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张量成像在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手术治疗中量幕上深部脑出血中的预后评估作用
1
作者 魏二佳 林海韬 +1 位作者 蔡典潜 薛锐垣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估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手术治疗中量幕上深部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70例脑深部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手...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估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手术治疗中量幕上深部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70例脑深部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各35例,分别行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通过DTI技术评估皮质脊髓束(CST)的完整性,并使用各向异性分数(FA)值量化CST的受损程度。结果:手术组颅内血肿清除速度明显优于保守组,术后第3天血肿已大部分或完全消失,而保守组血肿体积基本未发生变化。治疗1月后,手术组F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3月后,手术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但FA值和M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TT成像显示患侧CST受损程度与FA值、NIHSS评分及MAS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CTS完整度越高(1度),FA值越高,NIHSS评分越低,MAS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轻,运动功能越好;CTS完整度越低(3度),FA值越低,NIHSS评分越高,MA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运动功能越差。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出血量15-30 ml的幕上深部脑出血可显著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DTI和DTT成像可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微创引流 深部脑出血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下载PDF
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锥颅穿刺引流治疗幕上深部脑出血的实用性及置管准确度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毛锦龙 徐如祥 +4 位作者 沈春森 张国珍 梁明 胡野风 罗永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41-946,共6页
目的评估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锥颅穿刺引流治疗幕上深部脑出血的实用性,以及该术式置管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 目的评估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锥颅穿刺引流治疗幕上深部脑出血的实用性,以及该术式置管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锥颅穿刺引流治疗的52例幕上深部脑出血患者(徒手锥颅穿刺组)以及同期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的30例幕上深部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穿刺组)的临床资料,分析移动CT检查效果及比较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相对偏离度(RE)的差异。结果徒手锥颅穿刺组患者均成功完成移动CT床旁扫描,图像均可满足指导体表定位的需求。徒手锥颅穿刺组、立体定向穿刺组患者中穿刺结果较满意即RE<1者比例分别为92.3%、90.0%,其中徒手锥颅穿刺组中1例进行了重复穿刺;徒手锥颅穿刺组与立体定向穿刺组患者术后RE(0.52±0.33 vs.0.53±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肿位置、不同血肿量情况下,2组间RE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辅助体表定位法徒手锥颅穿刺引流治疗幕上深部脑出血的效果良好,其置管准确度与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方式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 体表定位法 徒手锥颅穿刺 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 深部脑出血
原文传递
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量临界值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顾腾辉 李立 +1 位作者 高娟娟 钱伟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02-407,共6页
目的探讨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出血量临界值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科数据库登记的300例幕上深部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神经内科治疗后3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 目的探讨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出血量临界值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科数据库登记的300例幕上深部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神经内科治疗后3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135)与预后不良组(n=165),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基于脑出血部位进行亚分组,观察幕上深部sICH患者出血部位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幕上深部不同出血部位的出血量,预测临床不良结局的最佳临界值;用10折交叉验证法对预测性能进行验证;使用最佳出血量临界值验证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无论是否存在混杂因素情况下,sICH位置与幕上深部sICH患者预后有关(P<0.05);经ROC分析显示,基底节出血量为18.5 mL、丘脑出血量为8.5 mL时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幕上深部sICH不同部位的出血量10折交叉检验法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2和0.885,进一步证实出血量预测的稳健性良好。根据出血量临界值划分为高出血量与低出血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是否调整相关混杂因素,不同部位出血量临界值仍与幕上深部sICH患者预后有关(P<0.05)。结论幕上深部sICH患者的出血位置与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位置基底核团出血量,可以为临床预后评估、积极干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深部脑出血 脑出血 临界值 基底节
下载PDF
快速定向钻颅治疗高血压性幕上深部脑出血112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运华 曲怀谦 +2 位作者 姜桂生 朱建新 商晓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70-372,共3页
幕上深部位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最常见类型,致残率、病死率较高.钻颅抽吸引流,是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准确地选择钻颅点、钻颅方向及置管深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作者应用自行研制的快速定向钻颅仪治疗高血压... 幕上深部位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最常见类型,致残率、病死率较高.钻颅抽吸引流,是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准确地选择钻颅点、钻颅方向及置管深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作者应用自行研制的快速定向钻颅仪治疗高血压性幕上深部位脑出血,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深部脑出血 置管深度 快速定向钻颅仪 钻颅抽吸 钻颅方向
下载PDF
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老年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刘美秋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35期162-165,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老年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84例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后进行... 目的:分析影响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老年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84例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把全部患者划分成预后良好组(n=68,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n=16,mRS评分>2分)。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前血肿体积、高血压史等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与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后的预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GCS评分、术前血肿体积、高血压史与患者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8分、术前血肿体积>30 ml、有高血压史为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老年患者短期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深部自发性脑出血老年患者短期预后与术前GCS评分≤8分、术前血肿体积>30 ml、有高血压史有关,临床需对上述因素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地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自发性脑出血 预后 影响因素 高血压 血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