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的公民精神培育 被引量:13
1
作者 关晓丽 刘威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2,共6页
公私观念构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深层基础,而公私差异生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特殊主义特性。在"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的社会生活中,"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公无私"的品格、"崇公抑私"... 公私观念构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深层基础,而公私差异生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特殊主义特性。在"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的社会生活中,"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公无私"的品格、"崇公抑私"的手段所衍生的"公"的观念却始终是一种基于私人关系的圈层意识,无法超越"一己之私"的范畴,故而思想界多有诟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并积淀扎根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公私观念,对于国人之公共参与行为、公民精神培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国人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或动机的约束上。将公私看作是绝对冲突、势不两立的双方,并且将与个体自我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归入"私"的范畴而视作必须灭绝铲除之列,如此逆人天性而行,则实际结果只能是公私关系的扭曲和逆转,只能是正常、正当的"公"与正常、正当的"私"的两败俱伤。追求程序公平,必然要肯定"合理之私";强调结果公平,必然要奉行"尚公之道"。所以,培育公民精神,推进社会公平,需要大力提倡"尚公重私"的公私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精神
原文传递
先秦儒法公私观简论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长坤 刘宝才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0,共6页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为道德修养提出了目标,而后者主要在法治思想领域,为法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没有把公与私绝对化,表现了可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而法家的公私观则将公与私绝对对立,最后走向绝对君主专制主义。儒法公私观是以各自的人性论作为理论依据的。儒法崇公抑私的公私观的历史影响具有两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儒家 法家 人性论 道德修养 民本主义思想 法治思想
下载PDF
对中国传统公私关系文化的反思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中建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61-165,共5页
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 ,对待“公”与“私”关系的主导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 ,其目的是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但这一“大公”的理想境界却又不得不依赖君主专制这一“大私”的方式来实现 ,由此造成传统社会中政治、经济等... 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 ,对待“公”与“私”关系的主导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 ,其目的是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但这一“大公”的理想境界却又不得不依赖君主专制这一“大私”的方式来实现 ,由此造成传统社会中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公私两无”(即理论和现实脱节 )的尴尬局面。“私”之不存 ,“公”则不立 ,这是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明确的论述。“崇公抑私”思维方式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无
下载PDF
“大公无私”与“公私两无”--对中国传统“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反思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中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6-151,共6页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但这种政治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却造成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多个领域"公私两无"的尴尬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固有缺陷表明:"公"与"私"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公"的维护应当建立在对"私"的认可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不然,"私"之不存,"公"亦难立,"公私两无"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无
下载PDF
儒家公私观述论 被引量:4
5
作者 杜振吉 郭鲁兵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43,共7页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公私观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尽管不同的儒家学者对于公私关系的理解往往各有不同,甚至相去甚远,但是在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上,都是提倡和主张大公无私、崇公抑私的。儒家公私观所体现的社会道德理想、价值取向、道德追...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公私观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尽管不同的儒家学者对于公私关系的理解往往各有不同,甚至相去甚远,但是在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上,都是提倡和主张大公无私、崇公抑私的。儒家公私观所体现的社会道德理想、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构成了中华民族伦理思维、道德生活以及行为选择的基本方式和主导方向。对儒家的公私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时代要求以及人们现实生活状况的新的公私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原文传递
崇公抑私、公私兼顾和以私显公:中国传统崇公道德的三个维度
6
作者 周丰堇 李琪琪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80-87,共8页
中国传统崇公道德有崇公抑私、公私兼顾和以私显公三个维度。崇公抑私是以公为本,以群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公私兼顾是承认私人自然合理的欲利,强调公私兼顾的价值观。以私显公是强调以私显公,通过个体之间私私相与、相爱相利的关系来... 中国传统崇公道德有崇公抑私、公私兼顾和以私显公三个维度。崇公抑私是以公为本,以群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公私兼顾是承认私人自然合理的欲利,强调公私兼顾的价值观。以私显公是强调以私显公,通过个体之间私私相与、相爱相利的关系来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崇公道德的这三个维度,崇公主旨自始至终是一致的,只是存在从抑私到重私的转变。中国传统崇公道德对构建现代社会的和谐共处道德观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顾
下载PDF
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儒家公私观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正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23-28,共6页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现代转化
下载PDF
传统公私观念对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志霞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传统公私观念以"崇公抑私"为主要内容,它长期影响历代中国人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品格,以及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建设。传统尊公尚公观念有利于调和市场经济中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而... 传统公私观念以"崇公抑私"为主要内容,它长期影响历代中国人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品格,以及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建设。传统尊公尚公观念有利于调和市场经济中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而抑私灭私观念则会阻碍公民主体意识的发扬,难以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并压抑人们政治参与愿望。对此,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公民社会,为人民提供政治实践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观念 民文化 文化建设 民社会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崇公抑私”及其后果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永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47-149,共3页
中国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崇公抑私”,其主要表现在“重义轻利、重理轻欲、崇君轻民、重国家轻个人”。贬低个人利益的“崇公抑私”在中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这就是助长了专制主义流行、使人各自为私、虚伪流行等等。
关键词 传统价值观 专制主义
下载PDF
论儒家公私观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苑秀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30-35,共6页
儒家公私观在孔孟荀时代已经成型,它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一是浓厚的道义性,二是持久的崇公抑私,三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性。尽管在不同的时代"公""私"内容不尽相同,但这三个特点始终没有改变。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公私... 儒家公私观在孔孟荀时代已经成型,它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一是浓厚的道义性,二是持久的崇公抑私,三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性。尽管在不同的时代"公""私"内容不尽相同,但这三个特点始终没有改变。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公私观的基本格局和走向,对中国文化、经济及社会发展也都有很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义性 对立性
下载PDF
“崇公抑私”与“缺乏公德”——中国人行为文化的一个悖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廉如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2-98,共7页
晚清以来关于中国人缺乏公德的批评不绝于缕,然而中国传统伦理却一直提倡"崇公抑私",这就构成一个难解的悖论。目前对这一悖论最主要的解释是"公私两无"论,但这一解释是以西方公私观念为正确标准来评价中国公私观念... 晚清以来关于中国人缺乏公德的批评不绝于缕,然而中国传统伦理却一直提倡"崇公抑私",这就构成一个难解的悖论。目前对这一悖论最主要的解释是"公私两无"论,但这一解释是以西方公私观念为正确标准来评价中国公私观念,没有注意到中西方公私观念的论域根本不同。梁漱溟关于"伦理本位"的思想能够对中国人何以缺乏公德、何以出现行为和伦理的悖反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行为文化 缺乏 悖论
下载PDF
从“崇公抑私”到“崇公重私”思想说起
12
作者 马春艳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2期73-75,共3页
公与私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倡导的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要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这样一种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现代社... 公与私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倡导的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要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这样一种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体现,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念已经彻底转变为了"崇公重私",这无疑是更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要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私”的失位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缺失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天祥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3期63-69,共7页
由于传统公私之辩的"崇公抑私"的价值取向,对"私"的全盘否定,由此造成传统公私观的内在缺陷和逻辑悖论。"私"的失位导致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缺失。重构社会主义的新的公私观念对于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构建... 由于传统公私之辩的"崇公抑私"的价值取向,对"私"的全盘否定,由此造成传统公私观的内在缺陷和逻辑悖论。"私"的失位导致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缺失。重构社会主义的新的公私观念对于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动力 缺失
下载PDF
“崇公抑私”: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志平 杜沛根 沈实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9,共9页
从"为公"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涵,认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气质,崇尚和发展"为公"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有裨益;其次,剖析了当前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为私&qu... 从"为公"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涵,认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气质,崇尚和发展"为公"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有裨益;其次,剖析了当前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为私"文化的种种表现,认为它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再次,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要推进以"崇公抑私"为价值理念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个重要举措,即发挥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党纪国法的规范约束作用和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政治生态
下载PDF
公私分野与道路自信 被引量:1
15
作者 包路芳 徐平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08,共4页
本文从文化比较的视角,解读东西方在公私分野上的不同取向,从而构建起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就具有崇公抑私的伦理道德传统,体现出社会建构上的群体本位特征。面对近代以来亡国灭种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的天下为公... 本文从文化比较的视角,解读东西方在公私分野上的不同取向,从而构建起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就具有崇公抑私的伦理道德传统,体现出社会建构上的群体本位特征。面对近代以来亡国灭种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的天下为公相结合,蕴育出公而忘私的共产党集体担当精神,促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新挑战,进一步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文化内涵依然是立党为公的根本理念,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野 而忘
原文传递
儒家论公
16
作者 于建东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58,共5页
崇公抑私作为儒家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确立了其对公的尊崇的价值取向,使得公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传统儒家对公的尊崇主要通过确立公的神圣性、政治性与道德性而展开。现代新儒家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倡导返本开新应对文化危机,... 崇公抑私作为儒家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确立了其对公的尊崇的价值取向,使得公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传统儒家对公的尊崇主要通过确立公的神圣性、政治性与道德性而展开。现代新儒家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倡导返本开新应对文化危机,但是由于对儒学道德理性主义的固守使其不可避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现代新儒家
下载PDF
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的公民精神培育
17
作者 关晓丽 刘威 《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2009年第7期65-70,共6页
公私观念构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深层基础,而公私差异生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特殊主义特性。在“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的社会生活中,“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公无私”的品格、“崇公抑私”的手段所衍生的“公”的观念却始终是一... 公私观念构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深层基础,而公私差异生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特殊主义特性。在“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的社会生活中,“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公无私”的品格、“崇公抑私”的手段所衍生的“公”的观念却始终是一种基于私人关系的圈层意识,无法超越“一己之私”的范畴,故而思想界多有诟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并积淀扎根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公私观念,对于国人之公共参与行为、公民精神培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国人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或动机的约束上。将公私看作是绝对冲突、势不两立的双方,并且将与个体自我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归入“私”的范畴而视作必须灭绝铲除之列,如此逆人天性而行,则实际结果只能是公私关系的扭曲和逆转,只能是正常、正当的“公”与正常、正当的“私”的两败俱伤。追求程序公平,必然要肯定“合理之私”;强调结果公平,必然要奉行“尚公之道”。所以,培育公民精神,推进社会公平,需要大力提倡“尚公重私”的公私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精神
原文传递
“崇公抑私”致“公私两无”
18
作者 刘中建 《当代社科视野》 2008年第10期58-59,共2页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但这种政治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却造成伦理道...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但这种政治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却造成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多个领域“公私两无”的尴尬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 思维方式 中国历史 伦理道德
下载PDF
如何认识“公”与“私”
19
作者 李海春 《少儿国学》 2018年第17期8-11,共4页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公'与'私'的问题,它们是中国文化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几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碰到的许多事项,都会面临公与私之间的选择。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公'和'私&#...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公'与'私'的问题,它们是中国文化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几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碰到的许多事项,都会面临公与私之间的选择。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公'和'私'的概念涉及对人的本性怎么看,涉及对义与利关系的理解,也涉及治国者'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态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家
原文传递
要文论点摘编
20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4-54,共1页
《论语》的公私观念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萧平,等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春秋时期,公私观念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公门”与“私室”的斗争,这是当时政治制度下的必然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论语》主要从这一事实层面探讨公... 《论语》的公私观念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萧平,等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春秋时期,公私观念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公门”与“私室”的斗争,这是当时政治制度下的必然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论语》主要从这一事实层面探讨公私之分。在《论语》中,孔子对“政”与“事”作了一次区分,这次区分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公私观念的辨别,孔子反对大夫之私家对国君及天子之公的侵犯,在将“礼”提升为道德的标准后,崇公抑私的表述背后蕴含了对道德的评价。孔子看到了君子及统治者私德的重要性,使德治成为儒家的一种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论语》 春秋时期 论点摘编 德治思想 孔子 湖南师范大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