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浙江三门湾海域主要底上动物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孟周
魏永杰
王晓波
韩庆喜
-
机构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禹治环境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9-1278,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6156号,41676139号。
-
文摘
大型底上动物参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浙江三门湾是天然的半封闭海湾,也是海洋生物重要的栖息、觅食和育幼的场所。为探究三门湾海域物种间的资源利用情况及生态关系,在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生物调查。根据2017年和2018年夏季在三门湾海域进行的大型底上生物研究结果,运用优势度(Y)、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对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8年间三门湾海域共捕获大型底上动物53种,包括两年共有种,即主要底上动物22种。其中优势种3种,包括哈氏仿对虾(Miers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和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这三个物种属中生态位种;三门湾主要底上动物依据生态位宽度值划分为3组,即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和窄生态位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总体差异性较大,其与种对的食性、栖息环境密切相关;根据总体联结性分析得主要底上动物总体呈显著正关联,群落结构较为稳定;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表明种对间联结性较弱,趋近于相互独立。三门湾大型底上动物的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但种对间的关联性在逐渐下降。
-
关键词
底上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性
-
Keywords
epifauna
dominant species
niche width
niche overlap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
分类号
Q958.8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