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二)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大钧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3,共11页
(竹)豚卿,少利貞. (帛)椽亨,小利貞. (今)遯亨,小利貞. 今本[1]遯卦之"遯",帛本[2]作"椽",阜阳简本[3]亦作"椽".
关键词 竹书 《周易》 古文辨析 疑难卦 爻辞 《释文》
下载PDF
古印度宗教文明的帔帛服饰 被引量:3
2
作者 白文 《艺术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1,共5页
一、帔帛的源起与发展“帔”,为一种披搭之物,通常覆于肩背处,与缠束或覆盖用的纱巾织物相似。“帛”则是为了凸显该织物的材质。这种衣饰是古代两河流域人们服饰的常态;从现存的古代雕刻和壁画等图像资料观察,帔帛早在孔雀和贵霜王朝... 一、帔帛的源起与发展“帔”,为一种披搭之物,通常覆于肩背处,与缠束或覆盖用的纱巾织物相似。“帛”则是为了凸显该织物的材质。这种衣饰是古代两河流域人们服饰的常态;从现存的古代雕刻和壁画等图像资料观察,帔帛早在孔雀和贵霜王朝的神像、佛像衣饰中就已使用。而且,帔帛和印度的传统服饰——纱丽有共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服饰 古印度 宗教文明 两河流域 图像资料 织物 古代
原文传递
说《贞观政要》中的“物” 被引量:2
3
作者 魏达纯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9-281,共3页
唐人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①一书中,出现了一个用法颇有点奇怪的'物'字: (1)疏奏,太宗甚佳之,赐物百段。(卷四) (2)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思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卷五) (3)太宗曰'《易》云:... 唐人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①一书中,出现了一个用法颇有点奇怪的'物'字: (1)疏奏,太宗甚佳之,赐物百段。(卷四) (2)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思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卷五) (3)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卷六) (4)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卷九) 其实,'物'的这种用法也不独见于此书,在其他古籍中也曾出现,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政要》 “物”字 吴兢 用法
原文传递
出土资料对解证传世文献疑难字词的价值
4
作者 杨琳 《中国文字研究》 2019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得"一直不可解。出土文献中"得"或作"直","直"通"置",义为弃去、去除。《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得"一直不可解。出土文献中"得"或作"直","直"通"置",义为弃去、去除。《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的"舍"长期争议不断。出土文献中"舍"常跟"余"字混同,"舍皆……"之"舍"应即"余"字,当解作语气词"与(欤)"。《秦策一》中的"地势形便"令注家困惑。出土文献中"形"字最早见于东汉,先秦及西汉其义一般作"刑"。《战国策》之"形"本当作"利",因"利""刑"形近,故讹作"刑"。后因形象义另造"形"字,故又改"刑"为"形"。《应帝王》"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之"帠"不得其解。据出土资料,"帛"乃"为"之讹误。"益"之赐予义乃其所固有,出土资料表明"益""易"为一字之分化。《维天之命》"假以溢我"应读为"嘏以益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势形便 益之本义 假以溢我
下载PDF
“玉帛为二精”神话申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玉萍 《百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0-57,共8页
玉帛是中国远古神话与宗教信仰突出关注的两种物质。帛作为仅次于玉的一种神圣礼器,其背后的神话叙事与神圣言说皆源自帛的原生物——蚕,它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与循环。从祭仪之帛到书写之帛,帛的神话叙事功能得到多方位的呈示。而经典文... 玉帛是中国远古神话与宗教信仰突出关注的两种物质。帛作为仅次于玉的一种神圣礼器,其背后的神话叙事与神圣言说皆源自帛的原生物——蚕,它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与循环。从祭仪之帛到书写之帛,帛的神话叙事功能得到多方位的呈示。而经典文献与出土实物,文字书写与活态民族志,四重证据法的展开,可以大体诠释"帛——丝——蚕"神话叙事链的完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仪 书写 神话
下载PDF
郑玄所引汉代河东方言材料辨正一则
6
作者 李玉平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59-165,共7页
南宋王应麟至当代《汉语大词典》、清代杭世骏至当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认为郑玄曾讨论过东汉河东方言“(量币),币帛也”或“币,帛也”的意见不可取;清代李光坡至当代何九盈等学者认为郑玄讨论过东汉河东方言“大鹹曰鹺”的意见才是... 南宋王应麟至当代《汉语大词典》、清代杭世骏至当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认为郑玄曾讨论过东汉河东方言“(量币),币帛也”或“币,帛也”的意见不可取;清代李光坡至当代何九盈等学者认为郑玄讨论过东汉河东方言“大鹹曰鹺”的意见才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大鹹 苦盐 河东
原文传递
简牍帛书(连载·3)
7
作者 乔延坤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2010年第3期38-39,共2页
前两期我们了解了一些我国古代的石刻文字。随着古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起来,古人也需要用文字来记录思想、互通信息和抒发感情。总是用甲骨或石头来刻字无疑又是一件挺复杂的工作。我们充满智慧的先民们找到... 前两期我们了解了一些我国古代的石刻文字。随着古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起来,古人也需要用文字来记录思想、互通信息和抒发感情。总是用甲骨或石头来刻字无疑又是一件挺复杂的工作。我们充满智慧的先民们找到了相对简便的书写载体,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简”、“牍”和“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载 简牍 石刻文字 社会生活 古代 甲骨
原文传递
“帛”礼器的神话叙事——从《墨子》说起
8
作者 吴玉萍 丁哲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3,共5页
帛作为一种神圣礼器,其背后的神话叙事与神圣言说皆源自帛的原生物——蚕,它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与循环。《墨子》一文中提及帛二十多次,从祭仪之帛到书写之帛,多方位呈示了帛的神话叙事功能。而经典文献与出土实物,文字书写与活态民族志,... 帛作为一种神圣礼器,其背后的神话叙事与神圣言说皆源自帛的原生物——蚕,它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与循环。《墨子》一文中提及帛二十多次,从祭仪之帛到书写之帛,多方位呈示了帛的神话叙事功能。而经典文献与出土实物,文字书写与活态民族志,则向我们诠释了"帛-丝-蚕"这一神话叙事链从未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祭仪 书写 神话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的生产与应用 被引量:34
9
作者 刘关山 《辽宁化工》 CAS 2002年第10期445-447,451,共4页
综述了羧甲基纤维素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关键 ,重点介绍了羧甲基纤维素在洗涤剂、石油、建筑、食品、纺织、日用化工等行业的作用及用途 。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 工艺 用途 发展方向 原料
下载PDF
图与书:先秦两汉时期有关山川神怪类文献的分析--以《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为例 被引量:25
10
作者 江林昌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29,共15页
在夏商周秦汉时期,所谓的"图书"实际包括"图画"与"文字"两部分,如果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画,则称为"书"。其中,有关山川神怪崇拜为内容的文献,大多是"图"与"书"相结合的"... 在夏商周秦汉时期,所谓的"图书"实际包括"图画"与"文字"两部分,如果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画,则称为"书"。其中,有关山川神怪崇拜为内容的文献,大多是"图"与"书"相结合的"图书"。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中许多文字都是对天体山川神怪"图"的文字说明"书"。只是到了魏晋以后,《山海经》等文献中的"图"丢失了,只有"书"的部分留传至今。我们今天阅读这批"书"时,应当首先树立其原来有"图"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其真正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与“书”《九鼎图》 《山海图》与《山海经》 出土丝图书与《楚辞》 《淮南子》
原文传递
介词“照”的产生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贝加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3-14,共2页
作为介词,“照”有“依据、按照”义,如“照章办事”。这一意义和用法,最早见于宋时期,例如:1、其犬牙不齐去处,并两平兑易,合照誓书施行。(大金吊伐录,卷1)2、诏川陕官员陈乞磨勘,令宣抚司一面照条例施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5)
关键词 牙不齐 宣抚司 大金吊伐录 李刘 石苞 明照 于宋 程材 国朝会要
下载PDF
青州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 被引量:11
12
作者 金维诺 《美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50-55,共6页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以后,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在进一步民族化的过程中,既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具有不同的地区风格。各地的石窟造像和四川、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出...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以后,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在进一步民族化的过程中,既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具有不同的地区风格。各地的石窟造像和四川、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出土的石刻造像都是如此。而近年山东青州地区不断发现大量石刻造像就是具有地区特色的代表性作品。青州造像既与中原不完全相同,也与南方有所差异,这应与青州历史上的政治变革和文化的传承交流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州 佛像 造像碑 褒衣博带式 菩萨立像 僧祗支 弥勒三尊 青州龙兴寺 袈裟 与愿印 艺术成就
原文传递
帔帛源流考——兼论宗教艺术中的帔帛及其世俗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蓓蓓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43,共9页
帔帛是隋唐时期颇为流行和常用的一种衣饰,从着装方式和形态而言,其属于披挂、包缠型服饰,该衣饰形态是古代两河流域世俗人物服装的衣着常态,但从现存雕塑、绘画等图像资料追根溯源,帔帛较早且经常出现在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等典型的印... 帔帛是隋唐时期颇为流行和常用的一种衣饰,从着装方式和形态而言,其属于披挂、包缠型服饰,该衣饰形态是古代两河流域世俗人物服装的衣着常态,但从现存雕塑、绘画等图像资料追根溯源,帔帛较早且经常出现在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等典型的印度本土风格的佛像或供养人衣饰中。佛教艺术特别是佛像服饰伴随着佛教的东传进行传播,西域特别是龟兹、敦煌地区寺庙、石窟中,帔帛大量出现在菩萨、伎乐、飞天等佛像人物服饰之中,披挂形式和样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发展。北魏时期,北凉民众的大量迁徙以及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像的汉化和世俗化发展,佛像中的一些服饰也呈现除了世俗化传播的趋势。帔帛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是宗教服饰呈现世俗化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艺术 世俗化
原文传递
宋朝财计部门对四柱结算法的运用——对《中国会计史稿》(上册)的一点补正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伟国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35-38,共4页
我国历代官厅会计的结算方法,是不断演进的。唐代中期仍盛行“入一出二余”的三柱式结算法(所谓三柱,就是收入、支出和结余三个会计项目),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划清本期收入数额与上期结余数额之间的界限。中唐以后,开始出现“元给”和“新... 我国历代官厅会计的结算方法,是不断演进的。唐代中期仍盛行“入一出二余”的三柱式结算法(所谓三柱,就是收入、支出和结余三个会计项目),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划清本期收入数额与上期结余数额之间的界限。中唐以后,开始出现“元给”和“新加”两个新的会计项目(注)。“旧额”和“新加”再加上出和余则为四柱。但是,“四柱结算法”的真正被广泛采用,则是宋朝的事情。湖北财经学院郭道杨同志所著《中国会计史稿》(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但有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稿》 四柱结算法 中国会计 《宋会要辑稿》 食货志 上册 元丰 熙宁 三柱
原文传递
帔子·领巾·披帛——略论唐五代宋初女式披巾的称名 被引量:8
15
作者 叶娇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4-130,共7页
唐五代宋初典籍中常出现"帔子"、"领巾"、"披帛"三名,俗多混为一谈,以为是一物异名。通过对传世文献的爬梳整理,并结合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写本文献,发现"帔子"、"领巾"、"披帛&... 唐五代宋初典籍中常出现"帔子"、"领巾"、"披帛"三名,俗多混为一谈,以为是一物异名。通过对传世文献的爬梳整理,并结合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写本文献,发现"帔子"、"领巾"、"披帛"三物虽有相似之处,但实有本质差异,绝非一物异名。造成现今各大型辞书、专著解释模糊、混淆不分,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人强为分别,反与事实不合,今人干脆不加分辨;二是"披帛"之物出现较早,但其名晚唐五代始有,名实不能相应,唐人多以相似的"帔子"或"领巾"代称,以致今人不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帔子 领巾 敦煌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造像服饰雕刻特征及其演变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昆雨 《文物世界》 2003年第5期16-22,共7页
关键词 交脚菩萨 二佛并坐像 佛装 云冈 圆拱龛 造像龛 服饰 服装佩饰 褒衣博带式 供养人像 菩萨头 袒右 雕刻
下载PDF
Norton Ghost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甄保社 《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 2001年第5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图书馆自动化 自动化管理 NORTON GHOST 整盘复制 分区复 镜像文件管理
下载PDF
《马王堆帛医书》的胎产生育观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农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37-38,共2页
《马王堆帛医书》(简称《帛书》)中的“胎产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有关妇产科方面的文献。其与“禹藏埋包图”、“人字图”为一卷帛书。原书无名,现之名系据其内容而定。
关键词 马王堆医书 胎产书 胎产生育观
下载PDF
《五十二病方》祝由疗法浅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玮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1期38-40,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的祝由疗法,认为当时祝由者与患者之间尚不存在欺骗与被骗的关系;就其历史、地理环境而言,诅咒与驱赶致病鬼邪的思想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祝由方配合使用了方药治疗及类似... 本文通过分析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的祝由疗法,认为当时祝由者与患者之间尚不存在欺骗与被骗的关系;就其历史、地理环境而言,诅咒与驱赶致病鬼邪的思想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祝由方配合使用了方药治疗及类似现代意义的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体育治疗等多种方法,成为“祝由”取效的根本原因。最后指出,古代祝由疗法存在一些合理内容,应该重视这一课题和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医书 五十二病方 祝由疗法
下载PDF
基于龙门石窟造像研究的“帔帛”名物再考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智高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119,共6页
帔帛是龙门石窟造像中的长巾状衣饰,同时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传世图像,其美感独特,承载信息丰富。诸研究认为其用名"帔帛"与"披帛"同义,并始源于佛教而影响至世俗;但也有研究认为其源于中原而影响至佛教,还有研究就其... 帔帛是龙门石窟造像中的长巾状衣饰,同时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传世图像,其美感独特,承载信息丰富。诸研究认为其用名"帔帛"与"披帛"同义,并始源于佛教而影响至世俗;但也有研究认为其源于中原而影响至佛教,还有研究就其材质做了讨论。文章以中国本土的帔帛源流探索为视角,以龙门石窟造像为取证中心,兼以其他实证与文献,对已有成果进行重新爬梳、比较与考证。研究认为"帔帛"与"披帛"概念不同,前者所指更宽泛,可含"披帛""帔子""霞帔"等多种披挂名物;提出帔帛材质可有多种,而披帛材质只能是丝绸的观点;认为长巾帔帛源流存有始发西方、本土原生、世俗与佛教平行原发等多种可能,强调了印度佛教的初始帔帛应有中国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流 龙门石窟 长巾 霞帔 丝织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