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1~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被引量:261
1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429-2439,共11页
利用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中国区域地表湿润指数、Palmer干旱指数和反演的土壤湿度,通过对上述3个指标及降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北方近54年干湿变化的时空结构,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化事实的分析.结果指出:(1)20世纪80... 利用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中国区域地表湿润指数、Palmer干旱指数和反演的土壤湿度,通过对上述3个指标及降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北方近54年干湿变化的时空结构,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化事实的分析.结果指出:(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东部和华北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要特征,这种干旱化的趋势在近15年不断加剧,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2)在54年间,西北东部和华北在年代际尺度上仅发生一次干湿转换,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末期,这与1977/1978全球气候背景的转折性变化有关.而东北地区却有3个转折点,最近的一个产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另两个分别发生在1965和1983年;(3)与北方其他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西北西部当前正处在一个相对湿的时段,但温度的升高削弱了这种变湿趋势;(4)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极端干旱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这与这些地区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化 干旱指标 气候背景
原文传递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 被引量:234
2
作者 孟猛 倪健 张治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3-861,共9页
干燥度指数 (Aridityindex ,AI,该文特指气候干燥度 )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 ,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 ,近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气候指标之一 ,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究。该文列举了国内外目... 干燥度指数 (Aridityindex ,AI,该文特指气候干燥度 )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 ,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 ,近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气候指标之一 ,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究。该文列举了国内外目前存在的 2 2种干燥度指数 ,并对目前常用的 8种指数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包括各自的原理、计算方法和在生态学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结合其应用和中国的实际状况 ,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认为修改后的谢氏干燥度、deMartonne干燥度和Holdridge可能蒸散率 (等同于某种意义上的干燥度 )计算方法简单实用 ,有着明确的物理学和生态学意义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应性较强 ,适合于中国气候变化及其相关的干旱化、荒漠化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生态学 干燥度指数 可能蒸散量 气候变 干旱化 荒漠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1
3
作者 符淙斌 温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22-29,共8页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加剧干旱化的一个主要因素;(3)位于气候和生态系统过渡带的半干旱区具有敏感性和可恢复性的双重特征,是干旱化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规划山川秀美的远景必须遵循生态规律;(5)有序人类活动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北方干旱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6)生态治理的有序人类活动与包产到户的土地承包政策之间存在矛盾;(7)必须正确处理生态治理的投入、经营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人类活动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中国北方 气候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黄土高原红粘土成因及上新世北方干旱化问题 被引量:115
4
作者 丁仲礼 孙继敏 +1 位作者 朱日祥 郭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的野外观察,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得到能证明红粘土为风成沉积的新证据。另外,佳县红粘土沉积的土壤学特征表明,上新世时期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总体强于第四纪。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红粘土成因 上新世 北方 干旱化
下载PDF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111
5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2 位作者 郝青振 陈习慧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6-567,共12页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频繁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不具明显的土壤发生学层次,其中的碳酸盐富积层不是成壤碳酸盐,而与地下水作用密切相关;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中国西北和中亚干旱区的存在是黄河中游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该区风尘物质的堆积起始于6.2MaB.P.前后标志着源区干旱化的加剧,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整个序列的分析表明,源区干旱化程度在6.2~5.4MaB.P.期间较高,此后降低,在3.4MaB.P.和2.6MaB.P.又两次显著增强。上述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若干重大转变与青藏高原隆升也有时代上的耦合性。本文认为,北极冰盖的形成演化和高原隆升都是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二者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可能是导致于旱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中国 干旱化 北极 冰盖形成 高原隆升
下载PDF
最近2.5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的变化与亚洲内陆的化学风化 被引量:119
6
作者 陈骏 安芷生 +3 位作者 刘连文 季峻峰 杨杰东 陈旸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系统地分析了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酸不溶相的主要元素, 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 发现一些具有特征的地球化学参数(如化学风化指数CIA, Na/K, Rb/Sr和87Sr/86Sr)在剖面中呈规律性的分布和演化. 研究表明来源于亚洲内陆广大区域的... 系统地分析了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酸不溶相的主要元素, 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 发现一些具有特征的地球化学参数(如化学风化指数CIA, Na/K, Rb/Sr和87Sr/86Sr)在剖面中呈规律性的分布和演化. 研究表明来源于亚洲内陆广大区域的黄土粉尘与上部陆壳相比明显地具有经受过Na, Ca化学风化的组成特点; 2.5 Ma以来黄土源区的化学风化呈逐步减弱的趋势, 并与同一时期全球冰量逐步增长的趋势相吻合; 因此第四纪以来亚洲内陆地区的干旱化现象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源区 大陆风 黄土高原 酸溶实验 干旱化 学组成 气候变冷 学风 风尘
原文传递
1951-2006年中国区域干旱化特征 被引量:113
7
作者 马柱国 任小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4期195-201,共7页
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 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具有类似特征。气温基本为增温趋势,而西北东部及西南地区气温也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转折性变化,由80年代中期以前的降温趋势转为其后的增温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分析的结果指出:我国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却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气候变 干旱化 地表湿润指数
下载PDF
我国北方干旱化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科学问题 被引量:91
8
作者 符淙斌 安芷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71-275,共5页
近几十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生存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其主要表现为 :降水量减少 ,雪线高度抬升 ,湖泊萎缩 ,河网干枯 (特别如黄河断流 ) ,土地荒漠... 近几十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生存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其主要表现为 :降水量减少 ,雪线高度抬升 ,湖泊萎缩 ,河网干枯 (特别如黄河断流 )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退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北方干旱化是怎样形成的 ?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将对中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应采取什么对策 ?政府和公众迫切要求回答这些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文中分析了北方干旱化问题的性质 ,提出了面对国家需求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简要介绍了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支持下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北方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的规律和干旱化的证据 ,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 (主要是水土资源的利用 )对干旱化的影响 ,主要生态系统对干旱化的响应和适应以及组织有序人类活动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干旱化影响的虚拟试验的结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全球变 中国北方 人类活动 土地荒漠 生态系统 降水量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北方土壤湿度的区域演变特征 被引量:91
9
作者 郭维栋 马柱国 姚永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83-90,共8页
利用中国100E以东139站1951~1999年逐月反演的土壤湿度资料(0cm^100cm, 共11层),重点分析了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三个地区的土壤湿度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层次上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 利用中国100E以东139站1951~1999年逐月反演的土壤湿度资料(0cm^100cm, 共11层),重点分析了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三个地区的土壤湿度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层次上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为显著偏湿的阶段,之后发生突变直到90年代末土壤湿度持续降低并以90年代中后期为甚。东北区在70年代前后为一显著的干旱时段,此后土壤湿度有所恢复,但90年代以来该区的土壤湿度仍然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华北夏季土壤湿度自80年代以来并未有明显的下降。另外,北方地区土壤在秋季普遍存在干化趋势,其中以东北地区最为显著。本文还分析了土壤湿度演变趋势的地理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土壤湿度 干旱化 气候变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 被引量:82
10
作者 刘辉志 董文杰 +1 位作者 符淙斌 石立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378-389,共12页
简单介绍了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 ,该实验站同时也是国际协同加强观测计划 (CEOP)的地面观测站。分析了 2 0 0 2年 1 0月~ 2 0 0 3年 3月 (CEOP EOP3)非生长季观测到的近地面层微气象及能量通量资料。结果表... 简单介绍了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 ,该实验站同时也是国际协同加强观测计划 (CEOP)的地面观测站。分析了 2 0 0 2年 1 0月~ 2 0 0 3年 3月 (CEOP EOP3)非生长季观测到的近地面层微气象及能量通量资料。结果表明 ,在非生长季 ,半干旱地区农田和退化草地下垫面近地面层能量收支基本一致 ;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 ,占净辐射通量的 70 %左右 ;潜热通量及地热流都很小 ,通常小于 30Wm- 2 。土壤温度日变化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 2 0cm土壤层 ,2 0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很小 ,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非生长季 ,土壤表层 1 0cm厚度内 ,草地下垫面土壤体积含水量比农田大 ;2 0cm以下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日变化很小 ,同样存在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有序人类活动 观测实验 地气界面 湍流通量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83
11
作者 李新周 马柱国 刘晓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4,共8页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重;中国北方地区当前的干旱化时空格局与东亚夏季风异常特征密切相关,夏季风减弱以及由此造成水汽输送量减少是导致干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低层大气反气旋环流增强和气旋性环流减弱是引起干旱化的异常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汽输送 东亚夏季风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20世纪下半叶全球干旱化的事实及其与大尺度背景的联系 被引量:84
12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2-233,共12页
利用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全球格点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1951~2002年全球干湿变化趋势.重点对比研究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及澳洲大陆干湿变化的特征及差异,并在此基... 利用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全球格点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1951~2002年全球干湿变化趋势.重点对比研究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及澳洲大陆干湿变化的特征及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大陆乃至全球的干湿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增暖背景下,20世纪下半叶全球干湿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非洲大陆、欧亚大陆、澳洲大陆和南美大陆近52年主要以干旱化趋势为主,尤以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最为剧烈.北美大陆在1976年以后表现为变湿趋势,南美大陆存在30年左右的干湿振荡周期,但最近仍然处于干化的时段,澳洲大陆的变化与之类似.研究还表明,增暖已经改变了全球环境干湿变化的分布格局,南美大陆和澳洲大陆尽管降水为增加趋势,但仍然表现为干旱化趋势,其中温度升高是其表现为干旱化特征不可忽视的原因.全球环境的干湿变化与大尺度背景密切相关:非洲大陆、欧亚大陆的干旱化趋势、北美大陆的湿化趋势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显著相关;而南美大陆、澳洲大陆干湿的年代际振荡与南方涛动指数(SOI)的年代际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干湿变 干旱化 大尺度背景 年代际变 相关关系
原文传递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高分辨率岩石磁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及原因 被引量:78
13
作者 方小敏 徐先海 +3 位作者 宋春晖 韩文霞 孟庆泉 鸟居雅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9-1000,共12页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与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几乎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系统岩石磁学性质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记录,揭示在29.0...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与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几乎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系统岩石磁学性质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记录,揭示在29.0~8.6Ma的漫长的以湖相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渐新世晚期和中新世早、中期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从8.6Ma开始持续增加,尤其从6.4Ma和5.3Ma开始表现出两次快速持续增加。同时,以8.6Ma为界磁性矿物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此前以赤铁矿为主,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次之,此后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赤铁矿次之,磁性矿物类型和性质类似于风成红粘土和黄土。因此,我们将这种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组合、性质和含量的长期变化解释为流域外风成物质的加入,指示我国西北内陆现代干旱气候可能从8.6Ma开始,7.4~6.4Ma后急剧加速变干,5.3Ma后再次加速变干,并最终形成今天的干旱区的过程。9~8Ma开始的青藏高原阶段性快速隆升和随后的全球变冷可能是驱动亚洲内陆干旱化进程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岩石磁学 亚洲内陆 干旱化
下载PDF
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 被引量:56
14
作者 方小敏 吕连清 +4 位作者 杨胜利 李吉均 安芷生 蒋平安 陈秀玲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7-184,共8页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时出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隆起是导致上述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 适应于高原隆升的大气环流变化是干旱化过程进行的机制. 随高原和周边山地的隆升, 中国内陆和塔里木盆地持续干旱化和沙漠化, 沙漠逐步扩大至今天规模, 并在距今约50万年前有一次突变,全球变化仅是叠加于这一变化趋势之上, 并在长期变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演化上, 均表现为西风环流越强, 降水越大, 但水热搭配似仍与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黄土-古土壤 青藏高原隆升 昆仑山黄土 中国西部 干旱化 沙漠
原文传递
天山黄土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发育及北疆干旱化 被引量:60
15
作者 方小敏 史正涛 +2 位作者 杨胜利 李吉均 蒋平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40-545,共6页
天山北坡海拔2400~700 m间不同高度的地貌面上分布大片风成黄土,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同源异相沉积.黄土在沙湾和石河子一带最厚,其中沙湾清水河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上71m厚的黄土发育9大层浅褐色古土壤,其层序结构和特征与... 天山北坡海拔2400~700 m间不同高度的地貌面上分布大片风成黄土,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同源异相沉积.黄土在沙湾和石河子一带最厚,其中沙湾清水河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上71m厚的黄土发育9大层浅褐色古土壤,其层序结构和特征与黄土高原古土壤非常相似.古地磁测定表明B/M界线位于 69.5 m深处的黄土 L8底,推测剖面底部年龄约 800ka前,指示准噶尔盆地极端干旱气候和现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雏形最迟大致于同时形成.高分辨率粒度古气候记录揭示出距今约650和500ka年前有两次显著的干旱化增强和沙漠扩大,然后逐步增强最终形成今天的环境格局.这些干旱化和沙漠扩大事件与中更新世全球气候巨大变化基本同步.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区大范围变化所导致的巨大环境效应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和中更新世系列气候事件发生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黄土 干旱化 全球变
原文传递
关于我国北方干旱化及其转折性变化 被引量:70
16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5 位作者 杨庆 郑子彦 吕美霞 李明星 段亚雯 陈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961,共11页
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北方的"西湿东干"和东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格局。近十几年来,这种降水长期变化的分布格局是维持还是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年降水观测数据、自矫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sc PDS... 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北方的"西湿东干"和东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格局。近十几年来,这种降水长期变化的分布格局是维持还是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年降水观测数据、自矫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sc PDSI、地表湿润指数SWI及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数据反演的陆地水储量(TWS)对中国区域干旱化问题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200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100°E以东)"南涝北旱"的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长江上中游及江淮流域已转为显著的干旱化趋势,而华北地区的降水已转为增加趋势,东部"南旱北涝"的格局基本形成;北方过去的"西湿东干"也转变为"西干东湿"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然,中国区域的降水格局在2001年后发生了明显的年代尺度转折性变化,两种常用干旱指数sc PDSI和SWI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但GRACE的陆地水储量(TWS)的分析却显示,最近16年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格局仍未发生变化,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干旱化的时段,且有加剧的趋势,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干旱化 陆地水储量(TWS) 南涝北旱 转折性变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多年降水分布特征、趋势及其变率 被引量:58
17
作者 王新平 张景光 +1 位作者 李新荣 李金贵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应用Mann -Kendall秩统计法和回归分析法 ,检验时间序列上的年降水趋势 ;应用一阶自相关分析法 ,对沙坡头地区多年降水持续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5a滑动平均曲线所对应区间 196 7— 1972年以及1977— 1982年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 应用Mann -Kendall秩统计法和回归分析法 ,检验时间序列上的年降水趋势 ;应用一阶自相关分析法 ,对沙坡头地区多年降水持续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5a滑动平均曲线所对应区间 196 7— 1972年以及1977— 1982年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值 ,而 1983— 2 0 0 0年降水量滑动平均值低于多年平均值的趋势明显。 195 5—1970年的分析时段内 ,降水量每连续递减两年后 ,将稍有回升 ,但总体上趋于下降。从滑动平均计算值来看 ,年降水分布存在时间序列上的非随机因素潜在振荡 ,5a滑动平均值突出了以年为时序单位的降水振荡模式。干旱时段的延长通常在多雨年之前或之后发生 ,尤其在 1978年经历高峰降水以后 ,直至 1985年 ,区内干旱时段的延长颇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年降水 时空变异性 干旱化 干旱地区 降水趋势 降水资料
下载PDF
近半世纪华北干旱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57
18
作者 李庆祥 刘小宁 李小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0-56,共7页
首先 ,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湿指数 ,该指数的主要特点是它是相对于一地的水份需要量而言的 ,并且针对干旱的特点 ,考虑了前期降水对近期干旱现象的贡献。利用该指数 ,对我国华北近几十年来的干湿变化进行了讨论 ,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 ,华北... 首先 ,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湿指数 ,该指数的主要特点是它是相对于一地的水份需要量而言的 ,并且针对干旱的特点 ,考虑了前期降水对近期干旱现象的贡献。利用该指数 ,对我国华北近几十年来的干湿变化进行了讨论 ,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 ,华北的干旱化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其次 ,对华北干旱化的季节结构和周期性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最后 ,讨论了近年来华北的连续干旱现象 ,指出近两年来的连续干旱是近 5 0年来最为严重的 ,并且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明显的结束趋势 ,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份需要量 干湿指数 周期性 华北地区 季节结构
下载PDF
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42
19
作者 王晖 黄春长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8,共6页
新石器时代到商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期;商代后期气候出现了干旱化,导致了古公父迁岐,文王迁程迁丰,帝乙帝辛时不断向南方发展;而商末的旱灾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索,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商末气候环境的变... 新石器时代到商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期;商代后期气候出现了干旱化,导致了古公父迁岐,文王迁程迁丰,帝乙帝辛时不断向南方发展;而商末的旱灾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索,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商末气候环境的变迁对其时社会政治的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气候环境 社会变迁 干旱化 周武王克商
下载PDF
最近7 Ma黄土高原风尘通量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历史和变率 被引量:37
20
作者 孙有斌 安芷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69-776,共8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风尘序列的容重和碳酸盐含量测定, 建立了以灵台剖面为代表的最近7 Ma黄土高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时间序列. 结果与北太平洋ODP885/886孔风尘通量记录对比表明, 最近7 Ma以来亚洲内陆粉尘源区存有阶段性增强的干旱... 通过对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风尘序列的容重和碳酸盐含量测定, 建立了以灵台剖面为代表的最近7 Ma黄土高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时间序列. 结果与北太平洋ODP885/886孔风尘通量记录对比表明, 最近7 Ma以来亚洲内陆粉尘源区存有阶段性增强的干旱化趋势和有意义的干湿气候波动. 尤其是3.6~2.6 MaBP时段海陆风尘通量显著增大, 反映了亚洲内陆干燥度的急剧增加, 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这一时段的加速隆升阻隔了水汽向亚洲内陆的输送相关. 2.6 MaBP后黄土高原风尘通量的平均值及其变率较其前晚第三纪的平均值和变率显著增加, 与北半球大冰期来临后的全球冰量变化关系密切. 最近0.6 Ma灵台和西北太平洋V21-146孔的风尘记录对比表明, 海陆风尘通量变化在104~105 a时间尺度上基本同步, 与全球冰量变化所诱导的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大幅度波动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风尘通量 亚洲内陆 干旱化 干燥度 风尘序列 容重 碳酸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