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被引量:72
1
作者 李勇 曹叔尤 +2 位作者 周荣军 AL DENSMORE M A ELL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7,共10页
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 ,本文以岷江作为切入点 ,研究了该地区河流下蚀速率与山脉的隆升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立岷江阶地序列的基础上 ,利用阶地高程和热释光年代学测年资料... 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 ,本文以岷江作为切入点 ,研究了该地区河流下蚀速率与山脉的隆升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立岷江阶地序列的基础上 ,利用阶地高程和热释光年代学测年资料分别定量计算了岷江在川西高原、龙门山和成都盆地的下蚀速率 ,结果表明岷江各河段的下蚀速率明显不同 ,分别为 1.0 7~ 1.6 1mm / a、1.81m m/ a和 0 .5 9mm / a;在龙门山地区岷江的下蚀速率最高 ,约为川西高原地区的 1.5倍 ,约为成都平原地区的 3倍 ;而同一河段不同时期岷江的下蚀速率基本是连续的 ,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可作为该河段整个河谷的下蚀速率。基于龙门山的表面隆升速率 (0 .3~ 0 .4 mm / a) ,在约束局部侵蚀基准面和气候变化对阶地形成的控制作用的基础上 ,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下蚀速率与龙门山表面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 ,结果表明河流下蚀速率约为山脉表面隆升速率的 5倍。根据龙门山表面在隆升速率和下切速率等方面均大于川西高原 ,并结合龙门山活动构造以走滑作用为主 ,笔者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边缘山脉以剥蚀隆升为主 ,兼有构造隆升作用。最后 ,根据岷江最大切割深度所需的时间 (3.4 8Ma)和成都盆地最古老的岷江冲积扇大邑砾岩的时间 (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脉隆升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阶地 成都盆地 升速 晚新生代 速率 走滑作用 砾岩
下载PDF
华山新生代隆升—剥蚀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1 位作者 万景林 周春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2,共6页
综合分析前人的热年代学数据发现华山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快速隆升阶段,在120~57Ma间华山经历了缓慢隆升过程,约57Ma以来华山开始相对渭河地堑的快速隆升。其中,57~42Ma间、32~22Ma间和约8Ma以来均为相对快速隆升阶段,... 综合分析前人的热年代学数据发现华山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快速隆升阶段,在120~57Ma间华山经历了缓慢隆升过程,约57Ma以来华山开始相对渭河地堑的快速隆升。其中,57~42Ma间、32~22Ma间和约8Ma以来均为相对快速隆升阶段,视隆升速度约为0.18~0.23mm/a;而42~32Ma间和22~8Ma间则为相对缓慢隆升过程,视隆升速度约为0.01mm/a。约57Ma以来华山的隆升-剥蚀量约为8.5km,平均隆升速度约为0.15mm/a;约32Ma以来的总隆升幅度约为4.5~5.1km,平均视隆升速度约为0.14~0.16mm/a。晚中生代以来华山的隆升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东秦岭的隆升过程,与区域地貌结构和周缘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表明东秦岭地区的三级等高峰顶面是120~57Ma、42~32Ma和22~8Ma间山脉缓慢隆升-剥蚀的结果,同时反映57~55Ma是渭河盆地开始快速裂陷和秦岭北麓正断层开始强烈活动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 渭河盆地 裂变径迹 山脉隆升 峰顶面 秦岭北缘断层 秦岭造山带 热年代学 隆升-剥蚀
下载PDF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第四纪冰川作用 被引量:34
3
作者 赵希涛 吴中海 +1 位作者 朱大岗 胡道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4-433,共10页
在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南北两麓及切割山脉的各沟谷中 ,分布着 3套更新世冰川沉积物。在本区最长的现代冰川———西布冰川的前端 ,也分布着 3组全新世冰川沉积物。根据这些冰川沉积物的地层层序和冰川与湖泊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 (ESR)... 在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南北两麓及切割山脉的各沟谷中 ,分布着 3套更新世冰川沉积物。在本区最长的现代冰川———西布冰川的前端 ,也分布着 3组全新世冰川沉积物。根据这些冰川沉积物的地层层序和冰川与湖泊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 (ESR)、U系等时线和光释光 (OSL)年龄测定结果 ,本文将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所发生的 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分别命名为宁中冰期、爬然冰期和拉曲冰期 ,并与青藏高原的邻近地区进行了对比。各次冰期的冰川性质分别为大型山麓冰川、中小型山谷冰川和小型山谷冰川。全新世时期 ,现代冰川也有新冰期和小冰期的两次冰川前进。近期冰川则发生了明显的后退。本文还根据念青唐古拉山脉两麓冰前期、历次冰期和现代砾石层的砾石岩性及其与山脉各构造层岩性组成的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青唐古拉山脉 第四纪 冰川作用 山脉隆升 更新世 湖泊沉积物 光释光年频
下载PDF
盆地沉积物示踪源区山脉隆升剥露的几种方法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林舸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5-89,共5页
简要介绍了盆地沉积物示踪山脉隆升剥蚀的几种方法并给以实例分析。与造山带隆升过程相伴生的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隆升的许多宝贵信息,但长期以来,利用盆地沉积物反演源区背景常局限于盆地沉积物碎屑组分、副(重)矿物组合及元素地... 简要介绍了盆地沉积物示踪山脉隆升剥蚀的几种方法并给以实例分析。与造山带隆升过程相伴生的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隆升的许多宝贵信息,但长期以来,利用盆地沉积物反演源区背景常局限于盆地沉积物碎屑组分、副(重)矿物组合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近年国外已开始利用盆地沉积物中颗粒锆石U-Pb年龄谱、Nd同位素组成、矿物(如黑云母、磷灰石等)热年代学方法示踪盆地沉积物物源性质及物源贡献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沉积物 示踪源区 山脉隆升 铀-铅 剥露
下载PDF
燕山及邻区晚白垩世以来山脉隆升历史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5
5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9-406,共8页
本文根据以裂变径迹测年为主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认为燕山及邻区在晚白垩世进入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以来经历了造山带伸展裂解引发的6次强烈差异升降运动,分别发生在120~105Ma、95~85Ma、60~50Ma、38Ma左右、25~20Ma和10~5Ma,造成... 本文根据以裂变径迹测年为主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认为燕山及邻区在晚白垩世进入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以来经历了造山带伸展裂解引发的6次强烈差异升降运动,分别发生在120~105Ma、95~85Ma、60~50Ma、38Ma左右、25~20Ma和10~5Ma,造成燕山及邻区约7~8km的剥蚀量。而在相邻两次强烈差异升降运动期之间的相对构造稳定期,则形成了燕山—太行山地5期夷平面以及周缘盆地多期沉积间断。燕山与邻区盆地之间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差异升降运动导致燕山及邻区现今盆-山构造—地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 晚白垩世 山脉隆升 低温热年代学 裂变径迹 夷平面 地壳均衡
下载PDF
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中的应用介绍 被引量:20
6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32,共6页
介绍了4 种类型的造山带隆升—冷却模式,不同模式对应于不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高程图特征;总结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热历史特征与裂变径迹年龄序列。裂变径迹长度的不同统计分布型式对应于不同的热历史,具有不同的年代学意义。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部分退火带 山脉隆升 热历史 造山带
下载PDF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和剥蚀变化及其与山脉隆升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钦忠 李吉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4,共8页
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是一个涉及高原隆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盆地的地层沉积序列推算了高原北缘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系晚新生代以来的山脉剥蚀幅度变化特征,得到了青... 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是一个涉及高原隆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盆地的地层沉积序列推算了高原北缘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系晚新生代以来的山脉剥蚀幅度变化特征,得到了青藏高原北缘山系隆升运动差异的传播比,它们基本上反映了晚新生代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隆升运动的差异程度。高原北缘山系垂直运动速率的计算值与实测资料对比是相吻合的。进而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山系构造缩短变形、剥蚀变化与山脉隆升的关系。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二期隆升时祁连山的高度在2400~3100m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剥蚀变化 构造变形 山脉隆升 传播比 垂直运动速率 地层沉积序列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山脉隆升时限的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正乐 王小凤 +2 位作者 冯夏红 王长秋 刘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0-275,共6页
青藏高原北缘江尕勒萨依地区新生代地层中自生矿物的O和C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8O和δ13C在渐新世早期和中新世早期都出现急剧的变化。沉积学特征也表明中新世早期新生代沉积物质粒度快速变大,而上新世至早第四纪沉积速率急剧加大。由... 青藏高原北缘江尕勒萨依地区新生代地层中自生矿物的O和C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8O和δ13C在渐新世早期和中新世早期都出现急剧的变化。沉积学特征也表明中新世早期新生代沉积物质粒度快速变大,而上新世至早第四纪沉积速率急剧加大。由此推断,青藏高原北缘山脉最早期的隆升开始于渐新世的早期;并在中新世早期出现过山脉的快速隆升;而上新世至第四纪早期山脉的隆升最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 山脉隆升 隆升时限 同位素证据 沉积学特征
下载PDF
地质晚近时期山脉地区隆升及剥露作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国灿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对地质晚近时期,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山脉隆升剥蚀历程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十分关注。文中介绍了几种有关研究方法的一些新进展:(1)利用宇宙核素估算山体表面剥蚀速率和表面隆升速率;(2)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山脉地区岩石的... 对地质晚近时期,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山脉隆升剥蚀历程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十分关注。文中介绍了几种有关研究方法的一些新进展:(1)利用宇宙核素估算山体表面剥蚀速率和表面隆升速率;(2)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山脉地区岩石的隆升剥露;(3)利用地貌有关参数判断因侵蚀作用引起的均衡抬升和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抬升在山脉地区高峰形成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脉隆升 剥露 宇宙核素 地质晚近时期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变质地质学视角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佳敏 吴福元 +2 位作者 张进江 Gautam KHANAL 杨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28-3157,共30页
本文从变质地质学视角出发,介绍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研究意义、地质概况和近年来作者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研究中的进展。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威尔逊旋回中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典型代表,从中揭示的大陆碰撞造山过程、规律及效应,可为探索地... 本文从变质地质学视角出发,介绍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研究意义、地质概况和近年来作者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研究中的进展。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威尔逊旋回中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典型代表,从中揭示的大陆碰撞造山过程、规律及效应,可为探索地球从古至今的碰撞造山带演化研究所借鉴。其中,大陆碰撞造山机制的研究是其核心内容。大陆碰撞造山机制存在临界楔和隧道流两种端元模型之争,其分别对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折返的P-T-t轨迹和时空演化序列进行了不同的预测。上述争议可通过研究喜马拉雅核部高级变质岩(高喜马拉雅)的P-T-t轨迹和折返过程来限定,据此可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阶段一:60~40 Ma,软碰撞期,造山带地壳加厚至约40 km并发生小规模部分熔融,这些早期地壳加厚记录大多已被剥蚀,零星保存于前陆飞来峰和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中;喜马拉雅山从海平面以下抬升至>1000 m。阶段二:40~16 Ma,硬碰撞期,造山带地壳加厚至60~70 km,发生大规模高级变质和深熔作用,高喜马拉雅内部的三个次级岩片沿着“原喜马拉雅逆冲断层”、“高喜马拉雅逆冲断层”、“主中央逆冲断层”顺序式向南挤出,形成了现今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核部主体,地壳堆叠使喜马拉雅山快速隆升至≥5000 m。阶段三:16~0 Ma,晚碰撞期,造山带山根榴辉岩化发生局部拆沉,但大陆汇聚仍在持续、造山带尚未发生垮塌,小喜马拉雅折返、前陆盆地形成,喜马拉雅山达到和维持现今平均高度~6000 m。因此,喜马拉雅生长过程的一级次序是顺序式向南扩展的,受控于临界楔模型,而隧道流只起次级作用。山根深部热流过程对造山带的地壳结构和地表高程有巨大的改造作用。未来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地质学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关键科学问题:(1)喜马拉雅极端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大陆碰撞造山 地壳加厚 山脉隆升 临界楔和隧道流 P-T-T轨迹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与喜马拉雅山隆升 被引量:10
11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3-200,共8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层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笔者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形成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①盆地初始断陷阶段;②盆地加速断陷阶段;③盆地强烈断陷阶段;④盆地断陷止息阶段;⑤盆地二次初始断陷阶段;⑥盆地二次加速断陷阶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层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笔者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形成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①盆地初始断陷阶段;②盆地加速断陷阶段;③盆地强烈断陷阶段;④盆地断陷止息阶段;⑤盆地二次初始断陷阶段;⑥盆地二次加速断陷阶段.并以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为基础将喜马拉雅山此阶段的隆升划分为5个阶段:①慢速隆升阶段(5.4~4.4Ma);②中速隆升阶段(4.4~3.5 Ma);③快速隆升阶段(3.5~3.2Ma);④停止隆升阶段(3.2~2.7 Ma);⑤快速隆升阶段(2.7Ma).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盆地演化 山脉隆升 喜马拉雅山
下载PDF
从冰川剥蚀作用看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的隆升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大岗 赵希涛 +5 位作者 孟宪刚 吴中海 邵兆刚 冯向阳 杨朝斌 王建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通过对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第四纪冰碛地层划分与同位素测年,发现主峰地区的第四纪冰川分别形成于70 0~6 0 0kaBP、2 0 0~14 0kaBP和70~30kaBP三个时段,指示了自中更新世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开始大规模隆升,冰川活动加剧,并堆积了... 通过对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第四纪冰碛地层划分与同位素测年,发现主峰地区的第四纪冰川分别形成于70 0~6 0 0kaBP、2 0 0~14 0kaBP和70~30kaBP三个时段,指示了自中更新世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开始大规模隆升,冰川活动加剧,并堆积了相应的冰碛物。根据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基岩地层与岩性的空间分布、不同火成岩和变质岩组合的形成深度和不同冰期冰碛物砾石成分统计研究,发现冰川对基岩剥蚀与念青唐古拉山中段隆升过程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本文从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基岩地层的岩石成分和分布的研究,及其对山脉隆升与冰碛物成分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切割及其对山脉隆升的反映。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隆升过程可较好地与青藏高原的隆起相对比,它应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青唐古拉山脉 中段 剥蚀作用 青藏高原隆升 隆升过程 山脉隆升 同位素测年 第四纪冰川 冰碛物 地层划分 中更新世 冰川活动 空间分布 统计研究 形成深度 对应关系 岩石成分 主峰 700 基岩 变质岩 火成岩 堆积 岩性 砾石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晚新生代剥露历史:来自磷灰石(U-Th)/He的证据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佳昱 郑文俊 +3 位作者 王伟涛 王英 张培震 王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2-491,共20页
龙首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外围的山脉之一。揭示龙首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与向外扩展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南、... 龙首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外围的山脉之一。揭示龙首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与向外扩展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南、北两侧岩石的侵蚀与隆升过程开展研究。采集自龙首山南缘的11个磷灰石的(U-Th)/He年龄结果显示,在其南缘断层的控制下,龙首山约于14MaBP发生了强烈隆升或剥蚀,导致上部岩石快速冷却。而在龙首山北缘采集的3个样品的年龄较老(220~240Ma),但年龄非常相近,表明其北侧活动较弱,龙首山整体表现为掀斜模式。龙首山中中新世由南向北的掀斜式抬升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挤压应变可能由南向北扩展,同时也限定了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向NE扩展至阿拉善地块南缘,使龙首山成为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与地貌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U-Th)/He 山脉隆升 高原扩展 龙首山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山脉隆升驱动硅酸盐风化机制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石磊 陈旸 陈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4,共9页
山脉隆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自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构造抬升驱动气候变冷”假说在提出以来,山脉隆升通过硅酸盐风化驱动百万年尺度气候变化的观点已深入人心。尽管许多大陆风化记录已经建立,但它们往往存在多解... 山脉隆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自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构造抬升驱动气候变冷”假说在提出以来,山脉隆升通过硅酸盐风化驱动百万年尺度气候变化的观点已深入人心。尽管许多大陆风化记录已经建立,但它们往往存在多解性,难以直接验证该假说。这激发了大量从现代过程角度验证该假说的研究,但部分研究发现山地流域的风化不受物理剥蚀过程控制,因此不太可能响应构造活动而发生变化,与“构造抬升驱动气候变冷”假说的核心观点相矛盾。文章综述了山脉隆升驱动硅酸盐风化机制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分析了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异地风化作为解决该矛盾的新风化机制的可能性,并初步展望了异地风化研究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碳循环 大陆硅酸盐风化 山脉隆升 平原异地风化 地表过程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Ms7.1)同震地表破裂及其与山脉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富峣 李海兵 +3 位作者 潘家伟 李宁 郭瑞强 张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2-623,共12页
野外调查发现,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长约65km,破裂带走向为310°,破裂面向NE陡倾,地表破裂带由2部分组成,其中西侧部分长约19km,东侧部分长约30km,两者之间存在约15km的无破裂区。地表破裂以右阶雁行状... 野外调查发现,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长约65km,破裂带走向为310°,破裂面向NE陡倾,地表破裂带由2部分组成,其中西侧部分长约19km,东侧部分长约30km,两者之间存在约15km的无破裂区。地表破裂以右阶雁行状破裂分布为主要特征,呈现左旋走滑性质,伴随有垂直位移。统计结果显示,同震地表破裂垂直位移(dv)与水平位移(dh)的比值在0.13~0.53之间,地貌累积dv与累积dh比值为0.27~0.63。同震dv/dh与地貌dv/dh的相似显示玉树南山的形成和玉树地震具有同样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质,玉树南山的形成是地质历史上沿玉树断裂多次类似于玉树地震的地震活动的结果,计算出需要1800~2600次地震才能造成玉树南山的隆升。前人研究本段断层地震复发周期为120~200年,计算出断层开始活动时间不晚于20万~40万年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表破裂 dv/dh 山脉隆升
下载PDF
Timing of uplift and evolution of the Lüliang Mountains,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3
16
作者 ZHAO JunFeng LIU ChiYang +4 位作者 Nigel MOUNTNEY LU JianJun CAO JiLong YANG Yao XUE R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8-69,共12页
This study analyses evidence for reformed basin development and basin-mountain coupling associated with devel- opment of the Ordos Basin and the Laliang Mountains, China. Gaining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timin... This study analyses evidence for reformed basin development and basin-mountain coupling associated with devel- opment of the Ordos Basin and the Laliang Mountains, China. Gaining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timing and nature of uplift and evolution of the Ltiliang Mountains is importan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sedimentary boundary of the Ordos Basin (a major petroliferous basin) as well as for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and breakup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Based on systematic sampling for fission track analy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ain phase of uplift of the Laliang Mountains occurred since later par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of uplift and development are identified: slow initial uplift (120-65 Ma), accelerated uplift (65-23 Ma), and intensive uplift (23 Ma to present), with the ma- jority of the uplift activity having occurred during the Cenozoic. The history of uplift is non-equilibrium and exhibits complex- ity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aspects.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Ltiliang Mountains were uplifted earlier than the southern part. The most intensive episode of uplift activity commenced in the Miocene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genetic cou- pl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stern neighboring Cenozoic Shanxi Grabens. The uplifting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Ltiliang Mountains area since later par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share a unified regional geodynamic setting, which was ac- companied by uplift of the Mesozoic Ordos Bas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ighboring Cenozoic Shanxi Grabens. Collectively, this regional orogenic activity is related principally to the far-field effects of both the compression sourced from the south- western Tibet Plateau and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in Cen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IFT Fission track analysis Basin-mountain coupling Ltiliang Mountains Ordos Basin North China Craton
原文传递
0.7Ma以来的念青唐古拉山脉隆升过程——来自冰川剥蚀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大岗 赵希涛 +5 位作者 孟宪刚 吴中海 邵兆刚 冯向阳 杨朝斌 王建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0-637,共8页
通过对念青唐占拉山冰碛地层划分及冰碛物同位素测年,发现最早一期冰碛物形成于0.7~0.6Ma BP,指示自中更新世以来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隆升,主峰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剥蚀作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冰碛高平台;0.2~0.14 Ma BP念青唐古... 通过对念青唐占拉山冰碛地层划分及冰碛物同位素测年,发现最早一期冰碛物形成于0.7~0.6Ma BP,指示自中更新世以来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隆升,主峰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剥蚀作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冰碛高平台;0.2~0.14 Ma BP念青唐古拉山又快速隆升,并堆积了刚刚伸出各大沟谷口的高侧碛;0.07~0.03 Ma BP念青唐古拉山再次小规模隆起,形成各大沟谷内的侧碛和终碛垄;0.01 Ma BP还有小规模冰川活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冰川剥蚀作用反映出的山脉隆升过程,可较好地与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相对比,它应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同位素年龄 剥蚀作用 山脉隆升 念青唐古拉山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江海 吴桐雯 雷雨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6-473,共8页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盆地的封闭、气候干旱。古近纪以来,海湾盆地西低东高,构造挤压造成周缘山脉隆升和盆地逐渐封闭,这是盆地演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新近纪南高北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周围山脉持续隆升,早先形成的河湖等地质地貌单元不断被周边山脉所封闭,形成塔里木盆地,发育大湖泊。第四纪以来,盆地西高东低,经历了最快速的地球系统演化,形成中国较大的内流水系以及最大沙漠。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周缘新构造活跃,在巨型盆地内发育了河流、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干盐湖等多种第四纪的地貌类型。不同地质因素时空上相互作用,塑造着巨型盆地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展示了极干旱地区地球系统第四纪快速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极度干旱 山脉隆升 河流改道 沙漠迁移
下载PDF
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2 位作者 刘琦胜 叶培盛 吴中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5-512,共8页
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内部的重要山脉,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包体如Lgn、Ygn片麻岩和元古代(Pt)变质岩,岩体东西两侧发育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矿物对热年代学分析,... 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内部的重要山脉,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包体如Lgn、Ygn片麻岩和元古代(Pt)变质岩,岩体东西两侧发育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矿物对热年代学分析,良好地揭示了岩浆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通过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测年,发现65.0~55.0Ma发生早期岩浆侵位事件,形成Lgn、Ygn花岗片麻岩包体;在18.3~11.1Ma期间,在约11km深度的Lgn、Ygn下方发生大规模岩浆侵位和结晶成岩事件,形成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NG)。在11.1~9.3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发生快速冷却和隆升过程,平均降温速度约222.2°C/Ma,对应的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5.56mm/a;在9.3~8.6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继续发生差异隆升和快速降温,平均降温速率为142.8°C/Ma,对应的差异隆升速率为3.57mm/a;在8.0~5.0Ma期间,念青唐古拉山区发生伸展型韧性剪切变形,导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快速隆升,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3.50mm/a;在5.0~3.7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继续发生构造隆升,平均降温速率约92.3°C/Ma,对应的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2.31mm/a。自3.7Ma以来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平均降温速度达27.0°C/Ma,平均抬升速度达0.68mm/a。念青唐古拉岩浆集聚、NG花岗岩侵位与INDEPTHII地震深反射亮点揭示的地壳局部熔融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导致上地壳伸展构造变形、NG花岗岩缓慢冷却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脉隆升过程 花岗岩 热事件 热年代学分析 念青唐古拉山
下载PDF
构造活动与地表作用耦合下的河流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以青海湖和倒淌河为例
20
作者 苗宇 张怀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新生代以来,青海湖在河流侵蚀与构造活动耦合下由外流湖泊转化为内流湖泊,但其动力学成因一直悬而未决。倒淌河作为青海湖由外流转换为内流的关键通道,其动力学演化历史记录着这一重要的构造与地貌转变地质事件。基于最新开发的地貌演... 新生代以来,青海湖在河流侵蚀与构造活动耦合下由外流湖泊转化为内流湖泊,但其动力学成因一直悬而未决。倒淌河作为青海湖由外流转换为内流的关键通道,其动力学演化历史记录着这一重要的构造与地貌转变地质事件。基于最新开发的地貌演化有限体积法数值计算程序,模拟山脉隆升与河流下切共同作用下的河流倒淌形成与演化过程,定量分析隆升速率和河流下切系数对不同的流域演化模式的影响,探讨倒淌河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为认识倒淌河流域形成过程与青海湖形成成因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倒淌河流域的水系重组和倒淌河流向的转变主要受到由日月山断层活化引起的山脉快速隆升与河流下切影响;日月山隆升速率是影响倒淌河流域能否发生水系重组的控制因素;当河流被隆升的山脉阻挡而倒淌时,河流下切系数是控制流域重组速率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倒淌河 山脉隆升速率 河流下切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