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能辅助330MW燃煤机组互补发电系统动态特性及年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侯宏娟 王学伟 +3 位作者 宋红 崔浩 岳仁兵 赵锦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331-3338,共8页
基于TRNSYS仿真平台,对槽式太阳能辅助某330MW燃煤互补发电系统典型日动态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太阳能的引入,机组主蒸汽的温度、流量小幅波动,再热蒸汽温度下降、流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对互补发电系统的年性能展开分析。结... 基于TRNSYS仿真平台,对槽式太阳能辅助某330MW燃煤互补发电系统典型日动态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太阳能的引入,机组主蒸汽的温度、流量小幅波动,再热蒸汽温度下降、流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对互补发电系统的年性能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年中,互补发电系统所增加的功率在4-8月份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太阳能利用小时数在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春分和秋分时二者接近并居于夏至和冬至日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系统集成 燃煤电站 动态特性 性能
下载PDF
三种槽式太阳能热互补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楠 段立强 +3 位作者 丁泽宇 王建华 曲洁 罗娜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9-176,共8页
太阳能热互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ISCC)技术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发电方式,既可降低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又能减小联合循环的燃料消耗。以导热油为导热工质、太阳能直接发生系统(DSG)、以压缩空气为导热工质的3种槽式ISCC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太阳能热互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ISCC)技术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发电方式,既可降低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又能减小联合循环的燃料消耗。以导热油为导热工质、太阳能直接发生系统(DSG)、以压缩空气为导热工质的3种槽式ISCC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典型天性能、年性能及经济性能3个方面对3种ISCC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DSG集成的ISCC系统的热力性能及经济性能均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式太阳能 联合循环 典型天性能 性能 经济性能
下载PDF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蓄热运行策略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黄畅 侯宏娟 +2 位作者 丁泽宇 许克珂 杨勇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3-458,共6页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利用太阳能的发电方式。与纯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不同,太阳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下简称互补发电系统)中采用不同的蓄热运行策略将对互补系统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针对槽式互补发电系统,建...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利用太阳能的发电方式。与纯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不同,太阳能辅助燃煤互补发电系统(下简称互补发电系统)中采用不同的蓄热运行策略将对互补系统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针对槽式互补发电系统,建立了槽式太阳能集热场以及互补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了真实的气象数据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分析了互补发电系统的年性能,得出了不同太阳能倍数、蓄热小时数对互补系统的太阳能发电成本LCOE的影响规律,并据此优化蓄热运行策略。其结果表明:三种策略中,削峰填谷策略是最适合互补发电系统的运行策略,在0.5蓄热小时数、1.2太阳能倍数下,其太阳能发电成本取得极小值,为0.064$/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互补发电系统 性能 蓄热 策略 太阳能发电成本
原文传递
两种典型集成方式下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系统热性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侯宏娟 梁明宇 黄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5-932,共8页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槽式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模型。并针对槽式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回热系统最常见的两种集成方式,以槽式太阳能辅助某330 MW亚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年气象数据及原燃煤机组年实际负荷,...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槽式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模型。并针对槽式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回热系统最常见的两种集成方式,以槽式太阳能辅助某330 MW亚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年气象数据及原燃煤机组年实际负荷,对这两种集成互补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蓄热对互补发电系统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串联集成方式在运行调节及系统控制方面更易实施,但并联集成互补系统具有更好的热经济性;此外,蓄热能大幅减小太阳能间歇性造成的集热子系统输出波动,且对于有条件设置较大集热面积的互补系统,加入蓄热可使其获得更好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燃煤电站 系统集成 蓄热 性能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5
作者 滑雪 吴天昊 +1 位作者 代宝民 刘圣春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为满足商超制冷领域系统能效提升和制冷剂替代的需求,提出了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与纯CO_(2)商超增压制冷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可在最优的CO_(2)质量分数(0.... 为满足商超制冷领域系统能效提升和制冷剂替代的需求,提出了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与纯CO_(2)商超增压制冷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可在最优的CO_(2)质量分数(0.94)及最优排气压力(8.81 MPa)下获得最大COP(1.40);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COP与纯CO_(2)系统相比具有显著提升,环境温度为35℃时,提升7.25%;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APF提升率为2.68%~4.72%,系统APF随典型城市所处纬度的增加而增大。CO_(2)/R1234yf商超增压系统(火用)效率随CO_(2)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CO_(2)质量分数为0.95时获得最高(火用)效率,为0.18,相比纯CO_(2)系统提升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超增压制冷系统 非共沸工质 CO_(2)/R1234yf 性能系数 (火用)分析 能效提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