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循环方式的降水效应
被引量:
11
1
作者
康志强
熊志斌
+5 位作者
李清艳
朱琴
唐伟
马振杰
何师意
曹建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1,共6页
岩溶水中锶元素来源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溶解,其浓度受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径流条件的控制。通过对贵州荔波板寨地下河流域微量元素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在纯碳酸盐岩流域范围内,岩溶水中锶浓度只受控于地下水径流条件,因而Ca/Sr值...
岩溶水中锶元素来源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溶解,其浓度受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径流条件的控制。通过对贵州荔波板寨地下河流域微量元素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在纯碳酸盐岩流域范围内,岩溶水中锶浓度只受控于地下水径流条件,因而Ca/Sr值能良好的示踪岩溶区地下水循环。在本文中,以Ca/Sr值为判别依据,将板寨地下河流域7个水样点划分为3类,分别为管流带/饱水带水、地下河水及表层岩溶带水。通过对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河流域总排泄量由表层带岩溶水和管流带/饱水带岩溶水两个端元组成。径流切割结果表明,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虽然在地下河径流排泄量中饱水带岩溶水一直占有优势,但表层带岩溶水的贡献比也很可观,均大于40%。但受极端大旱气候的影响,2010年3月末表层岩溶带岩溶水几乎枯竭,其贡献比陡降至7.1%,说明降水对该流域岩溶水循环方式起着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循环
锶
板寨地下河流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循环模式分析
2
作者
高菡
宋一心
+1 位作者
刘博瀚
陈小雪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2期29-33,43,共6页
为细化岩溶水系统划分,以更加精细地进行岩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厘定,分析了其岩溶水循环模式。结果表明:泰安市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依据划分原则与方法,可划分为2个一级岩溶水地下水系统,6...
为细化岩溶水系统划分,以更加精细地进行岩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厘定,分析了其岩溶水循环模式。结果表明:泰安市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依据划分原则与方法,可划分为2个一级岩溶水地下水系统,6个二级岩溶地下水系统;岩溶水循环模式分为单斜盆地循环模式和岩溶断块循环模式两类,不同循环模式具有相对不同的循环特征与规律。依据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岩溶水循环可分为浅、中、深三种循环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下水系统
岩溶水
循环
山东省泰安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板寨地下河流域岩溶水循环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康志强
何师意
+1 位作者
李清艳
冉景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0-82,共3页
通过对板寨地下河流域暴雨期间降水量和水位的实时监测,认为森林植被对喀斯特流域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削减洪峰作用。受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限制,森林植被对地下河水的补枯作用极为有限。通过对泉点出露部位的分析,发现...
通过对板寨地下河流域暴雨期间降水量和水位的实时监测,认为森林植被对喀斯特流域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削减洪峰作用。受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限制,森林植被对地下河水的补枯作用极为有限。通过对泉点出露部位的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泉点出露于地下河上游拉笔腊断层西北水力坡度较小的地段,说明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岩溶泉点出露的重要原因,与森林植被的分布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循环
森林植被效应
板寨地下河流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δ^(13)C-Δ^(14)C)与碳足迹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栋
赵敏
+1 位作者
刘再华
陈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5-166,共12页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池(地表水)耦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碳同位素(^(13)C-^(14)C)方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和传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地下水地表水系统中DI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发现:(1)泉池系统中DIC和POC的Δ^(14)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泉水中Δ^(14)C值低于池水中Δ^(14)C值,反映后者可能有“较年轻”的CO_(2)的加入;(2)池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变化由土地利用类型和池中水生植物共同控制;(3)池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浓度明显高于泉水,且其Δ^(14)C值表现出与沉水植物和DIC的一致性(表观年龄均为3200~900 a),说明池水POC主要源于池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了碳酸盐风化产生的老碳(DIC),使新形成的有机质在表观年龄上“偏老”;(4)池水水体内源有机碳对水体POC的贡献在75%以上,内源有机碳通量(以C计)在250 t·km^(-2)·a^(-1)至660 t·km^(-2)·a^(-1)之间,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对应的地表水系统具有最大的内源有机碳占比和通量,指示了沉水植物控制型浅水水体初级生产对有机碳循环的重要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在岩溶区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来调控水生植物群落对于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颗粒有机碳
内源有机碳
双碳同位素
碳足迹
普定
岩溶水
碳
循环
模拟试验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循环方式的降水效应
被引量:
11
1
作者
康志强
熊志斌
李清艳
朱琴
唐伟
马振杰
何师意
曹建华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65)
中国地调局工作项目"岩溶动力系统及碳循环"
"中国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研究"及"我国岩溶碳汇动态评价"
文摘
岩溶水中锶元素来源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溶解,其浓度受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径流条件的控制。通过对贵州荔波板寨地下河流域微量元素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在纯碳酸盐岩流域范围内,岩溶水中锶浓度只受控于地下水径流条件,因而Ca/Sr值能良好的示踪岩溶区地下水循环。在本文中,以Ca/Sr值为判别依据,将板寨地下河流域7个水样点划分为3类,分别为管流带/饱水带水、地下河水及表层岩溶带水。通过对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河流域总排泄量由表层带岩溶水和管流带/饱水带岩溶水两个端元组成。径流切割结果表明,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虽然在地下河径流排泄量中饱水带岩溶水一直占有优势,但表层带岩溶水的贡献比也很可观,均大于40%。但受极端大旱气候的影响,2010年3月末表层岩溶带岩溶水几乎枯竭,其贡献比陡降至7.1%,说明降水对该流域岩溶水循环方式起着控制作用。
关键词
岩溶水
循环
锶
板寨地下河流域
Keywords
karst water cycle
strontium
Banzhai subterranean stream cathment
分类号
P64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P642.25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循环模式分析
2
作者
高菡
宋一心
刘博瀚
陈小雪
机构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出处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2期29-33,43,共6页
基金
山东省地质勘查项目(鲁地环2018(06)号)。
文摘
为细化岩溶水系统划分,以更加精细地进行岩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厘定,分析了其岩溶水循环模式。结果表明:泰安市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依据划分原则与方法,可划分为2个一级岩溶水地下水系统,6个二级岩溶地下水系统;岩溶水循环模式分为单斜盆地循环模式和岩溶断块循环模式两类,不同循环模式具有相对不同的循环特征与规律。依据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岩溶水循环可分为浅、中、深三种循环机理。
关键词
岩溶
地下水系统
岩溶水
循环
山东省泰安市
Keywords
karst groundwater system
karst water cycle
Tai′an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分类号
P64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板寨地下河流域岩溶水循环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康志强
何师意
李清艳
冉景丞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出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0-82,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02063)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1212371011028)
文摘
通过对板寨地下河流域暴雨期间降水量和水位的实时监测,认为森林植被对喀斯特流域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削减洪峰作用。受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限制,森林植被对地下河水的补枯作用极为有限。通过对泉点出露部位的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泉点出露于地下河上游拉笔腊断层西北水力坡度较小的地段,说明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岩溶泉点出露的重要原因,与森林植被的分布关系不明显。
关键词
岩溶水
循环
森林植被效应
板寨地下河流域
Keywords
karst groundwater cycle
forest vegetation effect
Banzhai subterranean stream catchment
分类号
P642.25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P34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δ^(13)C-Δ^(14)C)与碳足迹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栋
赵敏
刘再华
陈波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5-16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30501,42177248,U161244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40000000)
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456)。
文摘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池(地表水)耦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碳同位素(^(13)C-^(14)C)方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和传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地下水地表水系统中DI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发现:(1)泉池系统中DIC和POC的Δ^(14)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泉水中Δ^(14)C值低于池水中Δ^(14)C值,反映后者可能有“较年轻”的CO_(2)的加入;(2)池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变化由土地利用类型和池中水生植物共同控制;(3)池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浓度明显高于泉水,且其Δ^(14)C值表现出与沉水植物和DIC的一致性(表观年龄均为3200~900 a),说明池水POC主要源于池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了碳酸盐风化产生的老碳(DIC),使新形成的有机质在表观年龄上“偏老”;(4)池水水体内源有机碳对水体POC的贡献在75%以上,内源有机碳通量(以C计)在250 t·km^(-2)·a^(-1)至660 t·km^(-2)·a^(-1)之间,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对应的地表水系统具有最大的内源有机碳占比和通量,指示了沉水植物控制型浅水水体初级生产对有机碳循环的重要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在岩溶区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来调控水生植物群落对于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潜力。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颗粒有机碳
内源有机碳
双碳同位素
碳足迹
普定
岩溶水
碳
循环
模拟试验场
Keywords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autochthonous organic carbon
dual carbon isotopes
carbon footprint
the Puding Karst Water-Carbon Cycle Test Site
分类号
P597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P595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循环方式的降水效应
康志强
熊志斌
李清艳
朱琴
唐伟
马振杰
何师意
曹建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循环模式分析
高菡
宋一心
刘博瀚
陈小雪
《水利水电快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板寨地下河流域岩溶水循环分析
康志强
何师意
李清艳
冉景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δ^(13)C-Δ^(14)C)与碳足迹
李栋
赵敏
刘再华
陈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