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落叶阔叶林──兼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归属问题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光裕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1996年第3期93-102,共10页
落叶阔叶林为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一个植被型,在植被分区中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从白垩纪开始,中国华北的森林组成以落叶的乔木和灌木为主。经过不同地质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到第三纪时,植被类型主要属于暖温带落叶... 落叶阔叶林为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一个植被型,在植被分区中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从白垩纪开始,中国华北的森林组成以落叶的乔木和灌木为主。经过不同地质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到第三纪时,植被类型主要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到第四纪冰川以后,这种天然林已经成为地带性的植被类型。中国落叶阔叶林的生态要求是年平均温度一般为8-10℃,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林下发育的土壤主要是棕色森林土和褐色土。群落的建群种是一些典型北温带的属种,其组成主要是东亚特别是中国-日本和中国特有的各种成分,在不同方向与西伯利亚、中亚和热带植物区系均有一定的联系。中国落叶阔叶林通常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构成,林下缺少地表苔藓层,很少见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可以划分为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三类。从公元前四、五千年起,随着人类的定居而出现了农业生产,改造许多原始的森林为栽培的农业植被。由于人为干扰的加强,落叶阔叶林往往逆行演替为灌丛和灌草丛。只有环境条件改善以后,才能沿着进展演替成为典型落叶阔叶林。在落叶阔叶林中混生有常绿阔叶树而被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植被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的 落叶阔叶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神农架主要森林土壤CH_4、CO_2和N_2O排放对降水减少的响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菊花 申国珍 +5 位作者 徐文婷 赵常明 苏磊 王杨 谢宗强 张秋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397-6408,共12页
研究降水格局改变后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可为森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神农架典型森林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2种人工林马尾松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格局改变后,其土壤CH_4吸收、CO_2和N_2O的排放格局... 研究降水格局改变后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可为森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神农架典型森林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2种人工林马尾松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格局改变后,其土壤CH_4吸收、CO_2和N_2O的排放格局和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吸收CH_4通量为(-36.79±13.99)μg Cm^(-2)h^(-1),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杉木两种人工林的CH_4吸收通量,其吸收通量分别为(-14.10±3.38)μg Cm^(-2)h^(-1)和(-7.75±2.80)μg Cm^(-2)h^(-1)。马尾松和杉木两种人工林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107.03±12.11)μg Cm^(-2)h^(-1)和(80.82±10.29)μg Cm^(-2)h^(-1),显著大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1.27±10.59)μg Cm^(-2)h^(-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N_2O排放通量为(8.88±6.75)μg Nm^(-2)h^(-1),显著大于杉木人工林(5.93±2.79)μg Nm^(-2)h^(-1)和马尾松人工林(1.64±1.02)μg Nm^(-2)h^(-1)。分析3种森林土壤CH_4吸收量与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CH_4吸收通量与其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P<0.0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其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空气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而马尾松林与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湿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降水减半后,减少降水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CH_4吸收通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杉木林土壤CH_4吸收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杉木林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马尾松林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明显抑制作用,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N_2O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模拟降水减少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马尾松 杉木 CO2 CH4和N2O排放
下载PDF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长季能量通量及平衡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方成圆 江洪 +2 位作者 牛晓栋 陈晓峰 孙恒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1-397,共7页
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仪器的观测结果,分析了2014年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长季的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并计算了波文比及其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生长季净辐射总量为1 810.2MJ·m^(-... 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仪器的观测结果,分析了2014年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长季的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并计算了波文比及其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生长季净辐射总量为1 810.2MJ·m^(-2),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 033.0、727.7和53.8 MJ·m^(-2),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7%,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40%,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3%;生长季能量闭合度为1.002,月平均能量闭合度为0.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通量 能量闭合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皆伐与刀耕火种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动态恢复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冯广 李俊清 +4 位作者 臧润国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丁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共10页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在中、小径级植被当中,皆伐后恢复20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弃耕地恢复20年群落;不同恢复过程中植被多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弃耕地恢复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多度变化,且在不同径级中均达到显著水平。虽然不同恢复的20~40年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性均达到极显著(P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恢复 皆伐 刀耕火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组成 植被多样性 物种多度格局
下载PDF
祁门县查湾两种主要植被类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守标 刘应安 蒋继宏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3期43-48,共6页
通过群落外貌、结构、种类成分、重要值、动态与演替等特征,分别对查湾两种主要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进行初步分析.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主要是甜储林;非地带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类丰富,结构复杂,藤本植物粗... 通过群落外貌、结构、种类成分、重要值、动态与演替等特征,分别对查湾两种主要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进行初步分析.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主要是甜储林;非地带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类丰富,结构复杂,藤本植物粗壮、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县查湾 常绿阔叶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安徽植被带的划分 被引量:16
6
作者 夏爱梅 聂乐群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6期523-528,共6页
安徽各地种子植物分布型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植物区系基本属于温带性质,地理联系广泛,与东亚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别山不同区域3个山头(天堂寨、多枝尖和陀尖)的种子植物数目和结构,及属种相似性系数两方面的研究,认为整个大别山植物应归同... 安徽各地种子植物分布型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植物区系基本属于温带性质,地理联系广泛,与东亚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别山不同区域3个山头(天堂寨、多枝尖和陀尖)的种子植物数目和结构,及属种相似性系数两方面的研究,认为整个大别山植物应归同一植物区系,其植被应归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划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时,大别山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同时结合对黄山、板桥、天堂寨、琅琊山和皇藏峪的植物区系和生活型谱的统计结果分析,提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分界线,位于淮河一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暖温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庐江、铜陵、宣城至广德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生活型谱 亚热带常绿阔叶 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基于树木年轮定量重建过去50年贵州典型森林优势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立斌 许海洋 +5 位作者 郭银明 梁辉 芦晓明 张慧 梁尔源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441-3451,共11页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结合树木生物量方程,重建了贵州3个地区典型森林(2个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1个典型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天龙山: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茂兰:化香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结合树木生物量方程,重建了贵州3个地区典型森林(2个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1个典型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天龙山: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茂兰:化香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雷公山: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梓树Pterostyrax psilophyllus)以树木个体为单元的地上生物量(AGB)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比较了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GB与ANPP的差异;并研究了近50年气候变化对ANPP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叶树的平均年轮宽度大于阔叶树,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分别小于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喀斯特地区树木的AGB及其变异幅度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近50年来,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ANPP平均分别为(2.4±1.2)kg a^-1株^-1和(4.6±4.1)kg a^-1株^-1,显著低于非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5.6±4.8)kg a^-1株^-1和(12.4±7.7)kg a^-1株^-1。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的增长趋势与年均温的相关性高于生长季降水,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与年均温和生长季降水均显著相关,且不管是在喀斯特还是在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ANPP对气候指标的变化比阔叶树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轮宽度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 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黔中高原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群落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贺忠权 刘长成 +1 位作者 蔡先立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0-680,共11页
黔中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中心区域,该区喀斯特地貌连片发育、地质背景特殊、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典型植被为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受人为活动影响,该区域现存的植被主要以次生植被为主。该文利用2007-2020年生长季的植被调... 黔中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中心区域,该区喀斯特地貌连片发育、地质背景特殊、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典型植被为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受人为活动影响,该区域现存的植被主要以次生植被为主。该文利用2007-2020年生长季的植被调查数据,对黔中高原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学特征以及类型划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典型植被主要是以青冈属(Cyclobalanopsis)、鼠刺属(Itea)、柯属(Lithocarpus)、润楠属(Machilus)、樟属(Cinnamomum)等属的常绿树种与化香树属(Platycarya)、鹅耳枥属(Carpinus)、朴属(Celtis)、栎属(Quercus)等属的落叶树种构成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根据86个样方的数据统计,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85种,隶属124科318属;其中蕨类植物65种,隶属11科27属;被子植物520种,隶属113科291属。由于生境的高度异质性,群落物种组成复杂、类型多样。基于物种优势度原则,将该区域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进一步划分为11个群系组、44个群系、83个群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黔中高原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群落结构 植被分类
原文传递
滇东菌子山喀斯特森林的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贺露炎 侯满福 +2 位作者 唐伟 刘雨婷 赵俊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80-1390,共11页
菌子山喀斯特森林区位于云南东部师宗县,在植被区划上属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区。该片森林以次生林为主,是这一植被区东部边缘残留森林的典型代表。为揭示菌子山喀斯特森林类型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菌子山喀斯特森林区位于云南东部师宗县,在植被区划上属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区。该片森林以次生林为主,是这一植被区东部边缘残留森林的典型代表。为揭示菌子山喀斯特森林类型组成及其群落特征,该研究对该森林区开展了系统的样方调查,记录了群落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境信息等。通过对29个样方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基于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和最新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该喀斯特森林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16个群系和27个群丛。该研究对每个群丛的特征进行了描述,提供了所有样方的原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 植被类型 群系 群丛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植物群落 云南
原文传递
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过去50年来的碳循环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梦德 刘立斌 倪健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96-105,共10页
通过对Forest-DNDC模型的植被和土壤参数本地化校准,以气象插值数据为输入,模拟了贵州省普定县高原型喀斯特次生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1965~2014年的土壤、植被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与冷模拟和实测值相比,参数本地化校准后的... 通过对Forest-DNDC模型的植被和土壤参数本地化校准,以气象插值数据为输入,模拟了贵州省普定县高原型喀斯特次生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1965~2014年的土壤、植被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与冷模拟和实测值相比,参数本地化校准后的模型能更准确地模拟春、秋、冬3个季节的土壤呼吸动态,而模拟的夏季土壤呼吸偏小;但统计检验指出,参数修订后的Forest-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喀斯特森林土壤呼吸,降低了模拟误差,可用于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碳动态的模拟。进一步分析发现,1965~2014年喀斯特森林的碳通量除模拟早期的前3~4年急剧增加之外,随后总初级生产力(GPP)保持相对稳定,植物呼吸(Rplant)和生态系统呼吸(R_(ecosystem))随着森林发育而增加,土壤呼吸(R_(soil))减少,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呈迅速减小趋势;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亦较迅速下降,在2013年达到最低值-0.17 t C/ha,喀斯特森林由碳汇变为弱碳源。相关分析表明,年均温度和年降水对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GPP和R_(soil)没有显著影响,但却显著影响NPP、R_(plant)、R_(ecosystem)和N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DNDC 喀斯特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碳循环
下载PDF
八大公山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与结构 被引量:52
11
作者 卢志军 鲍大川 +14 位作者 郭屹立 路俊盟 王庆刚 何东 张奎汉 徐耀粘 刘海波 孟红杰 黄汉东 魏新增 廖建雄 乔秀娟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6-344,共9页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1000~2000 m中山地带。八大公山位于武陵山系北端,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保护较好的典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了研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和川东-鄂西植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按...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1000~2000 m中山地带。八大公山位于武陵山系北端,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保护较好的典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了研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和川东-鄂西植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于2010-2011年在湖南八大公山(Badagongshan,BDG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25 hm2(500 m×500 m)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Forest Dynamic Plot)。本研究以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不含竹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样地区系成分、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八大公山样地属于典型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以泛热带分布科(24.50%)和北温带分布属(24.56%)占优势,包括9种珍稀濒危植物。样地内木本植物合计53科、114属、238种(含种下分类单位),186556株存活个体。落叶树144种,常绿树94种。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樟科(Laur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占据优势;个体数超过1000的有38个物种,以常绿树种(63.16%)为主;稀有种(<25株)103个(占样地物种总数43.28%)。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优势树种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和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亚乔木层(优势种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灌木层(优势种短柱柃Eurya brevistyla和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个体数超过1000的树种和稀有种主要来自灌木层。由于生长型限制,样地内树种平均胸径较小(5.41 cm),DBH<5 cm的个体占优势(68.40%)。主要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 区系 武陵山系 物种组成
下载PDF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 被引量:45
12
作者 刘蕾 申国珍 +3 位作者 陈芳清 罗璐 谢宗强 喻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42-2149,共8页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养分归还量的研究,发现:森林凋落物量随海拔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凋落物年凋落量分别为6807.97、7118.14、6975.2和4250.67 kg/hm2。各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年变化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4—5月份、11月份。凋落物养分归还以N最高(132.06、162.29、157.12和185.77 kg/hm2),以P最少(4.62、4.39、8.24和4.15 kg/hm2),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常绿阔叶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 亚高山针叶 凋落物现存量 养分归还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磷钾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41
13
作者 王华 陈莉 +5 位作者 宋敏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苏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285-8293,共9页
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建立500 m×500 m长期监测样地,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喀斯特森林土壤磷钾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TP)、全钾(TK)、速效磷(AP)、速效钾(... 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建立500 m×500 m长期监测样地,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喀斯特森林土壤磷钾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TP)、全钾(TK)、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分别为(1.60±0.76)g/kg、(5.42±2.74)g/kg、(5.74±3.63)mg/kg、(5.20±2.96)mg/kg;磷钾养分含量均为中等变异,变异强度为AP>AK>TK>TP。研究区土壤TP、TK、AP、AK变异函数值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决定系数均很高(0.671-0.995),TP、AP呈中等强度空间自相关,TK、AK呈弱空间自相关。TP、AP的变程较长,分别为336.00 m和373.50 m,空间连续性较好,TK、AK变程较短(33.30 m、64.50 m),空间依赖性较强。土壤TP表现为坡下(含洼地)含量高,坡上含量较低;AK表现为坡中含量高于洼地含量;AP、TK呈斑块破碎化分布。海拔、坡度和地面凹凸度是土壤磷钾养分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磷钾养分存在不同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关联性,这为小流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管理、可持续利用策略、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钾 空间异质性 地统计学 动态监测样地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与土壤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40
14
作者 彭晚霞 宋同清 +6 位作者 曾馥平 王克林 傅伟 刘璐 杜虎 鹿士杨 殷庆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472-3481,共10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鉴CTFS标准建立的2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50个20m×20m样方),选取代表木本植物群落、土壤性质和地形因子的22个指标,对其总体特征及三者之间的相互... 基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鉴CTFS标准建立的2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50个20m×20m样方),选取代表木本植物群落、土壤性质和地形因子的22个指标,对其总体特征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经典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强、土壤养分含量高、物种丰富且结构合理,除海拔、Simpson指数、均匀度、pH之外的18个指标均呈中、强变异;综合土壤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群,其次是综合群落多样性因子和结构性因子,综合地形因子的作用相对较弱;4种不同类型真实而直观地表征了群落类型、土壤肥力和地形的差异,相对优化的第3种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裸石率较大、坡度较高的阴坡中上部;植被、土壤、地形两两之间均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植被与土壤因子之间,有机质、氮、磷起较大的作用,主要影响群落结构,植被和地形之间,坡向和岩石裸露率影响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而坡向和坡位直接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pH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土壤 地形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鄂西南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优势树种生态位动态 被引量:38
15
作者 汤景明 艾训儒 +3 位作者 易咏梅 李玲 徐红梅 宋亚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6334-6342,共9页
运用Shannow-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鄂西南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优势树种生态位动态。结果表明:大穗鹅耳枥(Carpinus fargesii)、四照花(Cornus kousa var.Chinensis)、青冈(Cycloblanopsis ... 运用Shannow-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鄂西南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优势树种生态位动态。结果表明:大穗鹅耳枥(Carpinus fargesii)、四照花(Cornus kousa var.Chinensis)、青冈(Cycloblanopsis glauca)生态位总宽度较大,且在5个不同恢复时期均有分布。恢复期14a、35a、60a、85a和110a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树种分别为白马桑(Weigela japonica var.sinica)、大穗鹅耳枥、四照花、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和尾叶冬青(Ilex wilsonii)。随着群落的恢复,优势落叶树种生态位宽度表现出下降趋势,优势常绿树种则呈上升趋势。当恢复到顶极群落阶段,乔木层常绿和落叶树种生态位接近,灌木层常绿灌木占据较大生态位。随着群落的恢复,优势落叶树种与其它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优势常绿树种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群落全部树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呈小幅度波动性下降趋势。相同或相似生活型的演替早期种间的高生态位重叠,意味着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和竞争关系,演替后期种与其它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的增加,意味着不同生活型树种在水平空间重叠而在垂直空间分化,这是不同树种对有限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态恢复 生态位 动态
下载PDF
三峡大老岭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隙干扰研究Ⅰ.林隙基本特征 被引量:23
16
作者 沈泽昊 李道兴 王功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6-282,共7页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林隙干扰特征 ,对三峡大老岭地区这一植被类型进行调查 ,分析了植被中林隙的数量、类型及成因 ;林隙形成木 (GM)的类型、数量、物种构成和径级结构 ,以及林隙和 GM的多尺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林隙干扰特征 ,对三峡大老岭地区这一植被类型进行调查 ,分析了植被中林隙的数量、类型及成因 ;林隙形成木 (GM)的类型、数量、物种构成和径级结构 ,以及林隙和 GM的多尺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 :1)林隙密度为 11.7个· hm- 2 ;冠林隙和扩展林隙分别占森林面积的 11.0 9%和 2 7.0 6 %。平均每个林窗的形成木为 4.5株 ;单株 GM形成的林隙只占 17.46 % ,其中翻倒木集群性最强。对林隙形成的贡献大小次序是 :翻倒木 >折干 >枯立 >折枝。 2 )林隙成因方面 :冬雪和春、秋冻雨的影响最大 ;病害影响其次 ;树木间的牵连和撞击扩大了林隙的范围 ;陡峭的地形增大林隙形成的机率 ;干旱的影响很小。 3) 6 8种 GM主要是森林建群种 ;常绿树种形成林隙的平均机率高于落叶种。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干扰状况 隙特征 尺度
下载PDF
地形对森林群落年龄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胡志伟 沈泽昊 +4 位作者 吕楠 赵俊 李道兴 陈华 王功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4-824,共11页
地形已被广泛认为是植被环境时空异质性的重要来源,但其对山地森林群落动态的影响及其机理仍不清楚。作者在三峡大老岭选取一块200m×100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样地,在样地植物群落调查的同时,建立了1:500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利用树... 地形已被广泛认为是植被环境时空异质性的重要来源,但其对山地森林群落动态的影响及其机理仍不清楚。作者在三峡大老岭选取一块200m×100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样地,在样地植物群落调查的同时,建立了1:500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利用树木年轮数据和分种的胸径-年龄幂函数模型,推算了全部10m×10m单元样方的群落年龄。统计了样地群落的年龄结构及其代表种的构成特征,并利用多元回归结合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地形和生物因子对群落年龄结构的影响与途径。结果表明:1)幂函数模型很好地拟合了16个树种的胸径-年龄数量关系;2)样地内群落斑块的年龄介于14~179年,平均值在95年左右;3)代表样方群落年龄的树种共有24个,而前5种即在68.5%的样方中决定群落的年龄;4)回归分析表明群落年龄受到溪流影响指数、坡位、坡度、样方内受干扰木胸面积和树种生长指数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显示沟谷地表径流冲击和表土侵蚀等坡面过程带来的干扰明显影响群落发育过程的空间格局,具有不同生态习性树种的潜在年龄也限制了群落的现实年龄;5)地形主要通过控制地表干扰体系的时空分布和不同物种的选择性分布两方面而对群落动态与年龄产生影响。但由于生态格局自身的复杂性与随机性和分析方法带来的误差,使基于地形的群落年龄格局预测结果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群落年龄 空间格局 干扰 大老岭
下载PDF
神农架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更新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熊小刚 熊高明 谢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001-2005,共5页
在神农架山区山体的中部 ,选取代表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 ,总面积为 2 .4hm2。在样地中对出现的林窗斑块以及相邻的对照的非林窗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记录乔木树种的种类、胸径和高度以及它的幼苗和幼树的高度、数量。按照树种在... 在神农架山区山体的中部 ,选取代表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 ,总面积为 2 .4hm2。在样地中对出现的林窗斑块以及相邻的对照的非林窗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记录乔木树种的种类、胸径和高度以及它的幼苗和幼树的高度、数量。按照树种在林窗内外重要值的位序差值将群落出现的乔木层树种划分为 4类生态种组 ,其中 ,对林窗强烈正更新反应的树种有 6种 ,强烈负更新反应的树种 9种 ,中等更新反应的 9种 ,不明显更新反应的 1 0种。林窗内外乔木树种生态种组的组成明显不同。不同生态种组树种的幼苗在林窗与非林窗斑块中的更新表现出显著的差别。对神农架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更新的反应和过程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林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地区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树种更新 窗斑块 生态种组
下载PDF
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其常绿和落叶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被引量:28
19
作者 黄永涛 姚兰 +2 位作者 艾训儒 吕世安 丁易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90-1002,共13页
为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合理保护与利用此类森林植被,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星斗山和木林子典型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分析了... 为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合理保护与利用此类森林植被,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星斗山和木林子典型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分析了常绿和落叶物种比例随群落类型及环境因子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将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即青冈-翅柃+尖连蕊茶(Cyclobalanopsis glauca-Eurya alata+Camellia cuspidata)群落(I)、川陕鹅耳枥+青冈-翅柃(Carpinus farge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Eurya alata)群落(II)、川陕鹅耳枥+青冈-水马桑(Carpinus farge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Weigela japonica)群落(III)、光叶水青冈+多脉青冈-翅柃(Fagus lucida+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Eurya alata)群落(IV)和川陕鹅耳枥+交让木+包果柯-翅柃(Carpinus fargesiana+Daphniphyllum macropodum+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Eurya alata)群落(V);(2)常绿和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多度、胸高断面积及重要值等指标随群落类型而变化。在群落II、III和V中落叶物种占优势,而在群落I和IV中二者无显著差异;(3)各类型群落在小径级(1–5cm)内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大于常绿物种,但多度、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大都小于常绿物种。在中径级(5–10 cm)内,群落I和群落IV的各项指标都表现为常绿物种大于落叶物种,而群落II、群落III和群落V的则相反。在大径级(≥10 cm)内,各群落类型的落叶物种都占显著优势,其各项指标大于常绿物种;(4)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氮含量和土壤磷含量是影响各群落类型内常绿和落叶物种比例变化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类型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环境因子 常绿落叶物种比例 数量分类
原文传递
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忠华 胡刚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221-8230,共10页
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推断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和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4种格局强度指数(聚块性指数、格林指数、扩散系数和负二项参数)以及分形维数中的计盒维数(D_b)和信息维数(D_i)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 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推断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和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4种格局强度指数(聚块性指数、格林指数、扩散系数和负二项参数)以及分形维数中的计盒维数(D_b)和信息维数(D_i)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30种乔木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幼树、中树和成树)空间分布的分形维数变化,比较了2种分形维数与5种种群结构参数和4种格局强度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0种树种中,除皱叶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和油柿(Diospyros oleifera)外,其余28种乔木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这种普遍的聚集性与喀斯特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和种子扩散限制密切相关;(2)30种树种空间分布的D_b值介于0.589-1.870,D_i值介于0.498-1.711。分形维数值越大,表征种群对空间环境的占据利用能力越强,个体空间聚集强度越强,在群落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反之则表明其对环境的占据能力弱,个体聚集程度越低,往往处于伴生地位;(3)从幼树、中树到成树阶段,30种树种空间分布的D_b和D_i平均值呈极显著的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种内和种间的密度制约性死亡效应有关,导致种群随年龄的增加其聚集度和空间占据能力逐渐减弱;(4)相关分析表明,30种树种的种群多度和重要值与D_b和D_i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种群多度和重要值的变化与种群空间占据能力和聚集程度存在密切关系。4种格局强度指数中,除聚块性指数外,其余3种指数与D_b和D_i值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表明分形维数D_b和D_i值可以用于表征种群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格局强度指数和分形维数准确量化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其结果有助于揭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潜在维持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空间分布格局 分形维数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