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瓷涂层性能影响因素及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燕滨 邵新海 +1 位作者 宋高伟 仲流石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90-93,共4页
为了提高Al2O3陶瓷涂层的综合性能,对陶瓷涂层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以磨损量、结合强度和耐腐蚀性为评价指标,得出了在Al2O3陶瓷颗粒粒径为160目,颗粒填入量为125%,涂层厚度为1 mm时,综合性能最好。同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 为了提高Al2O3陶瓷涂层的综合性能,对陶瓷涂层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以磨损量、结合强度和耐腐蚀性为评价指标,得出了在Al2O3陶瓷颗粒粒径为160目,颗粒填入量为125%,涂层厚度为1 mm时,综合性能最好。同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推算出胶粘剂体系的最佳固化工艺为50℃(1h)→100℃(2 h)→225℃(1h);采用磷酸阳极化(PAA)方法对铝合金基体表面进行处理,使其与涂层之间获得最好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涂层 正交试验 扫描(dsc) 磷酸阳极化
下载PDF
氧氟沙星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小梅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3-335,345,共4页
测定了在氮气气氛中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OFLX)的热稳定性。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法(TG)和微分热重法(DTG),研究了药物氧氟沙星的热分解动力学。计算了动力学参数E、n、A,并结合量子有机化学计算的键长、原子静电荷参... 测定了在氮气气氛中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OFLX)的热稳定性。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法(TG)和微分热重法(DTG),研究了药物氧氟沙星的热分解动力学。计算了动力学参数E、n、A,并结合量子有机化学计算的键长、原子静电荷参数研究了热分解机理,推断了热分解机理及药品贮存期。用热分析研究固体药物的热分解过程方法简便,结果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分析 扫描(dsc) 重法(TG) 微分重法(DTG)
下载PDF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原油含蜡量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潘竟军 张焱 韩晓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6期934-936,共3页
建立了DSC方法测定原油含蜡量的热分析方法。对该方法的可靠性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与SY/T0537《原油中蜡含量测定法》标准方法对比试验表明,对莫北、石西、北三台、陆九油田共计12个原油样品的对比分析,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15... 建立了DSC方法测定原油含蜡量的热分析方法。对该方法的可靠性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与SY/T0537《原油中蜡含量测定法》标准方法对比试验表明,对莫北、石西、北三台、陆九油田共计12个原油样品的对比分析,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15%。对陆梁油田19口井原油含蜡量用DSC法测定结果表明,平均相对偏差的分布在±10%的范围内。DSC法可在原油石蜡析出过程中直接进行原油含蜡量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相对于氧化铝吸附法,不用苯、酮等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dsc) 含蜡测定 焓值 原油
下载PDF
对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原油中蜡的质量分数的思考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冬晨 曾雄飞 陈德恩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02-104,1,共3页
SY/T 0545存在着原油析蜡热焓定义不准确,热焓图谱示意不当,热焓积分面积基线等问题。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原油中蜡的质量分数,应该按不同区块的原油选择不同的热焓积分温度区间,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区块标准原油的析蜡热焓,用SY/T 0... SY/T 0545存在着原油析蜡热焓定义不准确,热焓图谱示意不当,热焓积分面积基线等问题。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原油中蜡的质量分数,应该按不同区块的原油选择不同的热焓积分温度区间,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区块标准原油的析蜡热焓,用SY/T 0537—2008检测该标准原油中蜡的质量分数。这两个数值参与计算本区块其他待测油样的蜡含量,其结果会更准确,与传统方法更具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dsc 蜡含测定 原油 焓值
下载PDF
功率补偿式DSC曲线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任婉婷 王颖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8,共8页
根据能量守恒和热传递定律,推导出功率补偿式DSC曲线的理论方程。以纯物质铟的DSC熔融曲线为例,说明其升温扫描过程可分为熔融前、熔融和熔融后3个阶段以及与DSC理论方程的对应关系。DS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熔点温度对应熔融起始温度;熔... 根据能量守恒和热传递定律,推导出功率补偿式DSC曲线的理论方程。以纯物质铟的DSC熔融曲线为例,说明其升温扫描过程可分为熔融前、熔融和熔融后3个阶段以及与DSC理论方程的对应关系。DS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熔点温度对应熔融起始温度;熔融后阶段的曲线以指数形式衰减,热时间常数值越大,熔融后曲线的拖尾时间越长;熔融焓对应于DSC曲线的基线以上和熔融开始至熔融结束曲线以下所包络的面积。论证了测定热阻的理论依据及热阻对DSC曲线的影响。以多组分样品体系的模拟DSC曲线为例,说明聚合物熔融DSC曲线的特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dsc) 功率补偿式dsc 时间常数
下载PDF
乌洛托品的热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8
6
作者 彭浩梁 陈利平 +4 位作者 路贵斌 张彩星 周奕杉 李永坚 陈网桦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7-502,共6页
为获得乌洛托品其热分解动力学参数,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测试。DSC结果表明,乌洛托品的热分解属于吸放热耦合的过程,其等温测试中的两个放热峰对应的表观活化能均为150 kJ·mol^(-1)... 为获得乌洛托品其热分解动力学参数,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测试。DSC结果表明,乌洛托品的热分解属于吸放热耦合的过程,其等温测试中的两个放热峰对应的表观活化能均为150 kJ·mol^(-1),利用AKTS软件计算得其最大温升速率到达时间为24 h,所对应的温度TD24为216.26℃。ARC测试结果表明,乌洛托品的起始分解温度为230.28℃,TD24为212.5℃,与基于等温DSC数据的预测结果(216.26℃)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洛托品 扫描(dsc) 加速(ARC) 动力学
下载PDF
牛血清IgG热化学变性和热变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叶茂青 易同寅 +2 位作者 李华屏 郭骊骊 邹国林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047-2054,共8页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pH7.4时牛血清IgG(bIgG)热变性,热化学变性和等温化学变性过程(变性剂为尿素和盐酸胍),首次报道了bIgG在热化学变性和等温化学变性过程中的相关热力学参数.DSC和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bIgG...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pH7.4时牛血清IgG(bIgG)热变性,热化学变性和等温化学变性过程(变性剂为尿素和盐酸胍),首次报道了bIgG在热化学变性和等温化学变性过程中的相关热力学参数.DSC和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bIgG的热变性和热化学变性过程都是较复杂的不可逆过程,这个过程可被看作一个三态变构过程.DSC实验表明在热化学变性过程中bIgG的变性温度和焓变值会随着环境中的变性剂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使用荧光光谱法对bIgG在尿素或盐酸胍存在下的等温化学变性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IgG的化学变性过程也是一个较复杂的非二态过程.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变性剂尿素和盐酸胍与bIgG之间主要是依靠氢键相互作用的,而热变性过程中bIgG的凝集是由于bIgG热变性时结构改变后暴露出的疏水结构互相作用造成的.实验结果还表明单纯的热变性只能导致bIgG的不完全变性,而即使是在高浓度变性剂存在时的bIgG热化学变性,尿素和盐酸胍分别导致的bIgG热化学变性的去折叠态也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IgG 蛋白折叠 蛋白变性 化学变性剂 扫描(dsc) 荧光光谱法 化学变性 变性 牛血清 IgG 荧光光谱法 变性过程 扫描 光谱实验 实验数据分析
下载PDF
基于热爆炸理论的煤燃点确定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晓坤 王晨熹 翟小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65,共7页
为准确判断煤燃点,提高煤自燃灾害防治能力,依据热爆炸理论,结合煤自燃过程放热曲线,将煤自燃升温过程中微分热流曲线上第1处极小值点作为煤的燃点,计算煤着火前后放热过程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随升温速率增加,煤自燃反应放热过程... 为准确判断煤燃点,提高煤自燃灾害防治能力,依据热爆炸理论,结合煤自燃过程放热曲线,将煤自燃升温过程中微分热流曲线上第1处极小值点作为煤的燃点,计算煤着火前后放热过程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随升温速率增加,煤自燃反应放热过程逐渐向高温区域移动,煤燃点逐渐增大,反应的活化能逐渐减小;同一升温速率下燃点之后煤的活化能增大;燃点之前的煤氧反应级数为1.5,燃点后降低为1;燃点后的煤氧燃烧更加充分,煤自燃更加难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理论(TET) 煤燃点 动力学 煤自燃 扫描(dsc)
下载PDF
反式阿魏酸的热分析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彩荣 安娜 +1 位作者 石晓华 王海峰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47-50,共4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法对反式阿魏酸的熔点、熔化热、分解温度等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DSC-60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反式阿魏酸的条件,即在升温速率10℃.min-1,氮气流速20 mL.min-1的条件下,分析样品,可测得的较准确的DSC曲线...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法对反式阿魏酸的熔点、熔化热、分解温度等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DSC-60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反式阿魏酸的条件,即在升温速率10℃.min-1,氮气流速20 mL.min-1的条件下,分析样品,可测得的较准确的DSC曲线,并在此条件下测得反式阿魏酸熔点为174.64℃,熔化热为150.00 J.g-1,分解温度为190℃.在氮气气氛条件下,采用DTG-60差热-热重分析仪测定了阿魏酸的DTA-TGA谱图,在190℃-260℃之间有明显失重,证实了阿魏酸在氮气气氛下190℃开始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阿魏酸 扫描(dsc) 熔化 分解温度
下载PDF
硝基胍自催化热分解特性及绝热安全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凯 刘大斌 +3 位作者 徐森 蔡高文 史良煜 卜令涛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88,共5页
利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DSC)实验初步研究了硝基胍的热分解特性,采用Kissinger和Ozawa法计算了其热分解活化能。运用中断回归实验研究了热履历对硝基胍热分解安全性的影响,并用等温DSC实验进行了验证。利用绝热量热仪(ARC)研究了硝基胍... 利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DSC)实验初步研究了硝基胍的热分解特性,采用Kissinger和Ozawa法计算了其热分解活化能。运用中断回归实验研究了热履历对硝基胍热分解安全性的影响,并用等温DSC实验进行了验证。利用绝热量热仪(ARC)研究了硝基胍的绝热安全性,得到了其初始分解温度,温升速率。结果表明,硝基胍是熔融分解型含能材料,其热分解为自催化反应。热履历显著影响了硝基胍的热分解安全性,降低了其起始分解温度和峰温,使其在固态时就达到较高的热分解速率。在动态DSC实验中,其起始反应温度213.8~249.9℃,峰温215.0~255.2℃,表观活化能为111.6 k J·mol^(-1)和114.2 k J·mol^(-1)。在绝热实验中,其起始反应温度为170.6℃,最大温升速率为1.414℃·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胍(NQ) 自催化 中断回归实验 扫描(dsc) 仪(ARC) 分解
下载PDF
丙烯酸酯类物质热分解特性及安全防控研究
11
作者 杨钢辉 苏君飞 +1 位作者 王振华 王小平 《劳动保护》 2024年第7期101-103,共3页
本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对6个不同种类的丙烯酸酯类物质进行了热分解测试,并对其起始分解温度、分解热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类物质在热分解过程中分解放热量较大,潜在爆炸危险性较高。因此需要对此类危险化学品进行有... 本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对6个不同种类的丙烯酸酯类物质进行了热分解测试,并对其起始分解温度、分解热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类物质在热分解过程中分解放热量较大,潜在爆炸危险性较高。因此需要对此类危险化学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预防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类 分解 分解 扫描(dsc)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氧化合成热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春生 秦福涛 +2 位作者 魏振云 任忠宝 明旭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66,共6页
为研究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氧化合成的热危险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2-氨基-2,3-二甲基丁腈和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的热分解情况,采用反应量热仪(RC1)研究反应温度、双氧水滴加速度和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 为研究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氧化合成的热危险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2-氨基-2,3-二甲基丁腈和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的热分解情况,采用反应量热仪(RC1)研究反应温度、双氧水滴加速度和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氨基-2,3-二甲基丁腈吸热热分解温度为149.5℃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表现为吸热和放热2段分解过程,吸热和放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34.4℃和456℃。反应放热速率主要为加料控制,但是,存在一定的热累积。热失控体系最高温度(MTSR)低于2-氨基-23,-二甲基丁腈和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的分解温度,高于体系沸腾温度,在热失控的条件下,反应体系容易导致冲料危险;在优惠的工艺条件范围内,提高反应温度,延长滴加时间,可降低反应的MTSR,提高热转化率和反应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氨基-2 3-二甲基丁酰胺 扫描(dsc) 分解温度 反应(RC1) 速率 危险性
下载PDF
电热联合老化对XLPE电缆绝缘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彦峰 闫国兵 +4 位作者 谢榕昌 孙强 朱文卫 赵一枫 刘刚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135,共8页
为了探究达到设计寿命的高压交联电缆继续运行的可靠性,文中对一回实际运行32 a的110 kV高压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采用预鉴定试验方法,进行为期180 d的电热循环加速老化试验。通过综合分析比较试验过程中电缆绝缘内、中和外层的电场强... 为了探究达到设计寿命的高压交联电缆继续运行的可靠性,文中对一回实际运行32 a的110 kV高压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采用预鉴定试验方法,进行为期180 d的电热循环加速老化试验。通过综合分析比较试验过程中电缆绝缘内、中和外层的电场强度和温度场变化的差异,并将各绝缘层试验条件转化为导体芯表面得到相应的等效试验条件,发现电缆绝缘中层和外层的等效试验条件接近电缆的实际运行情况。通过相关理化实验分析比较试验前后电缆绝缘各层的微观和聚集态状况。结果发现:绝缘内层在严苛的试验条件下热氧化降解占主导;绝缘中层虽然发生一定的氧化降解,但晶体结构仍有所改善;绝缘外层的结晶形态在温度效应的热刺激下趋于完善。因此,可以评估该退役电缆的其余部分在实际运行条件下仍具有长期服役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 交联聚乙烯(XLPE) 加速老化 红外光谱(FTIR) 扫描(dsc) 重分析(TG) X射线(XRD)
下载PDF
均匀化热处理对5083铝合金难溶相与晶粒尺寸的影响
14
作者 黄元春 吴镇力 +3 位作者 王旭成 赵建业 马尚坤 严积珺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为研究5083铝合金均匀化过程中难溶相含量、种类以及晶粒尺寸的变化,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材料组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铸态5083铝合金中的难溶相由Al(FeMn... 为研究5083铝合金均匀化过程中难溶相含量、种类以及晶粒尺寸的变化,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材料组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铸态5083铝合金中的难溶相由Al(FeMnCr)相、Al(FeMnCr)Si相和Mg_(2)Si相组成。使用相图计算对铸态组织成分进行验证,结果与实验基本吻合。随着温度从460℃升高至560℃,导电率先升高后降低。这与组织中的弥散相析出和难溶相溶解有关。均匀化制度为540℃/10 h,560℃/10 h时,难溶相主要以针片状Al(FeMnCr)相为主,Mg_(2)Si相回溶充分,面积分数分别为0.730%和0.632%,未出现过烧组织的同时,晶内有明显的弥散相粒子析出。因此均匀化温度只有≥540℃才能实现5083铝合金凝固组织中部分难溶相的回溶。提高均匀化温度和延长均匀化时间均会增加晶粒尺寸,当均匀化温度小于540℃时,难溶相变化对晶粒长大影响不大,当均匀化温度大于540℃时,难溶相回溶的同时平均晶粒直径开始大于14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化 5083铝合金 难溶相 AL-MG-MN 扫描(dsc)
下载PDF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聚乙烯、聚丙烯制品的检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计民 陶克明 孔晓明 《刑事技术》 1992年第1期1-5,共5页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不仅可以将聚乙烯(PE)、聚丙烯(PP)塑料制品与其它类塑料制品区分开,而且对同类PE、PP制品也可以进行区分。本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43种捆扎绳、39种打包带、52种农用塑料薄膜进行了分析,当置信度为99.9%时,区分率...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不仅可以将聚乙烯(PE)、聚丙烯(PP)塑料制品与其它类塑料制品区分开,而且对同类PE、PP制品也可以进行区分。本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43种捆扎绳、39种打包带、52种农用塑料薄膜进行了分析,当置信度为99.9%时,区分率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dsc) 聚乙烯 聚丙烯
下载PDF
硝硫混酸对一硝基甲苯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奕杉 陈利平 +1 位作者 陈网桦 杨庭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为获得硝硫混酸中一硝基甲苯(MNT)的热分解信息,分析硝硫混酸对MNT热稳定性的影响,分别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测试了MNT和含不同比例混酸MNT物料体系的热分解过程。DSC测试结果表明,混酸含量越高,MNT物料体系的起... 为获得硝硫混酸中一硝基甲苯(MNT)的热分解信息,分析硝硫混酸对MNT热稳定性的影响,分别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测试了MNT和含不同比例混酸MNT物料体系的热分解过程。DSC测试结果表明,混酸含量越高,MNT物料体系的起始分解温度越低;ARC测试结果显示,存在大量混酸时,MNT物料体系的起始分解温度会提前到150.7℃,比纯M NT提前了110℃左右;而最大温升速率到达时间为24 h,所对应的引发温度TD24由纯MNT的299℃降低到98℃。同时,混酸的存在也使得M NT物料体系分解的比放热量和绝热温升都略有增加。因此,硝硫混酸的存在使得M NT物料体系的热稳定性降低,热危险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一硝基甲苯(MNT) 硝硫混酸 加速仪(ARC) 扫描(dsc) 稳定性
下载PDF
氢键诱导液晶的DSC和变温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强 曹晖 +3 位作者 张立培 原小涛 杨槐 王燕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22-1525,共4页
制备了两个分别基于4,4’-联吡啶(BPy)和丙基反式环己基苯甲酸(PCBA)以及BPy和丙基反式双环己基甲酸(PCCA)的氢键液晶复合物(PCBA-BPy和PCCA-BPy),结合使用偏光显微镜(POM),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变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它们的中间相... 制备了两个分别基于4,4’-联吡啶(BPy)和丙基反式环己基苯甲酸(PCBA)以及BPy和丙基反式双环己基甲酸(PCCA)的氢键液晶复合物(PCBA-BPy和PCCA-BPy),结合使用偏光显微镜(POM),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变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它们的中间相性能和分子间氢键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两个氢键复合物都具有由于分子间氢键作用而导致的近晶相,但它们中存在的氢键作用却不相同,在PCBA-BPy中,温度变化时,发生氢键结合的羰基的吸收峰的位置仅在发生晶型转变时有突变,而在PC-CA-BPy中,温度变化时,其羰基的吸收峰的位置则基本不发生突变。另外,当温度高于它们的清亮点时,这两个氢键液晶复合物的分子间氢键都发生部分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dsc) 变温红外光谱 氢键 液晶
下载PDF
热循环处理下电缆绝缘空间电荷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文卫 王彦峰 +3 位作者 范星辉 刘顺满 甘慧辰 刘刚 《广东电力》 2021年第8期94-102,共9页
电缆绝缘特性的变化与实际运行工况有关,绝缘层的温度会随负荷波动发生变化,恒温热处理不能对其进行模拟。为了研究电缆投运时绝缘层的温度变化对其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绝缘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对3个不同电缆厂... 电缆绝缘特性的变化与实际运行工况有关,绝缘层的温度会随负荷波动发生变化,恒温热处理不能对其进行模拟。为了研究电缆投运时绝缘层的温度变化对其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绝缘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对3个不同电缆厂家生产的110 kV电缆绝缘分别进行了最高温度为80℃、90℃和100℃的热循环处理,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空间电荷实验结果,分析了热循环20次前后XLPE绝缘的空间电荷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热循环处理前,XLPE残留的交联副产物等杂质成为试样电极处异极性电荷的主要来源;热循环处理后,试样内部出现次级结晶,同时XLPE支链和极性端基增多,使得其陷阱数目增大,且以浅陷阱为主;热循环处理温度越高,不饱和基指数越小,极化阶段平均体电荷密度越小,试样中生成的陷阱数目越少;在热循环刺激作用下,XLPE的熔融温度升高,结晶度增大,试样内部的深陷阱数目增多;热循环处理温度越高,次级结晶形成的片晶厚度越厚,试样中生成的深陷阱数目越多。短时适当提高电缆投运时的绝缘层温度,有助于减少电缆绝缘内部杂质以及生成的陷阱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 交联聚乙烯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扫描(dsc) 空间电荷
下载PDF
温度对即食海蜇产品保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静 许学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52-254,共3页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感官观察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测定实验,对影响即食海蜇产品的品质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即食海蜇制品质构形态劣变主要与较高温度下导致的胶原蛋白分解有关,并非由微生物腐败变质所致。海蜇...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感官观察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测定实验,对影响即食海蜇产品的品质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即食海蜇制品质构形态劣变主要与较高温度下导致的胶原蛋白分解有关,并非由微生物腐败变质所致。海蜇及其蛋白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变性温度(Td)都在35-41℃左右。实验表明,即食海蜇产品在30℃下保藏,仍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好的外形、质地、口感和色泽方面的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保藏 温度 扫描(dsc)
下载PDF
盐酸羟胺和N-甲基羟胺盐酸盐的自催化分解特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姣姣 陈利平 +3 位作者 陈网桦 呂家育 李焓 陈莹莹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0-1146,共7页
采用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和中断回扫法(动态DSC)以及绝热加速量热法(ARC),鉴别盐酸羟胺(HH)和N-甲基羟胺盐酸盐(NMHH)的热分解是否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分析二者的热分解危险性。动态DSC及等温DSC结果均表明:HH和NMHH的热分解均具有自... 采用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和中断回扫法(动态DSC)以及绝热加速量热法(ARC),鉴别盐酸羟胺(HH)和N-甲基羟胺盐酸盐(NMHH)的热分解是否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分析二者的热分解危险性。动态DSC及等温DSC结果均表明:HH和NMHH的热分解均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10℃·min-1温升速率下,HH和NMHH的放热量分别为2284.85 J·g-1和2188.41 J·g-1,放热量较大。ARC结果显示:HH和NMHH起始分解温度分别为110.6℃和90.7℃,热分解均在30 min内分解完全,最大温升速率分别达到193.4℃·min-1和218.9℃·min-1,热分解剧烈。对确认有自催化分解特性的HH、NMHH、三硝基甲苯(TNT)、奥克托今(HMX)、黑索今(RDX)和过氧化苯甲酰(BPO),以及确认不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的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硝酸异辛酯(EHN)和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的ARC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非自催化分解反应从检测到放热至最大温升速率的时间(t0-max)均远长于自催化分解反应对应时间,且热修正系数变化对该规律不产生影响,由此判断可以采用绝热量热数据t0-max鉴别物质热分解是否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羟胺(HH) N-甲基羟胺盐酸盐(NMHH) 分解 自催化 扫描(dsc) 加速(AR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