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漫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上)——从郭沫若历史剧说起 |
王璞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2
|
“莎士比亚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议(二) |
陈众议
|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
2017 |
3
|
|
3
|
“更加莎土比亚化”与“席勒式”辨析 |
石宗山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3
|
|
4
|
“莎士比亚化”:意涵、艺术张力及启示 |
李旭中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5
|
论“席勒式”的创作倾向 |
克地
张锡坤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1978 |
2
|
|
6
|
再谈莎士比亚化:电视剧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表达方式 |
郄程
|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7
|
论“席勒式”创作方法的美学内涵 |
石长平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8
|
“席勒式”就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
张玉能
|
《高师函授学刊》
|
1994 |
2
|
|
9
|
再论“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
刘劲予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1996 |
1
|
|
10
|
席勒剧作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发展 |
谷启珍
|
《求是学刊》
|
1979 |
0 |
|
11
|
论席勒不同时期代表作品中的“席勒式”倾向 |
李志佳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2
|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简介马克思、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两封信 |
贺季萱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1983 |
1
|
|
13
|
用笔使革命从另一个方面蓬勃起来的作家——读新版洪灵菲选集《大海》 |
林猷垂
|
《韩山师专学报》
|
1988 |
1
|
|
14
|
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马克思致拉萨尔信中的“席勒式”问题 |
谢兴伟
佟琳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5
|
知青小说的缺陷 |
木弓
|
《南方文坛》
|
1998 |
1
|
|
16
|
国人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误读与建构 |
何辉斌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6 |
1
|
|
17
|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比较方法 |
张思涛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18
|
鲁迅小说中辫子的象征意蕴 |
施军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19
|
文艺批评该用什么观点——《马恩文评论稿》之一 |
力青
|
《河西学院学报》
|
1991 |
0 |
|
20
|
观晓冈画《大学》随想 |
方清刚
|
《东方艺术》
|
199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