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历史对象与后工业景观 |
朱育帆
|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
2020 |
38
|
|
2
|
西方文论关键词:崇高 |
陈榕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3
|
|
3
|
利维斯主义与文化批判 |
陆扬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7
|
|
4
|
中国教育文化中的最高价值 |
丁念金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0
|
|
5
|
浅析当代体育美学审美内涵的文化哲学 |
崔江
|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
2006 |
18
|
|
6
|
审美情感·自然情感·道德情感 |
张晶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8
|
|
7
|
崇高理论: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基础与思想资源 |
李伟昉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4
|
|
8
|
灾难、死亡、生命——灾难片的审美意义探析 |
熊伟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17
|
|
9
|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
张世英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10
|
崇高之后——论传媒时代的艺术生产 |
徐岱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11
|
哥特小说的恐怖美学:崇高与诡异 |
於鲸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3
|
|
12
|
作为审美形态的英雄与崇高 |
徐大威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3
|
|
13
|
从“叙事”到“在场”——论安克施密特史学理论嬗变及其意义 |
董立河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2
|
|
14
|
试论“人”的量词属性 |
王绍新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15
|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 |
张德明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16
|
“别处”和“此处”的深刻错位——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
何峰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7
|
|
17
|
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 |
洪永稳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9
|
|
18
|
在崇高和明媚之间闪光——“中国红歌会”在先进文化营造上的贡献 |
詹世友
|
《声屏世界》
|
2008 |
8
|
|
19
|
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天然优势 |
刘洪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20
|
新媒体背景下英雄形象的异化 |
陈响园
滕小娟
张路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