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腭鞘管、翼管与岩骨段颈内动脉的内镜手术应用解剖与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金成 卢永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00-104,共5页
近年来,国外内镜下围绕着翼腭窝及颈内动脉区病变的内镜手术逐渐开展,对翼腭窝及其通道腭鞘管、翼管区的解剖研究亦不断深入。国内相关学者内镜下经鼻入路岩尖、颈内动脉区、斜坡及颅颈交界区解剖和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极少报道,究其原因,... 近年来,国外内镜下围绕着翼腭窝及颈内动脉区病变的内镜手术逐渐开展,对翼腭窝及其通道腭鞘管、翼管区的解剖研究亦不断深入。国内相关学者内镜下经鼻入路岩尖、颈内动脉区、斜坡及颅颈交界区解剖和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极少报道,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区域重要解剖结构复杂而多变异,缺乏可以信赖的恒定的解剖标记,导致内镜颅底手术进展缓慢。内镜手术中,定向、定位障碍是耳鼻喉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最大风险[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鞘管 翼管 颈内动脉 内镜 外科手术 耳鼻喉
原文传递
颈外动脉-桡动脉-岩骨段颈内动脉搭桥治疗巨大高颈段动脉瘤
2
作者 郭文强 高恺明 佟小光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巨大高颈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高颈段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策略及随访,回顾相关文献。结果1例52岁男性,因“间断呛咳1年,加重伴头痛2个月”入院,DSA提示右侧巨大高颈段颈内动脉动脉... 目的探讨巨大高颈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高颈段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策略及随访,回顾相关文献。结果1例52岁男性,因“间断呛咳1年,加重伴头痛2个月”入院,DSA提示右侧巨大高颈段颈内动脉动脉瘤,行颈外动脉-桡动脉-颈内动脉岩骨段搭桥并动脉瘤孤立术,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桥血管通畅。术后无新发脑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原有症状显著改善。结论对于高颈段的巨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脑血管搭桥手术仍然是有效治疗方案之一,颈外动脉-桡动脉-岩骨段颈内动脉搭桥可以很好地处理此类病变,是理想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颈 巨大动脉瘤 颈内动脉 搭桥
原文传递
颞下入路显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的一种改进的定位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毅兴 史继新 +5 位作者 樊友武 成惠林 印红霞 陈克非 李首春 邱永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29-532,共4页
目的根据岩骨段颈内动脉水平部(hpICA)的显微解剖特点,在颞下入路(STKA)中寻找并证实定位hpICA的新方法。方法观测20侧干颅骨的岩尖结构,用4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STKA操作,测量有关定位参数并与三角形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棘... 目的根据岩骨段颈内动脉水平部(hpICA)的显微解剖特点,在颞下入路(STKA)中寻找并证实定位hpICA的新方法。方法观测20侧干颅骨的岩尖结构,用4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STKA操作,测量有关定位参数并与三角形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棘孔到蝶岩沟的距离为(3.26±0.47)mm(2.44~4.32mm)。平行四边形定位法均能准确定位hpICA,此法显露的hpICA面积和有效利用系数均非常显著地大于其他两种三角形定位法(P<0.01)。结论在STKA中平行四边形定位法是迄今为止最准确、方便、安全的hpICA定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颈内动脉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颞下岩骨前部入路中颈内动脉岩骨段定位法的改进及解剖学依据
4
作者 沈沉浮 袁贤瑞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27-28,共2页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观测 ,改进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的定位法。方法 :利用显微神经外科解剖技术 ,对 8具 (16侧 )国人头颅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 :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岩浅大神经沟下内侧 ,即Glasscock三角内侧 ,而不是三角中 ...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观测 ,改进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的定位法。方法 :利用显微神经外科解剖技术 ,对 8具 (16侧 )国人头颅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 :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岩浅大神经沟下内侧 ,即Glasscock三角内侧 ,而不是三角中 ,其外侧有咽鼓管、鼓膜张肌半管。结论 :在岩浅大神经沟内侧定位 ,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 ,不易伤及咽鼓管、鼓膜张肌半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前部入路 中颈内动脉定位法 改进 解剖学 显微解剖 手术入路
下载PDF
颞骨及岩骨段颈内动脉的断面解剖学研究与三维模型构建
5
作者 李小松 钟东 +6 位作者 唐玲 汪克建 骆世芳 侯良娟 漆伟 孙善全 冉建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74,共3页
目的:为解剖学习和临床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颞骨及岩骨段颈内动脉(petrous carotid artery,PCA)的三维立体形态学参数。方法:该研究中,我们采用数字化可视人(中国首例女性)的数据集(该断层层厚较薄,重建图像更逼真,数据更精确),对颞... 目的:为解剖学习和临床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颞骨及岩骨段颈内动脉(petrous carotid artery,PCA)的三维立体形态学参数。方法:该研究中,我们采用数字化可视人(中国首例女性)的数据集(该断层层厚较薄,重建图像更逼真,数据更精确),对颞骨及PCA进行断面解剖学观察,提取相关断面图像信息,分别应用Adobe photoshop CS3、Amira和Maya软件,对颞骨及PCA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显示。结果:通过3个典型的层面(即外半规管层面、前庭窗层面、咽鼓管层面),对其主要结构的断面形态及毗邻关系进行描述。重建三维模型可清楚地显示颞骨内部结构和PCA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同时尚可任意角度旋转、切割、组合和整体显示相关结构。PCA水平段与PCA弯曲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平均值为67.5度。结论:采用三维重建技术重建的颞骨及PCA结构清晰,其构建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揭示颞骨内部结构及与PCA的毗邻关系,为解剖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三维重建 数字化人
下载PDF
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出血一例
6
作者 刘义锋 焦力群 +1 位作者 高鹏 王亚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0-322,共3页
患者男,65岁。因"右上肢麻木4个月,双下肢力弱3个月"于2015年12月2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4个月前突然出现右上肢麻木,在当地医院就诊,头部MRI显示左顶叶分水岭区梗死,经口服阿司匹林、牛黄降压片、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人... 患者男,65岁。因"右上肢麻木4个月,双下肢力弱3个月"于2015年12月2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4个月前突然出现右上肢麻木,在当地医院就诊,头部MRI显示左顶叶分水岭区梗死,经口服阿司匹林、牛黄降压片、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静脉输注依达拉奉等治疗后症状减轻。随后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重度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脑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