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位点与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晓莉 吴敏媛 +2 位作者 胡亚美 朱平 李志刚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6-459,共4页
目的研究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型与酶活性的关系,为根据不同基因型、酶活性对巯嘌呤类药物的反应而改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以PCR为基础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SNaPshot定点的序列分析等方法,并结合DN... 目的研究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型与酶活性的关系,为根据不同基因型、酶活性对巯嘌呤类药物的反应而改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以PCR为基础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SNaPshot定点的序列分析等方法,并结合DNA直接测序,对250例健康献血员、100例脐血标本和2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检测TPMT基因第5外显子G238C、第7外显子G460A和第10外显子A719G的3个多态性位点。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3组人群的红细胞内TPMT活性。结果本研究组人群TPMT基因外显子区3个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均低,为3.5%。变异的位点为第10外显子A719G,且均为杂合变异。红细胞内TPMT活性波动范围为6~32 U,TPMT>12 U者占95.1%(599例),6~12 U者占4.9%(31例);未发现有TPMT活性缺乏者。健康献血员、脐血标本和急性白血病患者的TPMT杂合变异者,红细胞内平均TPMT活性分别为9.1 U、9.3 U和9.07 U,均分别低于其同组TPMT野生型者的17.6 U、17.67 U和18.6 U(P<0.01)。在16例健康献血员和脐血标本中,在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内TPMT低活性者中,分别有4例和6例未发现所检测的TPMT外显子3个SNP位点的变化,提示红细胞内TPMT活性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结论TPMT基因多态性影响酶的活性,即TPMT杂合变异者,其TPMT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巯嘌呤类药物的治疗效应。根据不同TPMT基因型、酶活性对巯嘌呤类药物的反应制定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 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 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 多态性 嘌呤类药物
原文传递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位点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晓莉 朱平 +3 位作者 胡亚美 吴敏媛 李志刚 卜定方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428-1430,共3页
目的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分析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位点.方法 用以PCR为基础的DHPLC,检测健康成人和脐血以及急性白血病病人,TPMT基因第5外显子G238C、第7外显子G460A和第10外显子A719G的3个多态性位点.结... 目的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分析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位点.方法 用以PCR为基础的DHPLC,检测健康成人和脐血以及急性白血病病人,TPMT基因第5外显子G238C、第7外显子G460A和第10外显子A719G的3个多态性位点.结果 健康成人、脐血和急性白血病病人全部DNA样本,TPMT基因外显子区的3个位点的多态性频率为3.49%,远低于白种人和非洲人.变异的位点仅为第10外显子A719G,且均为杂合变异.TPMT第5外显子630例标本的色谱峰均为单峰.第7外显子有316例为单峰,214(34%)为杂合峰.将单峰标本进行1:1混合后重新进样也有杂合峰出现.经DNA测序分析,证实此区无序列变异;杂合峰标本在54和60℃为单峰,55~59℃均为杂合峰.而单峰标本峰形未随温度发生变化.说明DHPLC的检测误差并不是柱箱温度不合适引起的.第10外显子有608例为单峰,杂合峰为22例,其中10/22例标本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为杂合变异.结论 DHPLC技术能快速筛选出TPMT第5和第10外显子区的多态性位点,但不能检测出第7外显子的多态性位点.因此,DHPLC不能作为单一方法进行TPMT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探讨
3
作者 马晓莉 朱平 +3 位作者 胡亚美 吴敏媛 李志刚 卜定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58-463,共6页
建立以PCR为基础的位点特异性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SNaPshot定点的序列分析等方法 ,并结合DNA直接测序检测巯嘌呤甲基转移酶 (TPMT)基因的 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在实验过程中还探讨基因... 建立以PCR为基础的位点特异性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SNaPshot定点的序列分析等方法 ,并结合DNA直接测序检测巯嘌呤甲基转移酶 (TPMT)基因的 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在实验过程中还探讨基因多态性检测的方法学 ,比较几种方法的可信度、可行性及其优劣。研究结果显示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能准确地检测TPMT基因外显子区的SNP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能快速筛选出TPMT第 5和第 10外显子区的SNP ,但不能检测出第 7外显子的SNP ;位点特异性PCR不能检测出TPMT基因外显子区的SNP ,SNaPshot定点的序列分析检测TPMT基因外显子和启动子区的SNP准确率高。通过比较几种SNP检测方法后获得的结论是 ,TPMT基因SNP位点的检测应根据标本量和实验条件首选限制性酶切消化法、DNA测序或SNaPshot定点序列分析 ,有时一种技术不能完全满足检测的需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甲基转移酶 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联合硫鸟嘌呤核苷酸血药浓度监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夏泉 黄燕 +5 位作者 汪燕燕 许杜娟 胡乃中 胡静 梅俏 陈飞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02-308,共7页
目的:探讨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联合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血药浓度监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为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采用PCR扩增、焦磷... 目的:探讨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联合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血药浓度监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为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采用PCR扩增、焦磷酸基因测序法技术检测其TPMT基因第7外显子G460A和第10外显子A719G的2个多态性位点;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红细胞(RBC)中6-TGNs浓度。结果:15例患者TPMT*3基因均为野生型,未发现突变;首次检测的6-TGNs浓度为 147.31~875.26 pmol/L(8×10^8)RBC,服用相同剂量的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结论:TPMT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预测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骨髓毒副作用,6TGNs浓度测定有助于药物剂量的调整,两者联合应用可为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 硫鸟嘌呤核苷酸血药浓度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广州地区人群中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汉平 毛平 +1 位作者 谢健晋 朱志刚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了解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ThiopurineS methyltransferase ,TPMT)基因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在广州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及其频率。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 (PCR ASA)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 目的 :了解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ThiopurineS methyltransferase ,TPMT)基因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在广州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及其频率。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 (PCR ASA)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对文献报道的TPMT基因中三种常见的基因突变 (G2 38C、G4 6 0A和A719G)进行检测。结果 :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只检测到A719G(TPMT/ 3C) ,其频率为 0 .7% (3/ 392 ) ;该突变基因在人群中以杂合子形式存在 ,基因型频率为 1.5 % (3/ 196 ) ,未发现突变型纯合子 ,亦未检测到另外两种基因突变。结论 :广州地区人群中TPMT等位基因的频率及分布与白人存在明显差异 ,与黑人及日本人较为接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 基因突变 广州地区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人群MGMT基因甲基化、转录及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潘雪莉 张爱华 黄晓欣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3-287,F0003,共6页
目的了解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转录及表达以及DNA甲基转移酶1(DNMT1)的转录及表达与砷中毒的关系。方法采集68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患者(轻度24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及23例非病... 目的了解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转录及表达以及DNA甲基转移酶1(DNMT1)的转录及表达与砷中毒的关系。方法采集68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患者(轻度24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及23例非病区居民外周血。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MGMT及DNMT1 mRNA的水平。利用自愿手术治疗的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标本(61例,其中34例为一般病变,21例为癌前病变,6例为癌变)和对照皮肤组织标本(15例),以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砷中毒患者及对照皮肤组织中MGMT及DNMT1蛋白的表达。结果 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与砷中毒程度有关(χ2=13.739,P<0.01)。砷中毒组MGMT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患者和非甲基化患者之间MGMT mRNA和DNMT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中度患者DNMT1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皮肤组织中MGM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皮肤损害程度有关(rs=-0.446,P<0.01);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患者MGM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5)。砷中毒组皮肤组织中DNMT1蛋白表达强于对照组(P<0.01),并与皮肤损害程度有关(rs=0.740,P<0.01);且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患者组织中DNMT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甲基化组(P<0.05)。结论 MGMT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抑制了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蛋白的表达,且DNMT1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此抑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中毒 基因 O^6-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DNA甲基转移酶1 DNA
原文传递
亚砷酸钠对HaCaT细胞MGMT基因甲基化和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潘雪莉 张爱华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亚砷酸钠(NaAsO2)处理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MGMT基因甲基化特征,以及MGMT基因甲基化对其转录和表达的调控.方法 以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重复间隔处理HaCaT细胞72 h.硫化测序PCR(...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亚砷酸钠(NaAsO2)处理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MGMT基因甲基化特征,以及MGMT基因甲基化对其转录和表达的调控.方法 以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重复间隔处理HaCaT细胞72 h.硫化测序PCR(BSP)检测MGMT基因转录起始点-329~+93甲基化热点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免疫印迹分析(Westem blotting)检测MGMT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设不染毒的HaCaT细胞为空白对照,人表皮鳞癌细胞株A431为阳性对照.结果 3.13、6.25、12.50、25.00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3%(1/160)、6.25%(10/160)、10.63%(17/160)和18.75%(30/160).且甲基化的CpG位点主要位于转录起始点-249~-146区域,空白对照组未检出甲基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87,P〈0.05);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18 31±0.180 54、1.425 22±0.180 39、1.014 54 ±0.096 79、0.887 72 ±0.020 00,与空白对照组(1.198 29±0.159 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59,P〈0.05);3.13、6.25、12.50、25.00 μmol/L NaAsO2处理组MGM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74 47±0.064 75、0.848 83 ±0.057 01、0.471 63±0.023 34、0.240 34±0.014 43,与空白对照组(1.066 19±0.061 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87,P〈0.05).结论 砷通过导致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抑制MGMT基因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是砷致皮肤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转录 基因 蛋白质类 O6-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原文传递
MGMT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恶性胶质瘤细胞对烷化剂耐药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洁 袁江伟 +4 位作者 王玉祥 宋玉芝 李娟 张辛 杨琼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49-1950,共2页
目的探讨DNA修复蛋白6-O-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恶性胶质瘤细胞对烷化剂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6例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恶性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脑卒中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DNA修复蛋白6-O-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恶性胶质瘤细胞对烷化剂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6例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恶性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脑卒中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脑组织中的MGMT蛋白表达水平、MGMT甲基化状态差异,并分析MGMT甲基化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的MGMT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去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效组16例患者,无效组20例患者,有效组MGMT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无效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Ⅲ级患者17例,Ⅳ级19例,两种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MGMT蛋白、MGMT启动子基因表达率上无差异(P>0.05)。MGMT蛋白表达阳性的20例患者中仅有3例甲基化表达(15%),MGMT蛋白表达阴性的16例患者中有14例甲基化表达(87.5%),MGMT蛋白表达与MGMT启动子基因甲基化状态具有关联性(χ2=18.747,P=0.000)。结论 MGMT蛋白表达与MGMT启动子基因甲基化状态呈负相关性,MGMT基因去甲基化状态会增加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蛋白6-O-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化状态 恶性胶质瘤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MGMT、XRCC1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莫丽 陈远能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436-438,共3页
关键词 食管癌 DNA修复基因 O6-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XRCC1
下载PDF
XRCC1、hOGG1和MGMT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楠楠 王琪 +6 位作者 冀芳 孙原 仇玉兰 王威 吴芬 缪文斌 夏昭林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ene 1,XRCC1)、人8-羟基鸟苷糖苷酶1基因(human 8-oxoguanine DNA glycosylase-1,hOGG1)以及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O6-methyl-guani...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ene 1,XRCC1)、人8-羟基鸟苷糖苷酶1基因(human 8-oxoguanine DNA glycosylase-1,hOGG1)以及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的多态性与氯乙烯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313名氯乙烯接触工人和141名对照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接触工人XRCC1基因Arg1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 3个位点和hOGG1基因Ser326Cys位点及MGMT基因Leu84Phe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率比(frequency ratio,FR)及其95%可信限(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本研究表明,氯乙烯接触工人的微核率为(4.86±2.80)‰,显著高于对照人群的微核率(1.22±1.24)‰(P〈0.01)。携带hOGG1 326 Ser/Cys基因型(FR=1.21,95%CI:1.02~1.46;P〈0.05)、XRCC1 194Arg/Trp基因型(FR=1.12,95%CI:1.00~1.25;P〈0.05)和XRCC1 280 Arg/His和His/His基因型(FR=1.12,95%CI:1.00~1.26;P〈0.05)的个体均易发生染色体损伤。在易感性的双体型中,携带CGA/CAG的个体相比携带野生型CGG/CGG的个体微核率明显升高(FR=1.67,95%CI:1.19~2.23;P〈0.05)。接触组人群的微核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升高(FR=1.13,95%CI:1.00~1.28;P〈0.05)。对XRCC1基因型进行联合分析,发现随着剂量增加和携带突变等位基因数目增多,其染色体损伤风险增大。[结论]胞质阻滞微核可以作为氯乙烯接触工人早期健康损害的敏感指标,基因型XRCC1 Arg194Trp、Arg280His、hOGG1 Ser326Cys和双体型CGA/CAG以及年龄增长可能对氯乙烯致工人染色体损伤的过程产生影响。氯乙烯累积接触水平与XRCC1基因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染色体损伤 基因多态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人8-羟鸟苷糖苷1基因 O6-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原文传递
脑胶质瘤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长青 季守平 +8 位作者 宫锋 李安民 邰军利 常宏宇 王颖丽 高红伟 李素波 檀英霞 章扬培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9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和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烷化剂化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39例脑胶质瘤和6例正常脑组织MGMT、hMLH1和hMSH2基因...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和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烷化剂化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39例脑胶质瘤和6例正常脑组织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蛋白表达。结果:脑胶质瘤患者组织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46.2%、10.3%和20.5%,3种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模式与其对应蛋白表达模式相似,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显示39例脑胶质瘤患者中,MGMT基因甲基化的患者生存期显著高于MGMT基因未甲基化患者(P<0.05,Log-rank检验)。结论:MGMT及错配修复基因甲基化是脑胶质瘤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检测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判断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和预测烷化剂化疗耐药性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启动子CPG岛 O6-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错配修复基因
下载PDF
利用siRNA干扰MGMT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芳 周紫垣 +1 位作者 刘胜学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38-1140,共3页
目的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 i)技术,通过构建人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 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MGMT)基因的特异性siRNA(small interfere RNA)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观察对人MGMT(hMGMT)基因的沉... 目的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 i)技术,通过构建人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 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MGMT)基因的特异性siRNA(small interfere RNA)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观察对人MGMT(hMGMT)基因的沉默作用。方法将合成的发卡样特异性hMGMT RNA干扰寡核苷酸序列插入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体外HelaS3细胞株,以半定量RT-PCR法检测hMGMT mRNA的表达水平,以MTT法检测转染后HelaS3细胞对BCNU的敏感性变化。结果成功构建MGMT siRNA的真核表达载体;所构建的载体能够特异性降低hMGMT mRNA的表达水平,转染后HelaS3细胞对BCNU的敏感性增加。结论该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可以特异性干扰hMGMT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6-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RNA干扰 HelaS3
下载PDF
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治疗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甲基化胶质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敏 张毛松 +1 位作者 李超 张晓东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1804-1806,共3页
目的采用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方案与单用替莫唑胺方案对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胶质瘤术后辅助化疗,比较两种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 目的采用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方案与单用替莫唑胺方案对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胶质瘤术后辅助化疗,比较两种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胶质瘤(WHOⅡⅣ级)且分子病理示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的患者18例为处理组;选择同期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6例为对照组,所有处理组和对照组患者都采取同步放化疗加6个周期序贯化疗。结果处理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客观应答率分别为66.66%和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癫痫发生率分别为22.22%和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MGMT启动子甲基化胶质瘤术后采用同步放化疗+顺铂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疗效优于同步放化疗+替莫唑胺单药化疗,两组患者癫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替莫唑胺 顺铂 O6-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启动子
下载PDF
慢性氟中毒大鼠血细胞MGMT与hMLH1基因mRNA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煜蘅 苏艳丽 +3 位作者 吴昌学 李毅 官志忠 齐晓岚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013-1015,1023,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氟中毒大鼠血细胞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及错配修复基因(h MLH1)mRNA表达水平。方法:采用饮水加氟法复制20只慢性氟中毒大鼠模型为染氟毒组,另取20只大鼠饮用含氟量<0.5 mg/L自来水为对照组,两组大... 目的:研究慢性氟中毒大鼠血细胞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及错配修复基因(h MLH1)mRNA表达水平。方法:采用饮水加氟法复制20只慢性氟中毒大鼠模型为染氟毒组,另取20只大鼠饮用含氟量<0.5 mg/L自来水为对照组,两组大鼠饲养6月时,观察大鼠氟斑牙的形成,鉴定染氟是否成功,同时采取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提取大鼠血细胞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染氟毒组及对照组大鼠MGMT、h MLH1基因mRNA水平。结果:染氟组20只大鼠全出现氟斑牙,表明染氟成功;氟中毒大鼠血液MGMT、h MLH1基因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MT和h MLH1 mRNA水平降低可能是氟中毒引起DNA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6-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错配修复基因 氟化物中毒 慢性 大鼠 Sprague-Dawley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5-氮杂-2′-脱氧胞苷、曲古抑菌素A联合化疗对人胃癌细胞生长及MGMT基因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王海 刘永萍 +3 位作者 盛桂凤 董益忠 宋红蕾 张亚平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14期1636-1639,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曲古抑菌素A(TSA)联合5-氟尿嘧啶(5-FU)和紫杉醇(PTX)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及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SGC-7901细胞分为八组:对照组、5-FU+PT... 目的探讨体外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曲古抑菌素A(TSA)联合5-氟尿嘧啶(5-FU)和紫杉醇(PTX)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及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SGC-7901细胞分为八组:对照组、5-FU+PTX组、5-AzadC组、TSA组、5-AzadC+TSA组、5-AzadC+5-FU+PTX组、TSA+5-FU+PTX组和5-AzadC+TSA+5-FU+PTX组。用MTS法测定各组药物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GC-7901细胞MGMT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5-AzadC、TSA、5-FU+PTX均能抑制细胞生长,且呈时间依赖性,多药联合组较单药组抑制率增强(P<0.05);加药72h后多药联合组较单药组MGMT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 5-AzadC、TSA、5-FU+PTX及药物联合干预通过增强MGMT基因再表达而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氮杂-2′-脱氧胞苷 曲古抑菌素A 6-氧-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