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俗”论之两宋流变及其深层原因 被引量:5
1
作者 尚永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7-145,共9页
苏轼提出的"白俗"论尽管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就此一评语一旦脱离其原始语境而在接受史上发生影响论,则白居易便成了其批评的直接承担者,而"俗"也成了白诗特点的明确标志。从魏泰的"局于浅切"、"言尽意... 苏轼提出的"白俗"论尽管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就此一评语一旦脱离其原始语境而在接受史上发生影响论,则白居易便成了其批评的直接承担者,而"俗"也成了白诗特点的明确标志。从魏泰的"局于浅切"、"言尽意尽,更无余味",到张戒的"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再到严羽的"学诗先除五俗",可以看出"白俗"论在两宋流变并不断深入的大致情形。当然,宋人对白诗有批评,也有褒扬,但无论褒者贬者,一涉及到"俗",意见便一致起来,避之惟恐不及。究其原因,固然与中唐以来对白诗各种批评的影响相关,但从接受学角度看,接受者之所以接受此一观点而不是其他观点,实在与接受者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去俗崇雅的美学追求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史 两宋 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