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7~2014年枯水期普者黑湖面积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妍 刘云根 +1 位作者 梁启斌 侯磊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1-476,共6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11期枯水期(4月)的普者黑湖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数据,研究1977-2014年期间枯水期普者黑湖面积变化;从降水量、农田面积、总人口和GDP等角度,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1977-2...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11期枯水期(4月)的普者黑湖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数据,研究1977-2014年期间枯水期普者黑湖面积变化;从降水量、农田面积、总人口和GDP等角度,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1977-2014年期间,普者黑湖面积波动变化,除2002年和2009年出现面积大幅增加外,其它时期湖面积在萎缩,且自1977年以来,普者黑湖面积的萎缩速度在逐渐加快,2009年湿地公园建成后,其面积萎缩速度有所减缓;2普者黑湖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湖面积萎缩与当地GDP和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不相关;3普者黑湖面积减少地段主要集中在天然堤带、泛滥平地带和湖泊洼地带以及中游人口集中的村庄附近,减少的湖面积44%被开垦成农田;4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有效减缓了湖面积的萎缩态势,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达到了湿地保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湖 岩溶湖泊 湖泊面积 枯水期 遥感影像
原文传递
碳酸酐酶胞外酶影响下的岩溶湖泊微藻碳汇研究
2
作者 李海涛 吴沿友 付兵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5-400,440,共7页
以岩溶湖泊——红枫湖的微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两种标记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无机碳进行室内模拟岩溶环境条件;并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酰唑胺(AZ),来模拟岩溶湖泊中碳酸酐酶胞外酶活性差异的各类微藻。重点监测微藻蛋白质含量及其稳定... 以岩溶湖泊——红枫湖的微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两种标记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无机碳进行室内模拟岩溶环境条件;并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酰唑胺(AZ),来模拟岩溶湖泊中碳酸酐酶胞外酶活性差异的各类微藻。重点监测微藻蛋白质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等指标,计算其对不同来源无机碳的吸收利用份额,并结合微藻的生物量生长指标,最终计算出碳酸酐酶胞外酶活性差异的各种微藻的碳汇能力。结果显示:在岩溶湖泊的自然水体中,碳酸酐酶胞外酶活性强的微藻碳汇能力是缺乏碳酸酐酶胞外酶的微藻碳汇能力的5倍。碳酸酐酶胞外酶对微藻光合碳汇能力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岩溶碳汇 碳酸酐酶 岩溶湖泊
下载PDF
山地岩溶湖水地球化学与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昼夜变化研究——以重庆金佛山药池坝湖为例
3
作者 蒋先淑 杨平恒 +2 位作者 王建力 于正良 沈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03,共5页
采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对重庆金佛山药池坝湖水的地球化学、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湖水温度、pH值、溶解氧、电导率、δ13 CDIC和δ^(18) O等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水温、pH值、溶解氧和δ^(13)... 采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对重庆金佛山药池坝湖水的地球化学、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湖水温度、pH值、溶解氧、电导率、δ13 CDIC和δ^(18) O等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水温、pH值、溶解氧和δ^(13)CDIC等指标白天升高,夜间降低,电导率白天降低,夜间升高,表明湖水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受到物理因素和生物作用的共同影响.山地岩溶湖泊地球化学指标与δ^(13)CDIC对外界环境敏感,湖泊蒸发强烈,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滞留时间长,湖水与大气CO_2交换程度高,使湖水δ^(13)CDIC值偏正,接近平衡状态.湖水蒸发线斜率较小,截距较大,氢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组成、湖泊水-气界面蒸发过程中的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和湖底水-岩氧同位素交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湖泊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δ13 CDIC 昼夜变化 金佛山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相形成和演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金强 张三 +3 位作者 孙建芳 魏荷花 程付启 张旭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525,共13页
岩溶储层极为复杂、研究难度大,采用注重控制因素和形成过程的岩溶相分析可以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通过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岩溶储层精细描述,发现该区在岩溶期的塔北隆起挤压走滑背景下,呈一系列河流-落水洞-岩溶湖形成的峰丘-高地... 岩溶储层极为复杂、研究难度大,采用注重控制因素和形成过程的岩溶相分析可以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通过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岩溶储层精细描述,发现该区在岩溶期的塔北隆起挤压走滑背景下,呈一系列河流-落水洞-岩溶湖形成的峰丘-高地、残丘-谷地、岩溶湖泊-洼地等岩溶相带:形成了S74(NE向)和S48(近SN向)2个带状峰丘-高地,这两个峰丘-高地将研究区与其他岩溶相带系统隔离开来,河流穿过峰丘-高地以瀑布形式进入喇叭口状残丘-谷地,部分河流通过落水洞进入渗流岩溶带和径流岩溶带形成驻水洞和地下河,部分流入下游的岩溶湖泊-洼地。通过分析峰丘-高地和残丘-谷地岩溶相带的断层-裂缝特征、缝洞溶蚀作用、缝洞充填等岩溶相标志,并引入湖南现代岩溶相带形成过程分析,提出了岩溶相带模式,阐明了地表河与地下河及其缝洞储集空间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评价和地质建模提供了岩溶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相分析 峰丘-高地 残丘-谷地 岩溶湖泊-洼地 断层-裂缝 溶蚀缝洞 缝洞充填 塔河油田
原文传递
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湖滨带景观格局演变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郭玉静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郑毅 张超 侯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11-1721,共11页
湖滨带作为湖泊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是健康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带景观格局的演变会对湿地水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究影响岩溶湿地水质变化的湖滨带关键景观因子,对深入了解景观格局对岩溶湿地水质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具有重... 湖滨带作为湖泊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是健康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带景观格局的演变会对湿地水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究影响岩溶湿地水质变化的湖滨带关键景观因子,对深入了解景观格局对岩溶湿地水质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以2005、2007、2009、2011年共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及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划定湖泊湿地湖滨带缓冲区域,运用秩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湖滨带景观格局对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湖滨带不同缓冲区内景观结构类型比例差异较大;枯水期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大于丰水期;景观格局在不同缓冲区尺度对岩溶湿地的水质具有不同的效应;随着监测点缓冲距离的增加,个别景观指数可较好的揭示湖滨带景观格局演变对岩溶湿地水质的影响,其中,蔓延度指数(CONTAG)、斑块结合度指数(COHSION)、均匀度指数(SHEI)对水质参数的影响较大,边界密度(ED)、聚集度(AI)对水质参数的影响随缓冲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其他景观指数对水质影响差异并不明显,最大斑块指数(LPI)在缓冲距离≤300m的区域内与水质的关系较密切,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AWMPFD)与水质参数有显著负相关性,多样性指数(SHDI)对水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另外,大部分水质参数与土地利用面积比例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湿地面积比例是表征岩溶湖泊湿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湖泊湿地 景观指数 相关分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典型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及模拟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闻国静 王妍 +2 位作者 刘云根 张超 侯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27,共8页
为了掌握和揭示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特征,以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数理统计等技术手段,对1990—2015年6期(每5年1期)的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影像进行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分析该研究区25 a的土... 为了掌握和揭示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特征,以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数理统计等技术手段,对1990—2015年6期(每5年1期)的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影像进行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分析该研究区25 a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基于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未来30 a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未利用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湿地和农地,林地和园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缓慢;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化来看,转出面积以农地和林地为主,转入面积以农地、林地和湿地为主.(2)未来30 a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总体上体现了以农地为主,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湿地为辅的特征,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前25 a的演变规律基本保持一致.(3)与1990—2015年相比,2015—2045年普者黑岩溶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建筑用地增长率明显提高,湿地增长率降低,农地和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 岩溶湖泊湿地 土地利用 模拟预测
下载PDF
典型岩溶湖泊湿地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7
作者 闻国静 王妍 +1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9-258,共10页
岩溶湖泊湿地流域作为景观格局变化的热点研究区域,探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预测趋势,为岩溶流域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实际情况,分别对该地区1990、1995、2000、2005、2010... 岩溶湖泊湿地流域作为景观格局变化的热点研究区域,探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预测趋势,为岩溶流域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实际情况,分别对该地区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系统地获取地区景观格局状况,分析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CA-Markov模型对未来湿地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990−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景观格局随时间变化显著,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斑块数(NP)从861增加到889,景观类型的优势斑块面积在逐渐增加,而多样性指数从1.064下降到0.966;2020−2030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建筑用地、农地和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在增加,农地和林地在减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建筑用地占有率由2.79%上升到2.97%,农地占有率60.12%增加到60.74%,湿地占有率6.67%上升7.02%,而林地占有率由26.70%下降到26.40%。景观格局进行预测可以发现湿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和农地变化幅度最大,本文相关研究和预测结果可为普者黑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arkov模型 岩溶湖泊湿地 景观格局 模拟与预测
下载PDF
广西八仙天池表层沉积物中磁性矿物源-汇过程探讨
8
作者 韦若梅 杨小强 +2 位作者 张玲 周绮娴 张庭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89,共14页
湖泊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由于源区复杂或成岩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矿物转化,导致利用磁性参数重建古环境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阐明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来源以及磁性参数在沉积物的源区和汇区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准确理解磁性参数环境意义的基... 湖泊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由于源区复杂或成岩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矿物转化,导致利用磁性参数重建古环境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阐明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来源以及磁性参数在沉积物的源区和汇区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准确理解磁性参数环境意义的基础。本文选择位于广西武宣县的一个封闭性岩溶湖泊,采取湖区汇水面积区域表层土壤样品和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较为详细的岩石磁学测量,分析磁性矿物从湖区周围的表层土壤搬运至湖泊沉积之后,磁性参数和磁性矿物在浓度、类型和粒度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湖泊表层沉积物与土壤样品均以磁铁矿为主要的载磁矿物,其中,前者以单畴(SD)磁铁矿为主,后者磁铁矿粒度较粗并含有大量的超顺磁(SP)矿物和纤铁矿等物质。两组样品的磁性特征差异指示湖泊表层沉积物存在后期改造,导致碎屑成因的磁性矿物发生一定程度的还原溶解和生物成因的磁性矿物生成。详细区分湖泊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从源到汇"的转换过程,是利用环境磁学恢复沉积环境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封闭性湖泊 湖区表层土壤 湖泊表层沉积物 岩石磁学 磁性矿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