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崩岗及其治理措施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学强 蔡强国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31,共3页
崩岗是红壤区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方式,主要由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底(包括通道)和冲积扇等基本单元组成。本研究把崩岗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介绍了崩岗内部物质能量转化的规律和反馈机制,并对其治理做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系统 正反馈 负反馈 治理措施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分异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姜超 陈志彪 +3 位作者 陈志强 陈海滨 区晓琳 任天婧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3-200,共8页
以福建省西南部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和95%的3处相邻崩岗为研究对象,对各崩岗内集水坡面、崩壁(顶部、中部及底部)、崩积体(上部和下部)和沟道出口7个典型部位0—10,10—20,20—30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 以福建省西南部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和95%的3处相邻崩岗为研究对象,对各崩岗内集水坡面、崩壁(顶部、中部及底部)、崩积体(上部和下部)和沟道出口7个典型部位0—10,10—20,20—30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了各植被盖度崩岗不同深度及部位土壤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盖度的升高,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显著增加(除全磷含量和P/K以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和N/P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全磷含量以及N/K和P/K基本维持稳定;沿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出口,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N/P和N/K基本表现为先减少再增加最后亦降低的变化趋势,全磷含量和N/P无明显差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粉粒含量、容重、含水量和pH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崩岗系统土壤物理结构较差,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其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 系统 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养分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崩岗系统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梁美霞 陈志彪 +2 位作者 陈志强 姜超 区晓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5-82,共8页
为阐明在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中崩岗植物体与土壤环境的养分循环及限制状况,笔者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中3种不同活动状况典型崩岗植物体-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崩岗... 为阐明在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中崩岗植物体与土壤环境的养分循环及限制状况,笔者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中3种不同活动状况典型崩岗植物体-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崩岗活动状况对土壤养分有着重要的影响,崩岗系统在自然恢复过程中,随着崩岗稳定性增强,有利于改良土壤肥力,但仍处于极度低下水平。崩岗区由于其生态系统的极度退化特征,土壤肥力低下,其植物体化学计量特征主要与植物种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受土壤养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体现崩岗植物对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植物体 土壤 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