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巴蜀界山:青石山、龙多山异同考 被引量:3
1
作者 蓝勇 陈俊梁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114,156,157,共9页
青石山本是今龙多山汉唐时期流行的山名,当时龙多山的西北相连有九节岭(今九岭岗)。唐代开始青石山有了龙多山之名,特别是唐代孙樵《龙多山录》以后龙多山声名大振,今潼南青石坝北宋称青石县,元代划入小溪县。由于失去地名依托,青石山... 青石山本是今龙多山汉唐时期流行的山名,当时龙多山的西北相连有九节岭(今九岭岗)。唐代开始青石山有了龙多山之名,特别是唐代孙樵《龙多山录》以后龙多山声名大振,今潼南青石坝北宋称青石县,元代划入小溪县。由于失去地名依托,青石山之名逐渐淡出。囿于乡土地理认知的粗疏,宋代以来历史文献中误将两山分别记载而使青石山反而无法确指。秦汉时期,巴郡和蜀郡在青石山(今龙多山)一带出现边界冲突,一度划定了巴郡与蜀郡的中部边界,后来成为唐宋遂州与合州边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分界 青石山 龙多山 九节岭
原文传递
唐宋历史记忆与巴蜀分界线复原——兼论历史研究中的“后代记忆”的科学运用
2
作者 蓝勇 陈俊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巴与蜀之间存在着一条带状巴蜀分界线,虽然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记载不系统不明确,但唐宋时期人们对此有较多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以文本化的形式保存于唐宋各类地理总志之中,为我们复原这条带状界线提供了更多的史...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巴与蜀之间存在着一条带状巴蜀分界线,虽然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记载不系统不明确,但唐宋时期人们对此有较多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以文本化的形式保存于唐宋各类地理总志之中,为我们复原这条带状界线提供了更多的史料。运用唐宋时人对巴与蜀的“后代记忆”,可以复原出巴蜀带状分界线的大致走向:其东线位于难江县(今南江县)西-苍溪县西巴岳山(在今苍溪县禅林乡青山观村附近龙门山)-西充县(今西充县)-流溪县(今南充市嘉陵区新场乡)-青石县青石山(今合川区龙多山)-赤水县(今铜梁区安居镇西甘坝子)西-大足县巴岳山(在今铜梁到大足双桥之间巴岳山)-昌元县(今荣昌区)-江安县(今江安县)西,西线在嘉川县(今旺苍县嘉川镇)北-葭萌县(今剑阁县江口镇)-临津县(今剑阁县香沉镇)-西水县(今南部县保城乡)-永泰县(今盐亭县永泰乡旧县坝)-东关县(今盐亭县金鸡镇)-蓬溪县(今蓬溪县西北明月镇)-青石县(今潼南区玉溪镇青石坝)-遂宁县(今潼南区大佛坝)-大足县(今大足区龙岗镇)-公井(今自贡市贡井区)-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区)东。研究表明,“后代记忆”的种类中地域记忆和风土记忆相对信度更高。利用“后代记忆”进行复原之时,其离回忆年代越久,其精度和信度都将越低。这要求我们在运用“后代记忆”研究时,尽可能地运用最近时代的历史记忆,并一定要与时人记录、地理环境、考古资料相互结合起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巴蜀 巴蜀分界 后代记忆
下载PDF
立足“巴蜀分界、佛道名山”发展定位打造龙多山五大特色之旅
3
作者 伍丹 《区域治理》 2021年第31期291-292,共2页
本文基于龙多山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紧扣“巴蜀分界、佛道名山”这一主题,立足巴蜀文脉、古迹石刻、佛道名山等资源特点,提出积极培育五大特色之旅——“人文龙多山”“水墨龙多山”“5D龙多山”“神奇龙多山”“养生龙多山”的... 本文基于龙多山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紧扣“巴蜀分界、佛道名山”这一主题,立足巴蜀文脉、古迹石刻、佛道名山等资源特点,提出积极培育五大特色之旅——“人文龙多山”“水墨龙多山”“5D龙多山”“神奇龙多山”“养生龙多山”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分界 佛道名山 龙多山 五大特色之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