厚的。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存在风格变换的延安时期,都有体现她个人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1936年,丁玲奔赴延安,尤其是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洗礼,丁玲的文学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五四时期抒写自我到抒写革命大我转变,中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及复杂的转变,她最终以独特的话语策略形成了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融合的独特之作。丁玲的文学创造道路转变也体现了《讲话》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道路进程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文学道路 延安道路 《讲话》 转变
下载PDF
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137,共10页
特定的革命环境需要新的理论生成,复杂的社会生态需要新的建设路径。无论是从入陕之初的乡建探索,还是最终被诠释为中共革命的"延安道路",延安时期可谓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结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历史时期,也是乡村建设的延安方针... 特定的革命环境需要新的理论生成,复杂的社会生态需要新的建设路径。无论是从入陕之初的乡建探索,还是最终被诠释为中共革命的"延安道路",延安时期可谓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结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历史时期,也是乡村建设的延安方针与乡村实践的延安道路实现了并行不悖、难分轩轾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中共一方面需要依据客观的政治社会环境,构建新的乡村建设思路;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客观实际以及民众的诉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共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由此而形成的乡村建设道路,既体现着浓重的"延安色彩",同时也带有当初条件下的时代面貌和"乡村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延安道路 延安时期 陕甘宁边区
下载PDF
论何其芳形象的当代建构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5-158,共14页
因为革命的"延安道路"横亘其中,以唯美感伤的《画梦录》为文学起点的何其芳,持续遭遇来自不同文学阵营的压力而面临"解释自己"的困境,因为创作"荒芜"的焦虑,他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尤其是... 因为革命的"延安道路"横亘其中,以唯美感伤的《画梦录》为文学起点的何其芳,持续遭遇来自不同文学阵营的压力而面临"解释自己"的困境,因为创作"荒芜"的焦虑,他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尤其是在"新时期",革命与个人、政治与文学的二元对立被一再重复,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由此建构起来。这中间不乏缝合的努力,但无论文学审美自律的强调,还是知识分子主体的凭吊,却都是对分裂话语的重复,而此后反思现代性话语,虽重申文学与现实互为镜像的关系,但从审美和政治的双重维度否定了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个人选择。很大程度上,就因为这些话语的立场各异、路径迥别、方法互渗,决定了何其芳文学形象的当代建构成为一个竞争的场域,"统一"的何其芳形象由此陷入难以企及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延安道路 “审美自律”
原文传递
分裂与弥合——何其芳的“延安道路”及其当代阐释 被引量:3
7
作者 赵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4-28,共5页
但凡论及何其芳,总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性被强调,而对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 但凡论及何其芳,总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性被强调,而对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较少"了解之同情"。即使力求呈现何其芳延安转向背后的多重纠葛,但在推崇文学的审美独立价值时,却不能意识到其在"八十年代"的"去政治化的政治"功能,故也难以弥合何其芳"延安道路"阐释中的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八十年代 延安道路 思想改造 审美自律
下载PDF
从《解放日报》看“延安道路”下妇女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俊虎 安琪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40-46,共7页
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与政策宣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党在这一时期,为配合革命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实际情况特别加强了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组织与动员,使得这一时期的妇女政策呈现出涵盖范围广、影... 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与政策宣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党在这一时期,为配合革命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实际情况特别加强了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组织与动员,使得这一时期的妇女政策呈现出涵盖范围广、影响力度大、参与群众多等新的特点。《解放日报》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党在这一时期针对妇女解放运动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方针,从前期农村妇女们小心翼翼地"走出家庭",到后期广大妇女们积极热烈地"走入社会",可以清晰地还原出抗战爆发后根据地妇女建设所呈现出的原生态社会风貌,映射出"延安道路"下妇女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日报》 延安道路 妇女政策 调整
下载PDF
作为第三世界的“延安道路”与新的世界史 被引量:1
9
作者 吕新雨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0-68,108,共10页
“中国崛起”具有世界史意义。如何理解、解读和对待“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争论焦点。实际上,今天的世界格局是一个由西方霸权再次发动和强加的“新冷战”陷阱。未来的全球史会走向何处?中国会走向何处?对我们来说,... “中国崛起”具有世界史意义。如何理解、解读和对待“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争论焦点。实际上,今天的世界格局是一个由西方霸权再次发动和强加的“新冷战”陷阱。未来的全球史会走向何处?中国会走向何处?对我们来说,要回答这些问题,第三世界视野不可或缺,因为这是决定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关键。同时,破解西方知识生产的“围墙”而拥有真正的“自信”,立足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视野的国际主义是唯一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 延安道路 世界史
原文传递
“新人”的诞生: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10
作者 刘东玲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4-155,共12页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具有权威的指导性。但延安文学范式并非仅止于文学形式建构,它实际上是中共抗战建国战略的一部分,是应时应地的中共“延安道路”形成的具体策略的体现。延安文学范式的完...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具有权威的指导性。但延安文学范式并非仅止于文学形式建构,它实际上是中共抗战建国战略的一部分,是应时应地的中共“延安道路”形成的具体策略的体现。延安文学范式的完成,是多元因素的合力。延安根据地树立的模范人物与英雄人物,是延安文学范式中“新人”的现实来源。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是讲话精神与延安社会现实政治的积极互动:一方面“讲话”与整风确立了延安知识分子体制化的制度要求,另一方面这些客观现实倒逼着延安知识分子体制化的过程。延安作家力图实践“工农兵文学”的方向,从模范人物到新人形象,呈现出从制度创造到文学反映的完成过程。延安社会新意识形态的建构也完成了从政治实践到象征生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道路 延安文学范式 整风 新人
原文传递
“延安道路”中的女性角色冲突——以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为中心(1939-1942)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曼旖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6-71,共6页
"延安道路"包括了前线战争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建设。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继续关注和思考女性问题,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她在创作中讨论了延安女性参与革命的困境,尝试提出解决性别问题的一种出路——"新人"再造。... "延安道路"包括了前线战争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建设。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继续关注和思考女性问题,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她在创作中讨论了延安女性参与革命的困境,尝试提出解决性别问题的一种出路——"新人"再造。其小说中女性形象较少具有性别特征的外貌描写,个体的"失贞"象征国家沦陷。丁玲在女性主体意识和国家叙述之间的纠结,造成女性、知识人、革命者三重身份认可度的消长,最终对女性角色冲突的讨论落脚于政治问题,完成了思想上的自我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女性 革命 延安道路
下载PDF
中国现代作家的延安道路——以何其芳延安去留为考察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思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抗战全面爆发一年后的1938年8月,何其芳、卞之琳、沙汀夫妇等一行四人走向延安,最终卞之琳、沙汀离开延安返回四川大后方,而何其芳却留在了延安成为中国现代进步作家。对于三人的去留延安问题,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曾经作为京派代... 抗战全面爆发一年后的1938年8月,何其芳、卞之琳、沙汀夫妇等一行四人走向延安,最终卞之琳、沙汀离开延安返回四川大后方,而何其芳却留在了延安成为中国现代进步作家。对于三人的去留延安问题,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曾经作为京派代表性作家的何其芳为什么留在延安,至今更是缺少有力的研究成果。三人的延安去留是洞悉现代作家与延安复杂关系的重要参照,何其芳更具典型性。一个曾经信奉自由主义的京派文人能留在思想高度统一的延安,这给我们考察中国现代作家思想转变与现代文学的复杂性提供了有力佐证,折射出中国现代作家在追求思想进步与坚守文学观冲突时的抉择走向,也是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作家 延安道路 何其芳 思想转变 创作观
下载PDF
从“延安道路”到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之路——访国际著名左翼学者沃林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克利 《毛泽东思想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延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民主实践,也是早期的中共民主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与自主。中国必须发展适合自己文化特点和历史要求的民主政治... "延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民主实践,也是早期的中共民主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与自主。中国必须发展适合自己文化特点和历史要求的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道路 中国化 理论自主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
原文传递
“旧形式”与“新文艺”:延安文艺道路的选择与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志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6-51,共6页
在把抗日战争作为第一要义的历史情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诉求要求"延安道路"要呈现出符合时代背景的战略选择。鉴于这种语境,延安文艺道路也必须凸显出为战争服务、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意识形态... 在把抗日战争作为第一要义的历史情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诉求要求"延安道路"要呈现出符合时代背景的战略选择。鉴于这种语境,延安文艺道路也必须凸显出为战争服务、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意识形态需要,文学艺术的生产方式在革命话语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边区的民间文化资源被不断地加以激活和改造,"旧形式"与"新内容"整合起来的文艺大众化有效调和了抗战主体的审美需求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政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道路 文艺大众化 审美意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革命话语与“延安道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宏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革命的本意是"解放"或"改造主客观世界",是"顺天应人"意义上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理追求和价值诉求的统一。新时代的革命话语,既是对20世纪90年代"去革命化"错误社会思潮的纠正,又是中国... 革命的本意是"解放"或"改造主客观世界",是"顺天应人"意义上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理追求和价值诉求的统一。新时代的革命话语,既是对20世纪90年代"去革命化"错误社会思潮的纠正,又是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指向。回应新时代革命话语的最好态度是深入研究和阐释延安十三年的革命道路:"延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走出的彻底革命者的道路,其生活表现和实践表达是乐观自信、爱国奋斗的坚定革命者的人生态度;其形成的内在机理是社会总动员和群众组织化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性的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革命话语 延安道路
原文传递
“他们为什么获胜?”的追问——《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之方法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弘 《苏区研究》 2018年第5期86-95,共10页
中共革命何以成功以及中共与农民的关系是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核心命题,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在问题意识方面,该书受到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人生经历、学术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终促使作者进... 中共革命何以成功以及中共与农民的关系是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核心命题,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在问题意识方面,该书受到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人生经历、学术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终促使作者进入中共革命史的核心命题;在文章结构上,该书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相结合,探究了"延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史;在结论上,作者运用了"延安道路"这一宏观性的概念,呈现了作者的鲜明主张。当然无论在文章结构、叙述和结论上,该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道路 问题意识 中共革命
下载PDF
《流亡琐忆》与何其芳的延安道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华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5-251,共17页
《流亡琐忆》这篇四千余字的散文一直未进入何其芳研究界的关注视野。学者李卉在发掘何其芳佚文时,曾留意到发表在《四友月刊》上的该文之一部分,但并未披露。其实,早在《四友月刊》刊载那一部分文字之前,《流亡琐忆》就已全文发表于香... 《流亡琐忆》这篇四千余字的散文一直未进入何其芳研究界的关注视野。学者李卉在发掘何其芳佚文时,曾留意到发表在《四友月刊》上的该文之一部分,但并未披露。其实,早在《四友月刊》刊载那一部分文字之前,《流亡琐忆》就已全文发表于香港《星岛日报》的副刊《星座》。该文的第一部分"我遇见了战争",对我们重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北平沦陷的过程、认知何其芳在战时的艰难抉择具有重要意义,而第二部分"在敌人的手爪的黑影里",对我们理解何其芳回到大后方后的工作姿态,尤其是理解何其芳在"周作人事件"中的言行及其独特的延安道路具有重要价值。佚文《流亡琐忆》的发掘,有助于还原何其芳抗战全面爆发时的准确行踪,是了解何其芳此期心路历程的重要一环,也是理解他的延安道路的重要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流亡琐忆》 周作人事件 延安道路
原文传递
评马克·赛尔登关于中国革命中延安道路的论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尔葭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4期166-168,共3页
美国著名学者马克.赛尔登多年研究当代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农村的发展史,《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是其代表作之一,他把中国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量,分析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 美国著名学者马克.赛尔登多年研究当代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农村的发展史,《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是其代表作之一,他把中国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量,分析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所作出的贡献,肯定了"延安道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作用。该书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革命和延安根据地较有影响的重要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赛尔登 中国革命 延安道路
下载PDF
延安道路的学理阐释
19
作者 贺永泰 《榆林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6,共6页
对延安道路这一宏观性概念,可多角度地加以学理阐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哲学高度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延安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政治发展的... 对延安道路这一宏观性概念,可多角度地加以学理阐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哲学高度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延安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延安道路就是民主新路,建立人民共和国,实行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延安道路就是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延安道路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延安道路就是走经过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从学理角度阐释延安道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而坚定道路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道路 学理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 道路自信
下载PDF
周立波延安道路与文学创作
20
作者 周思辉 高心怡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94-101,共8页
周立波从青年时期追求革命进步到最终走向延安成为重要的延安作家,其文学道路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普遍性表现在其走向延安是当年大批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选择。同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延安作家在思想和创作上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周立波从青年时期追求革命进步到最终走向延安成为重要的延安作家,其文学道路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普遍性表现在其走向延安是当年大批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选择。同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延安作家在思想和创作上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周立波是其中之一。典型性表现在周立波代表了先前从事革命进步活动的作家走向并留在延安的坚定性,而且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在思想与创作上高度认同和执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延安作家中具有代表性。延安文艺座谈会成为周立波文学道路的重要分水岭,后期《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的重大斩获,与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理解认同与执行有密切关系。周立波的延安道路对其文学道路的嬗变意义重大,后期除小说创作外,在散文、报告文学等创作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延安道路成就了周立波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延安道路 文学创作 文学道路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