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76
1
作者 郑丙辉 张远 李英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8-936,共9页
建立了由底质、栖息地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特性、堤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所构成的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等级划分以及栖息地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建立了由底质、栖息地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特性、堤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所构成的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等级划分以及栖息地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结合2005年辽河流域河流生态调查结果,对流域内所调查的28个河段的栖息地质量状况进行了具体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河道栖息地综合指数与河流理化因子、底栖生物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状况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辽河流域28个河段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差异显著,其中10个河段达到了较好等级以上,6个仅为中等水平,12个河段为较差等级以下;②栖息地质量与理化因子、底栖生物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栖息地质量是影响水质与生物状况的重要因素;③小流域的人类未利用土地比例与栖息地质量显著相关,表明小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对栖息地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是恢复与保护河流栖息地质量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河流 息地评价 评价指标 底栖生物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底泥疏浚效果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28
2
作者 钟继承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共10页
底泥疏浚的效果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之一是疏浚后所产生的环境效果有可能偏离人们的期望,疏浚能够有效的削减沉积物中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含量,但疏浚过程中会引起污染物向水体释放,疏浚后的界面过程有可能对疏浚... 底泥疏浚的效果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之一是疏浚后所产生的环境效果有可能偏离人们的期望,疏浚能够有效的削减沉积物中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含量,但疏浚过程中会引起污染物向水体释放,疏浚后的界面过程有可能对疏浚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底泥疏浚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不同的湖泊疏浚后对营养盐释放的控制效果不同.底泥疏浚往往对底栖生物产生危害,具体表现为种类、丰富度与生物量的减少,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多样性降低;疏浚后微生物胞外酶活性降低,底泥疏浚对沉积物代谢功能存在显著影响,底栖生物和酶活性的恢复需要长期的过程.底泥疏浚对湖泊水污染控制具有时效性,疏浚方式、疏浚深度与疏浚时令是疏浚工程应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疏浚 效果 环境效应 污染物 底栖生物
下载PDF
黄东海生态系统食物网连续营养谱的建立:来自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结果 被引量:86
3
作者 蔡德陵 李红燕 +1 位作者 唐启升 孙耀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应用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东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 初步建立了从浮游植物到顶级捕食者的水体食物网连续营养谱, 并结合底栖生物碳同位素资料勾勒出黄东海食物网营养结构图, 与根据1985~1986年主要资源种群生物... 应用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东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 初步建立了从浮游植物到顶级捕食者的水体食物网连续营养谱, 并结合底栖生物碳同位素资料勾勒出黄东海食物网营养结构图, 与根据1985~1986年主要资源种群生物量绘制的黄海简化食物网和营养结构图基本一致并略有改进. 结果证明, 稳定同位素方法是未来研究从病毒到顶级捕食者完整海洋食物网连续营养谱以及食物网稳定性的一个潜在的有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方法 生态系统 食物网 黄东海 碳氮 营养结构 种群生物 1986年 浮游植物 碳同位素 底栖生物 未来研究 捕食者 结构图 稳定性
原文传递
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64
4
作者 张志南 周红 +1 位作者 于子山 韩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9-147,共9页
1995年 5月— 1 996年 1月 ,在胶州湾北部软底水域进行每 2月一次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 1 .51× 1 0 6ind/m2 ,最高值出现在 95B1和 95B2站 ,分别为 2 .73× 1 0 6 和 2 .75× 1 0 6ind/m2 ,最低... 1995年 5月— 1 996年 1月 ,在胶州湾北部软底水域进行每 2月一次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 1 .51× 1 0 6ind/m2 ,最高值出现在 95B1和 95B2站 ,分别为 2 .73× 1 0 6 和 2 .75× 1 0 6ind/m2 ,最低值出现在 95B3站 ,数量为 0 .46× 1 0 6ind/m2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32 g/m2 (干重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 ,小型生物的数量与以碳和氮表示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969和 - 0 .947(P <0 .0 5)。共鉴定出 1 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 86.6% ,底栖桡足类居第 2位 ,占总数量的 5.7%。按生物量 ,海洋线虫 (35.9% )、介形类 (32 .6% )、多毛类 (1 3.7% )和桡足类 (8.3% )共同构成小型动物的优势类群 ,80 %以上的小型生物分布在 0— 2cm以浅表层内。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桡足类 丰度 生物 胶州湾
下载PDF
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77
5
作者 戴纪翠 倪晋仁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07-2111,共5页
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对底栖动物尤其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生物监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利用指示物种、预... 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对底栖动物尤其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生物监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利用指示物种、预测模型和底栖生物的完整性指数等多种方法可以对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评价。如何完善底栖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并综合运用其他评价技术,以及结合评价结果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将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底栖生物 评价
下载PDF
珠江广州段水体、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中的多氯联苯 被引量:43
6
作者 聂湘平 蓝崇钰 +2 位作者 栾天罡 黄铭洪 麦志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7-421,共5页
对珠江广州江段水体、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体内多氯联苯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广州江段7个样点水体中多氯联苯类有机污染物平均含量为2.3ng/L,各点含量无显著差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类有机污染物平均含量为31.52g/kg,各... 对珠江广州江段水体、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体内多氯联苯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广州江段7个样点水体中多氯联苯类有机污染物平均含量为2.3ng/L,各点含量无显著差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类有机污染物平均含量为31.52g/kg,各点有显著差异,其中以广州江段南航道y03样点最高,达65.31g/kg;底栖生物体内多氯联苯含量平均为181.77g/kg,其中也以y03样点最高,达317.37g/kg.多氯联苯在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3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水体 沉积物 底栖生物 珠江广州段 生物监测 水体污染
下载PDF
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被引量:55
7
作者 马藏允 刘海 +1 位作者 王惠卿 王世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7-300,共4页
在生物物种水平上,对原始生物丰度数据经过四次方根变换,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量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以及MDS序列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大连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在生物物种水平上,对原始生物丰度数据经过四次方根变换,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量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以及MDS序列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大连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正确展示了由于污染梯度变化引起的群落结构梯度变化关系。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方法分析结果比较,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污染群落结构变化较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多变量分析 生物监测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青岛湾有机质污染带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志南 党宏月 于子山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1期83-91,共9页
本文是1990年6月至10月,对青岛湾东侧有机质污染潮间带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结果。结果指出海洋线虫与多毛类小头虫的数量消长完全一致,它们保持着共栖或互利的共生关系。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0种,其中6种占总丰度的90%。依据种类组... 本文是1990年6月至10月,对青岛湾东侧有机质污染潮间带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结果。结果指出海洋线虫与多毛类小头虫的数量消长完全一致,它们保持着共栖或互利的共生关系。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0种,其中6种占总丰度的90%。依据种类组成计算的Simpsi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线虫与桡足类、小头虫与其他多毛类的数量比值指明,该有机质污染带正向着半污染带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湾 有机质 污染 底栖生物
下载PDF
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53
9
作者 毕洪生 孙松 孙道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8,共7页
采用 1 991— 1 995年在胶州湾 1 0个监测站季度取样的资料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分析 ,并与 80年代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一些优势种如菲律宾蛤仔和细雕刻肋海胆等的数量明显减少 ;90年代初期与 80年... 采用 1 991— 1 995年在胶州湾 1 0个监测站季度取样的资料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分析 ,并与 80年代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一些优势种如菲律宾蛤仔和细雕刻肋海胆等的数量明显减少 ;90年代初期与 80年代相比 ,湾内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到 90年代中期又有所回升 ,而湾内的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却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小型底泥食性的种类 ,如丝异须虫和方格独鳃虫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可以划分为 5种类型 ,而不同于 80年代的 6种类型 ,且各群落的优势种变化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生物 息密度 生物多样性 胶州湾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监测海洋污染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3
10
作者 李荣冠 江锦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应用生物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了厦门西部港水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且将该方法与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水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一定的扰动。在筼筜湖排污口和宝珠屿一带水域,底栖生物... 应用生物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了厦门西部港水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且将该方法与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水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一定的扰动。在筼筜湖排污口和宝珠屿一带水域,底栖生物群落的丰度生物量复合K优势度曲线相互交叉、相互重叠,所反应的情形与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极为吻合.该水域底栖生物群落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为的污染,即填海筑堤造成的海洋生境的扰动和工业污水废物倾倒排放所产生的有机质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污染 底栖生物 群落 生物
下载PDF
象山港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高爱根 杨俊毅 +4 位作者 陈全震 王自磐 张健 董永庭 宁修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1,共7页
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 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网箱养殖区周围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高达433.53g·m-2和155ind·m-2、91.92g·m-2和114.96ind·m-2;海带养殖区仅为1.55g·m-2和27.5ind·m-2,也明显低于非养殖区5.24g·m-2和53.04ind·m-2;鱼类网箱养殖区中心未见生物分布。本文同时对底栖生物与养殖生物、沉积物及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作了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生态学 养殖区 非养殖区 象山港
下载PDF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时空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3
12
作者 彭欣 谢起浪 +4 位作者 陈少波 黄晓林 仇建标 仲伟 陈万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4-589,共6页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8-0.90,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52-0.94。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栖息的环境、季节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不同程度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时空分布,而且改变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底栖生物 生物 息密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崂山湾潮间带食物网结构的碳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蔡德陵 洪旭光 +3 位作者 毛兴华 张淑芳 韩贻兵 高素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7,共7页
通过对 1 993年 8月和 1 994年 2和 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δ13C值 )的分析 ,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 4类 :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 (POM )、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 通过对 1 993年 8月和 1 994年 2和 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δ13C值 )的分析 ,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 4类 :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 (POM )、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 (SOM ) .研究结果表明 ,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所摄食的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研究其食物来源 .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证实 ,双壳类等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POM ;甲壳动物的δ13C值的范围较大 ,证明其食物来源的多样性 ;底栖硅藻是多数腹足类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 .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对该区底栖 -水体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表明 ,水体中的POM是底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但底泥中有机质和底栖硅藻也是许多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食物网 潮间带 营养层次 底栖生物 崂山湾 有机质
下载PDF
大亚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李荣冠 江锦祥 +3 位作者 鲁琳 郑凤武 吴启泉 李传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27-535,共9页
于1988年9月—1989年1月在大亚湾潮间带采集底栖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发现,共有547种,其中藻类91种,多毛类120种,软体动物209种,甲壳动物83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动物25种。研究表明,其区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占多数,有许多热带种发... 于1988年9月—1989年1月在大亚湾潮间带采集底栖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发现,共有547种,其中藻类91种,多毛类120种,软体动物209种,甲壳动物83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动物25种。研究表明,其区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占多数,有许多热带种发展成优势种。在水平分布上,岩石相种数(316)>沙滩种数(222)>红树林泥滩(51);在垂直分布上,中潮区种数(398)>低潮区(221)>高潮区(36)。种类组成与分布特性主要与底质类型、潮汐、潮流及水温等环境要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底栖生物 种类 大亚湾
下载PDF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与米草湿地的底栖生物 被引量:31
15
作者 洪荣标 吕小梅 +1 位作者 陈岚 方少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4,共6页
2004年冬季,在厦门海沧青礁和海沧大道东侧潮间带进行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湿地和普通滩涂湿地的底栖生物生态调查.调查结果:定量样品普通滩涂出现的种类、生物量比互花米草区和红树林区多,互花米草区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种类多样性、... 2004年冬季,在厦门海沧青礁和海沧大道东侧潮间带进行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湿地和普通滩涂湿地的底栖生物生态调查.调查结果:定量样品普通滩涂出现的种类、生物量比互花米草区和红树林区多,互花米草区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种类多样性、丰度比红树林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底栖生物 九龙江口 互花米草 红树林区 2004年 种类多样性 调查结果 生态调查 滩涂湿地 息密度 动物 潮间带 海沧
下载PDF
几种大型底栖生物对Cd,Zn,Cu的积累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马藏允 刘海 +3 位作者 姚波 纪会敏 王淑波 张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在一系列低浓度Cd,zn,Cu的海水中,对几种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长约5个月的积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紫贻贝、魁蚶、褶牡蛎》、菲律宾蛤和刺海参对Cd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且其体内C... 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在一系列低浓度Cd,zn,Cu的海水中,对几种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长约5个月的积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紫贻贝、魁蚶、褶牡蛎》、菲律宾蛤和刺海参对Cd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且其体内Cd浓度与环境海水Cd浓度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可比较好地指示海水Cd污染。褶牡蛎对Zn有很强的累积能力,其体内Zn浓度与环境海水Zn浓度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紫贻贝对Zn的积累能力较褶牡蛎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表现为调节;其他实验生物积累Zn能力很小。研究还表明,紫贻贝、魁蚶、菲律宾蛤、褶牡蛎和栉孔扇贝只有在Cu浓度低于0.02mg/L的海水中,存活才超过50天,其中紫贻贝与褶牡蛎对Cu有一定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积累 重有色金属 海洋监测 海水水质
下载PDF
南方海相优质页岩的成烃生物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秦建中 陶国亮 +3 位作者 腾格尔 边立曾 谢小敏 付小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2-269,共8页
在以往海相优质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结合能谱元素分析方法对优质页岩进行成分、成烃生物、形成环境和生烃潜力等综合研究,认为海相优质页岩成烃生物主要有3种类型:1)浮游藻类,包括硅质鱼鳞藻、疑源类(硅质光面球藻、原始硅... 在以往海相优质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结合能谱元素分析方法对优质页岩进行成分、成烃生物、形成环境和生烃潜力等综合研究,认为海相优质页岩成烃生物主要有3种类型:1)浮游藻类,包括硅质鱼鳞藻、疑源类(硅质光面球藻、原始硅藻及有机小刺藻等)、蓝藻类(钙质色球藻等)及钙质塔斯马尼亚藻等;2)底栖生物,包括硅质(或钡质或铁质等)藻席、硅质藻孢子囊、硅质藻丝体残片、硅质海绵及原始线叶植物(含粘土)等;3)菌类,包括钙质真菌菌丝(含有机质)、硅质细菌(含有机质)、硫细菌(可不含有机质)、铁细菌(含有机质)及纳米钙质细菌等。通过对不同层位成烃生物组合特征结合能谱元素数据,初步分析了优质页岩形成时的水体环境。现代藻类热压模拟实验和含单一成烃生物的实际油页岩样品热解实验研究表明,浮游藻类相当于Ⅰ型干酪根生烃潜力,底栖藻类相当于Ⅱ型干酪根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底栖生物 菌类 成烃生物 生烃潜力 海相优质页岩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小型底栖生物取样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志南 钱国珍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42,共6页
1984年4月在秦皇岛新煤码头砂质中潮带,用内径分别为1.8,2.2和3.4厘米的有机玻璃管各随机取样5次,芯样长28cm,所得海洋线虫密度(个/10厘米~2)分别为1497-2200,1262-1704和1162-1715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三种内径的取样管所得海... 1984年4月在秦皇岛新煤码头砂质中潮带,用内径分别为1.8,2.2和3.4厘米的有机玻璃管各随机取样5次,芯样长28cm,所得海洋线虫密度(个/10厘米~2)分别为1497-2200,1262-1704和1162-1715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三种内径的取样管所得海洋线虫计数的平均数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F<F_(0.05)^((2:12))。LSR法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不同内径的取样管之间的计数也没有显著差异(α=0.05)。1984年4月在秦皇岛汤河口砂质中潮带和1987年10月在黄河口水下三角洲E_2站,分别采连续芯样16个,分别对海洋线虫、桡足类和介形类的一个芯样的计数和2,3个芯样计数平均数的95%置信界限进行了测定。与世界上其他类似生境的取样方法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取样 生态学
下载PDF
胶州湾底栖生物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33
19
作者 毕洪生 冯卫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8-62,共5页
用1991~1995年胶州湾10个监测站的资料,采用Shannon-Weaver 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种的丰盛度指数以及Sanders稀疏曲线进行大型底 栖生物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在胶州湾,粉砂-粘土混合... 用1991~1995年胶州湾10个监测站的资料,采用Shannon-Weaver 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种的丰盛度指数以及Sanders稀疏曲线进行大型底 栖生物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在胶州湾,粉砂-粘土混合型的沉积环境中大型 底栖生物多样性高于匀质的粗砂底质。每年在湾内大量地捕捞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对底栖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在受影响区内夏季多样 性偏低,80年代末过度捕捞菲律宾蛤仔也使受影响区多样性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胶州湾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利用底栖生物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质量 被引量:32
20
作者 何明海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9-54,共6页
在海洋环境监测及对其质量的评价中,生物学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底栖生物活动性小、地区性强,回避污染的能力远不及浮游生物和游泳动物,可以较好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在海洋污染生物监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监测的内容,包括指示... 在海洋环境监测及对其质量的评价中,生物学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底栖生物活动性小、地区性强,回避污染的能力远不及浮游生物和游泳动物,可以较好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在海洋污染生物监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监测的内容,包括指示生物、群落结构,生物测试、毒物分析等问题及海洋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今后生物学指标研究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监测 底栖生物 海洋环境 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