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中段变质变形期次划分及时代讨论
1
作者 吴久芳 《福建地质》 2022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中段,主要发育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沉积岩和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侵入岩。通过对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中段一带泉州-厦门不同时期地层、侵入岩变质变形特征的研究,将构造带中段划分为3期韧性剪切变形。根据糜... 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中段,主要发育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沉积岩和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侵入岩。通过对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中段一带泉州-厦门不同时期地层、侵入岩变质变形特征的研究,将构造带中段划分为3期韧性剪切变形。根据糜棱岩的空间分布、糜棱叶理的切割关系,并结合变质变形岩石的成岩年龄,3期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早期(149.26~134.69 Ma)、早白垩世中期(124.63~103.33 Ma)及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100.56~95.0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构造带 中段变质变形 期次划分 时代讨论 平潭-东山
下载PDF
福建锦城187Ma花岗岩的发现--对华南沿海早侏罗世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潜 于津海 +4 位作者 苏斌 王勤 唐红峰 许海 崔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75-3589,共15页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1Ma,代表燕山晚期(白垩纪)的一期岩浆活动。锦城花岗岩具有高SiO2、偏碱、高Fe2O3T等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高Rb/Sr(1.31~1.93)比值及低Rb/Ba(0.26~0.29)、Eu/Eu*(0.30~0.56)、La/Yb(5.69~18.39),Sr/Y(2.24~2.29)比值,为典型的Ⅰ型花岗岩,且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构造背景。牛头尾花岗岩相比锦城花岗岩低SiO2,贫钾,而富镁、钙,属于花岗闪长岩。其更亏损Nb、Ta及富集Ba、Sr,具较低Rb/Sr(0.27)、Rb/Ba(0.09)比值和较高的Eu/Eu*(0.98)、La/Yb(16.87),Sr/Y(19.08)比值,同样为具有弧特征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也形成于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分别为2.18~4.73和1.25~4.15,tDMC均为~1.0Ga,表明二者起源于相同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结合已有的资料,本次研究发现锦城花岗岩与南岭地区同时代岩浆岩(194~172Ma)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暗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很可能自早侏罗世开始。这样,华南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之前,大致在205~190Ma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Hf分析 早侏罗世花岗岩 平潭-东山变质带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华南陆缘晚中生代造山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3
作者 崔建军 张岳桥 +6 位作者 董树文 江博明 徐先兵 马立成 李建华 苏金宝 李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105,共20页
长乐—南澳带位于华南大陆的东南缘,是揭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和华南陆缘地质演化的一条关键性构造带。该构造带的T3-J含煤地层不整合下伏于下白垩统南园组之下,或以角闪岩相包体形式赋存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片麻状... 长乐—南澳带位于华南大陆的东南缘,是揭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和华南陆缘地质演化的一条关键性构造带。该构造带的T3-J含煤地层不整合下伏于下白垩统南园组之下,或以角闪岩相包体形式赋存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片麻状花岗岩体内。这些具有透入性混合岩化特征的副变质岩包体(T3-J)与围岩(片麻状花岗岩)发生过同变形,并且被未变形的白垩纪岩体/脉侵入。这些晚三叠—早侏罗世地层的变质和变形具有朝陆内(NW)方向减弱的特征。下白垩统南园组普遍发生褶皱和绿片岩相变质,并且被未变质的上白垩统石帽山群不整合覆盖。长乐—南澳带的主要岩石单元与构造特征表明华南陆缘在晚中生代经历过两期挤压(造山)。在第一期挤压(造山)过程中,T3-J陆相地层发生褶皱和变质。随后,这些经历了变形和变质的T3-J沉积地层与中-上地壳的其他岩石在早白垩世早期发生构造折返,其间伴随着大规模同构造岩浆作用(147~135 Ma)和区域性混合岩化。在第二期挤压过程中,早白垩世南园组发生褶皱和变质。华南陆缘110~100 Ma的岩浆杂岩、100~90 Ma的A型花岗岩和90~80 Ma的双峰式火成岩可能分别与这次挤压事件及其后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有关。因此,华南晚中生代两大岩浆旋回(165~120 Ma和110~80 Ma)可能受控于同期的两大构造旋回(165~120 Ma和115~80 Ma)。每个构造旋回包括一个地壳受挤压增厚过程和一个随后发生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华南沿海地区的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陆内同期构造-岩浆作用似乎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构造带 平潭-东山杂岩带 福清-云霄变质带 晚中生代 陆缘造山
下载PDF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中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旋 于津海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2-292,共11页
福建东南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花岗质岩石分布于东山、晋江和莆田等广大地区。花岗岩中常包含黑云母、石榴子石或白云母。但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属于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以低Rb、Zr、Hf、Nb、Y、Ga含量和Rb/Sr比值,以及高Ba、Sr... 福建东南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花岗质岩石分布于东山、晋江和莆田等广大地区。花岗岩中常包含黑云母、石榴子石或白云母。但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属于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以低Rb、Zr、Hf、Nb、Y、Ga含量和Rb/Sr比值,以及高Ba、Sr丰度为特征,属于典型的I型花岗岩。它们的稀土总量普遍较低,具有轻稀土富集、铕中等亏损的稀土分布模式。本带三个地区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以高εNdt(-4.49~-3.15)和低ISr(0.7055~0.7074)、tDM(1.19~1.29Ga)为特征。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本带花岗岩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其母岩浆是由类似于麻源群的古老火成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融体与同期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发生一定程度混合而成。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论 平潭-东山变质带 福建 中生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