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漫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上)——从郭沫若历史剧说起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3,共9页
本文从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四大战国历史剧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展开贯通文学史和批评理论的漫谈。这一漫谈试图容纳理论论争和文本实践的多种线索,“上篇”不仅追踪郭沫若历史剧的起源构型,而且回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学观... 本文从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四大战国历史剧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展开贯通文学史和批评理论的漫谈。这一漫谈试图容纳理论论争和文本实践的多种线索,“上篇”不仅追踪郭沫若历史剧的起源构型,而且回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学观的最初交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剧《济金根》的批评。《济金根》通信中的革命悲剧观和辩证史观又引向卢卡奇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历史小说、历史剧的研究。卢卡奇对现实主义对“现在的必然前史”的阐发,有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的针对性,和中国左翼的“典型”“讽喻”等问题论争也息息相关。这些线索的提出也为“下编”做出准备,以便批判性地理解郭沫若历史剧在革命诗学中的矛盾性展开乃至翻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 郭沫若 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历史主义 席勒 鲁迅
下载PDF
“莎士比亚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议(二)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众议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5-16,共12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不简单。它关涉文艺的基本问题,大至世界观与方法论、价值观与审美性,小到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情感抒发和细节刻画等诸多领域。换个角度说,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和习近平,他们的论述,即令不算系统,也直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不简单。它关涉文艺的基本问题,大至世界观与方法论、价值观与审美性,小到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情感抒发和细节刻画等诸多领域。换个角度说,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和习近平,他们的论述,即令不算系统,也直入文艺内核、揭示文艺的基本规律。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所决定的。隆古先人的口口相传姑且不论,如今,设使创作者有意摒弃理性,作品譬如孩子,也必不能掩盖其与生俱来的基因。然而,鉴于问题的复杂性、多面性与敏感性,本文仅从"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切入,并围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观评厾一二,意在提请同行、读者看看身边有无堪称"莎士比亚化"的时代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席勒 情节 主题 习近平讲话
原文传递
“更加莎土比亚化”与“席勒式”辨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石宗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94-104,共11页
这几年来,有关“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研究论著及高校教材的注释,日益多了起来.但是,什么是“莎士比亚化”?为什么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还要求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这一创作主张的主旨究竟是什... 这几年来,有关“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研究论著及高校教材的注释,日益多了起来.但是,什么是“莎士比亚化”?为什么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还要求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这一创作主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席勒式”的缺点,到底应该怎样解释?为什么马克思要把拉萨尔在历史剧创作上的最大缺点和他外交路线上的错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仍有认真研究、准确阐释和展开讨论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尔 《济金根》 席勒 “莎士比亚化”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历史剧 马克思 恩格斯 历史内容 艺术表现
下载PDF
“莎士比亚化”:意涵、艺术张力及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旭中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6-179,共4页
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命题。这一命题高度概括了莎士比亚通过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细节的真实性,塑造出血肉丰满的具有性格化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莎士比亚化... 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命题。这一命题高度概括了莎士比亚通过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细节的真实性,塑造出血肉丰满的具有性格化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莎士比亚化"的艺术张力表现为: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刻划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命运转折揭示人物情感世界;在细节描写上画龙点睛。"莎士比亚化"给与我们的宝贵启示在于:剧作家只有开掘生活的源泉才能获得素材、题材和主题,才能创新,从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反映人民的理想与崇高,才能不断创作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及其生活形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才更加真实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席勒 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下载PDF
论“席勒式”的创作倾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克地 张锡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78年第1期49-57,共9页
恩格斯指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5页)反对席勒式的创作倾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文艺的要求,包... 恩格斯指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5页)反对席勒式的创作倾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文艺的要求,包含着要求文艺创作与社会生活的辩证统一;作品的政治性和真实性的统一;作品的革命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弄清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创作倾向 现实主义 莎士比亚 马克思恩格斯 文艺理论 文艺创作 辩证统一 真实性 是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再谈莎士比亚化:电视剧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表达方式 被引量:2
6
作者 郄程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5,共4页
"莎士比亚化"强调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把对社会历史的理解蕴含在鲜活丰满的人物关系里,而不是简单地、"席勒式"地把人物作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对电视剧尤其是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而言,应注重研... "莎士比亚化"强调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把对社会历史的理解蕴含在鲜活丰满的人物关系里,而不是简单地、"席勒式"地把人物作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对电视剧尤其是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而言,应注重研究受众心理,以激情思辨为目的,通过感性方式表达共同情感,围绕典型塑造挖掘人物及题材新元素,用雅俗共赏的话语体系探索意识形态显性与隐性的在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席勒 主流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论“席勒式”创作方法的美学内涵 被引量:2
7
作者 石长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14-518,共5页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殊历史语境的,从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在运用美学批判标准的同时,也使用了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历史语境 政治倾向
下载PDF
“席勒式”就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玉能 《高师函授学刊》 1994年第5期6-11,共6页
关键词 席勒 济金根 感伤诗 美学标准 脱离现实 民族命运 德国浪漫主义 拉萨尔 诗所 人生理想
下载PDF
再论“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劲予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1-4,9,共5页
“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形象地表述了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基本创作规律的主张。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就... “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形象地表述了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基本创作规律的主张。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只不过恩格斯的提法更具体,而马克思的提法更概括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动性和丰富性” 拉萨尔《济金根》 席勒 “福斯泰夫的背景” “性格戏剧”
下载PDF
席勒剧作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发展
10
作者 谷启珍 《求是学刊》 1979年第3期81-87,共7页
关键词 席勒 创作方法 主题思想 现实主义 阴谋 席勒 贵族 瑞士人 恩格斯 形象思维
下载PDF
论席勒不同时期代表作品中的“席勒式”倾向
11
作者 李志佳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48-51,共4页
席勒一生著述丰富,在其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均有经典作品流传后世。而对于以其命名的"席勒式"创作倾向,长期以来却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对席勒不同时期代表作品的研究发现,"席勒式"是随着席勒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受到... 席勒一生著述丰富,在其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均有经典作品流传后世。而对于以其命名的"席勒式"创作倾向,长期以来却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对席勒不同时期代表作品的研究发现,"席勒式"是随着席勒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在席勒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有着明显不同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席勒 创作倾向
下载PDF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简介马克思、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两封信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季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3年第4期68-73,共6页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评述拉萨尔①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②时所使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提法.马克思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评述拉萨尔①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②时所使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提法.马克思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这种提法,其中自然包含有抑扬的意味,但是马克思、思格斯《致斐·拉萨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尔 济金根 席勒 “莎士比亚化” 恩格斯 马克思 骑士 历史剧 十六世纪 《济金根》
下载PDF
用笔使革命从另一个方面蓬勃起来的作家——读新版洪灵菲选集《大海》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猷垂 《韩山师专学报》 1988年第1期59-65,共7页
五十年代初读到由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的第一本《洪灵菲选集》,感到很新鲜。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小说《流亡》,那直抒胸臆的热情和席勒式的笔触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三十多年过去了。
关键词 新文学运动 《沉沦》 前期作品 席勒 五十年代 小说题材 莎菲 许地山 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马克思致拉萨尔信中的“席勒式”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兴伟 佟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8-71,共4页
马克思在致信拉萨尔评述其剧作《济金根》时提出了"席勒式"问题,认为拉萨尔"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马克思信件的具体语境来看,这一批评是针对拉萨尔剧作的批评,而不是针对席勒... 马克思在致信拉萨尔评述其剧作《济金根》时提出了"席勒式"问题,认为拉萨尔"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马克思信件的具体语境来看,这一批评是针对拉萨尔剧作的批评,而不是针对席勒的批评。要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批评,还要注意马克思在批评背后所坚持的政治的历史的原则,而拉萨尔在针对马克思的批评进行辩护时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本意。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拉萨尔的剧本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肯定,恩格斯也指出了"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的融合是未来戏剧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济金根》 斐迪南·拉萨尔
下载PDF
知青小说的缺陷 被引量:1
15
作者 木弓 《南方文坛》 1998年第4期18-19,共2页
知青题材的小说,是文革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革后文学的鲜明的特色之一。这个题材的独特性就在于企图纪录中国当代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以数百万青年的青春、热血和生命的悲剧性的投入为代价,换取了这段历时大约十年的,最值得一... 知青题材的小说,是文革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革后文学的鲜明的特色之一。这个题材的独特性就在于企图纪录中国当代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以数百万青年的青春、热血和生命的悲剧性的投入为代价,换取了这段历时大约十年的,最值得一代又一代青年反思的历史。所以,当我们评价文革后文学时,不能不提到知青小说。表面上看,这是一批知青小说家的作品,其实,是参与这个时代的所有中国知青的共同心血。 近二十年的文学运动,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和优秀的小说作品。例如《蹉跎岁月》、《生活的路》、《拂晓前的葬礼》、《本次列车终点》、《北方的河》、《大林莽》、《今夜有暴风雪》、《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棋王》、《洪流》、《中国知青部落》……这是时代文学的成功,而缺憾也由此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小说 现实主义倾向 文革后 知青作家 生命的悲剧性 《蹉跎岁月》 席勒 《北方的河》 《棋王》 中国当代史
原文传递
国人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误读与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辉斌 《文化艺术研究》 2016年第2期114-122,共9页
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指的是作者应当掌握历史的发展方向,赞颂进步的阶级,批判没落的反动阶级;"席勒式"是指作者将腐朽的阶级当作时代的精英来描写。但许多学者错误地将这两个概念理解为形象化的创作和概念化的创作... 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指的是作者应当掌握历史的发展方向,赞颂进步的阶级,批判没落的反动阶级;"席勒式"是指作者将腐朽的阶级当作时代的精英来描写。但许多学者错误地将这两个概念理解为形象化的创作和概念化的创作,并将恩格斯提到的"现实主义""福斯泰夫式的背景""生动性""丰富性""性格描绘"纳入"莎士比亚化"的范畴,把他的"观念的东西""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当作"席勒式"的要素,构建出一套与原文无关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席勒 误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比较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思涛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27,共10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比较方法张思涛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中,不但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评论具体作家、作品的精辟见解,从根本上指出了开展文学批评应采取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且还在其文学批评的一些具体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比较方法张思涛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中,不但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评论具体作家、作品的精辟见解,从根本上指出了开展文学批评应采取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且还在其文学批评的一些具体方法实践中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的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文学批评 现实主义 “莎士比亚化” 席勒 个性化 比较方法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典主义 自然主义
原文传递
鲁迅小说中辫子的象征意蕴
18
作者 施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47-49,共3页
一个作家的伟大,不在是于他的思想敏锐,观察深刻,更在于作为创作主体是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典型细节现象来表现其独特的思想的,“席勒式的传声筒”是难以让读者接受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也正是在于他那振聋发聩的惊人见解构筑在一系列的细... 一个作家的伟大,不在是于他的思想敏锐,观察深刻,更在于作为创作主体是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典型细节现象来表现其独特的思想的,“席勒式的传声筒”是难以让读者接受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也正是在于他那振聋发聩的惊人见解构筑在一系列的细节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象征意蕴 席勒 头发的故事 静修庵 二心集 乡场上 我不知道 招惹是非 大老爷
下载PDF
文艺批评该用什么观点——《马恩文评论稿》之一
19
作者 力青 《河西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7-24,共8页
评论文艺作品,究竞该用什么观点为好?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应该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而不能用单纯的政治、哲学和道德等观点,否则将会风马牛不相及。 为什么要用美学观点呢?因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从分工上讲是属于“美... 评论文艺作品,究竞该用什么观点为好?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应该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而不能用单纯的政治、哲学和道德等观点,否则将会风马牛不相及。 为什么要用美学观点呢?因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从分工上讲是属于“美”的范畴的。这一特殊的领域规定了它特殊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伟大命题,并强调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作品 席勒 马恩 美学观 运动规律 文艺事业 济金根 认识作用 文艺史 丰义
下载PDF
观晓冈画《大学》随想
20
作者 方清刚 《东方艺术》 1996年第4期36-38,共3页
观晓冈画《大学》随想方清刚一毕业后我第一次见到晓冈,他的那幅自作的油画《大学》还像在学校时一样挂在他单人床上方的墙上,看画作纤尘不染的样子,可以揣想晓冈时时拂拭的辛勤。大学肯定是许多人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然而对大... 观晓冈画《大学》随想方清刚一毕业后我第一次见到晓冈,他的那幅自作的油画《大学》还像在学校时一样挂在他单人床上方的墙上,看画作纤尘不染的样子,可以揣想晓冈时时拂拭的辛勤。大学肯定是许多人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然而对大学时光近乎执著的缅想,让人不难体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莎士比亚 西方现代艺术 中国古典艺术 《哈姆雷特》 中国艺术 艺术家 《浮士德》 席勒 人格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