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神庙碑》发微
1
作者 李广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3年第6期58-69,共12页
《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神庙碑》之碑主尉迟迥逝于北周而碑立于有唐一代,历代金石书目著录枝别条异,歧见多生。本文以是碑作为研究主题,从历代金石书目著录情况对其碑阳、碑阴之撰人书者作以考辨和澄清。在此基础上,以微观视角对是碑碑阳... 《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神庙碑》之碑主尉迟迥逝于北周而碑立于有唐一代,历代金石书目著录枝别条异,歧见多生。本文以是碑作为研究主题,从历代金石书目著录情况对其碑阳、碑阴之撰人书者作以考辨和澄清。在此基础上,以微观视角对是碑碑阳之序辞、铭辞以及碑阴文本加以校释并对其碑主尉迟迥之家世作以梳理,希望能为学界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文献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尉迟迥 著录 校释
原文传递
宋修唐太宗庙及遗碑述略 被引量:1
2
作者 董临渊 《乾陵文化研究》 2014年第1期472-477,共6页
北宋初,唐两京宗庙废毁殆尽,宋太祖于建隆四年(963)六月丙申,'诏历代帝王二年一飨,立汉光武、唐太宗庙'[1],于是,北宋政府在唐太宗昭陵所在地醴泉县之治城(今礼泉县骏马乡旧县村),修建唐太宗庙一区。庙宇修成后,北宋政府又于开... 北宋初,唐两京宗庙废毁殆尽,宋太祖于建隆四年(963)六月丙申,'诏历代帝王二年一飨,立汉光武、唐太宗庙'[1],于是,北宋政府在唐太宗昭陵所在地醴泉县之治城(今礼泉县骏马乡旧县村),修建唐太宗庙一区。庙宇修成后,北宋政府又于开宝六年(973)十月十五日在庙前镌立《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一通。绍圣元年(1094)五月,陕西地方官游师雄又主持在《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之阴刊刻了《唐太宗昭陵图》,并正书题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骏马 礼泉县 游师 两京 所在地 题记
原文传递
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赏析
3
作者 万新华 《东方艺术》 2007年第16期40-55,共16页
  乾隆十四年(1749),郑板桥(1693~1765)就任潍县知县的第四年,经年失修的潍县城西城隍庙在某日的大雨中倒塌了.郑板桥在视察之后,建议修缮,得到了乡绅们的附和、资助.三年后,城隍庙修葺一新,作为县太爷的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作成...   乾隆十四年(1749),郑板桥(1693~1765)就任潍县知县的第四年,经年失修的潍县城西城隍庙在某日的大雨中倒塌了.郑板桥在视察之后,建议修缮,得到了乡绅们的附和、资助.三年后,城隍庙修葺一新,作为县太爷的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作成《新修城隍庙碑记》志其事,并由司徒文膏勒石(城隍庙碑,190×80 cm,现藏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板桥 草稿 乾隆 郑燮 六分半书 石刻文
原文传递
温文尔雅 收放有度——读唐代张从申《延陵季子庙碑》
4
作者 刘诗 《书画艺术》 2000年第5期41-42,共2页
张从申,唐代书法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他于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擢进士第,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任大理司直,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为检校礼部员外郎,官至长史。人称张司直。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张从申善书,工正、行体。... 张从申,唐代书法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他于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擢进士第,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任大理司直,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为检校礼部员外郎,官至长史。人称张司直。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张从申善书,工正、行体。唐代窦(?)、窦蒙兄弟在《〈述书赋〉并注》中说:“张氏四龙,名扬海内。中有季弟,工夫文对。右军风规,下笔斯在。(张从申长史,文场擢第。弟从师,监察御史;从仪,灼然有才;从申志业精绝,工正行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从申 李邕 李阳冰 延陵季子 行书 书体 右军 李北海 有度
下载PDF
鲁迅学笔记二则
5
作者 顾农 《上海鲁迅研究》 2014年第4期84-97,共14页
关于鲁迅手抄本《曹植碑》严可均辑《全隋文》卷二十九有隋开皇十三年(593)《陈思王庙碑》,文后注明所据乃该碑的拓本。其中略有缺文。在鲁迅亲手抄录的大量碑刻中,有一份隋开皇十三年的《曹植碑》,实即严可均所辑之《陈思王庙碑》,鲁... 关于鲁迅手抄本《曹植碑》严可均辑《全隋文》卷二十九有隋开皇十三年(593)《陈思王庙碑》,文后注明所据乃该碑的拓本。其中略有缺文。在鲁迅亲手抄录的大量碑刻中,有一份隋开皇十三年的《曹植碑》,实即严可均所辑之《陈思王庙碑》,鲁迅据另一种拓本抄录。此碑旧拓今已难见1,从抄录本的文字看去,严、鲁两本各有所长。鲁迅的写本存手稿三页,现已收入《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第一函第七册。鲁迅抄本题下注云:'碑高七尺,广四尺二寸八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文 所辑 手稿 文后 拓本
原文传递
朵云书翰
6
作者 顾柯红 杨西湖 《书法》 2008年第5期46-49,共4页
隶书临《西岳华山庙碑》刘军胜(甘肃):此隶书条幅临摹《西岳华山庙碑》,整体来看写得工整典雅,章法也较好。但《华山碑》多篆意,在方扁的结体中应再渗透圆转之势。作者在临习中把线条中段简单化了,结构压得太扁。如“举”、“但”、“... 隶书临《西岳华山庙碑》刘军胜(甘肃):此隶书条幅临摹《西岳华山庙碑》,整体来看写得工整典雅,章法也较好。但《华山碑》多篆意,在方扁的结体中应再渗透圆转之势。作者在临习中把线条中段简单化了,结构压得太扁。如“举”、“但”、“报”字结体有问题,第一列第十二字应为“讫”字,“事”、“使”中间的点应和竖撇从上至下相连。建议选清晰的字帖多读读,多体味此帖的篆籀古意,避免把隶书写得程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隶书 西岳华山 结体 写得
原文传递
镕旨铸新——论袁枚对吴农祥《余杭重修诸葛武侯庙碑》之改创
7
作者 张鑫诚 《海峡教育研究》 2019年第2期7-15,共9页
袁枚据清初骈文家吴农祥《余杭重修诸葛武侯庙碑》改成之《余杭诸葛武侯庙碑》,为其骈文代表作。为迎合百姓愿奉武侯以为归之心愿,吴农祥、袁枚文中夹叙夹议,肯定武侯对东吴之功德,值得被祭拜,以此说明庙中神主即是诸葛武侯。通过对吴... 袁枚据清初骈文家吴农祥《余杭重修诸葛武侯庙碑》改成之《余杭诸葛武侯庙碑》,为其骈文代表作。为迎合百姓愿奉武侯以为归之心愿,吴农祥、袁枚文中夹叙夹议,肯定武侯对东吴之功德,值得被祭拜,以此说明庙中神主即是诸葛武侯。通过对吴、袁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两文之结构文辞,总结袁枚修改吴农祥此碑文之原则与方法。袁枚在谋篇上有舍有创,相较之下更新巧;在辞句之变化上袁文从增添议论、更补典故、洗练字句三个方面入手改造,另成佳文。然吴农祥有立巧义在先之功,袁枚方有承袭之对象,得以借文发挥,后出转精。借此可探析清人对碑文写作之重视程度、撰写碑文的过程,及庙碑所具有的文体特质,进一步补充清代碑文研究之一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吴农祥 诸葛亮 骈文 清代
原文传递
金《昌宁公庙碑》及其所言“乐舞戏”考略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俊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13-119,共7页
金张守愚的《昌宁公庙碑》所言皆有其据 ,不止可作为一般的考古之助 ,较为重要的价值还在于 ,碑中关于金代乐舞戏的记载可补戏曲史著作之阙。在杂剧院本已经相当活跃 ,戏曲艺术日趋成熟之时 ,民间仍保留并且上演那些较为原始的乐舞小戏 ... 金张守愚的《昌宁公庙碑》所言皆有其据 ,不止可作为一般的考古之助 ,较为重要的价值还在于 ,碑中关于金代乐舞戏的记载可补戏曲史著作之阙。在杂剧院本已经相当活跃 ,戏曲艺术日趋成熟之时 ,民间仍保留并且上演那些较为原始的乐舞小戏 ,这是迎神赛社传统的文化层积性和保守性造成的。金代乐舞戏直承唐宋歌舞戏而来 ,北宋一通碑趺线刻图可概见其演出风貌。乐舞戏直到清末民初还活跃在祭神仪式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宁公 台骀 乐舞戏 歌舞戏 赛社传统
下载PDF
元朝延祐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读《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 被引量:8
9
作者 党宝海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9,共9页
在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奥其尔(Ochir)馆长帮助下,我们对蒙古国额尔德尼召的一通元代残碑《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做了研究,指出碑中的叛将脱忽赤就是《元史》所记延祐年间的叛王脱火赤。此次叛乱与周王(元明宗)争夺皇位的政... 在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奥其尔(Ochir)馆长帮助下,我们对蒙古国额尔德尼召的一通元代残碑《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庙碑》做了研究,指出碑中的叛将脱忽赤就是《元史》所记延祐年间的叛王脱火赤。此次叛乱与周王(元明宗)争夺皇位的政变有关,对当时元朝岭北地区的局势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忽赤 脱火赤之乱 周王政变 《大元赠岭北行省右丞忠愍公
下载PDF
金农诗歌中的书法变革轨迹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惇 《中国书画》 2003年第2期28-35,共8页
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书画家,其书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笔者曾撰文,将其作品分为五类:行草书、隶书、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并根据其创作年代,考证了五类作品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是:一、早期。从青年时代至50岁... 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书画家,其书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笔者曾撰文,将其作品分为五类:行草书、隶书、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并根据其创作年代,考证了五类作品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是:一、早期。从青年时代至50岁前,金农行草与隶书成熟于这一时期。其写经体楷书和楷隶在四十七八岁时已出现。二、中期。从其50岁至70岁。漆书、写经体楷书、楷隶皆成熟于此期,这三种书体皆为历代书家旷古未有之创作,故此期是金农书法变革的高潮期。三、晚期。金农自言70以后始创'渴笔八分',自认为前无古人,故此期为金农之衰年变法期。由于他的书法作品面貌多,存世数量多,加上'新'而'怪',故而在其书法师承由来、用笔特征、品类上,长期存在着臆测和混乱。我们注意到臆测和混乱的来源,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清代以来因无法为这些面貌不同的书作定名,故将其作品类别相混,尤其是写经体楷书、楷隶类混于隶书,又将漆书与楷隶相混,致使今日出版物中金农作品的分类常常张冠李戴。二是沿用旧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楷隶 写经体 行草书 渴笔 扬州八怪 飞白书 华山 创作年代 天发神谶 西岳华山
下载PDF
金农隶书的取法与传承——以南京博物院藏《王融传》为例
11
作者 郭晓菁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24年第2期47-50,共4页
本文以雍正年间,金农在曲阜游历时所书的隶书册页《王融传》为线索,分析金农书法从早年到中年书写风格的过渡。通过对金农隶书《王融传》册页的文献及艺术价值的研究,更能深入了解金农早期隶书的风格,也能为金农后期“漆书”风格的形成... 本文以雍正年间,金农在曲阜游历时所书的隶书册页《王融传》为线索,分析金农书法从早年到中年书写风格的过渡。通过对金农隶书《王融传》册页的文献及艺术价值的研究,更能深入了解金农早期隶书的风格,也能为金农后期“漆书”风格的形成原因找到更直接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农 《王融传》 《华山
原文传递
名家临名帖——赵冷月临《淮源庙碑》
12
《书法》 2024年第2期170-171,共2页
《淮源庙碑》高为一百六十八厘米,宽为九十厘米,厚为十八厘米。共有十六行,满行为三十三字,全文有四百五十三字。字体规整而清秀。因原碑久佚,且弃于外,历经沧桑岁月风雨剥蚀,许多字体已无法辨识,后有人根据原碑文之意以正书摹刻一石,... 《淮源庙碑》高为一百六十八厘米,宽为九十厘米,厚为十八厘米。共有十六行,满行为三十三字,全文有四百五十三字。字体规整而清秀。因原碑久佚,且弃于外,历经沧桑岁月风雨剥蚀,许多字体已无法辨识,后有人根据原碑文之意以正书摹刻一石,但文辞鄙拙,错字亦甚多。至元正四年吴炳以隶书书写碑文,并由其子嗣昌填摹上石,新刻碑立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招待所院内,后又被毁。此碑书法严密整练,淳古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冷月 河南省桐柏县 名帖 字体 隶书 淮源 正书
原文传递
黄易与《汉西岳华山庙碑》考略
13
作者 秦明 《艺术工作》 2024年第1期57-78,共22页
《汉西岳华山庙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毁于关中大地震,传世拓本罕见,可信者有四,即长垣本(又称商丘本)、华阴本(又称关中本)、四明本(又称天一阁本)和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作为有清一代备受推崇的“汉隶第一品”(朱彝尊跋语)... 《汉西岳华山庙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毁于关中大地震,传世拓本罕见,可信者有四,即长垣本(又称商丘本)、华阴本(又称关中本)、四明本(又称天一阁本)和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作为有清一代备受推崇的“汉隶第一品”(朱彝尊跋语),华山碑与黄易有着特殊的情结渊源。原拓诸本虽未曾入藏黄氏小蓬莱阁,但却与之多有交集。在彰显乾嘉金石学术的同时,亦由此奠定形成了黄易独到的书法篆刻风格,从而与《宋拓熹平石经残字》一并成就了黄易“学术形象”与“艺术气质”的典型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岳华山 长垣本 华阴本 四明本 顺德本 黄易
原文传递
“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及其书法史价值
14
作者 李晨 《中国美术》 2024年第3期25-29,共5页
《西岳华山庙碑》作为东汉隶书的重要代表,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后世习书的范本。出于历史原因,原碑损毁之后,传世的几部拓本成为历代学者研习的珍贵资料。目前,现存此碑原拓共四个版本,即“四明本”“长垣本”“华阴本”“顺... 《西岳华山庙碑》作为东汉隶书的重要代表,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后世习书的范本。出于历史原因,原碑损毁之后,传世的几部拓本成为历代学者研习的珍贵资料。目前,现存此碑原拓共四个版本,即“四明本”“长垣本”“华阴本”“顺德本”。因传拓年代不同,文字毁损程度各有差异,不过各自的历史价值皆不容忽视。本文试以“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传世拓本的版本、流传等情况,分析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岳华山 “四明本” 书法 书法史 拓本
下载PDF
《西岳华山庙碑》、金农书风与清代前期的师碑破帖风气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天曙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7-167,共11页
东汉《西岳华山庙碑》是金农书风形成的重要源泉,文章列举的“顺德本”《西岳华山庙碑》旧拓为金农所藏,是其“师碑”“破帖”的起点,通过金农存世的八件《临华山庙碑》作品,对其艺术特色进行解析,揭示金农终生临写《西岳华山庙碑》与... 东汉《西岳华山庙碑》是金农书风形成的重要源泉,文章列举的“顺德本”《西岳华山庙碑》旧拓为金农所藏,是其“师碑”“破帖”的起点,通过金农存世的八件《临华山庙碑》作品,对其艺术特色进行解析,揭示金农终生临写《西岳华山庙碑》与其风格变化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出《西岳华山庙碑》与其隶书、“渴笔八分”、行草及楷隶书风创造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岳华山 金农书风 破帖
原文传递
《嵩高灵庙碑》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陈俊元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4-66,共3页
《嵩高灵庙碑》明确记录了北魏时期修祀中岳庙的寇谦之是如何将当世之道教进行改良与传播,使后人可以依稀窥见北魏时期道教文化发展之一隅,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而现存的《嵩高灵庙碑》因其年代久远加之保存不善,碑中之字剥落... 《嵩高灵庙碑》明确记录了北魏时期修祀中岳庙的寇谦之是如何将当世之道教进行改良与传播,使后人可以依稀窥见北魏时期道教文化发展之一隅,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而现存的《嵩高灵庙碑》因其年代久远加之保存不善,碑中之字剥落漫漶几近全碑一半。现存之字也仅为碑阳左右两边(左2至3列以及右3到4列)还有较为清晰文字传世,但其字口也大多漫漶不清,难以窥探当初之神韵。文章从《嵩高灵庙碑》现存较为完整的9行21列碑文出发,以碑文的章法气息与神韵为出发点,分析其书法稚拙古朴之原因,并由其独特的风格,深发出《嵩高灵庙碑》对其临习者产生的心境影响,探索临习碑刻拓片与学生心境之间的潜在关系,便于广大学者深入研究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高灵 气韵 稚拙 形神关系
下载PDF
青少版中国书法简史
17
作者 李芳芳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2023年第1期1-2,共2页
魏碑北朝指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这一时期的碑刻书法统称为“魏碑”。魏碑书法一般可分为四个方面:碑刻、造像记、摩崖刻石、墓志。碑刻代表作有《张猛龙碑》《嵩高灵庙碑》等,风格雄强... 魏碑北朝指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这一时期的碑刻书法统称为“魏碑”。魏碑书法一般可分为四个方面:碑刻、造像记、摩崖刻石、墓志。碑刻代表作有《张猛龙碑》《嵩高灵庙碑》等,风格雄强高迈而缜密整肃。张猛龙碑《张猛龙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猛龙 北魏 南北朝时期 造像记 西魏 东魏 嵩高灵
原文传递
乾嘉年间《华山庙碑》京师递藏之传误考
18
作者 王震 《中国书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0-192,共3页
嘉庆年间,《西岳华山庙碑》的三个藏本“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显名于京师,关于它们的递藏归属却经历了种种讹误,如乾隆初出现将“长垣本”“华阴本”混为一谈的情况。本文以此为立论点,去探究三本《华山庙碑》是如何被翁方纲、... 嘉庆年间,《西岳华山庙碑》的三个藏本“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显名于京师,关于它们的递藏归属却经历了种种讹误,如乾隆初出现将“长垣本”“华阴本”混为一谈的情况。本文以此为立论点,去探究三本《华山庙碑》是如何被翁方纲、阮元等人揭开递藏的神秘面纱以及建构其声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 翁方纲 阮元 京师递藏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教学刍议
19
作者 张世杰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教学刍议张世杰书法是我国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它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来,我院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书法课教学工作,我在书法教学中,下大功夫,让少数... 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教学刍议张世杰书法是我国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它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来,我院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书法课教学工作,我在书法教学中,下大功夫,让少数民族同学不仅了解我国汉族书法史,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宝库 杰书 多宝塔 张猛龙 雁塔圣教序 唐楷 多宝塔感应 汝南公主 孔子 郭家
下载PDF
元代新附军问题再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晓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2,共5页
新附军的收容整编是元江南统治和军事体制中重要的环节。元中期以后新附军是否还存在?学界有不同看法。分析元代军制背景可知,新附军人被强制编入军户体系时,仍然保持着典型的募兵制特点,其经济待遇和后勤、补给体制不同于汉军,因此其... 新附军的收容整编是元江南统治和军事体制中重要的环节。元中期以后新附军是否还存在?学界有不同看法。分析元代军制背景可知,新附军人被强制编入军户体系时,仍然保持着典型的募兵制特点,其经济待遇和后勤、补给体制不同于汉军,因此其最低程度的组织单位无法取消:元廷欲利用江南人力,同时维护民族等级、分化制度,故政治上新附军的组织和名号也必须长期保持。新发现的史料表明,新附军和其他元军征集系列一样,直到元末还保持着其名号建制。对新附军的收编使江南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军户制征兵对社会生产的破坏,但募兵制与军户制的矛盾和元廷控制利用的方针又使新附军最多只是维持原有规模。江南巨大的兵源在军事上并不能为元廷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附军 元军事体制 至正条格 忠惠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