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山区平缓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
14
1
作者
史文兵
黄润秋
+2 位作者
赵建军
巨能攀
向喜琼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8-774,共7页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多具有高陡临空地形、"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陡倾节理面发育、开采活动强烈等特点,往往发育与采空区边界对应的宽大裂缝,未见明显的移动盆地,形成机制复杂。本文以贵州都匀市接娘坪变形体为例,通过...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多具有高陡临空地形、"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陡倾节理面发育、开采活动强烈等特点,往往发育与采空区边界对应的宽大裂缝,未见明显的移动盆地,形成机制复杂。本文以贵州都匀市接娘坪变形体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坡体内煤层采空及高陡临空地形影响,斜坡覆岩沿陡倾节理开裂并一直向上延伸到地表,随着重复采动的进行,裂缝开裂程度增大,有向临空面倾倒破坏的趋势,斜坡未形成明显的沉陷盆地。斜坡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包括开采扰动-坡顶拉裂-裂缝加剧等3个阶段,斜坡在多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裂缝变形经历4个阶段,即初始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急剧变形阶段、稳定变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缓
斜坡
重复采动
采动裂缝
成因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不同成因类型平缓斜坡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
4
2
作者
周平根
欧正东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24-32,共9页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可分为地形地质环境因素、动力环境因素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因素等三大类10余种因素,而不同成因类型斜坡,其空间分布、地表形态特征、松散堆积层岩性、结构以及与下伏基岩的接触界面等因素各具特征。本文在对不...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可分为地形地质环境因素、动力环境因素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因素等三大类10余种因素,而不同成因类型斜坡,其空间分布、地表形态特征、松散堆积层岩性、结构以及与下伏基岩的接触界面等因素各具特征。本文在对不同成因类型斜坡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稳定性的宏观定性的地质判据,并研究了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缓
斜坡
成因类型
稳定性
三峡工程
库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平缓斜坡下面与地震有关的变形
3
作者
N.K.PILGRIM
范淑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8年第4期115-122,共8页
1 前言 最近,日美合作研究会议录提供了大量有关平缓坡面上诱发的地面位移的案例资料。例如:(a)1964年新泻地震中,新泻市大泻区在平均坡度仅为0.5%的4m厚可液化土层上,发生了向着Tsusen河方向的超过6m的地表位移(Yasuda等,1989);(b)在...
1 前言 最近,日美合作研究会议录提供了大量有关平缓坡面上诱发的地面位移的案例资料。例如:(a)1964年新泻地震中,新泻市大泻区在平均坡度仅为0.5%的4m厚可液化土层上,发生了向着Tsusen河方向的超过6m的地表位移(Yasuda等,1989);(b)在上Van Norman水库西岸,覆盖有最大厚度为6m的可液化冲积土层,1971年费尔南多地震的结果,在其基底坡度为1°到2°的人工填土层上,发生了达3.0m的地表位移(O'Rourke等,1989)。Sasaki等(1992)和Towhata等(1992)提供的振动台试验,已经阐明了这些案例提出的若干问题: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坡方向产生了永久位移;侧向位移在液化层表面最大,而在基底则可以忽略;未饱和表层与液化下层一块移动,而其界面没有滑动。 因此说明地面位移乃是饱和表层下面软弱层中剪应变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形成了不连续滑动面。然而,正如作者们自己指出的那样,无法使用1g的振动台模型去研究逐个瞬间的移位;在重现原位性状方面,孔隙压力比消失得太快,因而模型在软化状态下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大位移(Sasaki等,1992)。 Steedman(1989)概述了用离心模拟研究包括超孔隙压力、组合应变与刚度以及强度退化效应的重要性。Bolton有关峰值剪切抗力的工作揭示了在1g条件下模拟所产生的两个最重要的误差,这些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缓
斜坡
地震
地面位移
土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法的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评价模型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光华
杨沛霖
赵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7-173,共7页
影响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因素十分复杂,而某些因素对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影响程度又难以量化,基于此,引进坡高、坡度、岩体结构等7个因素来评价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结合甑子岩斜坡56组样本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剔除部分干扰样本...
影响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因素十分复杂,而某些因素对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影响程度又难以量化,基于此,引进坡高、坡度、岩体结构等7个因素来评价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结合甑子岩斜坡56组样本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剔除部分干扰样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BP神经网络法的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实测值能很好地吻合,表明基于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法用于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判定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法
卸荷带宽度
评价
平缓
硬质岩
斜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区平缓倾内采动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以贵州普洒崩塌为例
被引量:
2
5
作者
梁风
史文兵
+2 位作者
钱孝龙
余逍逍
熊绍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0-200,共11页
平缓倾内斜坡在西南山区广泛分布,同时斜坡下伏岩层存在长期地下开采活动。与平原相比,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具有“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倾内与开采强度大等特点。以普洒崩塌为原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底摩擦试验分析多层煤层...
平缓倾内斜坡在西南山区广泛分布,同时斜坡下伏岩层存在长期地下开采活动。与平原相比,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具有“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倾内与开采强度大等特点。以普洒崩塌为原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底摩擦试验分析多层煤层开采条件下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并运用DPDM技术进行变形位移监测,揭示此类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煤层开采引起覆岩弯曲下沉、冒落;覆岩变形加剧并向上发展,坡顶形成深大裂缝;裂缝进一步拓宽,沿陡倾节理向下拓展到软岩层时,崩塌体由向临空面移动,转而向坡表蠕滑,最终突破坡面附近“锁固段”,崩塌体发生倾倒失稳破坏;崩塌发生后,沿途碰撞、解体和铲刮,最后堆积于坡脚前缘800 m处。此类采动斜坡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可概括为:自然演化阶段—覆岩变形阶段—坡顶拉裂形成阶段—斜坡失稳破坏阶段;其变形破坏机制:采空—拉裂—蠕滑—剪断(倾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缓
倾内
斜坡
地下开采
物理模拟
演化过程
变形破坏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区平缓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
14
1
作者
史文兵
黄润秋
赵建军
巨能攀
向喜琼
机构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贵州大学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8-77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372306)
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知识平台建设项目(Z117238)资助
文摘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多具有高陡临空地形、"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陡倾节理面发育、开采活动强烈等特点,往往发育与采空区边界对应的宽大裂缝,未见明显的移动盆地,形成机制复杂。本文以贵州都匀市接娘坪变形体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坡体内煤层采空及高陡临空地形影响,斜坡覆岩沿陡倾节理开裂并一直向上延伸到地表,随着重复采动的进行,裂缝开裂程度增大,有向临空面倾倒破坏的趋势,斜坡未形成明显的沉陷盆地。斜坡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包括开采扰动-坡顶拉裂-裂缝加剧等3个阶段,斜坡在多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裂缝变形经历4个阶段,即初始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急剧变形阶段、稳定变形阶段。
关键词
平缓
斜坡
重复采动
采动裂缝
成因机制
Keywords
Gently inclined slope, Repeated mining, Mining cracks, Genetic mechanism
分类号
P642.21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不同成因类型平缓斜坡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
4
2
作者
周平根
欧正东
机构
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
出处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24-32,共9页
文摘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可分为地形地质环境因素、动力环境因素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因素等三大类10余种因素,而不同成因类型斜坡,其空间分布、地表形态特征、松散堆积层岩性、结构以及与下伏基岩的接触界面等因素各具特征。本文在对不同成因类型斜坡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稳定性的宏观定性的地质判据,并研究了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
平缓
斜坡
成因类型
稳定性
三峡工程
库区
Keywords
gentle slope, genesis type, sensibility, stability, effective factors, evaluation method, reservoir area of Three Gorge project
分类号
TV698.232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平缓斜坡下面与地震有关的变形
3
作者
N.K.PILGRIM
范淑杰
出处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8年第4期115-122,共8页
文摘
1 前言 最近,日美合作研究会议录提供了大量有关平缓坡面上诱发的地面位移的案例资料。例如:(a)1964年新泻地震中,新泻市大泻区在平均坡度仅为0.5%的4m厚可液化土层上,发生了向着Tsusen河方向的超过6m的地表位移(Yasuda等,1989);(b)在上Van Norman水库西岸,覆盖有最大厚度为6m的可液化冲积土层,1971年费尔南多地震的结果,在其基底坡度为1°到2°的人工填土层上,发生了达3.0m的地表位移(O'Rourke等,1989)。Sasaki等(1992)和Towhata等(1992)提供的振动台试验,已经阐明了这些案例提出的若干问题: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坡方向产生了永久位移;侧向位移在液化层表面最大,而在基底则可以忽略;未饱和表层与液化下层一块移动,而其界面没有滑动。 因此说明地面位移乃是饱和表层下面软弱层中剪应变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形成了不连续滑动面。然而,正如作者们自己指出的那样,无法使用1g的振动台模型去研究逐个瞬间的移位;在重现原位性状方面,孔隙压力比消失得太快,因而模型在软化状态下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大位移(Sasaki等,1992)。 Steedman(1989)概述了用离心模拟研究包括超孔隙压力、组合应变与刚度以及强度退化效应的重要性。Bolton有关峰值剪切抗力的工作揭示了在1g条件下模拟所产生的两个最重要的误差,这些误?
关键词
平缓
斜坡
地震
地面位移
土坡
分类号
TU196.1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P642.26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法的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评价模型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光华
杨沛霖
赵鹏
机构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7-173,共7页
基金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CQGT-KJ-2014042)
文摘
影响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因素十分复杂,而某些因素对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影响程度又难以量化,基于此,引进坡高、坡度、岩体结构等7个因素来评价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结合甑子岩斜坡56组样本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剔除部分干扰样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BP神经网络法的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实测值能很好地吻合,表明基于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法用于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判定是有效的.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法
卸荷带宽度
评价
平缓
硬质岩
斜坡
Keywords
BP neural network method- unloading zone width- evaluation
gentle hard rock slope
分类号
O319.56 [理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区平缓倾内采动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以贵州普洒崩塌为例
被引量:
2
5
作者
梁风
史文兵
钱孝龙
余逍逍
熊绍真
机构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0-200,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67046)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1]一般228,ZK[2022]一般075)。
文摘
平缓倾内斜坡在西南山区广泛分布,同时斜坡下伏岩层存在长期地下开采活动。与平原相比,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具有“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倾内与开采强度大等特点。以普洒崩塌为原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底摩擦试验分析多层煤层开采条件下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并运用DPDM技术进行变形位移监测,揭示此类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煤层开采引起覆岩弯曲下沉、冒落;覆岩变形加剧并向上发展,坡顶形成深大裂缝;裂缝进一步拓宽,沿陡倾节理向下拓展到软岩层时,崩塌体由向临空面移动,转而向坡表蠕滑,最终突破坡面附近“锁固段”,崩塌体发生倾倒失稳破坏;崩塌发生后,沿途碰撞、解体和铲刮,最后堆积于坡脚前缘800 m处。此类采动斜坡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可概括为:自然演化阶段—覆岩变形阶段—坡顶拉裂形成阶段—斜坡失稳破坏阶段;其变形破坏机制:采空—拉裂—蠕滑—剪断(倾倒)。
关键词
平缓
倾内
斜坡
地下开采
物理模拟
演化过程
变形破坏机制
Keywords
gentle anti-dipped slope
underground mining
physical simulation
evolutionary process
deformation failure mechanism
分类号
P62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X43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山区平缓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
史文兵
黄润秋
赵建军
巨能攀
向喜琼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不同成因类型平缓斜坡的稳定性评价
周平根
欧正东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平缓斜坡下面与地震有关的变形
N.K.PILGRIM
范淑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法的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评价模型
刘光华
杨沛霖
赵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山区平缓倾内采动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以贵州普洒崩塌为例
梁风
史文兵
钱孝龙
余逍逍
熊绍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