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洪论“道源儒流”与“尊道贵儒”——《抱朴子》为什么分《内篇》、《外篇》? 被引量:2
1
作者 金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116-121,共6页
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为什么要将《抱朴子》分为《内篇》与... 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为什么要将《抱朴子》分为《内篇》与《外篇》?为什么《内》与“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朴子》 庄子 道家 《老子》 儒家文化 庄子天下 中华书局 《淮南子》
下载PDF
老子哲学的唯心倾向
2
作者 刘节 《学术研究》 1960年第4期41-48,共8页
现在人把老子五千言当作一个人的著作,并且以为就是礼记曾子问篇所说的,“孔子问礼子老聃”,那位老子所写的东西。我认为这样说法是有很大的问题,恐怕距离事实太远。这里面的理由,我以前在“老子考”里已经提得很多;现在还要按照这一方... 现在人把老子五千言当作一个人的著作,并且以为就是礼记曾子问篇所说的,“孔子问礼子老聃”,那位老子所写的东西。我认为这样说法是有很大的问题,恐怕距离事实太远。这里面的理由,我以前在“老子考”里已经提得很多;现在还要按照这一方向,加以补充。至于和孔子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本老子 老子哲学 孔子 思想体系 唯心 庄子天下 老子思想 小国寡民 唯物 著作年代
下载PDF
老子的年代和思想
3
作者 金景芳 《史学集刊》 1956年第2期1-14,共14页
在老子的年代这一问题上,晚近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见解,直到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为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论列,只就比较重要的,略谈一谈。 首先,请把史记老子列传录出,因为,这是记述老子事迹的最重要的材料。全文如下:
关键词 老子 思想 庄子天下 孔子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知” 吕氏春秋 无不为 自化
下载PDF
墨子的思想与墨者集团
4
作者 楊向奎 《文史哲》 1958年第3期11-20,共10页
(一)墨子的身世关于墨子的国别和年代全曾经有过爭論,他的原籍是宋国人,后来長时期住在魯国。宋国有墨台氏,通志氏族略引文和姓纂曾经说: 墨氏……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这一种说法很有道理,一直到南... (一)墨子的身世关于墨子的国别和年代全曾经有过爭論,他的原籍是宋国人,后来長时期住在魯国。宋国有墨台氏,通志氏族略引文和姓纂曾经说: 墨氏……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这一种说法很有道理,一直到南北朝时还有姓墨台者。史記殷本纪记載殷后有目夷氏,广韵“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墨家 君子 庄子天下 功利主义 吕氏春秋 思想 孔子 战国 集团
下载PDF
从“一”与“裂”之争看“内圣外王”——《庄子·天下篇》主旨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洪佳景 李咏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9,共7页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篇》作者"崇一抑裂"的态度。而"内圣外王"正是《天下篇》视为"一"的"古之道术",是先秦诸子学的共同旨归,是注重整全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在先秦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内圣外王之道""为天下裂",具体体现为诸家各异、各执一端的学说和举措。而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诸多经典文献都表明,熔百家之说而成君王一家治术已开始成为学术主流,由"裂"返"一",才是真正认识"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一”“裂”之争 内圣外王
下载PDF
试析《庄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华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81,共11页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先秦诸子 学术批评
原文传递
《庄子·天下篇》的真伪及学术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运生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文章就《庄子·天下》篇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1、不批评儒家学派 ;2、批评墨家学派却持儒家观点 ,而非道家观点 ;3、自我批评说明庄子思想实质、置身老子一派等疑窦 ,断言《天下》篇不是庄子作品 ,应是后人伪作。但也肯定它在论... 文章就《庄子·天下》篇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1、不批评儒家学派 ;2、批评墨家学派却持儒家观点 ,而非道家观点 ;3、自我批评说明庄子思想实质、置身老子一派等疑窦 ,断言《天下》篇不是庄子作品 ,应是后人伪作。但也肯定它在论述先秦学术方面的历史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学术价值 真伪问题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天道观
全文增补中
论《庄子·天下篇》与《汉书·艺文志》之学术分野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海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4,共7页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汉书·艺文志》 诸子 百家 学术史
下载PDF
也谈艺术教育的谐和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何祖健 章兢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6年第3期24-25,共2页
今天,当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当自主创新能力被视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时,高等教育更是多了一份责任和关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看到了艺术“和”的本质属性,“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 今天,当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当自主创新能力被视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时,高等教育更是多了一份责任和关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看到了艺术“和”的本质属性,“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乐言是其和也”(《荀子·儒效篇》)。孔子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名言则从艺术激发情志、体验风俗、沟通感情、协和群体、宣泄郁闷等艺术创作与接受角度阐述了艺术的和谐作用。“和谐”,作为关系范畴,它既指事物的一种协调、温和、平衡、融洽的理想状态,也包含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各种异质在不同整合力的作用下而呈现的内外在谐和与统一的动态过程。治乱之本在于治心,治心之方在于教育。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发展的人而组成,如果说人是和谐社会的最后目的,教育的作用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那么,艺术教育的谐和作用则在于通过教育对象艺术素质的养成和对内外在诸因素协调平衡能力的提高,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及创造力的最大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谐和 庄子.天下 和谐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 和谐发展 平衡能力 核心竞争力 执政理念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仁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内圣外王 认识论意义
下载PDF
《庄子》“道术无乎不在”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卫静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12,共3页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术 无乎不在 庄子·天下
下载PDF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 被引量:2
12
作者 柴文华 刘桃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8,共6页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把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观和方法论的多维源头,为当下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书写 庄子·天下
下载PDF
《天下》篇“道术与方术之辨”误读和正解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剑波 《文教资料》 2017年第2期81-86,共6页
关于《庄子·天下》篇“道术与方术之辨”的诠释,有理解为相即不别,有理解为异中有同,有理解为全体与部分。我们可能把方法论意义上的“道术”,误解为原本属于本体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以“道无所不在”附会“道术无乎不在”,... 关于《庄子·天下》篇“道术与方术之辨”的诠释,有理解为相即不别,有理解为异中有同,有理解为全体与部分。我们可能把方法论意义上的“道术”,误解为原本属于本体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以“道无所不在”附会“道术无乎不在”,所以误认为“道术”在实际上贯通或总括“天下方术”,最终得出“道术、方术”的相互关系是没有差别,或同异互涵,或包含与被包含等不当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道术 方术
下载PDF
《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
14
作者 孙明慧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25-26,共2页
《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和精妙阐释,向读者呈现了当时的学术面貌。从学术流变和发展来看,其学术视野和理论观念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学术思想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具体来说,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史料价值... 《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和精妙阐释,向读者呈现了当时的学术面貌。从学术流变和发展来看,其学术视野和理论观念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学术思想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具体来说,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思想价值 史料价值 文学价值 影响价值
下载PDF
郭沫若论道家学术
15
作者 李哲 《西部学刊》 2017年第9期68-71,共4页
郭沫若对道家学术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对道家历史人物真伪、特别是对老聃其人其著与对杨朱其人其派的考证,极其严密。其次,通过将《庄子·天下篇》的老聃遗说与《道德经》的文本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之处,从而对老聃遗说的分析... 郭沫若对道家学术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对道家历史人物真伪、特别是对老聃其人其著与对杨朱其人其派的考证,极其严密。其次,通过将《庄子·天下篇》的老聃遗说与《道德经》的文本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之处,从而对老聃遗说的分析极其缜密。最后,认真分析、总结道家各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道家学术的论述极其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道家学术 庄子·天下 老聃
下载PDF
《庄子·天下篇》道术刍议——兼与儒家道术之比较
16
作者 徐林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36-39,共4页
《庄子·天下篇》以"道术"批评观念对先秦学术进行了整体性的论述,强调内圣外王之道。汉代以后,随着儒学独尊的确立,逐渐从纵向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儒家道术体系。儒道二家立足点不同,对古之道术的阐释有同有异,对此... 《庄子·天下篇》以"道术"批评观念对先秦学术进行了整体性的论述,强调内圣外王之道。汉代以后,随着儒学独尊的确立,逐渐从纵向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儒家道术体系。儒道二家立足点不同,对古之道术的阐释有同有异,对此加以探讨有助于把握儒道二家哲学思想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道术 儒家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