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巩贵宏 焦洁 +1 位作者 杨建涛 刘敏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6期1376-1379,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50 mg/次,先将20 mg加入到生理盐水10 m L,3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然后30 mg加入到生理盐水90 m L,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5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管再通率和左心功能。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66%、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83.33%;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3.33%,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左心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左心功能,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再通率 左心功能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左心室射血分数
原文传递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iR-129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杨萍 代天 张苏川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患者血清微小RNA-129(miR-129)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03例CSHF患者为观察组,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将其分为三组:NYHAⅡ... 目的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患者血清微小RNA-129(miR-129)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03例CSHF患者为观察组,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将其分为三组:NYHAⅡ级组(33例)、NYHAⅢ级(28例)、NYHAⅣ级组(42例)。另外选取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EElite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miR-129表达,并分析miR-129与LVESD、LVEDD、LVEF、NYHA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对照组、NYHAⅡ级组、NYHAⅢ级组、NYHAⅣ级组中,LVESD、LVEDD均依次升高(P<0.05),LVEF和血清miR-129表达均依次降低(P<0.05);血清miR-129表达水平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老年性心瓣膜病CSHF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HF患者血清miR-129表达与LVESD、LVEDD、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P<0.05),与LVEF呈正相关(P<0.05)。结论miR-129在CSHF患者血清中低表达,与LVESD、LVEDD、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可为CSHF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miR-129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术前左心室大小及其术后缩小程度与二尖瓣成形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若凡 许建屏 +2 位作者 史艺 张佳慧 刘燊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退行性二尖瓣反流行成形术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1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退行性变患者,入组患者132例,随访患者114例(86.4%),平均年龄(51.21±12.78)岁,... 目的分析影响退行性二尖瓣反流行成形术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1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退行性变患者,入组患者132例,随访患者114例(86.4%),平均年龄(51.21±12.78)岁,其中男76例(66.7%)、女38例(33.3%),通过回访成形术早期的效果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合并心房颤动25例(21.9%),术前射血分数63.88%±6.93%,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1.61±5.51)mm/m^2,合并i尖瓣关闭不全者56例(49.1%),其中34例(29.8%)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8.8%)应用三尖瓣成形环。术后死亡2例,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2例,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二尖瓣中量及以上反流15例。影响二尖瓣成形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心房颤动(36.8%vs.18.9%,P=0.035)、较大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4.02±3.76)mm/m^2 vs.(31.15±5.68)mm/m^2,P=-0.042]、功能性二尖瓣反流(15.8%vs.1.1%,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主要是缩小)越大,术后事件发生率降低[HR0.002,95%CI(〈0.001,0.570),P=0.031]。结论对于二尖瓣退行性反流的患者,术前左心室扩张是影响二尖瓣成形术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此类患者中,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者,术后事件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成形术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