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 被引量:234
1
作者 孟猛 倪健 张治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3-861,共9页
干燥度指数 (Aridityindex ,AI,该文特指气候干燥度 )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 ,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 ,近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气候指标之一 ,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究。该文列举了国内外目... 干燥度指数 (Aridityindex ,AI,该文特指气候干燥度 )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 ,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 ,近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气候指标之一 ,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究。该文列举了国内外目前存在的 2 2种干燥度指数 ,并对目前常用的 8种指数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包括各自的原理、计算方法和在生态学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结合其应用和中国的实际状况 ,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认为修改后的谢氏干燥度、deMartonne干燥度和Holdridge可能蒸散率 (等同于某种意义上的干燥度 )计算方法简单实用 ,有着明确的物理学和生态学意义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应性较强 ,适合于中国气候变化及其相关的干旱化、荒漠化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生态学 干燥度指数 可能蒸散量 气候变化 干旱化 荒漠化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 被引量:138
2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1 位作者 陈仁升 刘连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5-661,共7页
利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D),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 利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D),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400 km,西北东部为30~350 km,西南区为40~37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于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进一步变湿.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干燥度指数 干湿气候界线 降水量 海蒸发量 气候波动
下载PDF
近48a新疆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7
3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2 位作者 王胜兰 周晓丽 冯志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3-1572,共10页
根据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累计距平、t-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近48a反映新疆干湿气候的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 根据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累计距平、t-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近48a反映新疆干湿气候的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疆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和盆(谷)地,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的格局;近48a,新疆各地年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增多倾向率的空间分布为:天山山区>北疆>南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以9.123mm/10a的倾向率增多;新疆年降水量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和"南北疆反向变化"两种模态;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主要存在3~4a、6~8a、11a和16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多。②新疆年潜在蒸散量总体表现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的分布格局;近48a,新疆各地年潜在蒸散量总体为减少趋势,其中南疆为递减倾向率高值区,北疆大部和天山山区为递减倾向率低值区,全疆平均年潜在蒸散量以-23.8mm/10a的倾向率减少;新疆年潜在蒸散量空间异常分布也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和"南北疆反向变化"两种模态;潜在蒸散量主要存在准22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③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的共同影响,新疆年干燥度指数总体表现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的分布格局;近48a,新疆各地年干燥度指数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其中,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是干燥度指数减小最明显的区域,全疆平均年干燥度指数以-3.164/10a的倾向率减少;新疆年干燥度指数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干燥度指数主要存在准5a、8a和18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降水量 潜在蒸散量 干燥度指数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三省1960-2005年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 被引量:48
4
作者 王亚平 黄耀 张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9-627,共9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地表干湿状况的影响,利用该区1960—2005年7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各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之比构建干燥度指数,并采用Kriging法进行空间插值以分析其区域特征。结...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地表干湿状况的影响,利用该区1960—2005年7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各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之比构建干燥度指数,并采用Kriging法进行空间插值以分析其区域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表干湿状况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1960—1979年间,由于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增加,地表干燥度指数呈增加趋势,水汽压差增大是潜在蒸散增加的主要原因;1980—2005年间,大部分地区地表干旱状况有所减缓,其中以黑龙江省和吉林东部尤为明显。降水增加和潜在蒸散减少是地表干旱状况趋缓的主要原因,风速降低和净辐射减小导致潜在蒸散减少。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并未加剧东北三省的干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潜在蒸散 干燥度指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来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5
作者 神祥金 吴正方 杜海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根据吉林省西部地区6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61-2010年间的逐日气温、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50年来,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气温存在明显的... 根据吉林省西部地区6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61-2010年间的逐日气温、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50年来,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气温存在明显的增温趋势,以冬季气温升幅最大;降水则呈现减少趋势,夏季表现尤为明显。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年平均气温主要有5a左右,12a左右和30a以上的震荡周期,并在1989年发生突变;年平均降水主要有5a左右,30a左右的震荡周期,年际交替频繁。通过分析干燥度指数,吉林西部半干旱区干燥度指数主要存在6a左右、10a左右和35a左右震荡周期,并在1997-2002年之间发生突变,干燥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上升幅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燥度指数 震荡周期 突变 吉林西部
原文传递
帽儿山17个种源落叶松针叶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被引量:31
6
作者 全先奎 王传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2-361,共10页
研究环境变化下的树木水分利用效率对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碳水耦联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我国北方森林的建群种之一。将水热条件不同的17个种源落叶松种植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 研究环境变化下的树木水分利用效率对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碳水耦联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我国北方森林的建群种之一。将水热条件不同的17个种源落叶松种植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同质园内30年后,测定其针叶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相关因子。结果表明:WUE、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比叶面积(SLA)和叶片氮含量(NL)均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p<0.05)。WUE和Gs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当Gs<0.2时WUE随Gs的增大而明显增大,而当Gs>0.2时WUE趋于稳定。WUE和SLA及NL分别呈线性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且随种源原地的干燥度指数(AI)的增大其相关性明显增强。WUE和种源原地年平均气温、平均年降水量及AI分别呈线性负相关、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系数依次增大;Tr则仅和种源原地年平均气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而Pn和种源原地AI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同种源落叶松由于对种源原地环境条件的适应而存在针叶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显著差异,并因此引起针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生理 干燥度指数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1961—2014年中国干燥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利平 文明 +1 位作者 宋进喜 窦馨逸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88-1498,共11页
论文采用中国1961—2014年530个气象站数据,运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量,并结合降水量计算中国1961—2014年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然后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 论文采用中国1961—2014年530个气象站数据,运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量,并结合降水量计算中国1961—2014年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然后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4年中国整体、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干燥度指数均呈显著减小趋势,而南方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微弱减小趋势,北方地区干燥度指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中国干燥度指数的突变发生于1986年,而各个分区的突变时间有所差异。2)1961—2014年中国整体、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干燥度指数变化主周期均为28 a,南方地区稍晚1 a,青藏地区提前2 a,所有地区均在主周期上经历了变大—变小—变大的过程。同时所有地区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次周期变化。3)整个中国、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潜在蒸散发量的减少和降水量的增加,共同引起了干燥度指数的减小。在北方地区,年降水量的显著减小和潜在蒸散发减小引起干燥度指数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在青藏地区,潜在蒸散发的微弱增加和降水量显著增加引起干燥度指数呈现显著减小趋势。4)中国干燥度指数在空间格局上和降水的分布相反,呈现出西北大、东南小的特征。北方地区整体干燥度指数偏小,但中部区域降水相对减少,蒸发能力增强,导致干燥度指数相对偏大。南方地区气温较高,蒸发能力强,但雨量充沛,是我国干燥度指数最小的区域。西北地区较为干燥,降水少,蒸发强,是我国干燥度指数最大的区域。青藏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以及东部地区较为丰富的降水量,使得干燥度指数由东向西逐渐增加,呈现西干东湿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干燥度指数 PENMAN-MONTEITH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1961~2015年中国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29
8
作者 苑全治 吴绍洪 +3 位作者 戴尔阜 赵东升 张学儒 任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39-1348,共10页
气候干湿状况由降水量和潜在蒸散ET。共同决定,是表征区域环境特点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气象站实测数据,首先利用FA056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ET_o,然后采用年干燥度指数K(年ET_o与降水量之比)研究了1961~2015年中国陆地气候干湿状况... 气候干湿状况由降水量和潜在蒸散ET。共同决定,是表征区域环境特点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气象站实测数据,首先利用FA056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ET_o,然后采用年干燥度指数K(年ET_o与降水量之比)研究了1961~2015年中国陆地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规律,并讨论了干湿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显示:秦岭-淮河一线年降水量和ET_o大致相等(K≈1.0),该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大部分区域降水量高于ET_o(K<1.0),气候湿润;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远小于ET_o(K≥4.0),气候干燥.全国总体干湿状况围绕平均值上下波动,且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其中存在一段跨度约10年的相对湿润时期(1987~1996年).全国总体干湿状况在3年、7~8年、11年和26~28年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周期性.气候干湿变化趋势及周期性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西北和青藏高原西部等地区湿润程度增加幅度较大,而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等地区干燥程度增加幅度较大,但区域干湿变化的线性趋势大多不显著.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在8~14年的周期上表现出较强的节律性.降水量是大部分区域干湿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子,特别在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干湿变化与降水量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干湿状况 干燥度指数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时空分异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存杰 廖要明 +3 位作者 段居琦 宋艳玲 黄大鹏 王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1-267,共7页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在干湿气候区划指标、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干湿气候区划等级划分标准及命名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干燥度指数进行干湿气候区划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1981—2010年全国2...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在干湿气候区划指标、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干湿气候区划等级划分标准及命名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干燥度指数进行干湿气候区划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1981—2010年全国2207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湿气候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近30年我国干旱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和亚干旱区)面积为46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8.8%,其中极干旱区、干旱区和亚干旱区面积分别为87.8万km^2、209.2万km^2和172.2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9.1%、21.8%和17.9%,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亚湿润区、湿润区和极湿润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27.8%和8.8%,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北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气候区划 干燥度指数 潜在蒸散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湿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可能成因探讨 被引量:21
10
作者 闫炎 赵昕奕 周力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4,共7页
在全球大幅度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响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气候变化过程与机理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的差异性,选取中国西北地区(80°E~115°E,32°N~50°N)1961-2004年140个气象台站... 在全球大幅度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响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气候变化过程与机理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的差异性,选取中国西北地区(80°E~115°E,32°N~50°N)1961-2004年140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日照、风速、水汽压、温度等资料,根据Penman公式计算了潜在蒸散量,并根据其与降水的关系建立了干燥度指数。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方法,根据上述多种物理量进行西北地区内部的气候区划,寻找不同的区域异常中心。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小波分解的方法,对各异常区域中心的干燥度序列进行分析。最后对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多时间尺度的相关分析,并从大气环流异常的角度解释其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度指数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正交小波分解
原文传递
近10a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敏 周才平 +2 位作者 吴良 徐兴良 欧阳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6,共8页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而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其他地区能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探讨青藏高原区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而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其他地区能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探讨青藏高原区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理,对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计划的实施以及全球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MODIS EVI数据集,2001-2010年生长季干湿状况和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格局,对青藏高原干湿状况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渐干的趋势,干旱及半干旱区占高原总面积的67%。10 a间高原有25%的区域在逐渐变干,且南北差异明显;(2)高原生长季EVI的空间格局与干湿格局相近,且东西部界线分明。10 a间高原植被活动由东南向西北整体上呈现"退化-增强-变化不大"的规律;(3)区域干湿程度对EVI空间格局差异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占高原面积44%的半干旱区,两者相关性最大。人为干扰对高原EVI变化的作用不明显,但EVI与干湿程度相关性相对偏小的区域人为干扰程度往往较大;(4)从高原96个气象站点生长季EVI对干燥度指数变化的敏感性来看,敏感程度较大的气象站点主要集中在高原东北部、高原中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60%以上的气象站点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植被呈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干湿状况 干燥度指数 EVI 人为干扰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环境影响初探 被引量:20
12
作者 董斯扬 薛娴 +2 位作者 徐满厚 尤金刚 彭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1-853,共13页
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干燥度指数公式,计算并分析了青藏高原65个气象站1972-2011年间记录的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环境各要素影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线性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气候变化... 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干燥度指数公式,计算并分析了青藏高原65个气象站1972-2011年间记录的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环境各要素影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线性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气候变化与水环境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整体升温显著,降水显著增加,最大可能蒸散(ET O)显著降低,暖湿化趋势显著;高原北部和西部降水显著增加、ET O显著降低、干燥度指数显著下降,东部和南部ET O显著降低、干燥度指数显著下降;(2)受升温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尤以东部地区变化显著;湖泊因其补给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扩张、萎缩和基本稳定3种状态,总体上,高原西部的湖泊以扩张为主,东部的湖泊基本稳定,而萎缩的湖泊分布较为分散。水环境的改变对于高原区水循环过程及生态系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最大可能蒸散 干燥度指数 水环境
下载PDF
河北省土壤温度与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曹祥会 雷秋良 +2 位作者 龙怀玉 张认连 孙福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土壤温度和干湿状况是表征土壤特性的重要参数,在土壤系统分类中作为诊断土壤某些亚纲、土类及亚类划分的参考依据。基于河北省142个气象观测站1951—2010年的日值气象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北省近60年的土壤温度和干湿状况的... 土壤温度和干湿状况是表征土壤特性的重要参数,在土壤系统分类中作为诊断土壤某些亚纲、土类及亚类划分的参考依据。基于河北省142个气象观测站1951—2010年的日值气象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北省近60年的土壤温度和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51—2010年的平均土温和平均干燥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且1981—2010年的上升速率均高于1951—1980年。(2)河北省主要有冷性和温性两种土壤温度状况,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的温性土壤向北有所移动,移动的距离和面积大约为14.26 km和5 665 km2。(3)河北省的土壤干湿状况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地表干湿状况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三个等级;东部和北部区域气候湿润状况优于西部和南部,也间接表明了土壤的干湿分布状况。该研究结果为土壤系统分类定量化的诊断特性取代传统土壤分类中的地带性概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状况 土壤温 干燥度指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1961~2006年干湿状况时空变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森 吕厚荃 +3 位作者 张艳红 韩丽娟 杨霏云 吴超 《气象科技》 2008年第5期601-605,共5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出现了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变化趋势,分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水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利用干燥度指数对该地区的干湿状况进行了分析,将该地区划分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出现了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变化趋势,分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水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利用干燥度指数对该地区的干湿状况进行了分析,将该地区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半干旱5个干湿气候区,其中以半干旱区范围最大。不同干湿类型区域间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地势起伏亦对干湿区域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对季节间干湿状况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以夏季最为湿润,而冬春两季最为干燥。对年代间干湿状况变化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半干旱区的范围相对较大,80年代半湿润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范围最大。对逐年干燥度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淮海地区干湿区域间的差异有变得更加显著的趋势,即半干旱区干燥度指数逐渐增大,而半湿润和湿润区的干燥度指数趋向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干燥度指数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近30年安徽省地表干湿时空变化及对农业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马晓群 张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3-790,共8页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并利用安徽省辐射观测资料对其净辐射项进行修正,计算近30年安徽省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用此计算值和相应时段的降水量计算干燥度(Ia),并进行了基于干燥度指标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地表干湿状况变化分析。分析...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并利用安徽省辐射观测资料对其净辐射项进行修正,计算近30年安徽省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用此计算值和相应时段的降水量计算干燥度(Ia),并进行了基于干燥度指标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地表干湿状况变化分析。分析表明:1971—2000年安徽省年干燥度平均值Ia=1的等值线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与1000 mm的年雨量线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也具有清晰的农业意义。20世纪70—90年代Ia=1的等值线南北波动,其波动区域正是安徽省江淮分水岭易旱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半湿润区、波动区域和湿润区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干燥度年代际、年际和半年际的变化趋势及变异率以及逐月干旱频率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FAO Penman-Monteith模型 干燥度指数
下载PDF
近50a海口市降水量与蒸发量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吴文娟 王刚 +3 位作者 黄丕新 陈统强 周虹 年晓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利用1961-2007年海南省琼山站的降水量和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海口市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对干燥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年、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明显,年、季蒸发量的年代际... 利用1961-2007年海南省琼山站的降水量和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海口市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对干燥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年、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明显,年、季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明显;近50a海口市年、季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年、春、秋、冬季的蒸发量均有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受此影响,近50a海口市气候总体趋于更加湿润,但2003-2007年由于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处于相对干燥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蒸发量 变化趋势 干燥度指数
下载PDF
近40年河北省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彬云 吴荣军 +1 位作者 杨保东 牛英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5-752,共8页
利用河北省1970—2007年48个气象台站逐日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由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之比构建干燥度指数,并采用Kriging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以分析其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970—1985年,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 利用河北省1970—2007年48个气象台站逐日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由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之比构建干燥度指数,并采用Kriging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以分析其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970—1985年,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减少,蒸散量的减少速率大于降水量的减少速率,地表干燥度指数呈下降趋势,潜在蒸散量的显著减少是地表干燥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显著降低决定了潜在蒸散量的显著下降;1986—2007年,由于年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潜在蒸散量增加,使得地表干燥度略呈上升趋势。河北省地表干燥度高值区分布在张家口地区的桑洋盆地和坝西高原,而低值区主要在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区的承德西南部、唐山的北部和秦皇岛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干燥度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东北部至河北省西部的带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量 干燥度指数 农业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高涛 陈彦才 于晓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在采集、整理和分析了内蒙古10个产粮盟(市)3种主要粮食作物即小麦(1961-2008年)、玉米和马铃薯(1979-2008年)的单产数据和农区58个气象站的气温及降水量资料(1961-2008年)的基础上,归纳了内蒙古农区作物生长期的气候特征,计算了干燥度... 在采集、整理和分析了内蒙古10个产粮盟(市)3种主要粮食作物即小麦(1961-2008年)、玉米和马铃薯(1979-2008年)的单产数据和农区58个气象站的气温及降水量资料(1961-2008年)的基础上,归纳了内蒙古农区作物生长期的气候特征,计算了干燥度指数;利用统计回归模型分析了干旱对单产的影响并计算了影响系数,预估了未来不同增温幅度和降水量配置的温湿条件下粮食作物气象单产的变化,提出了当地应对气候变化、保证粮食产量的建议。结果显示:农区作物生长期的气温在近48a间呈上升趋势,2001-2008年10个盟(市)平均温度比气候均值(1971-2000年平均值)增加了0.9℃,同期降水量比气候均值减少了48.9mm;农区3种作物生长期的干燥度指数逐年代上升,特别是近8a(2001-2008年)小麦、玉米、马铃薯生长期干燥度指数比20世纪60年代分别上升了1.291、.82和1.49,说明近8a的干旱比60年代严重;干旱对气象单产的影响系数表明,内蒙古农区作物受干旱影响均比较显著,赤峰、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的气象单产受干旱影响较大,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受干旱影响较小;对单产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降水量维持在气候均值水平时,温度如果增加0.2℃、0.5℃和1.0℃时绝大多数盟(市)会减产,增温幅度越大,减产越多;当增温0.2℃时,降水量增加越多增产幅度越大;增温0.5℃时,只有降水量增加20%以上才有望增产;温度增加1.0℃,降水量增加30%时大多数盟(市)仍会减产,仅在个别盟(市)有可能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干旱 干燥度指数 降水量 单产
下载PDF
青海半干旱农区对气候变暖后适应状况的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英年 张景华 +1 位作者 王杰 周华坤 《干旱区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41-46,共6页
本文从掌握的青海半干旱农业区-“河湟”谷地部分气象资料出发,建立地区蒸发量与年平均气温间的回归方程,探讨全球变化后这些地区干燥指数状况可能发生的改变。现今40年来,该区域干暖与湿冷相配合;气温超暖化并非明显,但干燥指数... 本文从掌握的青海半干旱农业区-“河湟”谷地部分气象资料出发,建立地区蒸发量与年平均气温间的回归方程,探讨全球变化后这些地区干燥指数状况可能发生的改变。现今40年来,该区域干暖与湿冷相配合;气温超暖化并非明显,但干燥指数有所上升,区域向湿润发展。当设定未来平均气温升高2℃,降水量增加10%时,青海半干旱农业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蒸发量的增加比降水的增加来得快,将导致干旱胁迫加重。但降水量增加20%时,干燥指数有所上升,干旱现象可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半干旱农区 气候变暖 干燥度指数 干旱胁迫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干燥程度的变化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红丽 张强 +1 位作者 刘骞 颜鹏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9-1351,共13页
基于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的高分辨率月值平均潜在蒸发量和降水资料,构建我国近112年干燥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东部气候干燥度南北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一个多世纪以... 基于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的高分辨率月值平均潜在蒸发量和降水资料,构建我国近112年干燥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东部气候干燥度南北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整体呈现变干趋势,20世纪60年代之后干旱化趋势更加明显。相比南方,北方气候干燥程度对降水的依赖性更强,干旱化速度更大,旱涝随时间的转变更为剧烈;南湿北干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温度的升高对潜在蒸发量的增强作用加剧了干旱化程度。我国东部地区干湿季变化存在差异,干季年际年代际变率明显高于湿季,且干季变化较湿季具有更好的南北空间一致性;南北干湿季的出现时间在近半个世纪也有所变化,干季延后到来,湿季则提前到来的现象,说明干湿季的持续时间均有所延长;此外近半个世纪,北方干湿季均呈现明显的干旱化,南方未表现出类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干燥度指数 旱涝转变 干湿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