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九瑞地区岩浆岩系统与成矿 被引量:20
1
作者 吕新彪 姚书振 周宗桂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7年第1期27-36,共10页
九瑞地区曾经历过长期多旋回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旋回所伴随的岩浆活动是本区内生铜金矿床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本区燕山期岩浆岩以同熔型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多期次侵位的众多岩体构成一岩浆岩系统,该系统在空间上具有垂向多层分支和横向分... 九瑞地区曾经历过长期多旋回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旋回所伴随的岩浆活动是本区内生铜金矿床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本区燕山期岩浆岩以同熔型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多期次侵位的众多岩体构成一岩浆岩系统,该系统在空间上具有垂向多层分支和横向分带结构,不同深度层次岩浆岩的形态、产状、规模和成矿作用是不同的.本文通过计算武山岩株体岩浆热能和蚀变矿化所需热能,证明中—浅部岩浆体冷凝所释放的热量,远不能满足武山这类大型铜矿形成所需能量,只能由深部岩浆房的超临界气液流体通过对流带来,古地下水对流系统也参与了热能的分配和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岩石系统 成矿热能 矿床成矿
下载PDF
Energy dissipation of coal and rock during damage and failure process based on EMR 被引量:16
2
作者 Song Dazhao Wang Enyuan +2 位作者 Li Zhonghui Liu Jie Xu Wenq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5期787-795,共9页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nge processes of coal and rock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nergy transformation,and the destruction and failure of coal and rock is an instability phenomena driven by energy change.However,t...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nge processes of coal and rock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nergy transformation,and the destruction and failure of coal and rock is an instability phenomena driven by energy change.However,the energy change of large-scale coal rock in the mine site is hardly calculated accurately,making it difficult to monitor coal-rock systematic failure and collap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By the energy dissipation EMR monitoring system,we studied the damage and failure of coal and rock with bursting liability from the energy dissipation point using the geophysical method-EMR,and explore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uniaxial compression and their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displacement-control loading mode,there are 2 types of energy dissipation trends for both coal and rock with bursting liability.The type Ⅰ trend is a steady increase one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therein,the energy dissipation of rock samples is accelerated at the peak load.The type Ⅱ trend energy is a W-shaped fluctuating one containing 6 stages.Under load-control loading mode,there is one energy dissipation trend of shock downward-steady rise.Besides that,rock samples also present a trend of 4 stages.The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nd rockduring loading failure process can be used as effective criteria to assess whether they are in a stable or destructive stage.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loading failure process of coal and rock mainly include strength,homogeneity,and energy input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dissipa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oal and rock Damage and failure Rock burst
下载PDF
岩石变形破坏的熵突变过程与破坏判据 被引量:16
3
作者 周翠英 张乐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506-2510,共5页
在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中,当进入不稳定的破裂发展阶段之后,系统不断调整结构抵抗外力的扰动,裂纹向局域集中的有序方向发展,应变能不断耗散,并以应变能的耗散为媒介,使系统与外扰动所追加的负熵流产生能量流通,也使系统熵值和系统的维... 在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中,当进入不稳定的破裂发展阶段之后,系统不断调整结构抵抗外力的扰动,裂纹向局域集中的有序方向发展,应变能不断耗散,并以应变能的耗散为媒介,使系统与外扰动所追加的负熵流产生能量流通,也使系统熵值和系统的维数逐次降低,这一阶段岩石系统远离平衡态,岩石的破坏是系统熵的突变过程。基于这一认识,并在验证应变能分布与结构块度分布模式的一致性的基础上,推导出包含了结构因素和能量分布的熵表达式;对熵表达式进行平衡分析获得局部突变的分岔集,得到了岩石局部破坏的熵折迭突变破坏准则;同时,探讨了熵表达式所表征的结构有序度的尖点突变性,解出岩石系统的分岔集,这个分岔集就是岩石系统熵突变的整体破坏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系统 变形破坏 熵突变 屈服准则 破坏判据
下载PDF
钻柱、钻头与岩石系统计算机仿真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泽兵 马德坤 况雨春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6期675-677,共3页
国内外在研究钻柱振动时都把钻柱下端当作铰支,假设激振源为周期性的,偏离实际。本文从建立符合实际的下端边界条件入手,着重研究了钻柱的纵向振动。用有限单元法,求出整体质量、整体刚度,整体阻尼矩阵采用的是比例阻尼矩阵,利用... 国内外在研究钻柱振动时都把钻柱下端当作铰支,假设激振源为周期性的,偏离实际。本文从建立符合实际的下端边界条件入手,着重研究了钻柱的纵向振动。用有限单元法,求出整体质量、整体刚度,整体阻尼矩阵采用的是比例阻尼矩阵,利用牛顿法得到钻柱的振动方程,另外通过钻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模型得到了真实的钻柱下端边界条件,并利用Houbolt数字解法模型求解了振动微分方程。根据上述模型编制了用于分析钻柱纵向振动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并进行了大量仿真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柱 钻头 岩石系统 计算机仿真 钻井
下载PDF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及损伤模型
5
作者 刘振洋 刘晓林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60,78,共11页
将岩石视为系统,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能量在岩石系统形成有序耗散结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揭示能量演化与强度变化、缺陷系统演化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以耗散能为参量建立描述缺陷系统演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耗散能演... 将岩石视为系统,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能量在岩石系统形成有序耗散结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揭示能量演化与强度变化、缺陷系统演化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以耗散能为参量建立描述缺陷系统演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耗散能演化方程,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多种岩石的耗散能演化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耗散能演化方程的正确性。基于能量耗散和耗散能演化方程定义损伤变量表达式,从而得到能够反映岩石内部能量和力学作用机制的损伤演化方程。依据连续损伤理论建立考虑残余强度的岩石三维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与多种岩石不同围压下的试验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所建损伤本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复杂应力环境下岩石材料的变形与强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系统 耗散结构 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耗散能演化方程 损伤本构模型
下载PDF
基于应力场熵的岩石系统状态演化分析
6
作者 张晓君 靖洪文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3,28,共5页
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和系统理论,分析了岩石系统状态与熵变关系;基于岩石系统应力场分布建立了岩石应力场熵计算方法及突变判据;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对岩样进行了加卸载试验,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岩石应力场熵值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和系统理论,分析了岩石系统状态与熵变关系;基于岩石系统应力场分布建立了岩石应力场熵计算方法及突变判据;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对岩样进行了加卸载试验,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岩石应力场熵值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应力场分布的岩石系统应力场熵值可以反映岩石系统状态演化进程;随岩石均质程度降低,岩石应力场熵值减小,含节理岩石应力场熵值更低;分析、计算和试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系统 应力场 均质性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动静组合载荷作用下岩石失稳破坏的突变理论模型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58
7
作者 左宇军 李夕兵 +2 位作者 马春德 张义平 王卫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1-746,共6页
应用突变理论分析了受一维静载岩石系统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建立了一维静载岩石系统在动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发现静载岩石系统自振频率变化规律,以及动载作用与一维静载岩石系统的响应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动载力幅和频率达到一定... 应用突变理论分析了受一维静载岩石系统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建立了一维静载岩石系统在动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发现静载岩石系统自振频率变化规律,以及动载作用与一维静载岩石系统的响应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动载力幅和频率达到一定值时,会引起一维动静组合加载岩石系统振幅的突跳,从而引起岩样子系统的失稳破坏,在一维静载岩石系统动载作用演化过程中,动载信号强度的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上述理论分析与一维动静组合载荷岩石系统的失稳破坏试验结果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一维静载岩石系统 动载荷 岩爆 突变
下载PDF
基于能量原理的岩样单轴压缩剪切破坏失稳判据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学滨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3-156,161,共5页
利用能量原理对倾斜的剪切带-带外弹性岩石构成的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单轴压缩岩样沿轴向的变形被分解为两部分,带外弹性岩石压缩引起的变形和剪切带错动引起的变形。后者与剪切带的相对剪切变形具有简单的几何关系。系统的总势能... 利用能量原理对倾斜的剪切带-带外弹性岩石构成的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单轴压缩岩样沿轴向的变形被分解为两部分,带外弹性岩石压缩引起的变形和剪切带错动引起的变形。后者与剪切带的相对剪切变形具有简单的几何关系。系统的总势能由剪切带的弹性及耗散势能和带外弹性岩石对剪切带所作的外力功构成。剪切带的弹性及耗散势能与剪切带的体积有关系。剪切带的尺寸由梯度塑性理论确定。将系统的总势能对相对剪切变形求一阶导数(等于零),得到了弹性岩石的平衡条件。将总势能对相对剪切变形求二阶导数(小于零),得到了系统的失稳判据。它综合反映了岩石材料弹性及应变软化阶段本构参数(弹性模量及软化模量)、剪切带之外弹性岩石的尺寸、剪切带的尺寸及系统的结构形式(剪切带倾角)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失稳判据比以往所得到的失稳判据更严格,更精确,更具有广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剪切带 弹性岩石系统 能量原理 失稳判据 弹性势能 耗散势能 外力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岩溶储层流体-岩石系统孔隙发育规律及成岩圈闭定量预测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英民 曹正林 赵锡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56,共6页
在化学动力学及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弥散动力学等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古岩溶储层岩溶斜坡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对模型的承压流、潜流模式流体岩石系统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 ,得出岩溶斜坡剖面上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充填带的有利区 ,并探讨形... 在化学动力学及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弥散动力学等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古岩溶储层岩溶斜坡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对模型的承压流、潜流模式流体岩石系统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 ,得出岩溶斜坡剖面上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充填带的有利区 ,并探讨形成成岩圈闭的形成机理、模式和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化学动力学 化学热力学 流体动力学 古岩溶储层 承压流 潜流 流体-岩石系统 成岩圈闭 定量预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风化壳储层孔隙分布定量预测及非构造圈闭形成模式探讨
10
作者 曹正林 王英民 赵锡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6-301,共6页
从化学动力学及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弥散动力学角度 ,建立了接近实际地质条件的古风化壳储层岩溶斜坡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在计算机上对模型的承压流、潜流模式流体 -岩石系统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研究 ,得出岩溶斜坡剖面上孔隙发育带和孔... 从化学动力学及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弥散动力学角度 ,建立了接近实际地质条件的古风化壳储层岩溶斜坡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在计算机上对模型的承压流、潜流模式流体 -岩石系统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研究 ,得出岩溶斜坡剖面上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充填带的有利区和古风化壳储层孔隙演化分布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风化壳储层 承压流 潜流 流体-岩石系统 成岩圈闭 鄂尔多斯盆地 形成模式 孔隙 非构造圈闭
下载PDF
Effect of pore pressure on deformation and unstable snap-back for shear band and elastic rock system
11
作者 王学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418-424,共7页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FLAC)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direct shear, the distribution of yielded elements, the distribut...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FLAC)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direct shear, the distribution of yielded ele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across shear band as well as the snap-back (elastic rebound) instability. The effective stress law was used to represent the weakening of rock containing pore fluid under pressur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ock specimen becomes soft (lower strength and hardening modulus) as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leading to higher displacement skip across shear band. Higher pore pressure results in larger area of plastic zon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hear strain, more apparent precursor to snap-back (unstable failure) and slower snap-back. For higher pore pressure, the formation of shear band-elastic body system and the snap-back are earlier; the distance of snap-back decreases; the capacity of snap-back decreases, leading to lower elastic strain energy liberated beyond the instability and lower earthquake or rockburst magnitude. In the process of snap-back, the velocity skip across shear band is lower for rock specimen at higher pore pressure, showing the slower velocity of snap-b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pressure shear band snap-back STRAIN-SOFTENING unstable failure stress-strain curve
下载PDF
桂林岩溶试验场植被水文过程总有机碳通量垂直变化特征
12
作者 邓艳 蒋忠诚 +2 位作者 郭益铭 徐烨 岳祥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7,共10页
该研究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 该研究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的过程,TOC浓度变化趋势为树干径流>穿透雨>钻孔水>泉水>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TOC浓度呈现为雨季大旱季小的趋势,钻孔水和泉水的TOC浓度月变化则相对稳定; TOC浓度的增幅不同,穿透雨和树干径流TOC浓度的平均增量和变化幅度比钻孔水和泉水的大;香椿林树干径流TOC浓度与树干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TOC月平均通量为云实穿透雨>香椿穿透雨>降雨>泉水>香椿树干径流>云实树干径流;云实灌丛林下降雨(204.86 kg·hm^(-2)的TOC通量是香椿林(153.48 kg·hm^(-2)的1.3倍;观测期间,大气降雨输入的TOC通量为63.06 kg·hm^(-2),表层岩溶泉水输出为48.29 kg·hm^(-2),TOC输入输出之差为14.77 kg·hm^(-2),系统TOC为正平衡;降雨进入植被内部后时,植被林冠层作为"TOC活库"具有增加TOC通量的"源"作用,而表层岩溶带的土壤/岩石系统作为"TOC死库"具有吸收、过滤和固定TOC的"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通量 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 岩溶石区 水文过程
下载PDF
白垩纪古老生命演化的辉煌和沧桑
13
作者 周忠和 《Newton-科学世界》 2006年第8期1-1,共1页
“热河”是承德的旧称,最初得名于避暑山庄内的一条温泉小河。1929年民国政府成立的“热河省”,沿用到1955年才被国务院撤销,所属的承德、朝阳和赤峰等区域分别划归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上个世纪20年代,当来自美国的著名... “热河”是承德的旧称,最初得名于避暑山庄内的一条温泉小河。1929年民国政府成立的“热河省”,沿用到1955年才被国务院撤销,所属的承德、朝阳和赤峰等区域分别划归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上个世纪20年代,当来自美国的著名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在辽宁的凌源地区工作时,第一次将“热河”与该地区大量出露的中生代的地层及其赋含的古老动物群(距今大约1.2亿年)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分别有了“热河系”和“热河动物群”的称谓。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在1962年又提出了“热河群”和“热河生物群”的概念,分别指的是对应的岩石系统和化石群。一个被沿用了几百年的古老的名称被用来标识一个更加古老的生物群,似乎是再恰当不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演化 白垩纪 热河生物群 内蒙古自治区 古生物学家 避暑山庄 地质学家 岩石系统 辽宁省 动物群
原文传递
甘肃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区带的划分 被引量:32
14
作者 苏建平 张翔 《黄金地质》 2003年第3期1-8,共8页
甘肃地域广阔,北山、祁连、秦岭造山带都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形成了众多不同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不同规模的金矿床。甘肃金矿受特定的地层、岩性及岩浆、构造、变质作用的控制,可划分为北山(北山北带和南带成矿带)... 甘肃地域广阔,北山、祁连、秦岭造山带都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形成了众多不同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不同规模的金矿床。甘肃金矿受特定的地层、岩性及岩浆、构造、变质作用的控制,可划分为北山(北山北带和南带成矿带)、祁连(带)、西秦岭(北秦岭、中秦岭、南秦岭成矿带)和摩天岭4个成矿区7个岩金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金矿 成矿规律 成矿区带划分 成矿类型 岩石系统
下载PDF
裂缝储层地震波特征响应的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曹均 贺振华 +1 位作者 黄德济 李琼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3年第2期88-93,共6页
通过多种裂缝物理模型和MTS岩石物性测试系统 ,测试了不同材料和不同状态下裂缝模型的地震波特征响应 ,分析了裂缝特征参数的变化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裂缝密度、方位、张开度的变化对纵横波的速度、振幅、衰减和主频等均有明显的影... 通过多种裂缝物理模型和MTS岩石物性测试系统 ,测试了不同材料和不同状态下裂缝模型的地震波特征响应 ,分析了裂缝特征参数的变化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裂缝密度、方位、张开度的变化对纵横波的速度、振幅、衰减和主频等均有明显的影响 ,但裂缝参数的变化对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参数 (振幅、主频等 )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运动学特征 (速度等 )的影响 ,为利用地震波的振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裂缝储层 岩石物性测试系统 振幅 环氧树脂 裂缝密度
下载PDF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排序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解明礼 巨能攀 +3 位作者 刘蕴琨 刘秀伟 赵伟华 张成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192,共10页
我国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人力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筛选出优先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实施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地质灾害风险排序的实质是运用定量化风险... 我国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人力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筛选出优先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实施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地质灾害风险排序的实质是运用定量化风险评价计算出每处隐患点的风险值,然后根据风险值开展排序工作。目前定量化风险评价模型多用于单个地质灾害点风险评价,并未应用于大范围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且模型较为复杂,推广应用较难。在分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其环境因素间的响应关系及规律的基础上,提取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控环境因子与诱发因子,联合人口、物质、资源等易损性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相互作用矩阵与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分体系;并根据风险评价定义,提出了能够快速定量化的简易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模型。以贵州省9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例,开展模型应用验证,风险排序结果与灾害管理机构主观认识的实际风险一致,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崩塌 滑坡 风险评价 岩石工程系统 风险排序 防灾减灾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岩石工程系统RES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英杰 张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5-72,共8页
从岩石工程实例数据出发,采用作者提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对作用强度RSE和GRSE,研究了各种相关参数对岩石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从实际数据中自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反映岩石工程现场的实际,所建... 从岩石工程实例数据出发,采用作者提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对作用强度RSE和GRSE,研究了各种相关参数对岩石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从实际数据中自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反映岩石工程现场的实际,所建立的相互作用矩阵能够体现现场实际参数间相互动态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工程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 稳定性
下载PDF
场发射扫描电镜及PerGeos系统在安页1井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隙研究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白名岗 夏响华 +7 位作者 张聪 孟凡洋 杨玉茹 张春贺 代峰 熊杰 王向华 于伟欣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安页1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方盆地外围武陵山复杂构造区实施并取得页岩气突破的一口地质调查参数井。本文以安页1井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了上扬子地区盆地外围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集空间类... 安页1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方盆地外围武陵山复杂构造区实施并取得页岩气突破的一口地质调查参数井。本文以安页1井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了上扬子地区盆地外围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并将Per Geos数字岩石处理系统引入有机质孔隙定量分析,定量刻画了有机质微纳米孔隙结构及发育特征。研究认为:有机质孔隙是安页1井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填隙于自生硅质中的有机质发育着均匀海绵状孔隙结构,或与黏土矿物交互生长的有机质发育着气泡状孔隙结构,这两类不同赋存形态的有机质的孔隙均极为发育。通过Per Geos数字岩石系统处理,揭示了两类有机质孔隙孔径发育呈现双众数分布,其中海绵状结构的有机质孔隙孔径众数为5~10 nm,气泡状结构的有机质孔隙孔径众数为51~100 nm,有机质孔隙主要介于中孔~宏孔范畴。安页1井龙马溪组有机质孔隙的大量发育,指示了盆地外围的龙马溪组页岩经历了较强烈的生烃过程并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具备良好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页岩 场发射扫描电镜 有机质微纳米孔隙 PerGeos数字岩石处理系统
下载PDF
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工程地质分区 被引量:11
19
作者 丁继新 周圣华 +3 位作者 杨志法 尚彦军 张路青 尹俊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4-161,共8页
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工程地质条件极差,致使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十分严重。采用岩石工程系统(RES)方法对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进行了半定量的工程地质分区。首先,通过现场调查,根据地质灾害特点、工程地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对川... 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工程地质条件极差,致使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十分严重。采用岩石工程系统(RES)方法对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进行了半定量的工程地质分区。首先,通过现场调查,根据地质灾害特点、工程地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对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进行了初步工程地质分区。然后在多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矩阵基础上,定义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因子(EGAF),根据EGAF,对每个亚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半定量的评价,验证了初步工程地质分区的正确性。最后,将研究区分成了3个区和9个亚区,并绘制了相应的工程地质分区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公路 岩石工程系统 工程地质分区 相互作用矩阵
下载PDF
岩石工程系统理论与应用 第1讲 岩石工程系统概论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效华 祝玉学 蒙立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6-48,50,共4页
关键词 岩石工程系统 合成 分解 岩体力学 建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