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3篇文章
< 1 2 2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被引量:179
1
作者 徐锡伟 张培震 +3 位作者 闻学泽 秦尊丽 陈桂华 朱艾斓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6-461,共16页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级块体。深部探测反映出川滇和巴颜喀拉块体地壳中均存在着低速-高导层(体),它们是上地壳多震的原因之一。地质研究和现今GPS观测表明:各级块体均存在着SE向或SSE向平移运动、顺时针转动和隆升运动,但量值存在着一定差异。文中还给出了各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或GPS滑动速率,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活动块体 强震复发模型 川西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被引量:164
2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2 位作者 戴苏兰 Dennis Arne C.J.L.Wilson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4-214,共11页
通过龙门山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岩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1)松潘-甘孜褶皱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3—4km,隆升速率最低为0.3—0.4mm/a;(2)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5—6km,隆升速率最低为0.... 通过龙门山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岩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1)松潘-甘孜褶皱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3—4km,隆升速率最低为0.3—0.4mm/a;(2)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5—6km,隆升速率最低为0.5—0.6mm/a;(3)龙门山滑脱拆离带60Ma以来隆升1—2km,隆升速率为0.016—0.032mm/a;(4)川西前陆盆地60Ma以来隆升了1.7—3km,隆升速率为0.028—0.05mm/a;(5)10Ma以来北川—映秀—小关子断裂西侧的隆升速率是其东侧隆升速率的40倍;(6)60Ma以前松潘—甘孜褶皱带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曲线呈镜象关系,即松潘—甘孜褶皱带隆升较快时,盆地沉降也较快。60Ma以来,川西前陆盆地也以隆升为主,但松潘—甘孜褶皱带的隆升速率要大得多;(7)川西前陆盆地的古地温梯度为2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隆升 龙门山冲断带 川西 前陆盆地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被引量:148
3
作者 贾东 陈竹新 +5 位作者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张惬 魏东涛 沈扬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02-410,共9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龙门山南段则以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为特点,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变形尤为突出。与前陆褶皱冲断带相对应的是,川西晚三叠纪时期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表现在整个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前渊地区;而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却局限在川西盆地的南部,并且印—藏碰撞的持续挤压作用使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不断向东扩展进入川西盆地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褶皱冲断带 川西 前陆盆地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质量性状演变 被引量:96
4
作者 庞学勇 刘庆 +4 位作者 刘世全 吴彦 林波 何海 张宗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1-267,共7页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土壤肥力退化与土壤有机质有关 ,在人工云杉林地中 ,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土壤全 N、碱解 N、全 P、腐殖质、HA、FA、CEC、EB、微生物总数、细菌...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土壤肥力退化与土壤有机质有关 ,在人工云杉林地中 ,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土壤全 N、碱解 N、全 P、腐殖质、HA、FA、CEC、EB、微生物总数、细菌及真菌数量随有机质的减少而降低 ,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先减少 ,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 ,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土壤 K素和酶活性变化较复杂 ,钾素主要与土壤母质有关 ,酶活性主要与林地微生态环境有关。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 ,土壤综合肥力指标 (IFI)从人工云杉幼林向成熟林演替时 ,先迅速下降 ,之后随云杉自疏而缓慢上升 ,表现出非正“U”型的变化。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间伐或轮伐 ,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 ,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 ,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亚高山针叶林 人工云杉林 土壤肥力质量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的分析 被引量:103
5
作者 马晓波 胡泽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7-139,共3页
利用青藏高原84个台站自建站至2001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a来的降水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突变,结果表明降水有所增加,最大为10 2%;降水是渐进式的变化,高原主体突变不明显,青海和四川西北部分别于1968年和1972年发生突变。
关键词 降水变化 青藏高原 气象资料 台站 川西 时空分布特征 突变 趋势 增加 渐进式
下载PDF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被引量:99
6
作者 金振奎 冯增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83-389,共7页
在滇东- 川西地区的下二叠统中,白云岩发育,并可分两种类型: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呈浅灰色、灰色,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石组成。白云岩的δ13 C 为+ 0 .8 ‰~+ 3 .5 ‰,平均+ 2 .7 ‰;δ18 ... 在滇东- 川西地区的下二叠统中,白云岩发育,并可分两种类型: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呈浅灰色、灰色,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石组成。白云岩的δ13 C 为+ 0 .8 ‰~+ 3 .5 ‰,平均+ 2 .7 ‰;δ18 O为- 6 .8 ‰~- 9 .1 ‰,平均- 7 .8 ‰。 Sr 为25 ×106 ~52 ×106 ,平均39 ×106 ; Na 为52 ×106 ~74 ×106 ,平均64×106 。斑状白云岩呈灰色,由白云岩斑块和交代残余的石灰岩斑块组成,其中白云岩斑块含量大于50 % 。白云岩斑块呈云朵状,大小多为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白云岩斑块由细晶和中晶白云石组成。白云石呈自形或半自形,含量60 % ~90 % 。白云石的δ13 C 为+ 3 .1 ‰~+ 4 .0 ‰,平均+ 3 .6 ‰;δ18 O 为- 6 .4 ‰~- 8 .1 ‰,平均-7 .4 ‰。 Sr 为46 ×106 ~68 ×106 ,平均55 ×106 , Na 为60 ×106 ~89 ×106 ,平均74 ×106 。各种资料表明,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成因相同,只是白云化程度不同。白云岩是在埋藏环境中较高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 川西 下二叠统 白云岩 玄武岩 形成机理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缘结晶基底的时代 被引量:87
7
作者 耿元生 杨崇辉 +3 位作者 王新社 任留东 杜利林 周喜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对扬子地台西缘结晶基底变质地层以及岩浆片麻岩中变质地层残片或包裹体中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在康定地区辉长–闪长质片麻岩中,表壳岩包体—糜棱岩化的长英质片岩和宝兴地区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年龄分别为816±8.6Ma和8... 对扬子地台西缘结晶基底变质地层以及岩浆片麻岩中变质地层残片或包裹体中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在康定地区辉长–闪长质片麻岩中,表壳岩包体—糜棱岩化的长英质片岩和宝兴地区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年龄分别为816±8.6Ma和826±13Ma,代表了它们的原岩——酸性火山岩和火山凝灰岩的形成年龄;泸定地区变质岩层中长英质糜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年龄分别为816±9Ma和818±8Ma,代表了中性火山岩和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茨达地区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年龄分别为830±7Ma和827±10Ma,代表了其原岩火山–沉积建造的形成时代。以上数据表明,所谓的结晶基底都是新元古代的产物,在形成时间上与盐边群、盐井群等褶皱基底的相一致,只是变质程度上略有差异。因此该区并不存在古老(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基底 地质年代学 锆石SHRIMP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地台西缘 川西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大型气田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85
8
作者 李书兵 许国明 宋晓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2,共9页
从2006年开始,经过8年的努力,实现了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海相大气田——彭州气田。研究认为,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特征表现为:具有大型正向隆起的构造背景,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纵向连续... 从2006年开始,经过8年的努力,实现了川西龙门山前构造带彭州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个新的海相大气田——彭州气田。研究认为,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特征表现为:具有大型正向隆起的构造背景,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纵向连续性较好、物性优、含气性好、产能高的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为常温常压、高含硫的酸性气田。总结出彭州雷口坡组大型气田的形成具备3个重要条件:一是多源供烃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二是雷四段发育大规模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提供了充足的储集空间,三是大型正向隆起带提供了规模聚集场所。同时指出,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充满度高,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前构造带 雷口坡组 大气田 形成条件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70
9
作者 杨克明 叶军 吕正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1-505,共5页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 ,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 ,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 ,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 ,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 ,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 ,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陷 ,在其东、西、北坡呈马蹄形分布 ,显裂缝系统构成天然气自然渗流的重要通道 ,天然气藏主要聚集在以早期构造为基础的各种复合圈闭中。综合源岩生排烃期 -储层致密化期 -流体充注储层时期 -圈闭形成期的分析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原生气藏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 -燕山中晚期。晚白垩世以后 ,储层整体致密化 ,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结束 ,油气被致密化作用所“封存”。喜马拉雅运动使区内产生强烈形变 ,主要表现为裂缝对早期致密化“封存”油气的活化作用。因此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特征 :早期“古构造”是天然气藏聚集的基础 ;中期“致密化封存”是天然气保存的条件 ;晚期“裂缝活化”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上三叠统 天然气 成藏特征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枯枝落叶及苔藓层的持水性能 被引量:67
10
作者 林波 刘庆 +2 位作者 吴彦 何海 庞学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亚高山针叶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 .本文作者对川西地区典型的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迹地、次生林和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 亚高山针叶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 .本文作者对川西地区典型的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迹地、次生林和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 ,苔藓与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和持水性能均呈现出波动式递增 ,表现为 30a <4 0a <6 0a<5 0a,5 0a云杉林达到最大值 ,苔藓、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分别为 10 .96× 10 3 kg/hm2 、76 .9× 10 3 kg /hm2 ,最大持水量分别为 4 4 .77× 10 3 kg /hm2 、182 .5× 10 3 kg /hm2 ,以后略有下降 .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优于苔藓 ,说明枯枝落叶层在森林的水源涵养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较天然林有所降低 ,反映了该地区在人工林的建设中应注意其生态功能的恢复 .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 枯枝落叶 苔藓层 特水性能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成岩作用与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制 被引量:80
11
作者 吕正祥 刘四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73-2383,共11页
川西须家河组砂岩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和产层,同时也是我国埋藏深度最大和最为致密的碎屑岩储层之一,在其超致密背景下发育有对天然气聚集有利的相对优质储层。须家河组砂岩埋藏后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相对优质储层中次生孔隙与原... 川西须家河组砂岩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和产层,同时也是我国埋藏深度最大和最为致密的碎屑岩储层之一,在其超致密背景下发育有对天然气聚集有利的相对优质储层。须家河组砂岩埋藏后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相对优质储层中次生孔隙与原生孔隙并存。本文基于对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其它储层特征研究,总结了川西深埋藏条件下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优质储层 形成机制 天然气聚集 天然气储层 碎屑岩储层 作用特征 原生孔隙 特征研究 埋藏条件 埋藏深度 地球化学 次生孔隙 岩石学 矿物学 总结 发育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被引量:72
12
作者 姜在兴 田继军 +2 位作者 陈桂菊 李熙喆 张满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识别出上三叠统海湾、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8种沉积相类型。层序Ⅰ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转变的时期,整体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发育海湾等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川西前陆盆地成为统一的内陆湖盆,其湖侵期为须家河期最大的湖侵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相沉积;层序Ⅲ沉积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古陆提供充足的物源,在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大型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Ⅳ沉积时期,主要受江南古陆的影响,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整体上,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受构造控制,具有平行构造带展布的特点。盆地西北部陡坡带发育粗粒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西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东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而在东南部缓坡带则发育远源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 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 层序地层 古地理 物源 沉积相
下载PDF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时代及其新构造意义 被引量:57
13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1 位作者 肖华国 赵志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内侧沪定大渡河西岸的海子坪,在高出大渡河水面约920m的谷肩上保存着一套厚约411 m的昔格达组河湖相地层。磁性地层初步研究表明,以距顶深度386.0m处为界,以上为高斯正向极性带,以下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对比Cand... 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内侧沪定大渡河西岸的海子坪,在高出大渡河水面约920m的谷肩上保存着一套厚约411 m的昔格达组河湖相地层。磁性地层初步研究表明,以距顶深度386.0m处为界,以上为高斯正向极性带,以下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对比Cande和Kent的极性年表,沪定昔格达组的年代约4.29~2.60 Ma BP,地质时代应属上新世中、晚期。将沪定昔格达组与高原边界带外侧的汉源昔格达组进行对比,地层中记录的松山反向极性时与高斯正向极性时界面分别处于海拔2220 m和1040 m左右,两者之间的高为1180 m,这应是2.6 Ma BP以来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两侧地块相对隆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组 磁性地层 新构造运动 川西 四川 地层
下载PDF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模型 被引量:67
14
作者 侯增谦 田世洪 +7 位作者 谢玉玲 袁忠信 杨竹森 尹淑苹 费红彩 邹天人 李小渝 杨志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76,共32页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长约270km,宽15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大陆槽大型、木落寨中型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该矿带在空间上位于攀西二叠纪古裂谷中,但岩体和矿体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年龄为40~...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长约270km,宽15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大陆槽大型、木落寨中型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该矿带在空间上位于攀西二叠纪古裂谷中,但岩体和矿体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年龄为40~10Ma。REE成矿作用与喜马拉雅期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东部一系列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碳酸岩-碱性杂岩体主要侵位于元古代结晶基底和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盖层内。矿区蚀变以霓长岩化为特征,在杂岩体和矿体中形成规模不等的霓长岩蚀变晕。REE成矿作用主要有3种样式,即大陆槽式、牦牛坪式和里庄式。大陆槽式以爆破角砾岩筒矿化为特征,牦牛坪式以典型的脉状矿化系统为标志,里庄式则以浸染状矿化为特色。主要矿石类型有伟晶岩型、碳酸岩型、角砾状和网脉状,矿物组合主要为重晶石+萤石+霓辉石+方解石+氟碳铈矿。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岩一正长岩不混溶岩浆系统,但在流体演化的晚期阶段有外部流体的加入。根据综合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REE成矿作用模式。该模式强调,成矿热液流体系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从不混溶碳酸岩-正长岩岩浆系统分离出高温、含硫酸盐富REE的NaCl-KCl卤水,到流体沸腾导致REE-氟碳酸盐和硫酸盐有效沉淀,最后与雨水混合导致少量硫化物沉积。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三层楼”式的REE成矿系统:在深部层位,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如里庄式矿床);在中部层位,形成脉状矿体(如牦牛坪式矿床);在上部层位,形成角砾岩筒矿体(如大陆槽式矿床)。成矿系统发生于喜马拉雅期大陆碰撞带从压扭向张扭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及其派生的拉分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碰撞造山 碳酸岩-碱性杂岩 REE矿床 成矿模型 川西
下载PDF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59
15
作者 唐立章 张贵生 +1 位作者 张晓鹏 安凤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7,1,共3页
通过对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形成演化、储层孔隙演化、生排烃史及其相互间的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 ,取得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初步认识 :①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形成的古构... 通过对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形成演化、储层孔隙演化、生排烃史及其相互间的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 ,取得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初步认识 :①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形成的古构造控制天然气的早期聚集和分布 ;②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富集油气的主要圈闭类型 ;③天然有效裂缝系统是高产的关键 ;④古今复合圈闭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这些认识和成果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成藏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气藏 成岩 复合圈闭 圈闭类型 形成演化 印支期 川西
下载PDF
川西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地质特征 被引量:62
16
作者 杨克明 朱宏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地质背景、成藏特点和气藏特征,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概念。川西叠覆型致密气区具有叠合性、广覆性、节律性、模糊性和多样性五性特征。叠合性:原型盆地的叠合性、构造形变的叠合性、储层的叠合性、成藏组... 根据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地质背景、成藏特点和气藏特征,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概念。川西叠覆型致密气区具有叠合性、广覆性、节律性、模糊性和多样性五性特征。叠合性:原型盆地的叠合性、构造形变的叠合性、储层的叠合性、成藏组合的叠合性、气藏的叠合性;广覆性:源岩分布的广覆性、储层分布的广覆性、圈闭分布的广覆性、气藏分布的广覆性;节律性:构造演化的节律性、沉积演化的节律性、运移充注的节律性;模糊性:气水边界的模糊性、圈闭类型的模糊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多样性:烃源的多样性、储集类型的多样性、运移方式的多样性、气藏类型的多样性。川西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总体具有"源、相、位"三元控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覆型 “三元”控藏 致密砂岩气区 非常规气藏 川西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7
17
作者 庞学勇 刘庆 +3 位作者 刘世全 吴彦 林波 何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83-587,共5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人工林在几种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 .结果表明 ,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 ,土壤中细土 (粉粒、粘粒 )和大团聚体数量减少 ,小团聚体和原生土壤颗粒增加 ;土壤表层孔隙度减小 ,尤其是大孔隙明显减少 ;土...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人工林在几种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 .结果表明 ,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 ,土壤中细土 (粉粒、粘粒 )和大团聚体数量减少 ,小团聚体和原生土壤颗粒增加 ;土壤表层孔隙度减小 ,尤其是大孔隙明显减少 ;土壤有效水降低 ,持水供水能力减弱 ,渗透系数减小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土壤生态功能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减弱 ,建议在最易受人为干扰的造林地区 ,最好是在造林初期封山育林 .图 1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川西 亚高山针叶林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的“四川运动”及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46
18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戴苏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6-281,共6页
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定和计算机摸拟,为“四川运动”’提供了新的信息。该区的“四川运动”共有4幕:第1幕发生在60Ma,即早古新世和晚古新世之间;第2幕发生在35~36Ma,即始新世和渐新世之间;... 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定和计算机摸拟,为“四川运动”’提供了新的信息。该区的“四川运动”共有4幕:第1幕发生在60Ma,即早古新世和晚古新世之间;第2幕发生在35~36Ma,即始新世和渐新世之间;第3幕发生在10Ma,即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之间;第4幕发生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之间。由此可见,所谓四川运动就是喜马拉雅运动。这次运动为川西前陆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创造了条件,并是川西前陆盆地储层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川西前陆盆地大多数气藏是在“四川运动”期间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前陆盆地 四川运动 裂变径迹 油气 运移富集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被引量:43
19
作者 庞学勇 胡泓 +4 位作者 乔永康 潘开文 刘世全 陈庆恒 刘庆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养分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 ,结果表明 :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养分含量变化总趋势为 :w(N) ,针叶 >凋落物 >土壤 >树枝 >树干 ;w(P2 O5,K2 O ,CaO ,MgO) ,土壤 >凋落物 >针叶 >...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养分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 ,结果表明 :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养分含量变化总趋势为 :w(N) ,针叶 >凋落物 >土壤 >树枝 >树干 ;w(P2 O5,K2 O ,CaO ,MgO) ,土壤 >凋落物 >针叶 >树枝 >树干 ;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养分含量是CaO >N >K2 O >MgO >P2 O5,而在土壤中养分含量是CaO >K2 O >MgO >N >P2 O5.养分贮量以天然云杉林最高 ,且主要集中在土壤中 (占 6 9%) ,而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增加 ,土壤中养分贮量则先升后降 ,人工和天然云杉林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 ;云杉林养分年积累量以天然林最高 ,在人工林中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养分年积累量随之增加 ,人工云杉幼林以N、CaO积累为主 ,而成熟林则以CaO、N积累为主 .养分的吸收、存留量天然林高于人工云杉林 ,人工云杉成熟林和天然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吸收、存留量增大 ,利用系数降低 ,归还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 ,周转期则变长 ,人工云杉林利用系数顺序为 :CaO >MgO >N >K2 O >P2 O5,周转期顺序为 :P2 O5>K2 O >MgO >N >CaO .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养分循环 云杉 人工林 生态恢复 川西 天然
下载PDF
川西南关刀山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44
20
作者 李献华 李正祥 +3 位作者 周汉文 刘颖 梁细荣 李武显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60-68,共9页
对川西南盐边关刀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和元素-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是典型的Ⅰ型花岗岩,形成年龄为(857±13)Ma是由前存年轻(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岛弧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板内非... 对川西南盐边关刀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和元素-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是典型的Ⅰ型花岗岩,形成年龄为(857±13)Ma是由前存年轻(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岛弧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板内非造山岩浆活动产物.关刀山岩体很可能是Rodinia超级大陆下860~750 Ma超级地幔柱最早的岩浆活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岩石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ND同位素 川西 新元古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