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北侧地区干湿年夏季垂直环流差异的对比分析及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 被引量:54
1
作者 吴统文 钱正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58-568,共11页
为了分析西北干旱的形成原因,本文首先利用高原北侧地区5站历年夏季的降水量资料等,制定了该区的干湿标准,划分了历年夏季的干湿等级。接着又利用ECMWF的格点资料等对比分析了该区干湿年夏季间垂直环流的差异,也探讨了青藏高... 为了分析西北干旱的形成原因,本文首先利用高原北侧地区5站历年夏季的降水量资料等,制定了该区的干湿标准,划分了历年夏季的干湿等级。接着又利用ECMWF的格点资料等对比分析了该区干湿年夏季间垂直环流的差异,也探讨了青藏高原地面热状况与高原北侧干湿状况的联系。其主要结论是:1)文中制定的以降水标准差为判据的干湿标准适合西北干旱区;2)高原北侧干湿年夏季间在高原北侧和高原上的垂直环流存在明显差异;3)青藏高原地面热状况与上列差异有关,也即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是西北干旱的重要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环流 干湿 青藏高原 热力影响 环流差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初夏干湿年500hPa环流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俞亚勋 谢金南 王宝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51,共9页
使用NCEP/NCAR 1 958~ 1 997年 40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网格点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同期 1 7个站降水量观测资料 ,选取了初夏最干旱的 3个年份 (1 962 ,1 995 ,1 997年 )和最湿润的 3个年份 (1 967,1 984,1 985年 ) ,分析计算了初... 使用NCEP/NCAR 1 958~ 1 997年 40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网格点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同期 1 7个站降水量观测资料 ,选取了初夏最干旱的 3个年份 (1 962 ,1 995 ,1 997年 )和最湿润的 3个年份 (1 967,1 984,1 985年 ) ,分析计算了初夏典型干湿年东亚范围内 50 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风矢场、涡度场和散度场 ,指出青藏高原东北侧初夏干旱和多雨与中高纬环流特征有关 ,表现在物理量场上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北侧 初夏 干湿 环流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干湿年夏季环流异常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俞亚勋 王宝灵 +1 位作者 谢金南 董安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使用NCEP/ NCAR 1968~ 1997年 6~8月平均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东北侧17站夏季总降水量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典型干湿年夏季平均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青藏... 使用NCEP/ NCAR 1968~ 1997年 6~8月平均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东北侧17站夏季总降水量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典型干湿年夏季平均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湿年形成的原因和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侧区域干湿年夏季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场和有关物理量场差异明显,最后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湿年的物理图像,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 干湿 大气环流 降水量 涡度场 散度场
下载PDF
北京地区冷暖年与干湿年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张起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3期99-104,共6页
通过北京地区实测气温、降水资料的统计和划级分类,找出冷暖年、干湿年和冷暖年与干湿年的时序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并对未来20~30年的冷暖年与干湿年变化趋势,也进行了具体分析.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职能部门规划和预测提供科学... 通过北京地区实测气温、降水资料的统计和划级分类,找出冷暖年、干湿年和冷暖年与干湿年的时序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并对未来20~30年的冷暖年与干湿年变化趋势,也进行了具体分析.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职能部门规划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平均 冷暖 干湿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区东部伏秋异常干湿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德祥 董安祥 白虎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5-874,共10页
对西北区东部典型伏秋干、湿年成因进行了动力诊断,得出典型伏秋干年500hPa高度场上西北区上空为正距平区,风矢量场表现为反气旋加强区,垂直速度为下沉运动区,比湿为负距平,赤道东太平洋区(5°S~5°N,170°E~120°W)... 对西北区东部典型伏秋干、湿年成因进行了动力诊断,得出典型伏秋干年500hPa高度场上西北区上空为正距平区,风矢量场表现为反气旋加强区,垂直速度为下沉运动区,比湿为负距平,赤道东太平洋区(5°S~5°N,170°E~120°W)海温为正距平区,黑潮区和西风漂流区海温均为正距平,白令海为正距平;而典型伏秋湿年则相反。表明西北区东部伏秋干年和湿年北半球500hPa环流、比湿、风矢量、垂直速度场和赤道海温场具有近乎相反的异常特征。这是形成西北地区东部伏秋干湿年的重要物理原因。这些结果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气候背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 伏秋干湿 成因动力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