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脏常温灌注在移植器官保存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治泉 王彦峰 +2 位作者 叶啟发 熊艳 范晓礼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38-542,共5页
随着肝移植供体需求量的增加,部分之前不被使用的“边缘供体”开始用于移植手术,这对器官保存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常温灌注作为一种优于现行常用低温器官保存手段,在“边缘供体”保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肝脏常温灌注在器官... 随着肝移植供体需求量的增加,部分之前不被使用的“边缘供体”开始用于移植手术,这对器官保存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常温灌注作为一种优于现行常用低温器官保存手段,在“边缘供体”保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肝脏常温灌注在器官保存及修复方面的临床应用情况,以及肝脏常温灌注模型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常温灌注 器官保存
原文传递
丝裂霉素膀胱内热灌注疗法对膀胱癌患者症状缓解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林 刘彩芬 《抗感染药学》 2017年第2期368-370,共3页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膀胱内热灌注(43~44℃)疗法对膀胱癌患者症状缓解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膀胱癌患者6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温灌注组和热灌注组,每组34例;常温灌注组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后...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膀胱内热灌注(43~44℃)疗法对膀胱癌患者症状缓解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膀胱癌患者6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温灌注组和热灌注组,每组34例;常温灌注组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后给予丝裂霉素膀胱内常温灌注治疗,热灌注组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后给予丝裂霉素膀胱内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癌症状的缓解率、3年后的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各指标的测得值。结果:热灌注组患者治疗后膀胱癌症状缓解率高于常温灌注组(P<0.05),治疗3年的复发率低于常温灌注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免疫功能各指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热灌注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各指标均优于常温灌注组(P<0.05)。结论: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后丝裂霉素膀胱内热灌注治疗膀胱癌患者,可有效缓解其症状,改善了免疫功能,降低了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 膀胱内 灌注 常温灌注 尿道电切术 膀胱癌
下载PDF
肝脏常温携氧灌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冰茹 范晓礼 +6 位作者 陈腾云 陈治泉 胡晓燕 曾宪鹏 李建辉 王彦峰 叶啟发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548-552,564,共6页
随着肝移植供体需求量的增加,一些以往不被采用的"边缘供体"开始应用于移植手术,这对器官保存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常温携氧灌注(NP)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器官保存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肝脏在机体内的生理状态保存肝脏。而... 随着肝移植供体需求量的增加,一些以往不被采用的"边缘供体"开始应用于移植手术,这对器官保存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常温携氧灌注(NP)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器官保存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肝脏在机体内的生理状态保存肝脏。而大量研究证明,常温携氧灌注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扩大标准器官捐献(ECD)的供肝质量。本文综述了肝脏常温灌注在器官保存及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及供肝保存过程中携氧技术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常温灌注 携氧灌注
原文传递
供肾常温机械灌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梁涵 王彦峰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985-987,共3页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选择。为弥补供体的短缺,边缘供肾使用比例明显增加,对供肾的保存与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温机械灌注技术是在接近生理条件下保存器官,具有客观评价供肾质量和修复边缘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力,近年来...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选择。为弥补供体的短缺,边缘供肾使用比例明显增加,对供肾的保存与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温机械灌注技术是在接近生理条件下保存器官,具有客观评价供肾质量和修复边缘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力,近年来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本文综述了常温机械灌注在供肾保存、修复以及评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移植 常温灌注 器官保护
下载PDF
PLC流量控制式PET瓶常温灌注技术
5
作者 贺陵 《饮料工业》 2000年第3期35-39,共5页
较系统阐述了灌注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着重介绍现代饮料电子灌注阀系统特点 ,并详细分析其工作过程。可供专业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参考。
关键词 等容常温灌注 PET瓶 PLC流量控制系统 饮料
下载PDF
尸体器官捐献供体及器官评估和维护规范(2019版) 被引量:27
6
作者 彭龙开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为了进一步规范尸体器官捐献供体及器官评估和维护,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从供体评估、供体维护、器官功能评估与选择、器官功能维护、器官保存和运输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帮助器官移植工作者规范和优化尸体器官捐... 为了进一步规范尸体器官捐献供体及器官评估和维护,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从供体评估、供体维护、器官功能评估与选择、器官功能维护、器官保存和运输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帮助器官移植工作者规范和优化尸体器官捐献供体及器官的评估和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器官捐献 尸体器官捐献 供体评估 供体维护 LifePort 扩大标准供体 常温机械灌注
下载PDF
供肾灌注、保存及修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彦峰 +1 位作者 赵闻雨 朱有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3-477,共5页
为了进一步规范供肾灌注、保存和修复的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器官保存液的选择、灌注和保存方法的原则及规范、肾脏体外修复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关键词 器官移植 肾移植 冷保存 低温机械灌注 常温机械灌注 亚低温机械灌注 控制性携氧复温灌注 灌注
下载PDF
供肝体外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曹欢 宋红丽 沈中阳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9-233,共5页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手段,但存在供肝短缺的问题,边缘供肝被考虑用于移植手术。静态冷保存边缘供肝的效果欠佳,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供肝质量是影响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许多试验开始研究新的器官保存技术和修...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手段,但存在供肝短缺的问题,边缘供肝被考虑用于移植手术。静态冷保存边缘供肝的效果欠佳,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供肝质量是影响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许多试验开始研究新的器官保存技术和修复边缘供肝技术。本文就目前常用的供肝体外保存方式及新型机械灌注技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常温机械灌注 低温机械灌注 常温机械灌注 静态冷保存
原文传递
常温机械灌注改善临床心脏死亡供肝功能的可行性及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郭志勇 吉斐 +10 位作者 张志衡 唐云华 黄陕州 朱泽斌 汪琳和 鞠卫强 王东平 马毅 胡安斌 朱晓峰 何晓顺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2期100-106,共7页
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MP)对临床弃肝的保存及修复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间家属同意捐献但不适宜做临床肝移植的3例心脏死亡供者(DCD)供肝进行NMP保存6 h。检测灌注过程中NMP保存液中血糖、乳酸、尿... 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MP)对临床弃肝的保存及修复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间家属同意捐献但不适宜做临床肝移植的3例心脏死亡供者(DCD)供肝进行NMP保存6 h。检测灌注过程中NMP保存液中血糖、乳酸、尿素氮、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浓度;记录胆汁生成量,并检测胆汁中TBIL、碳酸氢盐、γ-谷氨酰转移酶(GGT);观察灌注前后肝组织病理变化、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情况,结果 3例临床弃肝经NMP后发现ALT、AST、TBIL浓度在开始灌注后呈现上升趋势,随后维持相对稳定状态,ALB浓度在灌注过程中由6.00(4.00~8.00)g/L增加到23.33(17.00~27.00)g/L,血糖增加到12.07(10.60~13.90)mmol/L,呈现高糖状态。尿素氮也不断累积浓度达262.3(216.0~325.0)mg/L。肝组织ATP水平由灌注前的56.95(44.21~70.89)μmol/g增加至311.85(276.61~358.08)μmol/g。乳酸浓度则由开始的6.70(2.60~12.60)mmol/L,降至灌注末期的2.5(0.3~5.4)mmol/L。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胆汁的产生逐渐增多,灌注6 h胆汁产生量为8.87(7.30~10.30)ml,而且胆汁的颜色较深,呈黏稠状,伴随着胆汁中的TBIL浓度和碳酸氢盐浓度逐渐升高,而反映胆管损伤指标的γ-GGT浓度则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灌注6 hγ-GGT浓度减少为64.96(38.5~107.5)U/L。同时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反应[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浓度]以及炎症反应程度[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NMP实现了对DCD供肝移植前的评估,并且对供肝的选择、治疗干预以及预处理提供了新方法,NMP不仅改善了器官质量和功能,也为扩大供肝来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机械灌注 器官保存 肝移植
原文传递
常温机械灌注对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微循环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柳 曹欢 +3 位作者 孙东 侯宾 林玲 宋红丽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1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对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供肝微循环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夹闭SD大鼠胸主动脉热缺血30 min获取DCD供肝;在体外建立大鼠NMP系统。根据... 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对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供肝微循环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夹闭SD大鼠胸主动脉热缺血30 min获取DCD供肝;在体外建立大鼠NMP系统。根据不同的保存供肝方式,将实验分为:正常(Normal)组(n=6),留取血清及肝脏待用;NMP组(n=30),保存4、6和8 h后收集肝脏标本,灌注后0、2、4、6 h和8 h收集流入道、流出道灌注液待检;静态冷保存(SCS)组(n=6),肝脏以20 ml 4℃UW液冲出肝内血液,并于UW液中4℃SCS 6 h后收集肝脏标本。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流出道灌注液的肝功能;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TUNEL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间黏附分子-1(inter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CS比较,NMP能显著改善DCD供肝组织学损伤,Suzuki评分NMP组(3.40±0.55)显著低于SCS组(7.00±0.71,F=229.75,P<0.05);减轻肝细胞凋亡,NMP组凋亡细胞数(9.80±1.48)显著低于SCS组(33.40±4.39,F=166.58,P<0.05);同时能修复肝细胞线粒体损伤,NMP组不可逆损伤线粒体数量(1.60±0.55)显著低于SCS组(2.80±0.45,F=36.29,P<0.05)。进一步发现,NMP可改善DCD肝脏微循环:①抑制细胞间黏附,改善内皮细胞损伤,与SCS比较,NMP显著抑制肝内ICAM-1(F=1728.45,P<0.05)、VCAM-1(F=254.72,P<0.05)和vWF(F=595.30,P<0.05)的表达;②改善肝脏ET-1/NOS平衡和微循环灌注,与SCS相比,NMP显著抑制肝内ET-1(F=1372.51,P<0.05)、iNOS(F=1102.20,P<0.05)的表达,促进eNOS(F=271.66,P<0.05)的表达。结论NMP能够改善大鼠DCD供肝质量,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常温机械灌注 肝脏微循环 内皮素-1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无缺血肝移植技术的创立——附三例报告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晓顺 郭志勇 +17 位作者 鞠卫强 巫林伟 赵强 王东平 马毅 杨璐 陈茂根 唐云华 张志衡 黄陕州 朱泽斌 汪琳和 吉斐 朱财慧 朱艳玲 韩明 朱晓峰 黄洁夫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577-583,共7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缺血肝脏移植(Ischemia-free liver transplantation,IFLT)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大量动物实验基础上创立了IFLT技术并应用于临床.通过分析2017年7—8月间接受IFLT手术的3例供、受者资料,对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缺血肝脏移植(Ischemia-free liver transplantation,IFLT)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大量动物实验基础上创立了IFLT技术并应用于临床.通过分析2017年7—8月间接受IFLT手术的3例供、受者资料,对其手术方法进行总结,记录肝脏灌注参数及血气生化指标,监测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情况,收集供肝获取前、灌注终点和复流后的组织标本行病理检查,了解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结果 3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了IFLT,在供肝获取、体外保存和植入受者过程中均保持供肝血流供应不中断.机械灌注液中的pH值稳定在7.30~7.47,血乳酸均在灌注1.5~3 h后下降至<0.3 mmol/L.灌注过程中胆汁持续产生,每小时2~6ml.HE染色及TUNEL检测均显示,供肝获取前、灌注终点及复流后没有明显的肝细胞坏死和凋亡.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肝组织未见明显炎症因子释放和血管内皮激活.术后1周3例受者的转氨酶均降至正常,术后丙氨酸转氨酶峰值为120~465 U/L,无排斥反应、血管和胆道并发症发生,3例受者已顺利出院.结论 WL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可望克服传统肝移植技术的诸多缺点,成为未来肝移植的主流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缺血肝脏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常温机械灌注 早期预后
原文传递
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在离断肢体保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贾志博 管延军 +5 位作者 宋翔宇 董阳辉 杨博尧 崔梦一 许文静 彭江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4-829,共6页
肢体离断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对离断肢体实施安全有效的保护是肢体再植成功的关键。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已经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很大突破,可长时间维持器官和组织的活性功能,延长其保存时间,在大动物模型以及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 肢体离断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对离断肢体实施安全有效的保护是肢体再植成功的关键。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已经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很大突破,可长时间维持器官和组织的活性功能,延长其保存时间,在大动物模型以及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同时这项技术有望为离断肢体的保存和功能恢复提供新的参考。因此,本文就静态冷保存在离断肢体保存中存在的问题、机械灌注的发展历程、离断肢体常温机械灌注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有待解决问题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断肢体 肢体保存 静态冷保存 常温机械灌注 肢体再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灌注 含氧载体
下载PDF
常温机械灌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脏死亡后捐献供肝 被引量:7
13
作者 尹明丽 杨洋 +4 位作者 史源 杨柳 王绕绕 沈中阳 宋红丽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9-264,共6页
目的研究常温机械灌注(NMP)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脏死亡后捐献(DCD)肝脏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建立心脏死亡后热缺血45min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NMP组、NMP+BMMSCs(N+B... 目的研究常温机械灌注(NMP)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脏死亡后捐献(DCD)肝脏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建立心脏死亡后热缺血45min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NMP组、NMP+BMMSCs(N+B)组、冷保存(CS)组,每组(n=10)于2和4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N+B组在修复肝脏功能和肝脏病理方面,包括超微结构、改善灌注液酸性环境能力以及升高三磷酸腺苷水平等,优于NMP组和cs组(均P〈0.05)。NMP组和N+B组耗氧量在2h后出现明显变化[2h:(24.35±0.64)ml/min比(29.33±0.47)ml/min;3h:(25.33±0.86)ml/min比(30.34±0.49)ml/min;4h:(26.88±1.07)ml/min比(31.76±0.96)ml/min;P〈0.05],提示N+B组的修复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对DCD大鼠供肝发挥一定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常温机械灌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热缺血 大鼠
原文传递
无缺血器官技术移植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冶夫 张明熙 +6 位作者 吴少海 陈宏珲 黄金波 鲁昌涛 姚尧 赵强 何晓顺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2,共7页
近年来,加入移植等待名单的患者数量逐年升高,但由于供体缺乏,因此扩展标准供体(ECD)器官的利用率逐年增高。从改善病人预后、改变肝内代谢,同时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实现肝脏活性评估并提高移植物利用率3个方面,总结了无缺血器官... 近年来,加入移植等待名单的患者数量逐年升高,但由于供体缺乏,因此扩展标准供体(ECD)器官的利用率逐年增高。从改善病人预后、改变肝内代谢,同时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实现肝脏活性评估并提高移植物利用率3个方面,总结了无缺血器官移植(IFOT)技术进展,展望了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展前景。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在未来可能会改变器官移植的方式,技术创新和可移动机器灌注设备开发使用将助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缺血器官移植 常温机械灌注 缺血-再灌注损伤 早期同种异体移植物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对人断肢的保护作用
15
作者 董阳辉 宋翔宇 +7 位作者 杨鎏璞 贾志博 陈蕾佳 陈恒 杨占程 左浩辰 许文静 彭江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4-771,共8页
目的探讨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常温机械灌注对人离断肢体的保存作用。方法采用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灌注人离断肢体6 h。每小时取灌注液检测血氧分压、Na^(+)、K^(+)、Ca^(2+)、pH值、葡萄糖、乳酸及肌酸激酶水平,取浅层屈肌检... 目的探讨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常温机械灌注对人离断肢体的保存作用。方法采用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灌注人离断肢体6 h。每小时取灌注液检测血氧分压、Na^(+)、K^(+)、Ca^(2+)、pH值、葡萄糖、乳酸及肌酸激酶水平,取浅层屈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1变化。灌注0 h、6 h取适量前臂浅层屈肌,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骨骼肌细胞间隙及糖原消耗情况。每2 h取适量前臂血管,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灌注开始前及灌注6 h行X线造影,观察指端末梢血管充盈度。结果灌注过程中氧分压处于正常范围。Na^(+)在1 h出现高峰,达到138.7 mmol/L,之后波动于正常范围;K^(+)在2 h出现高峰,为6.08 mmol/L,之后下降,波动于正常范围;Ca^(2+)在4 h达高峰,为1.03 mmol/L。葡萄糖在灌注开始时逐渐降低,灌注2 h时达最低值17.7 mmol/L,之后维持动态平衡。pH值在灌注6 h降低为7.28,乳酸水平在灌注1 h时升高,达到9.6 mmol/L,之后逐渐呈下降趋势。肌酸激酶水平从灌注开始升高,于2 h到达高峰,为20030 U/L,之后下降,在灌注结束时保持稳定。灌注结束肌纤维形态正常,肌纤维间隙略有增大,骨骼肌糖原未见明显蓄积。灌注0 h时血管内皮凋亡细胞数量较多,6 h时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灌注0 h时血管充盈明显,6 h时指间部分血管充盈程度减低。结论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常温机械灌注人断肢能持续稳定的供能供氧,保持灌注液离子酸碱度平衡,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对离断肢体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机械灌注 基因修饰猪 红细胞 离断肢体 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因子 酸碱度 乳酸
下载PDF
心脏移植的发展现状和新挑战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良万 李虔桢 +2 位作者 戴小福 方冠华 丘智煌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1,共11页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供者不足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心脏移植数量增长的主要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引入,供者池被不断扩大,比如使用年龄较大的供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者、毒品过量致死的供者或心脏死亡器官捐...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供者不足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心脏移植数量增长的主要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引入,供者池被不断扩大,比如使用年龄较大的供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者、毒品过量致死的供者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的心脏等。与此同时,高龄、多器官功能不全、机械循环支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致敏受者的比例近几年明显增加。供者数量的不足、受者状况的复杂化、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化管理和远期移植物血管病的防治等都是心脏移植领域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概述现今全球在扩大供者库、提高受者质量、加强排斥反应的诊治和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预防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有助于改善在等待或已经接受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脑死亡器官捐献(DBD) 常温机械灌注(NMP) 体外膜肺氧合(ECMO) 静态冷保存(SCS) 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 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
下载PDF
机械灌注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颖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90-393,共4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单纯冷保存一直是临床肝脏保存的主要模式。但供肝短缺,扩大标准供肝应用增加,对供肝保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肝脏机械灌注相关研究日益成熟,相关设备开发也越加完善,有望成为供肝保存与修复的有效手段。目...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单纯冷保存一直是临床肝脏保存的主要模式。但供肝短缺,扩大标准供肝应用增加,对供肝保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肝脏机械灌注相关研究日益成熟,相关设备开发也越加完善,有望成为供肝保存与修复的有效手段。目前研究较多的机械灌注主要包括低温机械灌注、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和常温机械灌注。经动物实验证明,机械灌注可以有效地挽救部分边缘供肝,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且灌注液中生化指标、胆汁量等均可为供肝质量评估提供客观指标。近两三年,在欧美地区也开展了临床应用,结果令人振奋,机械灌注对"不理想"的边缘供肝的确有修复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病例还较少,欧洲数个移植中心已经拟开展相关的多中心研究。尽管机械灌注的前景乐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应用指征、灌注参数设置、灌注液的选择等仍未达成统一,尚需大量的临床实践进行探索,其效果也需长期观察进一步验证。机械灌注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保存和修复手段,同时为药物治疗、基因干预等手段提供了平台。理想的机械灌注可以实现"个体化"保存,最大程度地保存、修复供肝。期待这一技术尽早成熟,真正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机械灌注 肝脏保存 低温机械灌注 低温氧合机械灌注 常温机械灌注
下载PDF
常温机械灌注开启肝移植新时代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骁 卫强 周军彬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79-582,共4页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随着我国肝移植事业的不断发展,供肝短缺、质量参差不齐及保存运输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新一代器官保存运输技术常温机械灌注逐渐得到发展,同时在修复扩大标准供肝、评估供肝...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随着我国肝移植事业的不断发展,供肝短缺、质量参差不齐及保存运输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新一代器官保存运输技术常温机械灌注逐渐得到发展,同时在修复扩大标准供肝、评估供肝质量、体外干预治疗等方面展现出不凡的优势,将对肝移植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常温机械灌注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修复DCD供肝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尹明丽 史源 +3 位作者 杨洋 郑卫萍 沈中阳 宋红丽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7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的修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研究其对DCD肝脏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MSCs,建立心脏死亡后热缺血45分钟的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冷保存组)、...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的修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研究其对DCD肝脏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MSCs,建立心脏死亡后热缺血45分钟的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冷保存组)、B组(单纯NMP组)和C组(NMP+BMMSCs组),4小时为各组研究时间点(n=5)。血生化仪检测循环液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情况,血气分析仪检测灌注组的耗氧量。结果 C组ALT和AST的量明显低于B组(ALT:F=177.98,P<0.05;AST:F=284.38,P<0.05);C组ALT和AST的量明显低于A组(ALT:F=3 100.39,P<0.05;AST:F=192.88,P<0.05)。C组的耗氧量在1小时后明显高于B组(4小时:F=22.90,P<0.05)。肝脏病理显示C组的修复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BMMSCs联合NMP对DCD肝脏功能、病理及细胞活性均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为修复DCD供肝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机械灌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热缺血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大鼠
下载PDF
基于常温机械灌注的器官医学及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0
作者 邱江 陈海威 余双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62-166,共5页
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目前是移植领域器官保存的研究热点,其在器官保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已经得到临床验证,并已应用于器官保存,尤其是边缘供器官的保存。此外,NMP在器官体外功能评估和维护、器官损伤... 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目前是移植领域器官保存的研究热点,其在器官保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已经得到临床验证,并已应用于器官保存,尤其是边缘供器官的保存。此外,NMP在器官体外功能评估和维护、器官损伤修复等方面的潜在独特优势在未来可能会大大扩展其应用场景,尤其是在器官医学领域,即通过体外器官支持系统精准地对在体或离体器官进行临床干预或研究。借助体外器官支持系统,可以更为高效、安全地对单个或多个器官建立独立的体外循环系统,对靶器官进行生理支持治疗或其他干预治疗,包括器官基因编辑治疗、器官细胞治疗、器官化疗、器官溶瘤病毒治疗及器官生理支持治疗等,也称为器官隔离治疗。这一理论的出现为临床器官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及手段。本文现就基于NMP技术的器官医学理念及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在器官移植及其他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机械灌注 器官保存 器官医学 器官隔离保护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