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 被引量:92
1
作者 包维楷 陈庆恒 刘照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77-282,共6页
阐述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草地、农用地和整个山地生态系统环境退化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岷江上游退化由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即加强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全民环境... 阐述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草地、农用地和整个山地生态系统环境退化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岷江上游退化由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即加强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分区分类治理;不同区域不同退化亚系统采取不同的技方法。同时,就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也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对策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分析 被引量:99
2
作者 张文辉 卢涛 +2 位作者 马克明 周建云 刘世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52-559,共8页
为了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结构格局的影响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的大量群落学调查 ,采用了群落中 9个土壤特征指标 ,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 (DCCA)排序方法 ,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中不同层次的物种数量结构的... 为了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结构格局的影响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的大量群落学调查 ,采用了群落中 9个土壤特征指标 ,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 (DCCA)排序方法 ,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中不同层次的物种数量结构的空间格局 ;定量分离了土壤、空间及其交互作用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群落格局总体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水分为主导的多种环境因子耦合梯度决定着植物群落结构格局。环境因子对群落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层次有差异 ,在灌木层中 ,单纯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的解释占 2 8.0 2 % ,环境 -空间耦合因子占 8.90 % ,空间因子独立占 10 .69% ,其他因子占 52 .3 9% ;而在草本层中 ,单纯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的解释占 2 0 .64% ,而环境 -空间耦合因子仅占 0 .83 % ,空间因子独立占 5.10 % ,其他因子占 73 .43 % ,草本的可解释性远远低于灌木。但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 ,在诸多因子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植物群落 土壤环境因子 物种数量 结构格局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 被引量:86
3
作者 包维楷 王春明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57-62,共6页
在分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内在特性、干扰体驱动力及其相互作用与退化的关系等的基础上 ,阐述了该系统退化的机制。其内在特性决定了山地系统对干扰的抗性差 ,退化后恢复的弹性小 ;强烈的人为干扰体是系统退化的重要驱... 在分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内在特性、干扰体驱动力及其相互作用与退化的关系等的基础上 ,阐述了该系统退化的机制。其内在特性决定了山地系统对干扰的抗性差 ,退化后恢复的弹性小 ;强烈的人为干扰体是系统退化的重要驱动力。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是系统内在特性和外在干扰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山地 生态系统 退化机制
下载PDF
2006—2016年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96
4
作者 祝聪 彭文甫 +3 位作者 张丽芳 罗瑶 董永波 王梅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83-1594,共12页
基于MODIS NDVI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2006—2016年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格局及稳定性,并分段讨论2008年"5.12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植被的破坏程... 基于MODIS NDVI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2006—2016年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格局及稳定性,并分段讨论2008年"5.12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植被的破坏程度以及震后植被恢复情况,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影响因子及影响力进行探测,分析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6—2016年岷江上游植被覆盖整体状况良好,植被覆盖总体情况较为稳定,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79,植被覆盖度大于0.8的区域占整个岷江上游地区面积的69%。(2)2008年"5.12汶川地震"给整个岷江上游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植被覆盖度退化区域面积为14013.41 km^2,占整个岷江上游面积的57%,2008—2016年岷江上游植被恢复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面积为17390.69 km^2,占整个岷江上游面积的71%,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已经超过震前水平。(3)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主要受海拔、气温、土壤类型、降水4个因子的影响,其解释力均在40%以上;地貌类型、植被类型的解释力在20%—40%之间;坡度、坡向的解释力均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65
5
作者 叶延琼 陈国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年遥感资料,在土地利用分类基础上编制景观类型图;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选取景观斑块数、变异系数、分维数、分离度、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形状、景观异质性以及...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年遥感资料,在土地利用分类基础上编制景观类型图;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选取景观斑块数、变异系数、分维数、分离度、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形状、景观异质性以及景观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岷江上游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草地与林地构成了研究区景观的主体,二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12%,草地因其面积最大而成为整个景观的基质;②研究区幅员辽阔,以藏、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民喜好聚居等特点,使得耕地、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出现小聚居、大散居格局,其分离度与破碎度均较大;③因研究区海拔高差大,整个景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从山谷到山顶依次按照城乡居住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的顺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景观格局 GIS
下载PDF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 被引量:60
6
作者 樊宏 张建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结构受山地系统特征影响 ,以林地为主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垂直带性。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政策的激发 ,导致耕地面积扩大 ,流域森林面积下降 ,可采资源消耗贻尽。森林面积减少、...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结构受山地系统特征影响 ,以林地为主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垂直带性。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政策的激发 ,导致耕地面积扩大 ,流域森林面积下降 ,可采资源消耗贻尽。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长是引起干旱河谷干旱面积范围扩大的重要因素。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优化应以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 ,突出大流域生态屏障功能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以保证生态重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工作的长期稳定性 ;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的科技含量 ;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 ,先易后难 ,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与半干旱河谷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半干旱河谷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林地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下载PDF
基于地形和主风向效应模拟山区降水空间分布 被引量:64
7
作者 孙鹏森 刘世荣 李崇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10-1915,i003,共7页
在 ANUSPL IN和 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 ,采用岷江流域内及周边地区共计 5 1个雨量站的 1988~ 2 0 0 2年各月连续观测数据 ,模拟产生岷江上游面积达 2 2 919km2的流域范围内月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栅格。为了体现当地季风方向和坡向... 在 ANUSPL IN和 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 ,采用岷江流域内及周边地区共计 5 1个雨量站的 1988~ 2 0 0 2年各月连续观测数据 ,模拟产生岷江上游面积达 2 2 919km2的流域范围内月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栅格。为了体现当地季风方向和坡向之间的耦合效应 ,建立主风向效应指数 (PWEI) ,并从 DEM中提取海拔高度形成两个协变量 ,以雨量站的大地坐标位置作为独立变量。降水的模拟采用样条平滑技术 ,利用降水量值和 4个变量的统计关系拟合产生样条表面 ,并进而结合 DEM和 PWEI栅格产生空间分辨率达 5 0 0 m的降水量栅格。依据归一化交叉检验值 (GCV)确定平滑参数 ,并通过多次诊断运行实现平滑降噪 ,提高预测精度。统计结果表明 ,月平均降水量的预测误差变动在 15 %~ 4 2 %之间 ,是现有雨量站分布条件所能实现的较好的结果。雨季 (5~ 9月份 )的预测误差远小于旱季 ,表明东南季风对迎风坡面有明显的致雨效应 ,并因 PWEI的运用提高了模拟精度 ;旱季 PWEI效果不明显 ,降水分配主要依赖地形。和单纯利用海拔高度一个变量相比 ,增加 PWEI可使全年平均预测误差降低 3.0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降水量 主风向效应指数 插值 归一化交叉检验
下载PDF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 被引量:63
8
作者 冯汉骥 童恩正 《考古学报》 1973年第2期41-60,160-166,共27页
石棺葬是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三县境内分布甚为密集的一种古墓葬。研究这种墓葬的族属、时代,并复原当时社会经济面貌,对于解决羌族古代史的若干问题以及古代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有着一... 石棺葬是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三县境内分布甚为密集的一种古墓葬。研究这种墓葬的族属、时代,并复原当时社会经济面貌,对于解决羌族古代史的若干问题以及古代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此类古墓葬的分布范围,西不出理县蒲溪沟(今薛城以西约20余里),南不过汶川县的绵虒(旧汶川县治),北达茂县附近,而主要地局限在岷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棺葬 石棺墓 岷江上游 杯形器 古墓葬 图版 羌族 二次葬 双耳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 被引量:65
9
作者 伏耀龙 张兴昌 王金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5,共6页
具有分形特征是土壤的客观属性之一,为了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因素。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布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0~20cm)161个样品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 具有分形特征是土壤的客观属性之一,为了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因素。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布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0~20cm)161个样品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表征土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粒径分布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在2.5011~2.7825之间,粉壤土>壤土>砂壤土,耕地大于灌林地。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0.002mm)和粉粒(0.002~0.05mm)的体积百分含量以及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0.05mm)的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质地 分形 粒径分布 体积分形维数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垂直分异研究 被引量:64
10
作者 王青 石敏球 +1 位作者 郭亚琳 张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59-1567,共9页
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空间信息,定量研究山区聚落生态位影响尺度、人口密度及民族类型带谱垂直分异特征,并建立民族聚落生态位类型图谱。研究表明:聚落生态位... 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空间信息,定量研究山区聚落生态位影响尺度、人口密度及民族类型带谱垂直分异特征,并建立民族聚落生态位类型图谱。研究表明: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其数值介于300~600m;相反,聚落生态位人口密度却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其数值介于200~630人/km^2;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和人口密度的垂直分异特征,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果,与民族类型及其生计方式密切相关。在流域尺度上,岷江上游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民族廊道,聚落生态位民族类型空间格局具有典型的带谱特征:藏族和回族聚落生态位均处于河流干支流的上部,羌族聚落生态位对应于干旱河谷和V型河谷上部的低半山缓坡地带,汉族聚落生态位位于岷江上游人口处的河谷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山区聚落 地学图谱 垂直分异 岷江上游
原文传递
基于InVEST模型的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评估 被引量:55
11
作者 刘菊 傅斌 +2 位作者 张成虎 胡治鹏 王玉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7-585,共9页
岷江上游是中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水源生命线,该文使用InVEST模型与影子工程法,对其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可为当地水源地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岷... 岷江上游是中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水源生命线,该文使用InVEST模型与影子工程法,对其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可为当地水源地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小流域水源涵养量多年平均值为219.36 mm,总量为49.19亿m^3,价值为40.83亿元,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汶川中南部,低值区多集中在松潘县与茂县境内。受评估方法的限制,不同学者对该流域的相关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差,但是岷江上游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价值。空间化评估结果可直观的反映水源涵养量与价值的空间差异,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补偿效益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InVEST模型 岷江上游 空间差异 生态补偿
原文传递
GIS支持下岷江上游土壤侵蚀动态研究 被引量:47
12
作者 何兴元 胡志斌 +1 位作者 李月辉 胡远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71-2278,共8页
利用TM数据,采用3S技术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研究岷江上游地区3个典型时期的土壤侵蚀动态,并对影响侵蚀的主要因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3个时期侵蚀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1.84%和1.70%;年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832... 利用TM数据,采用3S技术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研究岷江上游地区3个典型时期的土壤侵蚀动态,并对影响侵蚀的主要因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3个时期侵蚀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1.84%和1.70%;年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832.64、1048.74和1362.11t.km-2,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伴有少量的中度侵蚀.侵蚀面积比较小,侵蚀程度比较轻.侵蚀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侵蚀大多发生在>25°的区域,1986年占总侵蚀量的93.65%,1995年为93.81%,2000年为92.71%;在海拔上,中山、亚高山、高山以及干旱河谷是侵蚀发生的主要地带,1986年占总侵蚀量的98.21%,1995年为97.63%,2000年为99.27%;不同类型的植被直接影响到侵蚀的发生,灌木林地以及新退耕的疏林地是3个时期侵蚀的主要发生地,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也产生了微度侵蚀;侵蚀的发生和土壤类型密切相关,燥褐土、石灰性褐土最易发生侵蚀,是控制侵蚀的重点区域;人口的增长、户数的增加是侵蚀发生的驱动因子,人口与户数增长导致资源需求压力的增大,侵蚀呈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土壤侵蚀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通用土壤侵蚀方程
下载PDF
岷江上游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对水分出流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48
13
作者 石辉 陈凤琴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7-512,共6页
大孔隙是森林土壤中常见的现象 ,对土壤壤中流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大孔隙研究方法的不成熟 ,各种方法得到的大孔隙半径范围并不一致。一般认为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土壤孔隙为大孔隙 ,利用水分穿透曲线和 Poiseuille方... 大孔隙是森林土壤中常见的现象 ,对土壤壤中流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大孔隙研究方法的不成熟 ,各种方法得到的大孔隙半径范围并不一致。一般认为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土壤孔隙为大孔隙 ,利用水分穿透曲线和 Poiseuille方程研究了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的大孔隙状况 ,这种方法一方面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衔接 ,另一方面所得到的大孔隙与土壤水分运动有关 ,反映了土壤大孔隙的研究目的 ,因而是一种相对合理的研究方法。岷江上游几种主要植被下土壤大孔隙半径主要集中于 0 .3~ 2 .4 mm之间 ,平均在 0 .4 8~ 1.17mm之间 ,均值为 0 .84 mm,均方差为 0 .2 2 6 ;且随着剖面的发育表现出上部土层多 ,下部土层少的特点。同时 ,半径在 2 .4~ 1.4 m m之间的特大孔隙较少 ,<1.0 m m的小孔隙较多。大孔隙的平均半径对于水分出流速率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半径 >1.4 mm的孔隙数量影响最大 ,虽然其数量仅占大孔隙数量的 5 %以下 ,但决定了稳定出流速率 70 %的变异。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的最高比例为 2 1.2 2 % ,最低为 2 .6 % ;在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的比例小于 2 0 %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森林土壤 大孔隙特征 水分出流速率 水分穿透曲线 Poiseuille方程
下载PDF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主要类型 被引量:43
14
作者 刘文彬 《山地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27-31,共5页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不连续分布于岷江河面以上300-100m处。从群落学角度对这种灌丛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内植物生活型谱主次为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地上芽植物。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分为2个...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不连续分布于岷江河面以上300-100m处。从群落学角度对这种灌丛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内植物生活型谱主次为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地上芽植物。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分为2个群系组,7个群系和10个群丛,并对主要群系的分布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半干旱河谷 灌丛 类型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特征 被引量:46
15
作者 胡志斌 何兴元 +2 位作者 李月辉 朱教君 李小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9-543,共5页
利用1∶2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ArcGIS支持下,基于地理学自相关理论,采用居民点、道路和地形因子等权重指标,实现岷江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的空间表达,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岷江流域各个县域人类活动强度大小和分布均有差... 利用1∶2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ArcGIS支持下,基于地理学自相关理论,采用居民点、道路和地形因子等权重指标,实现岷江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的空间表达,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岷江流域各个县域人类活动强度大小和分布均有差异,其中黑水县人类活动最为剧烈,且分布最为均匀;理县和茂县人类活动强度和分布均匀程度基本接近全流域的平均水平;靠近成都平原的汶川县,因卧龙保护区位于该区境内,使该县的人类强度降低,同时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亦不均匀;松潘县地处北部,人类活动强度最低。本研究采用坡度、道路和居民点3个因子来定量化人类活动强度,反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景观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干扰 地理信息系统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岷江冷杉种群的生存分析 被引量:41
16
作者 程伟 吴宁 罗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9-353,共5页
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岷江上游地区,岷江冷杉林一般在2 80 0~380 0m之间呈带状分布并且在阴坡形成林线。为了对岷江上游林线地段的岷江冷杉种群进行生存分析,在岷江上游林线附... 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岷江上游地区,岷江冷杉林一般在2 80 0~380 0m之间呈带状分布并且在阴坡形成林线。为了对岷江上游林线地段的岷江冷杉种群进行生存分析,在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弓杠岭(33°0 2′39″N,10 3°4 3′11″E)设置了10个样地,使用侧生轮枝计数或WinDENDRO系统对个体年龄进行确定。调查数据经匀滑技术处理,编制了岷江冷杉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岷江冷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_Ⅲ型。2)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高于后期,说明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死亡率高,种群后期比较稳定。3)林线地段岷江冷杉林整个生长期中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期,一个出现在幼苗向幼树过渡时期(0~4 0年),另一个出现在中龄时期(180年)。岷江上游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可能和林线地段的温度较低、积雪厚度、风向、水分等环境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林线 岷江冷杉 种群 生存率 特定时间生命表 存活曲线
下载PDF
岷江上游典型时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初步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胡志斌 何兴元 +6 位作者 江晓波 赵永华 胡远满 常禹 李月辉 韩文权 刘淼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97-1803,共7页
岷江上游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大尺度、复合型生态过渡带 ,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脆弱区 ,研究其景观格局的变化 ,对于构筑我国的生态格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利用岷江上游地区 1986、1995、2 0 0 0年 3个时期的TM影像 ,分析了 3... 岷江上游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大尺度、复合型生态过渡带 ,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脆弱区 ,研究其景观格局的变化 ,对于构筑我国的生态格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利用岷江上游地区 1986、1995、2 0 0 0年 3个时期的TM影像 ,分析了 3个时期的景观特征以及变化 .结果表明 ,岷江上游整体景观水平以草地景观为基质、森林景观以及其他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 .森林景观面积经历了从 1986~1995年的上升 ,而后到 2 0 0 0年的下降过程 ;草地景观高盖度草面积不断减少 ;同时 ,森林景观和草地景观斑块总数一直增加 ,破碎化趋势明显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而导致的人为干扰 ,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的改变、森林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草地资源的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景观格局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优势种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18
作者 刘庆 包维楷 +1 位作者 乔永康 钱能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6-42,共7页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ni关联指数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对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柯谷灌丛的10个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的...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ni关联指数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对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柯谷灌丛的10个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优势种间关系较复杂.多物种间里显著的复合正相关关系,45个种对中的7个种对具有显著的正关联,其关联程度较高(Ochiai指数为0.645~0.858),这些关联的种对分别对环境的要求相同;5个种对存在显著的正协变,它们都是非显著关联的种对,表明在某一具体的植被类型中,种间关联与协变并无明显的内在联系.小角柱花(Ceratostigmaminus)与其它优势种间的关联性最广泛,而刺族花(Convolvulustragacanthoides)则无显著的关联和协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半干旱河谷灌丛 优势种 种间关联
下载PDF
岷江上游森林的采伐对河流流量和泥沙悬移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马雪华 《资源科学》 1980年第3期78-87,共10页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森林资源破坏后果严重一事,引起了人们较大关注,纷纷撰文议论此事。不少文章提到川西岷江上游森林的保护和合理经营问题。岷江上游的森林对保护长江上游的丰富的水力资源,提供四川盆地充足的工农业用水有着极其重...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森林资源破坏后果严重一事,引起了人们较大关注,纷纷撰文议论此事。不少文章提到川西岷江上游森林的保护和合理经营问题。岷江上游的森林对保护长江上游的丰富的水力资源,提供四川盆地充足的工农业用水有着极其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由于该林区不合理采伐利用及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已逐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流量 杂谷脑河 泥沙悬移质 年径流量 黑水河 七十年代 五十年代 岷江上游 年采伐量 河流含沙量
下载PDF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及生态水文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李崇巍 刘世荣 +1 位作者 孙鹏森 葛剑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1-698,共8页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6个不同集水区1992、1993、1995年植被生长季降雨、径流及同期NOAA/AVHRR的N DVI数据,构建了植被保水指数作为表征植被生态水文功能分析的指标。并用此对岷江上游6个不同集水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6个不同集水区1992、1993、1995年植被生长季降雨、径流及同期NOAA/AVHRR的N DVI数据,构建了植被保水指数作为表征植被生态水文功能分析的指标。并用此对岷江上游6个不同集水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集水区植被组成及景观结构有显著差异;不同集水区植被保蓄降雨能力即保水指数有明显差异;不同集水区景观结构指数与保水指数之间具有很高相关性,其中边界密度、多样性指数与保水指数呈负相关,聚集度指数与保水指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景观格局 保水指数 降雨 径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