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86
1
作者 程济生 俞连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4,共6页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冬季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生物量指数 物种丰富度指数
下载PDF
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70
2
作者 程济生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1-8,共8页
根据 1991年 1~ 2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 4 562 .4 9kg,72 935尾 ,198种。其中 ,暖温种居第 1位 ,有 87种 ,占 4 3.9% ;暖水种次之 ,有 86种 ,占 4 3.4 % ;冷温种最少 ,... 根据 1991年 1~ 2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 4 562 .4 9kg,72 935尾 ,198种。其中 ,暖温种居第 1位 ,有 87种 ,占 4 3.9% ;暖水种次之 ,有 86种 ,占 4 3.4 % ;冷温种最少 ,有 15种 ,占 7.6%。相对重要性指数 ( IRI)大于 50 0的鱼类定为优势种 ,共有 5种 :竹鱼、带鱼、小黄鱼、鱼、绿鳍马面 ;IRI值在 50 0~ 10 0的鱼类定为常见种 ,共有 10种 :银鲳、短尾大眼鲷、黑鳃梅童鱼、短鳍红娘鱼、黄、细纹狮子鱼、黑、龙头鱼、黄鲫、白姑鱼。使用种类丰富度指数 ( D)、Shannon- Wiener多样度指数 ( H′)、种类均匀度指数 ( J′)分析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 ,D值变动在 1.12 1~ 7.0 86之间 ,H′值在 0 .586~ 2 .896之间 ,J′值在0 .2 0 3~ 0 .793之间。上述物种多样度指数均分别与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在 α=0 .0 1水平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刘勇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其中带鱼和小黄鱼是常年优势种.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黄海南部波动最大,东海中部相对较为稳定,东海北部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夏两季3个区域相差不大,而在秋、冬两季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和中部有明显分异;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四季节3个区域之间相差不大.在暖季(夏、秋)南部鱼类呈向北迁移,而在冷季(冬、春)北部的鱼类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秋季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55
4
作者 徐宾铎 金显仕 梁振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54,共7页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渔业资源优势种的组成随区域和时间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黄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北部与南部、中部与南部的相似性较...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渔业资源优势种的组成随区域和时间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黄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北部与南部、中部与南部的相似性较低;黄海渔获生物种类组成年间相似性较高,为65。进一步的单因子ANOSIM分析表明黄海底层鱼类群落不同区域和年间种类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由北向南递减。与1985年相比,2000年鱼类群落长度谱表现出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主要优势种的长度组成也呈现小型化趋势。长度谱区域变化则是从北部向南部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数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黄海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种类多样性
下载PDF
渤海南部半滑舌鳎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8
5
作者 窦硕增 杨纪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8-376,共9页
本文研究了渤海南部半滑舌鳎的食性及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以虾类、蟹类,双壳类及部分中下层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兼食一些多毛类,头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及海葵。半滑舌鳎终年摄食,其... 本文研究了渤海南部半滑舌鳎的食性及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以虾类、蟹类,双壳类及部分中下层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兼食一些多毛类,头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及海葵。半滑舌鳎终年摄食,其摄食强度的周年变化不大.半滑舌鳎常年捕食鲜明鼓虾、日本鼓虾、口虾蛄、隆线强蟹及泥足隆背蟹等;夏季加强捕食小刀蛏,凸壳肌蛤等双壳类,除春季外还捕食一些以虾虎鱼为主的中下层小型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食性 摄食 季节性变化 蝶形目 底层鱼类
下载PDF
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勇 李圣法 +1 位作者 陈学刚 程家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24,共6页
根据2000年12月~2001年1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716.72kg,395796尾,138种。其中,暖水种(WW)居第1位,有81种,占60.00%;暖温种(WT)次之,有53种,占39.26%;冷温种(CT)最少,只... 根据2000年12月~2001年1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716.72kg,395796尾,138种。其中,暖水种(WW)居第1位,有81种,占60.00%;暖温种(WT)次之,有53种,占39.26%;冷温种(CT)最少,只有1种,占0.74%。全调查海域的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QIRI大于500)有5种:带鱼、黄鲫、发光鲷、小黄鱼和鳀;与历史资料相比,优势种个体变小、有被小型鱼类更替的趋势。以质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W,种类均匀度指数J′W)呈现由北至南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以尾数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N,J′N)呈现东海北部最高,东海中部次之,黄海南部最低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中除种类丰富度指数(D)与水深、海水表温、表层盐度都呈显著性正相关外,而其它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前述3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东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福建近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22
7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本文研究了1994年福建近海底拖网渔船主要捕捞对象──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和条尾绯鲤5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与1976年比较,带鱼渔获的最大年龄由1976年7龄降至1... 本文研究了1994年福建近海底拖网渔船主要捕捞对象──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和条尾绯鲤5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与1976年比较,带鱼渔获的最大年龄由1976年7龄降至1994年的4龄,白姑鱼、二长棘鲷和短尾大眼鲷由1976年或1982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3龄。条尾绯鲤由1976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4龄;带鱼的捕捞死亡系数由1976年的0.491上升到1994年的0.956。二长林鲷由0.340上升到1.273。短尾大眼鲷由 0. 505上升到 0. 868。条尾绯鲤由 0. 576上升到 0. 924。白姑鱼由 1982年的 0. 235上升到 1994年的 0.789;开发比率均比 1976年或 1982年有较大提高,分别在0.495~0.706,呈现充分开发或过度利用。并讨论了种群变动原因,捕捞结构和底拖网捕捞力量调整及5种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生态学 捕捞死亡 底层鱼类 福建 带鱼 白姑鱼 二长棘鲷
下载PDF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及演替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卢继武 罗秉征 +3 位作者 兰永伦 黄颂芳 朱德林 孔祥雨 《海洋科学集刊》 CAS 1995年第1期195-211,共17页
渔业资源是一种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生物资源,如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望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永续利用的目的。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加之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许多渔业资源遭到破坏而严重衰退。近十多年来我国... 渔业资源是一种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生物资源,如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望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永续利用的目的。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加之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许多渔业资源遭到破坏而严重衰退。近十多年来我国渔业与世界渔业发展的总趋势相似,随着捕捞强度的盲目增加,使得许多传统渔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捕捞对象替代频繁,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渔业 渔业资源 资源结构 带鱼 小黄鱼 大黄鱼 上层鱼类 总渔获量 底层鱼类 演替
原文传递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涛 庄平 +7 位作者 章龙珍 侯俊利 王云龙 刘鉴毅 冯广朋 赵峰 罗民波 刘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87-1694,共8页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捕获底层鱼类42种,隶属于13目24科39属。底层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5个站位聚合成两大类群,类群A位于南支北港和北港北沙近东滩水域,共出现20种底层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北支和北港北沙近外海水域,共出现鱼类39种,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黑棘鲷的命名和分类地位探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仁协 刘静 +1 位作者 樊冀蓉 赵元莙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19,共3页
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Bleeker,1854)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鲷科(Sparidae)、棘鲷属(Acanthopagrus),为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砂泥底质或多岩礁的浅海,分布于俄罗斯、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沿海。黑棘鲷具有... 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Bleeker,1854)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鲷科(Sparidae)、棘鲷属(Acanthopagrus),为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砂泥底质或多岩礁的浅海,分布于俄罗斯、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沿海。黑棘鲷具有生长迅速、食性较杂、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强等特点,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是西北太平洋沿海的名贵经济鱼类和重要的增养殖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鲷科 分类地位 名贵经济鱼类 日本沿海 西北太平洋 底层鱼类 朝鲜半岛 适应能力
下载PDF
矛尾复鰕虎鱼生物学繁养殖技术初报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斌 范丽萍 +4 位作者 王健 黄志峰 龚蕾蕾 王庆 高峰 《渔业现代化》 2005年第6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养殖技术 鱼科 生物学 初报 市场需求 底层鱼类 野生资源 供需矛盾 阶段试验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营养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宁加佳 杜飞雁 +3 位作者 王雪辉 王亮根 谷阳光 李亚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8-475,共8页
为了解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3年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24种底层鱼类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6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显... 为了解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3年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24种底层鱼类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6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的δ^(13)C值在–20.4‰—–17.0‰之间,均值为(–19.1±0.8)‰;δ^(15)N值的范围为7.9‰—12.2‰,均值为(9.7±1.0)‰。鱼类的营养位置在3.06—4.33之间,平均值为3.58±0.29,表明均以肉食性为主。根据群落范围指标结果分析,鱼类群落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CR和NR)分别为3.4和4.3,表明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层鱼类的初始食源较为单一,营养层次较少;总面积(TA)和到重心的平均距离(CD)分别为5.8和1.0,意味着鱼类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的总程度和平均程度均较低;平均最近相邻距离(NND)及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偏差(SDNND)分别为0.37和0.43,说明研究海域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不同种类之间的营养生态位幅宽较小,重叠程度较高。此外,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和狐形长尾鲨(Alopias vulpinus)在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该海域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禁止捕捞这些种类,而对一些冗余种类,如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条尾鲱鲤(Upeneus bensasi)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等,可以适度捕捞,以维持底层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完整性,在渔业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 营养结构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 群落范围指标 底层鱼类
下载PDF
矛尾复虾虎鱼室内人工繁育试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莉 车升亮 《水产养殖》 CAS 2012年第11期7-11,共5页
矛尾复虾虎鱼,属鲈形门、虾虎鱼科、复虾虎鱼属,是一年生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适应温度和盐度的能力较强。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生长迅速。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连云港市沿海的分布尤广。
关键词 虾虎鱼 繁育试验 人工 室内 底层鱼类 连云港市 一年生 沿海
下载PDF
革胡子鲶池塘精养高产技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顺昌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35,共2页
革胡子鲶又名埃及塘虱、埃及胡子鲶。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为热带、亚热带鱼类。该鱼属底层鱼类,性情温和。白天饱食后喜聚集于池底、洞穴和阴暗处,夜间四处活动和觅食。
关键词 革胡子鲶 池塘精养 埃及胡子鲶 技术 热带鱼类 尼罗河流域 底层鱼类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海域主要底层经济鱼类的食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月平 章淑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57-60,共4页
对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bathybius)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4种经济鱼类... 对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bathybius)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4种经济鱼类优势种群进行食性分析,根据其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多齿蛇鲻以摄食小型鱼类为主,兼食底栖生物;短尾大眼鲷和蓝圆以摄食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包括幼鱼)为主,兼食底栖生物;深水金线鱼以摄食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主,兼食浮游动物的食性类型。还分析了4种鱼类的食物关系和营养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鱼类 食性 南沙群岛 陆架海域 鱼类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仔鱼和稚鱼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温海深 陈志信 +6 位作者 张家男 关健 袁玉仁 刘群 官曙光 慕伟 刘洪军 《水产养殖》 CAS 2010年第12期34-35,共2页
绿鳍马面纯(Navodons eptentrionalis Gunther),属纯形目,革纯科,马面纯属。属于温水底层鱼类,食性杂,喜欢集群,游泳能力较弱。它以肉质鲜嫩、肝脏价值高而著称,鱼皮和卵巢也可以进行加工利用,倍受市场青睐。
关键词 培育技术 稚鱼 仔鱼 底层鱼类 游泳能力 加工利用 肉质
下载PDF
养殖池底层鱼类电脉冲捕捞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明昌 徐皓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62-67,共6页
为了减轻土池养殖底层鱼类的捕捞劳动强度,提高捕捞效率,研制了具有脉冲宽度和脉冲频率可调、工作状态指示、报警等功能,以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助渔仪器。文章主要介绍鱼类电行为特性、水中脉冲放电产生的电场对鱼类行为作用的机理... 为了减轻土池养殖底层鱼类的捕捞劳动强度,提高捕捞效率,研制了具有脉冲宽度和脉冲频率可调、工作状态指示、报警等功能,以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助渔仪器。文章主要介绍鱼类电行为特性、水中脉冲放电产生的电场对鱼类行为作用的机理、系统电气性能参数和系统功能的确定、硬件实施及效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鱼类 捕捞劳动强度 捕捞效率 脉冲 电行为特性
下载PDF
斑鳜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郝忱 史杨白 +4 位作者 彭刚 丁淑燕 王崇华 郑啸宇 刘国兴 《水产养殖》 CAS 2018年第3期13-15,共3页
斑鳜(SinipercascherzeriSteindachner)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又名石鳜、岩鳜、花鲫子等,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的长江至珠江,辽河、鸭绿江及其以南的海河等水系,为典型的肉食性底层鱼类。斑鳜出现遗传分化的时间较早,与同属... 斑鳜(SinipercascherzeriSteindachner)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又名石鳜、岩鳜、花鲫子等,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的长江至珠江,辽河、鸭绿江及其以南的海河等水系,为典型的肉食性底层鱼类。斑鳜出现遗传分化的时间较早,与同属的翘嘴鳜(S.chuatsi)、大眼鳜(S.kneri)相比,生长速度慢但抗病力较强,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具观赏性,又有“淡水石斑”之美誉,广泛受到国内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消费者欢迎,是我国重要出口创汇水产品种之一。随着斑鳜需求量增大,酷渔滥捕、环境恶化等现象频发,野生斑鳜资源日趋减少,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种培育技术 斑鳜 人工繁殖 底层鱼类 遗传分化 生长速度 营养价值 出口创汇
下载PDF
淡水石斑鱼的生物特性及其养殖技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富钦 《内陆水产》 2008年第12期30-32,共3页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俗称美丽罗非鱼,属鲈形目,慈鲷科鱼类,原产于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等地的河流及湖泊中。淡水石斑鱼为耐低氧、抗病力强和偏肉食性的底层鱼类,它不仅鱼体美观且肉质细嫩、昧...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俗称美丽罗非鱼,属鲈形目,慈鲷科鱼类,原产于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等地的河流及湖泊中。淡水石斑鱼为耐低氧、抗病力强和偏肉食性的底层鱼类,它不仅鱼体美观且肉质细嫩、昧道鲜美。该品种于1996年由一家台资养殖场引入我市,并逐步推广养殖,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32元/kg左右。由于养殖效益好,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笔者认为淡水石斑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石斑鱼 养殖技术 生物特性 生物学特性 鲷科鱼类 尼加拉瓜 洪都拉斯 底层鱼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海洋渔业概况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思行 《海洋渔业》 CSCD 2002年第4期192-197,共6页
印尼海岸线蜿蜒曲折,长约8.1万km.海域广阔,面积580万km2,其中,领海310万km2,专属经济区面积270万km2 一、渔业资源 全国岛屿众多,岛屿周围有着富饶的渔场,渔业资源相当丰富,生物资源属热带区系,种类繁多,许多鱼具有生长快、成熟早、生... 印尼海岸线蜿蜒曲折,长约8.1万km.海域广阔,面积580万km2,其中,领海310万km2,专属经济区面积270万km2 一、渔业资源 全国岛屿众多,岛屿周围有着富饶的渔场,渔业资源相当丰富,生物资源属热带区系,种类繁多,许多鱼具有生长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产卵季节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海洋渔业 渔业资源 渔业生产 底层鱼类 金枪鱼类 虾类 甲壳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