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7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近50年蒸发量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77
1
作者 安月改 李元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9-162,共4页
利用河北省68个气象站1956~2000年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分析了河北省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河北省平均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各气候分区变化趋势与全省相似;各季平均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与年值相似,春季下降幅度最... 利用河北省68个气象站1956~2000年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分析了河北省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河北省平均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各气候分区变化趋势与全省相似;各季平均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与年值相似,春季下降幅度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全省及各分区平均蒸发量大部在60年代最大,60年代至90年代逐渐下降。蒸发量的下降原因与平均风速的减小存在明显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河北省 气候变化特征 50 气候变化趋势 60 2000 气候分区 90 平均风速 下降原因 蒸发皿 气象站 正相关 相似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 被引量:68
2
作者 戴念军 谢安 张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63-374,共12页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并研究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50年来的气候趋势是,爆发日期逐渐偏晚,强度指数逐渐减弱。二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它们在不同阶段上的波动是各种时间尺度振荡叠加的结果,而年代际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均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与强度指数反相关,而爆发之后,与强度指数正相关。这体现了南海夏季风活动与ENSO事件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活动 南海夏季风爆发 变化特征 夏季风强度指数 向外长波辐射 爆发日期 ENSO事件 海温异常 对流活动 低层风场 南海区域 资料分析 风场资料 NCEP 气候趋势 时间尺度 东印度洋 东太平洋 平均值 纬向风
下载PDF
近50年北京树木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3
3
作者 徐雨晴 陆佩玲 于强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2-420,共9页
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北京地区1963~1988年间20种树木芽萌动期及1950~2000年间4种树木开花期的变化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北京树木芽萌动的早晚主要受冬季气温的影响,冬季及秋末气温的升高使春芽萌动有提前的效应.萌芽... 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北京地区1963~1988年间20种树木芽萌动期及1950~2000年间4种树木开花期的变化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北京树木芽萌动的早晚主要受冬季气温的影响,冬季及秋末气温的升高使春芽萌动有提前的效应.萌芽早的树木萌动期长,萌芽晚的树木萌动期短,前者对温度的变化反应更敏感,且前者的萌动期长度随着萌动期间(主要在早春)气温的升高而缩短,后者的萌动期长度随着初冬、秋末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而延长.始花前2~9旬,特别是前5旬(主要是3~4两个月),气温对始花期影响最显著,该时段内始花期对气温的变化反应最敏感.北京春温升高开花期提前,春温每升高1℃,开花期平均提前3.6天.春季树木开花物候与春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间的波动基本对应,但波动幅度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树木物候 响应 50 平均最低气温 萌动期 2000 1988 开花期 气温变化 北京地区 方法探讨 冬季气温 春季气温 开花物候 波动幅度 始花期 统计学 温升高 萌芽 敏感 反应 长度
下载PDF
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年代际异常及其对亚洲季风的影响 被引量:37
4
作者 徐建军 王东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43,共10页
运用 EOF分析方法,对近50 a的印度洋-太平洋 SST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在近 50 a中,SST的第 一气候模态与年代际尺度变化相对应,并经历了两次气候突变,分别... 运用 EOF分析方法,对近50 a的印度洋-太平洋 SST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在近 50 a中,SST的第 一气候模态与年代际尺度变化相对应,并经历了两次气候突变,分别在1956年和 1976年前后.第二气候模态与ENSO事件相对应,其空间分布反映了厄尔尼诺发生 时SST的异常分布.中国东部降水以及亚洲季风异常不仅与ENSO事件有关,而且 受到年代际气候背景场的影响.诊断和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海 海温 异常 季风
下载PDF
华南后讯期降水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41
5
作者 吴尚森 黄成昌 薛惠娴 《热带气象》 CSCD 1990年第4期348-356,共9页
本文研究了近30多年来(1951——1984)华南后讯期降水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华南后讯期降水有3年周期变化和10年尺度的长期变化;(2)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轴线南北位置和西脊点西伸位置的年际变化与华南后讯期降水有密切联系。当副... 本文研究了近30多年来(1951——1984)华南后讯期降水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华南后讯期降水有3年周期变化和10年尺度的长期变化;(2)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轴线南北位置和西脊点西伸位置的年际变化与华南后讯期降水有密切联系。当副高位置偏北偏东时,华南后讯期降水偏多。反之,降水偏少。 利用1974—1983年的月平均OLR资料研究了热带辐合带对华南后讯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南后讯期降水多年和少年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和强度有显著差异。多雨年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北强度偏弱,少雨年则相反,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强度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后讯期 变化 华南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导致的冬小麦产量波动及应对措施模拟 被引量:32
6
作者 熊伟 许吟隆 林而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5期380-385,共6页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未来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A2和B2下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长时间序列的产量波动及产量...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未来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A2和B2下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长时间序列的产量波动及产量变率的可能变化,及采取两种适应措施后,产量波动及变率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A2和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3个时段冬小麦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会有所增高,但产量的年际波动和变率也将明显加大,产量的年际变幅也会显著增加。采取适应措施后,调整播期和改变品种会减少产量的波动和变率,该地区播期适当提前,选用中熟品种是未来气候变化下的较好适应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波动 冬小麦 应对措施 中国北方地区 温室气体排放 未来气候变化 长时间序列 发生变化 气候资源 农业生产 模式模拟 区域气候 中熟品种 变率 高产量 播期
下载PDF
东亚季风边缘活动带研究综述 被引量:27
7
作者 徐袁 钱维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38-146,共9页
由于其同时具有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东亚季风边缘研究有利于加深认识季风以及生态系统在过渡带上的特性,而且它对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重要的气候学指导意义。从天气学原理角度出发,分析指出青藏高原等地... 由于其同时具有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东亚季风边缘研究有利于加深认识季风以及生态系统在过渡带上的特性,而且它对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重要的气候学指导意义。从天气学原理角度出发,分析指出青藏高原等地形以及海陆热力差异是对东亚季风边缘影响的重要因子,ENSO和全球变暖等因子对季风边缘活动也有影响。阐述了季风的年际变化,季风边缘,季风边缘进退等概念。通过对代用资料如湖相沉积,湖面大小变化,陆相沉积以及农牧交错带演变研究的综述,对古季风的演变做了分析,指出近几千年来干旱化趋势的存在。利用现有气象观测资料所作的东亚季风边缘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很少,这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方面,已有的气候平均态的研究可以对此做一定的指导。同时,北方干旱化和东亚冬季风边缘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方面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边缘 气候敏感性 生态脆弱性 古季风 季风边缘进退
下载PDF
黄渤海登陆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袁子鹏 张立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2,共4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0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分析了52年间在黄渤海沿岸登陆的热带气旋的年际和季节分布、强度、移向和移速、源地及变性等气候特征,揭示了此类气旋大部分强度较强并易发生陆上变性,变性后增强的气旋的维持时间较...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0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分析了52年间在黄渤海沿岸登陆的热带气旋的年际和季节分布、强度、移向和移速、源地及变性等气候特征,揭示了此类气旋大部分强度较强并易发生陆上变性,变性后增强的气旋的维持时间较长等事实,并发现了其变性的高频地区位于黄海北部至中朝边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活动 统计分析 登陆 黄渤海 2000 中国气象局 季节分布 渤海沿岸 气候特征 黄海北部 变性 强度 整编 移速 移向 源地 陆上
下载PDF
广东汛期开始日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纪忠萍 熊亚丽 +2 位作者 谷德军 梁建茵 谢炯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2-300,共9页
用小波分析和相关统计等方法 ,对近 5 0多年来广东开汛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副高、PDO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同时也研究了它与后期天气、前期 5 0 0hPa环流场和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 5 0年来广东开汛呈偏早的趋势 ,具有明显的 ... 用小波分析和相关统计等方法 ,对近 5 0多年来广东开汛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副高、PDO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同时也研究了它与后期天气、前期 5 0 0hPa环流场和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 5 0年来广东开汛呈偏早的趋势 ,具有明显的 2~ 7年左右的年际和 34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振荡 ;开汛的年代际振荡与副高、PDO指数是一致的 ,并与它们存在反向的关系 ,且突变的时间也均发生在 2 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 ;广东开汛与后期天气的相关分析表明 ,它与广东 4月降水的相关最好 ,与 5 ,6月的相关则差 ;与广东降水集中期初日只有在 1986年以后至今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降水集中期次数却在 1977年之前就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广东开汛的早晚与前冬 5 0 0hPa高度场存在几个显著的相关中心 ,与前秋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的海温异常也有明显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 广东 500hPa高度场 20世纪70 日期 汛期 振荡 1986 1977 小波分析 周期振荡 海温异常 北太平洋 PDO 海温场 环流场 50 中后期 分析表 月降水 正相关 集中期 负相关 副高 指数 天气 期次
下载PDF
近50年来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0
作者 卞洁 何金海 李双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80,共13页
基于1960~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汛期暴雨分布呈现南部多、向北递减的总格局。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江西北部,其形成可能与地形因素有关... 基于1960~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汛期暴雨分布呈现南部多、向北递减的总格局。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江西北部,其形成可能与地形因素有关。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域暴雨量、暴雨强度存有准两年及6~8年的周期变化特征;从年代际尺度看,在时间域上,存在12~14年的周期变化。具体地,汛期区域平均暴雨量、频次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1990年代开始则进入一个高值期,21世纪以后又开始回落。相比较而言,暴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不显著。在空间域上,进入21世纪后随着雨带向淮河流域推进,暴雨量、频次、强度在苏北、皖北增强。从趋势分析看来,过去50年汛期暴雨量、频次呈现较大范围的增加趋势。暴雨强度也表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汛期 暴雨 趋势
下载PDF
祁连山黑河中上游季节冻土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金铭 李毅 +5 位作者 刘贤德 车宗玺 张学龙 王顺利 杨晓虎 车宗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8-1073,共6页
研究祁连山黑河中上游地区季节冻土的变化特征,对合理预测该区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1994—2009年祁连山黑河中上游地区3个气象站常年监测的冻土资料及气象资料,对黑河中上游地区的温度变化、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年变化、年平... 研究祁连山黑河中上游地区季节冻土的变化特征,对合理预测该区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1994—2009年祁连山黑河中上游地区3个气象站常年监测的冻土资料及气象资料,对黑河中上游地区的温度变化、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年变化、年平均气温与年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的关系、季节冻土的年冻结与消融规律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和地温逐渐上升,深层地温上升相对较快,气温、20 cm、40 cm地温的线性变化趋势分别为0.0424、0.0355℃.a-1和0.0754℃.a-1;16 a来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减少了27 cm;年平均气温和年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其线性变化趋势分别为0.5838 cm.a-1和0.0424 cm.a-1;冻土冻结的线性趋势为1.0326 cm.d-1,消融的线性趋势为1.2606 cm.d-1,冻结时段长于消融时段,且消融速度大于冻结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洪华生 商少凌 +4 位作者 张彩云 黄邦钦 胡建宇 黄加祺 卢振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69,共7页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年夏季台湾海峡处...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年夏季台湾海峡处于偏冷状态,南部近岸上升流强度减弱;1997年冬季正值一个较强的暖事件发展到顶峰,北上入侵暖水强度增强、浙闽沿岸冷水强度减弱.导致这两个时期营养盐分布特征改变,发生了一系列从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从生物量到群落结构的异常响应,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则似乎呈现出El Nino年偏高的趋势.根据有限的辅助证据推测,El Nino很可能不是控制台湾海峡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强信号,而台湾海峡的气候一海洋一生态长期低频变动可能更多地受到东亚季风一中国边缘海系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洋环境 生态系统 响应分析 1985~2001 中上层鱼类 1997 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Nino 1998 海表温度 物理环境 分布特征 异常响应 东亚季风 营养盐 强度 上升流 暖事件 生物量 渔获量 强信号
下载PDF
东北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影响因子的比较 被引量:20
13
作者 房一禾 周放 +4 位作者 张运福 赵梓淇 沈秋宇 王乙舒 王春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4-850,共7页
采用1961-2012年东北三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东北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利用SVD法得出影响东北冬季气温的主要因子。分别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各因子对东北冬季气温独立的影响。结果表明:东... 采用1961-2012年东北三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东北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利用SVD法得出影响东北冬季气温的主要因子。分别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各因子对东北冬季气温独立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冬季气温以全区一致异常为主,气温显著上升;东北冬季气温主要影响因子是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年际尺度上,北极涛动和东亚冬季风适合描述东北中、北部的冬季气温。西伯利亚高压与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关系密切;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适合描述东北冬季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冬季气温 偏相关系数
下载PDF
基于日值和小时降水数据诊断中国暴雨时空变化差异的研究(1991-2010) 被引量:19
14
作者 孔锋 吕丽莉 +3 位作者 方建 刘凡 应卓蓉 郭建平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72-79,共8页
日值和小时观测降水数据在反映中国暴雨时空格局方面的差异还未有明确结论,因此,亟需通过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降水观测数据来深入研究中国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该文采用观测的长时间序列(1991-2010年)的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对中国... 日值和小时观测降水数据在反映中国暴雨时空格局方面的差异还未有明确结论,因此,亟需通过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降水观测数据来深入研究中国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该文采用观测的长时间序列(1991-2010年)的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对中国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1991-2010年期间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计算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逐年变化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年累计值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但日值降水数据所反映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波动要大于小时降水数据。在空间格局上,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所反映的中国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空间分布格局没有较大差别,但小时降雨数据反映的更详细,空间分布格局的破碎程度更高。在年代际小时暴雨和日值暴雨两者之间的对比方面,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有较大差异,小时降水数据反映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长江流域偏少,而在其它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偏高。在小时暴雨和日值暴雨的各自年代际变化方面,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反映的年代际暴雨空间变化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小时降水数据反映的空间分布特点更加破碎。因此,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在反映中国年代际暴雨时空高低分布方面具有一致性,但量级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在揭示中国年代际暴雨变动方面具有一致性,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值降水数据 小时降水数据 暴雨 时空格局 中国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及其与ENSO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成林 邹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利用NCEP资料定义了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并对这两种指数进行功率谱分析,且分别与Nio 3指数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副高强度指数、脊线指数都存在年际尺度的变率,而且与Nio 3指数在年际尺度上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 利用NCEP资料定义了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并对这两种指数进行功率谱分析,且分别与Nio 3指数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副高强度指数、脊线指数都存在年际尺度的变率,而且与Nio 3指数在年际尺度上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引起副高年际变率的机理作了尝试性探讨:在年际尺度上,副高脊线位置首先出现异常南移,同时副高强度减弱,副高南侧正的西风距平加强了赤道纬向西风;异常的西风使得暖水向东传播,约2个月后Nio 3区海温异常升高并西传,其后约1个月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中太平洋海水升温的同时加热大气,在Hardly环流作用下,约3个月以后,副高开始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小波分析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晓英 胡德宝 +2 位作者 王赐震 胡学军 姚圣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7-362,共6页
为研究长江口与黄东海SST变化的异同,根据长江口区引水船海洋站195 9~2 0 0 1年、大戢山海洋站1977~2 0 0 0年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安徽大通水文站1968~1999年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利用功率谱分析、Mann Kendall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方法,... 为研究长江口与黄东海SST变化的异同,根据长江口区引水船海洋站195 9~2 0 0 1年、大戢山海洋站1977~2 0 0 0年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安徽大通水文站1968~1999年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利用功率谱分析、Mann Kendall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区表层水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存在准2年和3~5年的显著振荡周期,东亚季风和长江径流对其变化有影响。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突变出现在198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水温(SST) 季节 功率谱 突变 季风 径流
下载PDF
秋季北极海冰与欧亚冬季气温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的不同联系 被引量:17
17
作者 何金海 武丰民 祁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9-1102,共14页
北极海冰的急剧消融在近年来欧亚大陆频发的低温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秋季北极海冰的偏少对应着冬季欧亚大陆的低温天气,然而二者的联系在年代际和年际两种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区别.本文运用1979—2012年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 北极海冰的急剧消融在近年来欧亚大陆频发的低温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秋季北极海冰的偏少对应着冬季欧亚大陆的低温天气,然而二者的联系在年代际和年际两种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区别.本文运用1979—2012年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ISST1)、欧洲中心(ERA_Interim)的2m温度、风场、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等资料,分别研究了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前期秋季北极海冰与欧亚冬季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欧亚和北极地区(0°—160°E,15°N—90°N)的冬季气温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温度异常分布在21世纪初由北极冷-大陆暖转为北极暖-大陆冷.这一年代际转折与前期秋季整个北极地区的海冰年代际减少联系密切.秋季北极全区海冰年代际偏少对应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高压异常,有利于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和北极的冷空气南侵,造成北极暖-大陆冷的温度分布;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温度异常分布主要由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部分和第二模态组成,且第一模态包含的年际变率信号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年际尺度上全区北极海冰对欧亚冬季气温的影响远不及位于北冰洋西南边缘的巴伦支海、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西部(30°E—120°E,75°N—85°N)的关键区海冰影响显著.关键区内海冰的偏少会引发冬季的北大西洋涛动负位相,导致北大西洋吹往欧亚大陆的暖湿气流减弱和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气温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北极海冰 冬季欧亚低温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表感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于威 刘屹岷 +1 位作者 杨修群 吴国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1-1176,共16页
利用1961-2014年中国气象观测站逐日常规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上,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气候态特征以及热量拖曳系数和密度对地表感热计算的影响,并研究了高原地表感热在年际、年代际以及趋势变化上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定量研... 利用1961-2014年中国气象观测站逐日常规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上,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气候态特征以及热量拖曳系数和密度对地表感热计算的影响,并研究了高原地表感热在年际、年代际以及趋势变化上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定量研究了表面风速与地气温差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对地表感热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使用实际密度和常热量拖曳系数的总体动力学公式计算的地表感热最为合理;总体来说高原地表感热随着高度上升而增加,春季最大,秋季与冬季最小;空间分布上,春季高原东南部大北部小,夏季南部小北部大。春季年际、年代际地表感热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空间型分别具有高原南北反向分布和高原主体与其东北反向分布的特征,夏季与之相似。高原整体而言,20世纪60-70年代末(春季)或70年代初(夏季),地表感热增加,其后至21世纪00年代初地表感热下降,之后又上升。在显著下降的1979-2003年间,春夏两季地表感热变化趋势分布均呈一致性的减弱,其中南部减弱最为显著。平均而言,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表面风速对地表感热的贡献与地气温差对地表感热的贡献大小相当;而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表面风速对地表感热的贡献大于地气温差对地表感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感热 变化趋势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胡邦辉 卢秋珍 刘群燕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6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为了对我国气象工作者全面了解和参与热带气旋的研究有所帮助,在大量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近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研究的若干主要成果。重点阐述了EN-SO与热带气旋的关系,温室效应热带气旋的数值... 为了对我国气象工作者全面了解和参与热带气旋的研究有所帮助,在大量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近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研究的若干主要成果。重点阐述了EN-SO与热带气旋的关系,温室效应热带气旋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研究等的最新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季节 变化特征 温室效应
下载PDF
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SSTA的联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余贞寿 孙照渤 王学忠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6,共8页
采用REOF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00—1999年中国东部39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3个最主要的区域,都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这3... 采用REOF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00—1999年中国东部39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3个最主要的区域,都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这3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变化与北太平洋冬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 北太平洋 SST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