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 被引量:162
1
作者 黄国英 杜军保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46-749,共4页
川崎病于1967年由日本Tomosaki Kawasaki医生首次报道,目前已成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之一。川崎病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已经比较成熟。通过正规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可明显降低,日本报道自1993年的13.0... 川崎病于1967年由日本Tomosaki Kawasaki医生首次报道,目前已成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之一。川崎病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已经比较成熟。通过正规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可明显降低,日本报道自1993年的13.0%降至2008年的3.2%。但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规范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和处理流程,自2010年以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免疫学组以及《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相关专业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参考国外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指南,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及国内实际情况,提出本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川崎病 临床处理 《中华儿科杂志》 治疗方案 临床诊断 管理指南 心血管疾
原文传递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被引量:149
2
作者 赵晓东(整理) 杜忠东(整理)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6-830,共5页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artery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artery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讨论会纪要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 单核/巨噬细胞 专题 血管炎综合征 冠状动脉 后天性心脏
原文传递
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解读 被引量:132
3
作者 林瑶 李晓惠 +1 位作者 石琳 杜军保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41-648,共8页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儿童血管炎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提供了川崎病潜在病理变化的新证据,...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儿童血管炎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提供了川崎病潜在病理变化的新证据,指出川崎病的诊断目前仍无特异性的诊断试验,为排他性诊断。2017版简化了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对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高风险患儿的初始治疗方案,强调了川崎病冠状动脉并发症以Z值评估并分类,川崎病的远期管理方案更加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诊断 治疗 长期管理
原文传递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伤 被引量:114
4
作者 梁翊常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川崎病(KD)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1961年首次发现,并于1967年发表50例报告。起初认为本病是一种婴幼儿热性病,仅少数死亡病例经尸检证实有冠状动脉瘤(CAA)。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少无症状的康复患儿冠状动脉造... 川崎病(KD)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1961年首次发现,并于1967年发表50例报告。起初认为本病是一种婴幼儿热性病,仅少数死亡病例经尸检证实有冠状动脉瘤(CAA)。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少无症状的康复患儿冠状动脉造影有动脉瘤,这种致命性的心血管并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并发症 冠状动脉损伤
原文传递
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02
5
作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学组 +2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黄国英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3,共8页
川崎病为儿科临床常见的发热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风湿学组、免疫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水平,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 川崎病为儿科临床常见的发热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风湿学组、免疫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水平,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 川崎病 中华医学会 急性期治疗 临床诊治水平 心血管学 儿科临床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被引量:96
6
作者 杜军保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1-323,共3页
关键词 川崎病 诊疗水平 儿童发 DISEASE 临床 流行学特点 全身血管炎 首次报道 5岁以下 北京地区
原文传递
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川崎病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儿科学会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指南介绍 被引量:92
7
作者 张清友 简佩君 杜军保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049-1056,共8页
川崎病(KD)是儿童时期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以发热、双侧非渗出性结膜炎、口唇及口腔黏膜充血、肢端改变、皮疹和颈部淋巴结病变为临床特征,15%~25%未经治疗KD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并可能引起缺血性心脏病或猝死。多... 川崎病(KD)是儿童时期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以发热、双侧非渗出性结膜炎、口唇及口腔黏膜充血、肢端改变、皮疹和颈部淋巴结病变为临床特征,15%~25%未经治疗KD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并可能引起缺血性心脏病或猝死。多个学科的小儿KD专家修订了既往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KD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指南。该委员会提出了一项关于不完全性KD的诊治策略,以帮助临床医师提高该类患儿的诊治水平。该委员会还针对应用IVIG治疗无反应或复发的KD患儿进行了文献复习并提出治疗建议,对应用糖皮质激素、TNF-α拮抗剂及阿昔单抗治疗KD进行了评价。该委员会提出的KD长期随访方案主要根据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长期随访治疗方案建议中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方法、体力活动的建议及随访方法的建议,并且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对心血管并发症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规范。对KD最初评估、急性期治疗和长期随访的建议预期可帮助医师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处理KD患儿。但最终的处理方案还应依靠临床医师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8
8
作者 杜忠东 张永兰 +9 位作者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林瑶 刘冲 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IVIG无反应性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83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4
9
作者 王琍 林毅 +3 位作者 苏英姿 汪芸 赵地 吴铁吉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09-612,共4页
目的 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为尽早、正确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2—2002年住院川崎病患儿283例,分析:(1)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2)合并冠状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的 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为尽早、正确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2—2002年住院川崎病患儿283例,分析:(1)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2)合并冠状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83例中男186例,女97例;男女比例为1.9:1,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包括3岁)占71%;发病季节以春、夏季为主;不典型川崎病55例(19.4%);就诊前平均发热天数6.1 d,除发热外,其他症状出现频率的次序是:口腔黏膜改变(97.5%),淋巴结肿大(95.4%),球结膜充血(91.2%),指、趾端脱皮(89.8%),皮疹(81.5%)。(2)心血管改变情况:治疗前合并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扩张共103例(36.9%),住院2周后新发生冠脉扩张28例(13.3%);有13例形成动脉瘤(4.7%),在冠状动脉病变人群中占9.9%。分析动脉瘤的形成是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8.9 d)有关(P<0.05)。治疗前合并心房、室腔扩大40例(14.3%);心包积液11例(3.9%);合并心电图改变有57例(20.8%)。结论 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出现较早,经治疗后有13.3%新发冠状动脉病变。动脉瘤的形成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小儿 并发症 预后 危险因素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心血管疾 冠状动脉瘤
原文传递
优选静脉免疫球蛋白剂量治疗川崎病临床与免疫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77
10
作者 李永柏 易岂建 +5 位作者 李秋 唐雪梅 李成荣 王晓刚 刘恩梅 杨锡强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100,I001,共5页
目的探讨1g/kg与2g/kg单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两种剂量治疗儿童川崎病是否具有同样理想的临床效果与免疫调节效应。方法对比急性期症状与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及随访半年内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以此作为... 目的探讨1g/kg与2g/kg单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两种剂量治疗儿童川崎病是否具有同样理想的临床效果与免疫调节效应。方法对比急性期症状与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及随访半年内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以此作为临床判断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凋亡细胞DNA片段出现等细胞凋亡延迟纠正状况,作为IVIG治疗川崎病发挥免疫调节效应的判断指标。结果川崎病发病5~7天内单剂给予IVIG1g/kg或2g/kg剂量治疗均能迅速控制急性期炎症,并能有效防止CAD的发生;两种剂量均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异常(细胞凋亡延迟)。结论单剂1g/kgIVIG治疗川崎病与2g/kg比较,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因此在我国宜推荐1g/kgIVIG作为川崎病首选治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免疫球蛋白 脱噬作用 静脉注射
原文传递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77
11
作者 梁翊常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5-176,共2页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梁翊常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婴幼儿发病多。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本病心血管受累最著,早期包括全心炎,冠状动脉炎及动脉瘤,后期表现为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脏病。19...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梁翊常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婴幼儿发病多。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本病心血管受累最著,早期包括全心炎,冠状动脉炎及动脉瘤,后期表现为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脏病。1967年日本川崎医师首次报道本病,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诊断 治疗 婴幼儿
原文传递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12
作者 王宏伟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川崎病 机制 儿童
原文传递
川崎病78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73
13
作者 于永慧 庄建新 +1 位作者 汪翼 马沛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8-369,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诊断 实验室检查 川崎病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川崎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67
14
作者 李晓惠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3,共5页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该病好发于儿童,主要侵犯全身中小血管,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扩张和动脉瘤形成,严重者可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及猝死。不完全型KD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指标,目前早期诊...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该病好发于儿童,主要侵犯全身中小血管,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扩张和动脉瘤形成,严重者可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及猝死。不完全型KD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指标,目前早期诊断仍存在挑战;有关IVIG耐受型KD的治疗,最新研究证实,激素+IVIG+阿司匹林可以作为初始治疗方案,其他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严重冠状动脉并发症可采用介入及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不完全型川崎病 静脉用丙球蛋白耐受型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62
15
作者 黄国英 马晓静 +13 位作者 黄敏 陈树宝 黄美蓉 邱定忠 过仲珍 蒋瑾瑾 周晓迅 于清 桂永浩 宁寿葆 张拓红 杜忠东 Hiroshi Yanagawa Tomisaku Kawasaki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 目的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治的所有川崎病病例。结果调查表回收率100%。将18例不符合诊断标准要求者剔除后,对768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分析。上海地区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998年为16.79/10万,1999 年为25.65/10万,2000年为28.16/10万,2001年为28.05/10万,2002年为36.7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3:1;发病年龄为1个月至18.8岁(中位数1.8岁),发病年龄高峰为9.6个月;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之交较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持续5 d以上者最为常见(99.3%),其后依次为口唇、口腔黏膜损害(83.5%)、指(趾)端脱皮(82.9%)、皮疹(81.0%)、结膜充血(78.4%)、颈部淋巴结肿大(69.3%)、肢端充血硬肿(48.1%)和肛周脱皮(45.2%)。心血管损害发生率为25. 4%,以冠状动脉扩张最为常见(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10%)。急性期病死率为0.26%,死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为1.82%。结论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日本,但高于西方国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性别分布和心血管损害与其他报道相似。发病季节分布与北京地区的报道相似,但与其他报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流行 心血管疾 中国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及超声与造影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3
16
作者 龚方戚 白石裕比湖 桃井真里子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634-635,共2页
关键词 川崎病 儿童 冠状动脉 超声心动图 冠脉造影
原文传递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 被引量:63
17
作者 刘亚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7-338,共2页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儿童 冠状动脉损害 心血管损害
下载PDF
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被引量:66
18
作者 付培培 杜忠东 潘岳松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61-664,共4页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1 484例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患儿年龄分布为2个月~14.7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1.82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1 484例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患儿年龄分布为2个月~14.7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1.821,复发率1.7%。6种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皮疹发生率最低。1 484例川崎病患儿中行2 g.kg-1IVIG初次治疗者占92.4%,其中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发生率为16.9%。实验室检查中CRP升高、ESR升高、白细胞升高、贫血、血浆清蛋白降低、低钠血症、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4.5%、96.4%、89.2%、72.3%、81.8%、37.9%、56.9%、27.4%。其中贫血及心肌酶升高婴幼儿发生率较高,且除贫血和肝功能异常外,其他化验指标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36.1%,非冠状动脉心血管并发症中,心电图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32.3%。结论本组90%以上的川崎病患儿CRP及ESR升高,提示CRP及ESR可作为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的参考诊断指标,除贫血和肝功能异常外其他化验指标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这2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的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扩张
原文传递
川崎病治疗的若干新观点 被引量:59
19
作者 杜军保 张清友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9-341,共3页
关键词 川崎病 治疗学 丙种球蛋白 皮质类固醇 介入手术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60
20
作者 王宏伟 程佩萱 王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49-351,共3页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清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链蛋白(PDGFB)的影响;观察丙种球蛋白作用后的单核细胞条件培养基(MCM)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清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链蛋白(PDGFB)的影响;观察丙种球蛋白作用后的单核细胞条件培养基(MCM)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方法。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清能强烈诱导单核细胞表达PDGFB,川崎病患儿血清作用后的MCM则能显著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川崎病患儿血清的上述作用能够被丙种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作用后的MCM所抑制。结论单核细胞表达PDGF增多及单核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形成;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防治 冠状动脉 川崎病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