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晚第四纪表层古生产力与东亚季风变迁 被引量:40
1
作者 翦知 王律江 M.Kienas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2-40,共9页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P.急剧增强,分别在南海南北陆坡产生海岸上升流,加上陆源营养物输入增多,使得表层古生产力明显增高、有机碳通量增大至3.5gC/(m2·103a)以上,从而底栖有孔虫群中Buliminaaculeata和Uvigerinaperegrina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古生产力 有孔虫 东亚季风 晚第四纪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被引量:41
2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6 位作者 王吉良 成鑫荣 黄宝琦 徐建 周震 房殿勇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0-807,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最高的δ18O曲线. 总体上呈梯状递增的δ18O曲线清楚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5次变重和3次变轻事件及2个稳定期, 反映了全球气候逐渐变冷过程的变化. 其中发生在17.2-14.5 Ma的变轻事件及14.5-13.6 Ma和3.0-2.4 Ma的两个变重事件最为显著, 都可以进行全球性对比. 13.6-10.2 Ma和6.0-3.0 Ma两个时期δ18O变动平稳和振幅最小, 代表南海晚新生底层水变化最小的稳定时期. 1148站的氧同位素记录为西太平洋和我国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提供了最佳的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分析 有孔虫 地层学 古海洋学 晚新生代 南海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YSDP102钻孔有孔虫动物群与南黄海东南部古水文重建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铁刚 李绍全 +2 位作者 苍树溪 刘健 Jeong Hae Chang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8-595,共8页
所研究的YSDP1 0 2钻孔岩心 (33°49.496′N ,1 2 5°45.0 0 9′E)是由韩国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于 1 995年 8月联合取自南黄海东南部水深 62m的巨厚泥质沉积区内 ,岩心长 60 65m。通过对岩心沉积物中浮... 所研究的YSDP1 0 2钻孔岩心 (33°49.496′N ,1 2 5°45.0 0 9′E)是由韩国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于 1 995年 8月联合取自南黄海东南部水深 62m的巨厚泥质沉积区内 ,岩心长 60 65m。通过对岩心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动物群的分析 ,结合相应的AMS1 4 C测年数据 ,对黄海暖流及与其相伴生的南黄海东南部冷水体的形成及演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黄海暖流及与其相伴生的南黄海东南部冷水体形成于距今约640 0日历年前。形成伊始 ,冷水体处于明显的强势状态 ,而暖流的强度却相对较弱 ,这一过程约持续了 2 2 0 0年左右 ,是南黄海东南部巨厚泥质沉积区的主要堆积期。直到距今 42 0 0日历年前后 ,黄海暖流的影响强度开始加强 ,冷水体相对减弱 ,直至达到现代的水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古水文 南黄海东南部 浮游有孔虫
下载PDF
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定量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学杰 陈芳 +1 位作者 陈超云 郭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2-447,共6页
南海西部 4°~ 18°N ,10 8 5~ 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 ,从陆架至深海盆区 ,随着水深增加 ,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 2 0 0~ 2 0 0 0m处最丰富 ,向浅水和深水方向 ... 南海西部 4°~ 18°N ,10 8 5~ 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 ,从陆架至深海盆区 ,随着水深增加 ,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 2 0 0~ 2 0 0 0m处最丰富 ,向浅水和深水方向 ,其丰度均下降 ,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 (P)与水深 (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 ,两者关系完全不同 :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 ,而在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 2 0 0m的陆架区 ,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满足关系式 :lnD =0 0 2 1P +3 2 0 8;而在水深大于 2 0 0m的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满足D =- 5 2 6 3P +5 2 10 5 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 ,浮游有孔虫增加 ,但水深大于 2 0 0m后 ,碳酸盐的溶解起主要作用 ,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 ,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海盆 陆架区 水深 南海 有孔虫 海西 深海 丰度 负相关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20ka来深水底栖有孔虫的古海洋学记录 被引量:21
5
作者 翦知湣 陈荣华 李保华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5期467-473,共7页
对冲绳海槽南部255柱状样的66个样品进行底栖有孔虫定量研究。结合浮游与底栖有孔虫稳定同位素分析和AMS^(14)C测年,追溯20ka来深海环境和表层古生产力的变化历史。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例和浮游有孔虫碎壳率的变化揭示冰后期的碳酸盐... 对冲绳海槽南部255柱状样的66个样品进行底栖有孔虫定量研究。结合浮游与底栖有孔虫稳定同位素分析和AMS^(14)C测年,追溯20ka来深海环境和表层古生产力的变化历史。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例和浮游有孔虫碎壳率的变化揭示冰后期的碳酸盐溶解作用比冰期的强。属种分布和Q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冲绳海槽区近20ka来存在冰期、冰消期和冰后期3个明显不同的底栖有孔虫组合,其中冰期的Bulimina aculeata组合(特别是优势种Uvigerina peregrina)与高的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沉积物中富有机质含量有关,冰后期的Uvigerina asperula组合对应于较低的表层初级生产力,而冰消期的Chilostomella oolina组合则可能反映底层水体低氧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末次冰消期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
原文传递
南黄海EY02-2孔底栖有孔虫群落特征与全新世沉积速率 被引量:19
6
作者 庄丽华 常凤鸣 +1 位作者 李铁刚 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4,共8页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EY02-2孔揭示了氧同位素6期以来的海侵海退序列,该孔浮游有孔虫匮乏,底栖有孔虫丰富,93.87%~100%底栖有孔虫为玻璃质壳。对33个变量98个样品的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6.51%。主因子1为Ammoniabecc...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EY02-2孔揭示了氧同位素6期以来的海侵海退序列,该孔浮游有孔虫匮乏,底栖有孔虫丰富,93.87%~100%底栖有孔虫为玻璃质壳。对33个变量98个样品的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6.51%。主因子1为Ammoniabeccariivars.组合,代表滨岸环境;主因子2为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组合,代表黄海沿岸流冷水分布区或水体较凉的浅海沉积环境;主因子3为Elphidiummagellanicum组合,代表近岸浅海环境;主因子4为Ammoniaketienziensis组合,代表水深大于50m的浅海环境;主因子5为Buc-cellafrigida组合,代表较冷的沉积环境。南黄海中部涡旋泥开始形成的时代约为9.7kaBP。大致在4.6kaBP南黄海中部全新世海平面高度超过现今海平面。0~7.9kaBP期间,沉积速率较低,为0.133mm/a;7.9~10.16kaBP期间,沉积速率较高,为0.42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海侵海退序列 沉积速率 南黄海 沉积环境 氧同位素 全新世 沉积速率
下载PDF
Discovery of Late Cretaceous foraminifera in the Songliao Basin: Evidence from SK-1 and impl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seawater incursions 被引量:22
7
作者 XI DangPeng WAN XiaoQiao +5 位作者 FENG ZhiQiang LI Shun FENG ZiHui JIA JianZhong JING Xia SI WeiM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253-256,共4页
The Songliao Basin is the largest oil-bearing basin in China.In the absence of sufficient evidence,the possibility of seawater incursion(s) into the Songliao Basin remains controversial.Recently,we discovered relative... The Songliao Basin is the largest oil-bearing basin in China.In the absence of sufficient evidence,the possibility of seawater incursion(s) into the Songliao Basin remains controversial.Recently,we discovered relatively abundant foraminifera fossils from units 1 and 2 of the Nenjiang Formation of borehole SK-1.Benthic foraminifera (Gavlinella sp.,Anomalinoides sp.,Pullenia sp.,Haplophragmoides sp.,Karrorulina hokkaidoana,Clavulinoides sp.),as well a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rchaeoglobigerina blowi,Archaeoglobigerina cretacea and Hedbergella flandrini),were identified.These fossil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marine Cretaceous.According to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the age of these fossil bearing strata appears to be Late Coniacian to Santonian.More importantly,these foraminifera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for marine water incursions into the Songliao Basin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Nenjiang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化石 松辽盆地 海水入侵 晚白垩世 证据 水库 浮游有孔虫 有孔虫
原文传递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海霞 赵全民 +3 位作者 李铁刚 刘健 景天爽 杨再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4,共8页
对取自辽东湾的433个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定量分析,该区底栖有孔虫以广温广盐和低温种为主。运用Q型因子分析,得到4个有孔虫组合:组合Ⅰ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Nonion akitaense-Buccella frigida;组合Ⅱ为Ammonia becc... 对取自辽东湾的433个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定量分析,该区底栖有孔虫以广温广盐和低温种为主。运用Q型因子分析,得到4个有孔虫组合:组合Ⅰ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Nonion akitaense-Buccella frigida;组合Ⅱ为Ammonia beccarii var.-Quinqueloculina akneriana;组合Ⅲ为Cribrononion vitreum-Buccella frigida-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Ⅳ为Ammoina annectens-Buccella frigida,揭示了有孔虫群落组合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该区底栖有孔虫的分布主要受到温度、盐度、底质类型及沿岸流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沉积环境 辽东湾
下载PDF
东海外陆架EA01孔末次冰期最盛期的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绍全 李双林 +2 位作者 陈正新 唐保根 陈裕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26,共8页
对东海 EA 0 1孔 (30°2 2 .96 15′ N、 12 5°4 5 .6 0 5 5′ 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成分、沉积物年代、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 ,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最盛期的三角洲沉积。钻孔 0 .36~ 2 9.6 5 m为一不完... 对东海 EA 0 1孔 (30°2 2 .96 15′ N、 12 5°4 5 .6 0 5 5′ 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成分、沉积物年代、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 ,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最盛期的三角洲沉积。钻孔 0 .36~ 2 9.6 5 m为一不完整的进积三角洲沉积层序 ,自下而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河口沙坝和分流间湾的交替沉积 ;末次冰期三角洲的发育 ,表明了冰期低海面时期外陆架上的继承性沉降盆地仍被海水覆盖 ;盆地的区域沉降与海平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容纳沉积物的有效空间 ,捕获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而形成三角洲 ,这是河流对海平面变化和构造下沉的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三角洲沉积 末次冰期 沉积层序 粒度成分 沉积环境 有孔虫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浅表层沉积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及其对富甲烷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芳 苏新 +4 位作者 陆红锋 陈超云 周洋 程思海 刘广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共7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东沙海域、神狐海域及西沙海槽甲烷渗漏环境和无甲烷渗漏环境87个浅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spp.进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海域δ13C值为-0.52‰^-5.68‰,平均值为-1.41‰,出现明显的负偏移;神狐海域... 对南海北部陆坡东沙海域、神狐海域及西沙海槽甲烷渗漏环境和无甲烷渗漏环境87个浅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spp.进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海域δ13C值为-0.52‰^-5.68‰,平均值为-1.41‰,出现明显的负偏移;神狐海域δ13C值介于-0.36‰^-1.10‰,平均值为-0.75‰,未见明显的δ13C值负偏移;西沙海槽δ13C值介于-0.01%^-0.89‰,平均值为-0.45‰;对Uvigerinaspp.碳同位素组成与沉积物有机碳(TOC)、甲烷(CH4)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δ13C负偏移主要出现在甲烷渗漏环境,发生在末次盛冰期,与溶解无机碳负偏移以及沉积物全样的δ13C值负偏移层位相吻合,有可能作为富甲烷环境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碳同位素 甲烷渗漏 南海北部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小艳 石学法 +3 位作者 程振波 乔淑卿 吴永华 石丰登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4,共7页
对渤海莱州湾海域2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常见的底栖有孔虫42种。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主要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丰度达70.9%),瓷质壳含量次之,胶结壳含量最低;玻璃质壳占有孔虫全群的... 对渤海莱州湾海域2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常见的底栖有孔虫42种。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主要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丰度达70.9%),瓷质壳含量次之,胶结壳含量最低;玻璃质壳占有孔虫全群的百分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从黄河口向外海方向,有孔虫分异度和丰度都逐渐增大。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类型,大体可分为两个组合分区,I区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代表盐度较低的近岸海陆过渡浅水环境;II区为Cribrononionsub-incertum-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盐度较高的远岸内陆架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表层沉积物 海洋环境 莱州湾 渤海
下载PDF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海洋环境 被引量:19
12
作者 孙荣涛 李铁刚 常凤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8,共8页
对2006年8月取自北黄海的30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底栖有孔虫群落以适应低温、低盐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胶结质壳底栖有孔虫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区。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主因子... 对2006年8月取自北黄海的30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底栖有孔虫群落以适应低温、低盐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胶结质壳底栖有孔虫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区。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主因子,通过将主因子代表的底栖有孔虫组合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对比印证,揭示了其内在联系,北黄海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而温度和盐度则起到次要作用,该海区水深变化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海洋环境 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量:18
13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4-1034,共11页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古冷水团 AMS14C 晚第四纪 南黄海北部
下载PDF
Cenozoic stratigraphy of Taiwan:Window into rifting,stratigraphy and paleoceanography of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7
14
作者 HUANG Chi-Yue YEN Yi +1 位作者 ZHAO QuanHong LIN Chiou-T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2年第24期3130-3149,共20页
Shallow marine sequence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uplifted and exposed by plate convergence in the Taiwan mountain belt. These deposits provide detaile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rifting event,... Shallow marine sequence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uplifted and exposed by plate convergence in the Taiwan mountain belt. These deposits provide detaile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rifting event, stratigraphy, sedimentology, paleoclimate and paleoceanography of the shallow SCS to compare with what are recorded in the ODP 1148 deep-sea core. Seismic surveys and marine micropalent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Eocene sequences in the offshore Taiwan Strait and onland Taiwan mountain belt are all deposited in rifting basins and are covered unconformably by the Late Oligocene-Neogene post-rifting strata. Between syn-rifting and post-rifting sequences, there is a regional break-up unconformity throughout the island. Early Oligocene and Late Eocene strata are missing along the break-up unconformity equivalent to the T7 unconformity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off south China. This may suggest that the SCS oceanic crust could have initiated between 33 and 39 Ma. Neither obvious stratigraphic gap nor slumping features are found in the Oligocene-Miocene transition interval of Taiwan. This observation highly contrasts with what has been documented from the ODP 1148 deep-sea cor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stratigraphic gap and slumping features could only be recorded in the SCS deep sea region, but not in the shallow shelf near Taiwan. Compared to the Middle Miocene paleoceanographic re-organization events in the SCS deep sea,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Taiwan shallow sequence shows changes of in sedimentation and faunal composition. Due to the Antarctic glacial expansion at^14 Ma, Middle to late Miocene strata of the Western Foothills show progressive regression sedimentation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of benthic foraminif-eral abundance and a sharp faunal turnover event. Many Early-Middle Miocene endemic benthic foraminifers were extinct in 14-13 Ma and new benthic foraminifers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fauna appeared from 10.2 Ma, comparable with new occurrence of Modern benthic foraminifers at 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地层 中国南海 台湾海峡 古海洋学 地层学 裂谷 有孔虫 中中新世
原文传递
南海神狐海域含水合物层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与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芳 周洋 +3 位作者 苏新 陆红锋 刘广虎 庄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共8页
为评价水合物甲烷对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和同位素的影响,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天然气水合物的钻孔BY3岩心,进行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含水合物层底栖有孔虫丰度、分异度下降,群落中以内生种占绝对优势,有孔虫破碎率... 为评价水合物甲烷对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和同位素的影响,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天然气水合物的钻孔BY3岩心,进行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含水合物层底栖有孔虫丰度、分异度下降,群落中以内生种占绝对优势,有孔虫破碎率增加;与不含水合物层中的底栖有孔虫相比,含水合物层的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值出现较明显的负偏移。含水合物层中的Uvigerinaspp.、Cibicidesspp.和Oridorsalisspp.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1.61‰、-0.79‰和-1.80‰,而在不含水合物层它们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0.88‰、-0.27‰和-1.04‰;其中Uvigerinaspp.和Oridorsalisspp.的δ13C最轻值均出现在含水合物层,分别为-1.83‰和-2.29‰。这些说明底栖有孔虫在生长和埋藏过程中可能受到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群落结构 碳同位素 含水合物层 南海
下载PDF
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向荣 刘芳 +2 位作者 陈忠 颜文 陈木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海底冷泉区是海洋能源和生物资源同时富集的一类特殊区域。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地球化学组成是海底冷泉区发育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海底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及其碳同位素研究,对于探讨冷泉演化、评估古冷泉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海底冷泉区是海洋能源和生物资源同时富集的一类特殊区域。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地球化学组成是海底冷泉区发育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海底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及其碳同位素研究,对于探讨冷泉演化、评估古冷泉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综述了全球一些主要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研究方法及其进展,对比了各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地域差异,评述了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记录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冷泉活动的潜在指示意义,最后提出了南海北部冷泉活动区底栖有孔虫方面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水合物 冷泉 甲烷 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深海研究中的底栖有孔虫: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江勇 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45-551,共7页
底栖有孔虫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先是用作古水深或水团的标志物。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识别出了2种不同的底栖有孔虫微生境:外生种和内生种;认识到甚至深海底栖有孔虫,也能对表层浮游生物勃发的季节性短暂事件作出响应,因为沉降到海底的有... 底栖有孔虫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先是用作古水深或水团的标志物。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识别出了2种不同的底栖有孔虫微生境:外生种和内生种;认识到甚至深海底栖有孔虫,也能对表层浮游生物勃发的季节性短暂事件作出响应,因为沉降到海底的有机物质供养着底栖有孔虫。目前,底栖有孔虫被广泛应用于估算海洋表层生产力和底层水团的含氧量。回顾了深海底栖有孔虫生态研究的历史和其在古海洋学中的应用,并强调研究、应用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中国已经加入了诸如IODP等深海研究计划,有必要向我国学术界提供底栖有孔虫研究的新方向,以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深海研究 机碳通量 含氧量 综合大洋钻探
下载PDF
东海中陆架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庄丽华 李铁刚 +2 位作者 常凤鸣 孙荣涛 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50,共8页
利用东海中陆架EY02 1孔的柱状样品对底栖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合Q型因子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对东海中陆架古水团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84.9%,这5个有孔虫组合在钻孔相关层位上... 利用东海中陆架EY02 1孔的柱状样品对底栖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合Q型因子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对东海中陆架古水团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84.9%,这5个有孔虫组合在钻孔相关层位上反映特定的古水团特征。主因子1为Elphidiummagellanicum组合,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水团(5~10m);主因子2为Bolivinarobusta组合,代表中陆架水团(50~100m);主因子3为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组合,代表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主因子4为Florilusdecorus组合,代表内陆架水团(0~50m);主因子5为Epistominellanaraensis组合,代表水体较凉的水深大于30m的内陆架水团。结果表明,冰后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低温低盐沿岸水团、中陆架水团及内陆架水团交替影响EY02 1孔附近中陆架。在氧同位素3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东海沿岸流与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控制着有孔虫组合。在氧同位素5a—5c期间,EY02 1孔附近中陆架可能已受到古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该孔顶部11 4m含大量贝壳的细砂沉积可能对应氧同位素1期U2层潮流沙脊脊部沉积,细砂平均沉积速率高达0 877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定量分析 Q型因子分析 古水团演化 平均沉积速率 东海中陆架
下载PDF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底栖有孔虫分布及环境指示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涛 向荣 李团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98,共8页
对珠江口13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底栖有孔虫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68属106种,其中玻璃质壳48属65种,瓷质壳17属21种,胶结壳3属20种。有孔虫丰度、种数和分异度都基本表现为由河口向外海迅速增加。对有孔虫属种数据使用因子分析,前3... 对珠江口13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底栖有孔虫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68属106种,其中玻璃质壳48属65种,瓷质壳17属21种,胶结壳3属20种。有孔虫丰度、种数和分异度都基本表现为由河口向外海迅速增加。对有孔虫属种数据使用因子分析,前3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86.2%,根据有孔虫属种因子得分情况,将有孔虫划分为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nakanokawaense亚组合、Ammonia beccarii-Haplophragmoides canariensis亚组合和Hanzawaia nipponica-Elphidium advenum-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底栖有孔虫分布与环境有较大的关系,水深和盐度控制了底栖有孔虫分布和种群组成,底质类型、水动力条件和沉积速率也对有孔虫的生态结构带来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孔虫 因子分析 珠江口
下载PDF
有孔虫壳体内草莓状黄铁矿成因及其地质意义——以湖北雁门口地区栖霞组有孔虫化石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洪星 陆现彩 +5 位作者 边立曾 许伟伟 李娟 张壮志 赵华平 宫红良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0-476,共7页
在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地区栖霞组上部的含泥灰岩中存在丰富的节房虫科底栖有孔虫化石,主要有节房虫属、厚壁虫属和郎格虫属,壳体均被草莓状黄铁矿充填。对其系统的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黄铁矿的能谱分析结果发现,黄铁矿草莓体直径最大... 在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地区栖霞组上部的含泥灰岩中存在丰富的节房虫科底栖有孔虫化石,主要有节房虫属、厚壁虫属和郎格虫属,壳体均被草莓状黄铁矿充填。对其系统的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黄铁矿的能谱分析结果发现,黄铁矿草莓体直径最大为15μm,平均约10μm,硫铁原子比值(S/Fe)为1.90±0.10,表明在黄铁矿形成过程中,有孔虫壳体空腔内呈轻度-中度贫氧的微环境。在分析该类黄铁矿成因的基础上,认为有孔虫壳体内的黄铁矿在指示沉积环境和保存环境方面具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有孔虫 微环境 雁门口 霞组 S/F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