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对象与后工业景观 被引量:38
1
作者 朱育帆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4,共9页
场地历史的设计学角色一直是一个含糊不清的专业问题,研究试以存留状态谱系最宽的后工业景观为对象,并对以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为历史对象的后工业景观中不为重视的3种特质,即"大机器"、超级属性之"崇高",以... 场地历史的设计学角色一直是一个含糊不清的专业问题,研究试以存留状态谱系最宽的后工业景观为对象,并对以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为历史对象的后工业景观中不为重视的3种特质,即"大机器"、超级属性之"崇高",以及从技术到人文的"工业文化"展开论述,探讨它们成为特质的缘由、可续和复用的机制。通过对场地历史之于设计的普适性价值的强调,与当代复用锚点的设计关联,旨在建立一种将设计场地视为历史对象的设计学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对象 后工业景观 复用 大机器 崇高 工业文化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崇高 被引量:33
2
作者 陈榕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111,共19页
崇高这一概念由古罗马学者朗吉努斯提出时,原意是指卓越的写作风格,但因为其概念核心中的超越性因素而引发了众多思想家对其进行再阐释的兴趣。在这一概念从启蒙时代到当代的意义衍生历史中,由于伯克、康德、席勒、利奥塔、齐泽克、詹... 崇高这一概念由古罗马学者朗吉努斯提出时,原意是指卓越的写作风格,但因为其概念核心中的超越性因素而引发了众多思想家对其进行再阐释的兴趣。在这一概念从启蒙时代到当代的意义衍生历史中,由于伯克、康德、席勒、利奥塔、齐泽克、詹姆逊等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崇高的意义被大大拓宽,包容了激情与理性,无限与虚无,极致与极简等几乎对立的内涵,传达着不同思想家对崇高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主体性、理性等命题的相关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主体性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利维斯主义与文化批判 被引量:17
3
作者 陆扬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 F.R.利维斯和他的妻子 Q.D.利维斯的文化批判思想 ,阐明利维斯主义 ,特别是 F. R.利维斯固然是殚精竭虑以确立文学批评的崇高和核心地位来抵制大众文化的全面冲击 ,但是其有心力挽狂澜于既倒 ,甚而重建某种古典公共领域的... 本文主要讨论 F.R.利维斯和他的妻子 Q.D.利维斯的文化批判思想 ,阐明利维斯主义 ,特别是 F. R.利维斯固然是殚精竭虑以确立文学批评的崇高和核心地位来抵制大众文化的全面冲击 ,但是其有心力挽狂澜于既倒 ,甚而重建某种古典公共领域的企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判 主义 文学批评 崇高 古典 大众文化 思想 抵制 公共领域 重建
下载PDF
中国教育文化中的最高价值 被引量:20
4
作者 丁念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现代西方教育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自由",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中国现代教育文化中的最高价值则是"崇高"。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现代教育文化中,"崇高"追求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其中有人性、生存状况、对... 现代西方教育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自由",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中国现代教育文化中的最高价值则是"崇高"。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现代教育文化中,"崇高"追求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其中有人性、生存状况、对待人性的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在未来中国,"崇高"值得作为最高价值来传递,但其具体内涵需要更新,应该包括如下内涵:所有人都得到基本的尊重;素质高而受人尊崇和推重;贡献大而受人尊崇和推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教育文化 最高价值 崇高
下载PDF
浅析当代体育美学审美内涵的文化哲学 被引量:18
5
作者 崔江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9-50,48,共3页
把“极限”这个自然的象征符号转换成文化的符号,不但是体育的本性,也是体育美学的内涵表现。体育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竞争的感性象征形式,还是人的主体性的审美实践形式。体育美学作为一种对超越生命现象进行的文化哲学阐释主要体现为体... 把“极限”这个自然的象征符号转换成文化的符号,不但是体育的本性,也是体育美学的内涵表现。体育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竞争的感性象征形式,还是人的主体性的审美实践形式。体育美学作为一种对超越生命现象进行的文化哲学阐释主要体现为体育的悲壮美和崇高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本质 审美 悲壮 崇高
下载PDF
审美情感·自然情感·道德情感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81,共7页
本文试图通过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对当前与日常生活广泛结缘的审美活动如何具有至善品质和健康指向等问题予以理论上的解答。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情感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审美情感是... 本文试图通过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对当前与日常生活广泛结缘的审美活动如何具有至善品质和健康指向等问题予以理论上的解答。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情感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审美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的重要区别在于,审美情感是被赋予了形式的情感,它更多地疏离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意志与欲望,而这些正是自然情感的缘由。呈现在艺术品中的审美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形式化与意象化,它不仅保留了自然情感的个体性和触发性,并且通过形式化和意象化使之有了普遍传达性。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从自然情感向审美情感升华的艺术表现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情感往往与道德情感结伴而行,共同唤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契合与交融,不仅使作品给人以愉悦性的审美享受,同时更使作品具有超越的品格和久远的魅力。道德情感在艺术品中的存在,为艺术表现与欣赏提供了更多的共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情感 自然情感 道德情感 形式 崇高
下载PDF
崇高理论: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基础与思想资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伟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1-25,共5页
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有着源远流长且丰厚精深的理论基础。这其中就包括西方的崇高理论。探讨并梳理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的层面理解哥特式小说创作产生的原因,而且为我们走进哥特式小说的世界,提供了... 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有着源远流长且丰厚精深的理论基础。这其中就包括西方的崇高理论。探讨并梳理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的层面理解哥特式小说创作产生的原因,而且为我们走进哥特式小说的世界,提供了绝好的心理学与美学的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式小说创作 理论基础 崇高 思想资源
下载PDF
灾难、死亡、生命——灾难片的审美意义探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熊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26-29,共4页
好莱坞的灾难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体现了人类存在的永恒话题———灾难、死亡和生命,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灾难片满足观众的生命需要:它让观众享受视听大餐,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 好莱坞的灾难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体现了人类存在的永恒话题———灾难、死亡和生命,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灾难片满足观众的生命需要:它让观众享受视听大餐,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紧张的心理压力;它让观众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灾难、死亡和生命的话题,追问生命的意义;它让观众体会被救和救世,得到被救的欣慰,激起英雄意识,产生崇高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 死亡 生命 灾难片 崇高
下载PDF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被引量:9
9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3-58,共6页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 ,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 ,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 ,认为《离骚》不是...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 ,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 ,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 ,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 ,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 ,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 ,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 ,《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 ,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美 崇高 《论崇高 屈原 《离骚》 郎吉努斯 审美意识 忧患意识 文艺美学 崇高 希伯莱文化
原文传递
崇高之后——论传媒时代的艺术生产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0,共9页
关键词 艺术生产 传媒时代 当代中国文学 崇高 莎士比亚戏剧 大众传媒 金庸小说 消费社会
下载PDF
哥特小说的恐怖美学:崇高与诡异 被引量:13
11
作者 於鲸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8-54,共7页
伯克的崇高论与弗洛伊德诡异说直指哥特小说的重要美学特征——恐怖。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崇高在哥特小说中显现为一种"为存在而存在"的"怕",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快乐原则;而诡异在哥特小说中则显... 伯克的崇高论与弗洛伊德诡异说直指哥特小说的重要美学特征——恐怖。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崇高在哥特小说中显现为一种"为存在而存在"的"怕",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快乐原则;而诡异在哥特小说中则显现为一种对存在的"畏",它来自存在,也是存在本身,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超越快乐原则"。至于小说文本中的具体恐怖情境,又可以根据它们与崇高与诡异之间的联系,将它们区分为terror和horror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小说 恐怖美学 崇高 诡异
下载PDF
作为审美形态的英雄与崇高 被引量:13
12
作者 徐大威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英雄的审美本质是人崇高的超越精神。然而,英雄并不是一种纯粹美,审美与欲望、审美与政治、审美与道德的关系构成了言说英雄审美形态的三个维度。英雄原欲于英雄崇拜,"神人合一性","化崇高为欲望"是西方传统英雄的... 英雄的审美本质是人崇高的超越精神。然而,英雄并不是一种纯粹美,审美与欲望、审美与政治、审美与道德的关系构成了言说英雄审美形态的三个维度。英雄原欲于英雄崇拜,"神人合一性","化崇高为欲望"是西方传统英雄的识别标志;伴随着"人"的日益觉醒,英雄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话语的共同审美期待,从而具有"政治理想性";在审美与政治的作用之下,英雄具有了塑造民众理想道德人格的审美功能,而"道德实践性","化崇高为道德"则是中国传统英雄的识别标志。英雄的"神人合一性"、"政治理想性"、"道德实践性"在后现代消费时代被解构,"化崇高为滑稽",使英雄徒剩滑稽的审丑外壳,不再崇高。英雄在当代的审美重塑应恢复其崇高的超越精神这一内核,以审美距离为原则,对欲望、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进行无利害的审美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崇高 神人合一性 政治理想性 道德实践性
原文传递
从“叙事”到“在场”——论安克施密特史学理论嬗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董立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4-173,共10页
从1983年《叙事的逻辑》出版为起始,安克施密特先后提出了"叙事实体"和"历史再现"理论,对海登.怀特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酝酿,安克施密特精心构建了一... 从1983年《叙事的逻辑》出版为起始,安克施密特先后提出了"叙事实体"和"历史再现"理论,对海登.怀特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酝酿,安克施密特精心构建了一套旨在超越叙述主义的"历史经验"理论。随后,在与古姆布莱希特和鲁尼亚等人的对话中,他又在其先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在场"概念的看法。我们不妨谨慎地预期,"经验"和"在场"概念如果不能独立构筑一个新的史学理论范式,起码也会成为新范式或新话语中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再现 历史经验 崇高 在场
下载PDF
试论“人”的量词属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绍新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3,共5页
1990年我在《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一文里曾说,“无论古今,‘人’的量词性始终不强”。最近读到范崇高先生《名量词“人”示例》,他举出《旧唐书》与《法苑珠林》所载5条材料,均含“数词+人+名词”结构,证明在一定时期内... 1990年我在《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一文里曾说,“无论古今,‘人’的量词性始终不强”。最近读到范崇高先生《名量词“人”示例》,他举出《旧唐书》与《法苑珠林》所载5条材料,均含“数词+人+名词”结构,证明在一定时期内“人”的量词性是很强的。他的材料很有价值。近年来笔者检索资料,思考量词的外延及内涵问题,曾在《隋唐五代的一组称人名量词》中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在此拟专就“人”的量词属性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就正于范先生以及关心这个问题的同行诸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量词 词性 数词 名词 人名 古今 《旧唐书》 诗文小说 隋唐五代 崇高
原文传递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德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9,共8页
18世纪的英国处在贵族精英与中产阶级同时并存、海外冒险与殖民开拓齐头并进、大陆旅行与国内旅游互相促进的年代。在旅行文学的影响下,启蒙时代英国人的"情感结构"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注重平衡对称的古典美学理念转而... 18世纪的英国处在贵族精英与中产阶级同时并存、海外冒险与殖民开拓齐头并进、大陆旅行与国内旅游互相促进的年代。在旅行文学的影响下,启蒙时代英国人的"情感结构"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注重平衡对称的古典美学理念转而强调崇高和宏伟的情感体验,从理性至上的态度转而注重感伤主义和情感主义。持续不断的旅行刺激了文化感受力的复苏,激发了旅行主体的移情能力,使其获得了替代性经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通过时空的转换,旅行主体持续不断地躲避着固定的身份和定义,持续不断地发现自我和确认自我。"情感结构"中出现的这种主体性倾向,在此后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旅行文学 情感结构 崇高 感伤主义 移情
下载PDF
“别处”和“此处”的深刻错位——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作者从探寻人类的生存方式出发,将笔下主人公雅罗米尔先后置于性爱生活与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考察他怎样从“此处”走向“别处”,怎样将青春的激情释放。然而,在母亲的情感幸缠和精神监护下,他始终没有真正地长大成人。在“恐怖”与“... 作者从探寻人类的生存方式出发,将笔下主人公雅罗米尔先后置于性爱生活与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考察他怎样从“此处”走向“别处”,怎样将青春的激情释放。然而,在母亲的情感幸缠和精神监护下,他始终没有真正地长大成人。在“恐怖”与“抒情”并存的时代,他追求崇高,却走向了残酷和荒谬。“此处”与“别处”、现实与理想之间历来存在着深刻的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在别处》 米兰·昆德拉 探寻 荒谬 主人公 抒情 残酷 存在 崇高 现实
原文传递
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 被引量:9
17
作者 洪永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科学理性占统治地位的今天 ,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难以自由的 ,但人生来是渴望自由的。康德在他的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中深刻地阐述了审美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并为审美的自由通向伦理道德的自由铺平了道路。本文试图分析康德是怎样通... 在科学理性占统治地位的今天 ,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难以自由的 ,但人生来是渴望自由的。康德在他的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中深刻地阐述了审美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并为审美的自由通向伦理道德的自由铺平了道路。本文试图分析康德是怎样通过审美、经过崇高、走向道德的自由 ,从而实现人类从自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判断力批判》 审美 自由 崇高
下载PDF
在崇高和明媚之间闪光——“中国红歌会”在先进文化营造上的贡献 被引量:8
18
作者 詹世友 《声屏世界》 2008年第2期7-8,共2页
由江西卫视主持发起的两届“红歌会”比赛,以规范的歌唱比赛赛制在业余歌手中进行选拔,借助江西卫视的广泛传播力,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学红歌、唱红歌、宣传红歌的热潮。其反响之强烈、受众之广、影响之大,不亚于“超级女声... 由江西卫视主持发起的两届“红歌会”比赛,以规范的歌唱比赛赛制在业余歌手中进行选拔,借助江西卫视的广泛传播力,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学红歌、唱红歌、宣传红歌的热潮。其反响之强烈、受众之广、影响之大,不亚于“超级女声”和“超级男声”。在红色时代似乎远去,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红歌会”能获得这样的成功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文化 歌会 中国 崇高 江西卫视 比赛赛制 业余歌手 超级女声
下载PDF
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天然优势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洪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0-164,183,共6页
图像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公认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对崇高的追求。这是图像形成“霸权”的根本;直观的图像不仅给人以形象思维,还给人以抽象思维。这是图像受到欢迎的关键。也就是说,图像的深厚内核与人的追求一致... 图像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公认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对崇高的追求。这是图像形成“霸权”的根本;直观的图像不仅给人以形象思维,还给人以抽象思维。这是图像受到欢迎的关键。也就是说,图像的深厚内核与人的追求一致,而它的途径又非常简单,符合人的天性。因而在高科技的辅助下,大有独步天下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崇高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英雄形象的异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响园 滕小娟 张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8,共6页
英雄形象的演变与传播媒介的变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交互技术之上的新媒体因其所具备的即时性、共享性与个人性,消解了附着在英雄形象上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在新媒体背景下,英雄形象完全区别于口语时代的... 英雄形象的演变与传播媒介的变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交互技术之上的新媒体因其所具备的即时性、共享性与个人性,消解了附着在英雄形象上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在新媒体背景下,英雄形象完全区别于口语时代的神秘莫测与印刷时代的高高在上,呈现出与世俗融合,迎合消费的特征。与此同时,英雄形象还经历了从神性崇拜到人性展现的过程,及在娱乐化的需求下逐渐倾向"伪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英雄形象 异化 崇高 伪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