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下左心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冰 冯辉 +3 位作者 燕军 段洋 徐晤 张卓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20期2416-2418,共3页
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来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在不同起搏模式下左心室收缩功能,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5例,起搏器程控分别置于心房按需型起搏模式(AAI... 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来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在不同起搏模式下左心室收缩功能,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5例,起搏器程控分别置于心房按需型起搏模式(AAI起搏模式),以及房室间期优化的房室全自动起搏模式(DDD起搏模式)。应用M5S探头分别采集心尖三腔、四腔及二腔切面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应用Echo PAC分析软件获取左心室各节段、整体纵向应变-时间曲线,计算左心室各节段以及心尖三腔(GLPS-LAX)、四腔(GLPS-A4C)、两腔(GLPS-A2C)和左心室整体(GLPS-avg)纵向应变。结果 AAI起搏模式QRS间期显著短于DDD起搏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起搏模式LAD、LVDd和LVEF等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起搏模式GLPS_LAX、GLP_A4C、GLPS_A2C和GLPS_avg纵向应变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心脏的形变程度,可以定性、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为临床的诊断、疗效判定及随访治疗提供相关的量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心脏功能 左心起搏
下载PDF
血清NT-proBNP及QRS波、LVEF对CRT-D心衰患者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詹景冬 颜凡辉 +3 位作者 赵英杰 李颖 郭方明 赵明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4期620-622,共3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借助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生理同步性。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1...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借助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生理同步性。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1]及降低病死率,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右心房 LVEF 心衰患者 QRS波 左心起搏 收缩不同步 心功能
下载PDF
经房间隔穿刺左心室内膜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文献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谢启应 孙泽琳 +5 位作者 杨天伦 杨平珍 李传昶 易军 邓金华 孟霜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93,共6页
目的总结经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8月2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穿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内膜电极CRT治疗。局部麻醉下经右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再经左锁骨下... 目的总结经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8月2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穿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内膜电极CRT治疗。局部麻醉下经右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再经左锁骨下静脉经房间隔穿刺口送起搏导线入左心室行左室内膜起搏完成CRT植入术。通过查询Medline、EMBASE、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等总结目前该技术开展的现状。结果1例患者成功植入左心室内膜起搏电极完成CRT术。随访9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穿刺房间隔后因电极无法通过穿刺口而无法完成CRT术。文献分析示共101例患者通过上/下静脉混合法或单纯经下腔/上腔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实施该手术;采用射频消融大头电极、可控弯鞘、圈套器或心脏三维标测系统辅助将电极经房间隔送入左心室内;或经股静脉与上腔静脉建立轨道将电极拉出。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2例患者早期出现电极脱位;2例出现TIA;4例出现囊袋积血。结论尽管操作难度大,对于无法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的CRT治疗的患者,经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起搏行CRT治疗是一种疗效较好、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房间隔 左心室内膜起搏 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左心室多位点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曹芳英 柳景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阶段,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其主要死因为左心功能衰竭[1]。大约1/3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存在心电传导异常及机械收缩不同步,而心脏整体收缩不协调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促进左心室重构,使心力衰竭加重,形成...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阶段,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其主要死因为左心功能衰竭[1]。大约1/3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存在心电传导异常及机械收缩不同步,而心脏整体收缩不协调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促进左心室重构,使心力衰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起搏 心力衰竭 多位点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与左心室间隔起搏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评价
5
作者 黄淑芬 林嘉仪 +7 位作者 黄心怡 陈巳楣 李琳琳 葛晓峰 张鹏 于婧 戴翠莲 蔡彬妮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97-305,共9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左心室间隔起搏(LVSP)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23年10月3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确诊...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左心室间隔起搏(LVSP)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23年10月3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确诊心衰合并LBBB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Ⅰ类适应证的患者。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P组、LVSP组和双心室起搏(BVP)组,3组患者在出院前、出院后1、3、6个月及之后每年进行随访,比较3组患者的电学与机械同步性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91例患者,年龄(66.4±9.2)岁,其中男42例(46.2%,42/91)。LBBP组52例,LVSP组12例,BVP组27例,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QRS时限缩短率LBBP组与LV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且均优于BVP组(32.4%±7.1%对20.8%±7.5%,P<0.001;27.8%±7.8%对20.8%±7.5%,P=0.007)。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升值LBBP组高于BV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4%±10.5%对14.3%±10.9%,P<0.001),但与LV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10.5%对18.8%±13.0%,P=0.141)。LBBP组CRT超反应率最高(84.6%,44/52),LVSP组与BVP组相当[58.3%(7/12)对44.4%(12/27),P=0.423]。3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衰再住院的复合终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330)。结论LBBP的心脏再同步及临床疗效最优,LVSP电学再同步优于BVP,临床疗效与BVP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疗法 左束支区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左心室间隔起搏 双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左束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 被引量:3
6
作者 崔俊玉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起搏电极置于心室不同部位(无论心室内膜或心室外膜)起搏时,起搏脉冲刺激心室肌使之发生除极和复极,心电图上表现为在起搏脉冲后紧跟QRS波及T波,即呈“脉冲信号-QRS波-T波”顺序。心室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是自起搏刺激点开始向周... 起搏电极置于心室不同部位(无论心室内膜或心室外膜)起搏时,起搏脉冲刺激心室肌使之发生除极和复极,心电图上表现为在起搏脉冲后紧跟QRS波及T波,即呈“脉冲信号-QRS波-T波”顺序。心室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是自起搏刺激点开始向周围心肌扩散,由于心室肌除极顺序改变及时间延长,故其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120 ms;又由于除极异常致使复极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其后的T波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图1)。心室起搏时QRS波群的具体形态及电轴随电极刺激心室的部位不同其心电图形态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右心室起搏 左心起搏 双心室起搏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分析及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江泽宇 江志论 +5 位作者 潘舒涵 孙品 沃金善 郭洁 赵青 蔡尚郎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第5期704-709,共6页
目的:采用三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 目的:采用三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化两组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房室间期(AVD)、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的差异,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疗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单左心室起搏组与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EF、TAPSE、LVFT/RR均增大,AVD、QRS时限、LVEDD、MRA、IVMD、SPWM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D、TAPSE、LVFT/RR增大(P<0.01);QRS时限、程控优化时间缩短(P<0.01);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延长(P<0.01);MRA减小(P<0.05)。结论:RAAVD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前者在延长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间期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起搏 右心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采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模式)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采用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各34例。测定两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结果所有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后无血气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3±9.6)个月,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在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在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LVEDD、E/A Pd、Ts-SD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MRA、IVMD低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AVVTI高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AVVTI均高于术前,术后LVEDD、MRA、Ts-SD12均低于术前(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IVMD低于术前(P<0.05)。结论应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了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使得双心室收缩再同步,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血流动力学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左心起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晓华 唐名扬 +3 位作者 欧登科 李霜 郎明健 张登洪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7期645-648,656,共5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通过为心力衰竭和传导异常的患者提供更多的心肌起搏来改善心脏功能。基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中有3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常规双心室起搏无反应。因此,包括希氏束起搏和...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通过为心力衰竭和传导异常的患者提供更多的心肌起搏来改善心脏功能。基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中有3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常规双心室起搏无反应。因此,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等更接近生理性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运而生,此外,单纯左心室起搏和多点起搏技术等也是未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发展方向。现综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左心起搏 左心室多点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尹微 陈学颖 +2 位作者 许铎 季伟敏 王宝珠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分为RVOT组(n=34)和RVA组(n=50),比较各组病人治疗前后QRS波时限(QRS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结果RVA组LVEF显著高于RVOT组(P<0.05),NYHA分级、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起搏电极在侧后壁者中,RVA亚组LVEF显著高于RVOT亚组(P<0.05),NYHA分级显著低于RVOT亚组(P<0.05),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非侧后壁者中,RVA亚组与RVOT亚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和RVOT组病人CRT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受双室起搏位置的综合影响,右心室RVA起搏可能较RVOT起搏更具有临床优势,尤其是对于左心室为侧后壁起搏者,将右心室电极置于RVA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 左心起搏电极位置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人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左束支起搏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阿不都瓦合甫·艾山 帕尔哈提·吐尔逊 《兵团医学》 2024年第1期75-77,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绝大部分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慢性心衰的治疗不断发展进步,心衰治疗将更加趋于多元化,多靶点,个体化。心衰QRS间期增宽患者心功能减退的机制(尤其左束支阻滞)是电机械延迟。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 慢性心力衰竭是绝大部分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慢性心衰的治疗不断发展进步,心衰治疗将更加趋于多元化,多靶点,个体化。心衰QRS间期增宽患者心功能减退的机制(尤其左束支阻滞)是电机械延迟。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模式,因LBBP克服了HBP的许多局限,且同样可获得生理性的心室激动,故受到越来越多临床电生理医生的青睐。现就LBBP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进展及现状做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双室起搏 左心起搏
原文传递
二尖瓣反流: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新指标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烨婧 柳景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803-1805,共3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传统的双腔起搏基础上增加了左心室起搏,从而恢复心室的同步收缩功能。这一技术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失同步的患者,并对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和Ⅳ级的患者均可以显著降...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传统的双腔起搏基础上增加了左心室起搏,从而恢复心室的同步收缩功能。这一技术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失同步的患者,并对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和Ⅳ级的患者均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二尖瓣反流 治疗效果 左心起搏 预测 心功能分级 心脏病协会 双腔起搏
原文传递
CRT心电图的特殊表现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小花 叶沈锋 于霞 《心电与循环》 2014年第3期279-284,共6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指在传统双腔起搏器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通过设定适当的房室间期(A-V间期)和室间间期(V-V间期),纠正异常的心房、心室电激动传导,以恢复房室、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其工作的核心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指在传统双腔起搏器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通过设定适当的房室间期(A-V间期)和室间间期(V-V间期),纠正异常的心房、心室电激动传导,以恢复房室、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其工作的核心在于纠正不同步的机械运动[1]。因此,CRT患者想要最大限度地达到再同步化治疗的目的,应在合理的A-V间期和V-V间期基础上尽可能地保证100%双心室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电图 左心起搏 A-V间期 房室间期 双腔起搏 双心室起搏
下载PDF
左心室起搏阈值管理功能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浩 佟佳宾 +3 位作者 邹彤 王志蕾 顾成圻 杨杰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目前在国内使用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中,仅美敦力公司的Concerto具有左心室起搏阈值管理(LVCM)功能。本文初步探索植入Concerto患者,LVCM功能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5例药物治疗无... 目的目前在国内使用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中,仅美敦力公司的Concerto具有左心室起搏阈值管理(LVCM)功能。本文初步探索植入Concerto患者,LVCM功能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了Concerto型CRT—D,术后打开LVCM功能,起搏器自动记录每天起搏阈值变化情况,并在每一个随访时间点收集LVCM自动测算的左心室起搏阈值并与人工测算值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在满足测试条件后自动开启LVCM功能,并在事先设置的时间点自动测试起搏阈值,根据阈值自动调整输出;术后1~2个月起搏阚值波动较大。LVCM测算的左心室起搏阈值与手动测算值完全符合率为83.3%(20/24),如果按差值0.5V计算,二者符合率为96.8%(23/24)。结论LVCM功能与手工测试具有很高的符合率;使用此功能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左心室或双心室有效同步起搏,对提高CRT术后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起搏阈值管理 起搏 阈值
原文传递
四极导线提供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 被引量:2
15
作者 顾敏 华伟 +6 位作者 樊晓寒 丁立刚 牛红霞 王靖 薛聪 金汉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左心室4极导线提供可用的起搏位点的数目。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了Quartet^TM(美国圣犹达公司)左心室4极导线。分...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中左心室4极导线提供可用的起搏位点的数目。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了Quartet^TM(美国圣犹达公司)左心室4极导线。分别于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评价Quartet^TM导线提供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数目。可用起搏位点的标准设为:该位点至少1个起搏向量阈值≤2.5v/0.5ms且2倍起搏阈值不引起膈肌刺激。对照组采用4极导线模拟双极导线配置,即仅使用4极导线的远端两极模拟双极导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3+3)d。出院前,Quartet^TM4极导线比模拟双极导线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起搏位点[中位数3(四分位间距2~4)对中位数2(四分位间距1~2),P〈0.001]。4极导线和模拟双极导线能够提供至少1、2、3个和4个可用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00%(24/24).91.7%(22/24),58.3%(14/24)和33.3%(8/24)以及91.7%(22/24),70.8%(17/24),0(0/24)和0(0/24)。3个月随访时,Quartet^TM 4极导线提供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较出院前保持不变[中位数3(四分位间距2-4),P=0.45]。结论与传统双极导线比较,Quartet^TM4极导线可以提供更多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Quartet^TM4极导线提供的左心室起搏位点数目在3个月随访时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起搏位点 左心室4极导线 左心起搏配置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少卫 马淑梅 《医学综述》 2017年第6期1146-1150,共5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器械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CRT应答率主要受患者选择、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合适的起搏间期及完善的术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心脏非同步收缩是CRT治疗的理论基础,体表心电图显示具有典型...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器械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CRT应答率主要受患者选择、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合适的起搏间期及完善的术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心脏非同步收缩是CRT治疗的理论基础,体表心电图显示具有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已证实可明显获益。其他如机械非同步、心肌瘢痕、心力衰竭病因等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RT获益。目前尚未发现适用于所有患者的左心室起搏位点,但最迟激动部位起搏的优越性已被充分证实,同时应避免心肌瘢痕起搏。优化起搏间期可提高急性期心脏泵功能,但CRT优化程序简便性及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起搏
下载PDF
单纯左室或双室起搏治疗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荣 王冬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354,共2页
目前已证实对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最佳方法。有试验表明单纯左室起搏和双室起搏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结果是基本等同的,两种方法对伴LBBB的心衰患者的长期获益... 目前已证实对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最佳方法。有试验表明单纯左室起搏和双室起搏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结果是基本等同的,两种方法对伴LBBB的心衰患者的长期获益基本相同,除改善心功能外,两组在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再住院人数及死亡事件方面均无差异。对心衰伴LBBB无能力承担CRT治疗的患者,可给予单纯左室起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综述 左心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邱春光 王徐乐 +2 位作者 韩战营 卢文杰 陈晓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以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模式治疗7天,以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N末端脑钠肽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结果: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术后第7天较术前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由术前的(279±46)m提高至(312±37)m;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28±7)下降至(22±5);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由术前的(167±22)ms缩短至(132±8)ms;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9±0.07)提高至(0.33±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75±8)mm减小至(69±7)mm;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由术前的(105±29)ms下降至(62±8)ms;N末端脑钠肽由术前的(3 086±1 265)pg/ml下降至(1 976±760)pg/ml;患者的各疗效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衰患者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短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起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体会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亮 李学文 +5 位作者 王雄 王群 刘向东 赵太生 吴萍 吕吉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11期1397-1398,共2页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起搏 起搏电极 植入体 冠状静脉窦 心衰患者 手术要点 经静脉途径
下载PDF
三腔起搏心电图(三)
20
作者 崔俊玉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4期221-228,共8页
3.1工作原理置入三腔起搏器后的患者,如果心电图显示自身PR间期正常或偏短,动态心电图检查全天PR间期较恒定又无其他心律失常,可在植入三腔起搏器3个月后关闭右心室输出或(不能关闭右心室输出电路)将右心室输出量调至最小,运行右... 3.1工作原理置入三腔起搏器后的患者,如果心电图显示自身PR间期正常或偏短,动态心电图检查全天PR间期较恒定又无其他心律失常,可在植入三腔起搏器3个月后关闭右心室输出或(不能关闭右心室输出电路)将右心室输出量调至最小,运行右心房与左心室的双腔起搏模式。根据自身PR间期的长短用程控器调整起搏器的PAV及(或)SAV间期与之匹配,调整时记录观察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寻找12导联心电图QRS波最窄时的PAV及SAV间期并程控入起搏器内。定期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自身PR间期的长度变化酌情再度调整起搏器的PAV及SAV间期。实际上,此种起搏模式仍是双心室同步模式,有学者称其为同步化左心室起搏(synchronized left ventricular pacing)。临床研究证明此种模式在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LVEF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方面改善程度不劣于双心室同步起搏,甚至更好。另外,还能节约电能延长起搏器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腔起搏 起搏心电图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检查 双心室同步起搏 血流动力学指标 左心起搏 PR间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