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斯曼帝国加入欧洲外交体系的历史探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3-140,共8页
自奥斯曼帝国建立以来,它就与欧洲国家形成了安全与利益上的联系,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并以之为准绳。但是在派遣常驻使节方面,它却表现出疑虑或敌视。尽管短期特使或第三国代表穿梭于君士坦丁堡和欧洲国家首都之间,但是直到1793年奥斯... 自奥斯曼帝国建立以来,它就与欧洲国家形成了安全与利益上的联系,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并以之为准绳。但是在派遣常驻使节方面,它却表现出疑虑或敌视。尽管短期特使或第三国代表穿梭于君士坦丁堡和欧洲国家首都之间,但是直到1793年奥斯曼帝国才开始融入欧洲外交体系以挽救颓势。18世纪末赛利姆三世及其继承人马赫穆特亲自推动了常驻外交机构的建立与改革。而1914年奥斯曼帝国卷入欧洲的全面对抗最终导致了它的解体。今天重温这一段历史,意在提出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始终在利益上相互依存与文化上不断排斥之间沉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曼帝国 欧洲外交体系 常驻使馆 主权国家 赛利姆三世(SelimⅢ)
原文传递
论晚清驻外使馆的设立 被引量:2
2
作者 夏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3期60-65,共6页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缺乏近代外交意识,以传统的世界等级秩序观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一统无外,万邦来朝”。中国从无派遣外交代表常驻异邦的惯例。但随着西力东渐,外国使节常驻北京,中...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缺乏近代外交意识,以传统的世界等级秩序观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一统无外,万邦来朝”。中国从无派遣外交代表常驻异邦的惯例。但随着西力东渐,外国使节常驻北京,中国不愿打开的国门再也无法关闭,被迫因应时势,逐渐改变闭关政策。1875年,清廷首派郭嵩焘为驻英公使,并于1877年在伦敦建立起中国于域外的第一座常驻使馆。嗣后,首批驻外使馆在美国、秘鲁、西班牙、日本、法国、德国及俄国等地纷纷建立。中国开始步入世界,以缓慢适应日趋繁芜的近代国际政治关系。一些论者对清廷遣使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是列强对清廷加强控制的一种手段,更多学者则不予置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使 总理衙门 常驻使馆 蒲安臣 滇案 洋务派 夷务 郭嵩焘 近代外交 威妥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