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1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EM的山区气温空间模拟方法 被引量:97
1
作者 张洪亮 倪绍祥 +2 位作者 邓自旺 谌芸 查勇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360-364,共5页
气温作为一种农业资源是由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形成的 ,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与地表的地形特征密不可分 (特别在山区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ElevationModel,简称DEM)作为一种地表形态的描述方式 ,在利用空间信息进行各种专题分析研究和规划... 气温作为一种农业资源是由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形成的 ,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与地表的地形特征密不可分 (特别在山区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ElevationModel,简称DEM)作为一种地表形态的描述方式 ,在利用空间信息进行各种专题分析研究和规划决策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研究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为支撑 ,在常规统计模型 (CSM)的基础上 ,利用地形的坡度、坡向因子进行山区气温空间小尺度模拟的修正模型———地形调节统计模型(TASM) ,并在环青海湖地区进行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地形调节统计模型优于常规的统计模型 ,从而为山区任一地域单元气温空间分布的快速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对山区气温资源的专题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DEM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气温模拟 地形调节统计模型 山区
下载PDF
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89
2
作者 邓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9-969,共11页
承载力是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量。本文辨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差异,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历程,探讨了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对山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 承载力是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量。本文辨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差异,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历程,探讨了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对山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仍显不足,其系统性有待于深化。主要问题在于: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仍待继续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足,影响理论发展;多于静态评价分析,少于动态预测研究;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套用平原研究模式,未充分贴合山区自身特点。基于前瞻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深入探索其定量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充分重视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所具有的"国家性"特征,深刻认识山区少数民族文化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更好地把握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从而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更具有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现状 关健问题
原文传递
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 被引量:90
3
作者 张佰林 高江波 +2 位作者 高阳 蔡为民 张凤荣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3-517,共15页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应"的分析框架,剖析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和规律,提出山区农村土地整治的响应措施。研究表明:(1)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体现出土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性转折,显性形态转型即由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收缩和林地恢复性增长,隐性形态转型即伴随上述过程发生的土地边际化及生态功能恢复;(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劳动力转移引发土地人为扰动减轻是直接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恶劣的生存环境等引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更为根本的驱动力;(3)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降低了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并提高了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其社会经济效应应聚焦山区农村发展与农户生计安全层面,并亟需实证研究的支撑;(4)当前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恢复和生态优化的良性过程,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山区农村土地整治要顺应其土地利用转型规律,目标导向从耕地数量增加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福祉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驱动力 效应 土地整治 山区 中国
原文传递
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局地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0
4
作者 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9,共6页
该文利用 2 0 0 2年“973”项目安徽GPS外场试验和 2 0 0 0年北京GPS/VAPOR试验积累的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局地降水之间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在降水前后 ,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有很大的变化 ;在 2 0 0 2年入梅前... 该文利用 2 0 0 2年“973”项目安徽GPS外场试验和 2 0 0 0年北京GPS/VAPOR试验积累的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局地降水之间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在降水前后 ,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有很大的变化 ;在 2 0 0 2年入梅前后 ,其变化甚至大于 30mm ;在海拔高的山区台站 ,2h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增量和本站是否发生降水关系密切 ;多数情况下 ,降水出现在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迅速增加的 3~ 4h内 ;每小时降水量峰值和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增量的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 GPS 大气 遥感 局地降水 降水关系 台站 海拔 山区 利用
下载PDF
北京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晓秀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21-25,共5页
在建立北京山区生态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和北京的实际状况确定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标准和分级,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评价因子的层次关系和重要度,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北京山区的一典型区为例对评价模型进行检验,结果... 在建立北京山区生态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和北京的实际状况确定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标准和分级,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评价因子的层次关系和重要度,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北京山区的一典型区为例对评价模型进行检验,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稳定性评价 模型 AHP法 山区 北京
下载PDF
北京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被引量:40
6
作者 李晓秀 《自然资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35,共5页
本文首先指出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必要性,进而阐述了评价体系选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由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含义引出的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体现山区特点的自然环境总体质量指标和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 本文首先指出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必要性,进而阐述了评价体系选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由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含义引出的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体现山区特点的自然环境总体质量指标和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它们各自包含一系列指标,从而构成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体系
原文传递
山区土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 被引量:80
7
作者 邵景安 张仕超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6-649,共14页
耕地撂荒是目前山区发展较快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耕地流转能否缓解这一过程,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以避免耕地资源浪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借助前期研究成果,使用多视角两因素散点分析和单因素相关分析方法,旨在查明山区耕地流转对... 耕地撂荒是目前山区发展较快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耕地流转能否缓解这一过程,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以避免耕地资源浪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借助前期研究成果,使用多视角两因素散点分析和单因素相关分析方法,旨在查明山区耕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村级尺度上,样区耕地流转与耕地撂荒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流转率高的村庄,撂荒率低,尤其在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中表现更为突出,说明耕地流转可以减少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2在地块尺度上,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率显著低于劣等耕作条件,样区耕地的撂荒主要由Ⅳ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所贡献;3在村级尺度上,样区耕作条件对耕地撂荒率的作用较弱,村样本间耕作条件对撂荒率差异的解释能力不强,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仍然存在,说明以耕地流转率代表的土地租赁市场尚不发育;4但是,样区耕地流转率高的村庄,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率低,说明耕地撂荒仍然受到土地租赁市场的完善程度所左右,且土地租赁市场在优化耕地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已有一定程度的显现;5进一步完善土地租赁的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减少或降低耕地撂荒现象的发生,可以避免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租赁市场 耕地撂荒 耕作条件 耕地资源优化 山区
原文传递
北京东灵山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被引量:67
8
作者 方精云 刘国华 +2 位作者 朱彪 王效科 刘绍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3-543,共11页
通过对北京山地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植被、地表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生物量净增量和凋落物量,以及植被和土壤呼吸的实际观测,构建了北京山地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结果表明,北京山地温带森林总碳密度在250~300tC... 通过对北京山地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植被、地表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生物量净增量和凋落物量,以及植被和土壤呼吸的实际观测,构建了北京山地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结果表明,北京山地温带森林总碳密度在250~300tC·hm^(-2)之间,其中植被碳密度为35~54tC·hm^(-2),土壤碳密度(深度为1m,包括地表凋落物)为209~244tC·hm^(-2).三种森林的植被生物量都处于增加之中,净增量为1.33~3.55tC·hm^(-2)·a^(-1).凋落物量为1.63~2.34 tC·hm^(-2)·a^(-1),群落植被呼吸量为2.19~6.93tC·hm^(-2)·a^(-1),土壤异养呼吸量为1.81~3.49 tC·hm^(-2)·a^(-1).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介于5.39~12.82tC·hm^(-2)·a^(-1)之间,其中约一半(46%~59%)转变为净初级生产力(3.20~5.89tC·hm^(-2)·a^(-1)).碳平衡分析表明,在研究时段(1992~1994)内,人工油松林是一个较大的碳汇(4.08tC·hm^(-2)·a^(-1)),而次生的白桦林和辽东栎林与大气之间的CO_2交换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密度 碳通量 碳循环 山区 温带森林
原文传递
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 被引量:77
9
作者 邹利林 王占岐 王建英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77,共7页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是以GIS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结构优化是以整理和规划背景下的定性研究为主。(2)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分析方法能较全面地刻画长阳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长阳农村居民点受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公路、农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距离、居民点用地规模、土地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以加权Voronoi图为属性有层次搜寻局部中心,并依此构建的5级村庄等级层次更符合长阳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规律。研究结论:根据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关系确定居民点权重,并构建加权Voronoi图分割势力范围,为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量化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农村居民点 空间布局 山区 VORONOI图
下载PDF
1960-2003年新疆山区与平原积雪长期变化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5
10
作者 崔彩霞 杨青 王胜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6-490,共5页
对新疆91个地面站44a(1960—2003年)的>0cm积雪日数、冬季最大积雪厚度、冬季降水量和冬季平均温度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显的增温增湿变化,新疆积雪呈轻度增长趋势,90年代增加明显.积雪日数和厚度与冬季降水... 对新疆91个地面站44a(1960—2003年)的>0cm积雪日数、冬季最大积雪厚度、冬季降水量和冬季平均温度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显的增温增湿变化,新疆积雪呈轻度增长趋势,90年代增加明显.积雪日数和厚度与冬季降水量呈正相关,但与冬季平均温度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将91个地面站分成24个山区站和67个平原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山区积雪增幅大于平原,而平原的冬季温度和降水增幅大于山区.60年代和90年代山区和平原呈两个相反方向的同步变化(60年代少雪、少降水和降温;90年代多雪、多降水和增温),但幅度略有不同.70年代和80年代山区和平原无论积雪还是温度、降水量都呈现明显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积雪变化 山区 平原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被引量:73
11
作者 杨子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6,共13页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技术方法问题需要深入、广泛的探讨和实证研究。论文针对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起由7个特殊因子和10个一般因子(其中有5个同时是特殊因子)共同组成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运用GIS技术,以第二次土地调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图斑为评价单元,分析和评定了云南德宏州山区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全州山区面积985 787.40 hm2中,其宜建地和不宜建地分别占14.37%和85.63%,一等宜建地、二等宜建地和三等宜建地的构成比例约为12:33:55。评价结果已应用于德宏州各县(市)"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编之中,成效明显,使德宏州"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全州坝区84%以上的优质耕地得到了永久性保护,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比例大幅下降。论文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国内外类似山区加强坝区(或平原区)优质耕地保护、合理建设山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城镇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极限条件法 适宜性指数法 德宏州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中国内陆干旱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66
12
作者 王建 李硕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4-670,共7页
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山区积雪具有极强的影响,同时雪盖时空变化和融雪径流的波动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选择祁连山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山区积雪流域的典型区域,分析了自1956~2001年近40余年以来气温、降水、累计降雪变化... 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山区积雪具有极强的影响,同时雪盖时空变化和融雪径流的波动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选择祁连山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山区积雪流域的典型区域,分析了自1956~2001年近40余年以来气温、降水、累计降雪变化的状况和特点以及春季融雪径流的波动趋势.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山区积雪流域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年平均气温的缓慢上升而年降水基本平稳,累积降雪量也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年内气温的上升幅度以1~2月份比较强烈而其他月份气温上升幅度较小.利用基于度-日因子算法的融雪径流模型SRM(SnowmeltRunoff Model)模拟气温上升框架下的融雪径流变化情势结果表明山区积雪流域融雪期在时间上的前移,同时春季融雪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受径流周期变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内陆干旱区 山区 中国西北地区 融雪径流模型 气温上升 2001年 年平均气温 黑河流域 时空变化 黑河上游 波动变化 径流变化 周期变化 积雪 中纬度 典型区 祁连山 指示器 子算法 降雪量 融雪期 径流量 趋势 春季
原文传递
山区采动裂缝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5
13
作者 康建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4,共6页
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地表产生采动裂缝的4个阶段及其形成过程机制,揭示采动裂缝对山区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1)地表采动裂缝使得地表下沉呈现出非连续性移动特性,并在凹形地貌部位,地表下沉值减小;在凸形地貌部位,地表下沉值增大。(2)... 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地表产生采动裂缝的4个阶段及其形成过程机制,揭示采动裂缝对山区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1)地表采动裂缝使得地表下沉呈现出非连续性移动特性,并在凹形地貌部位,地表下沉值减小;在凸形地貌部位,地表下沉值增大。(2)采动裂缝会使山区地表沿坡体下坡方向的水平移动值增大,增大的量值与坡体形态及与采空区相对位置、表土层特性有关。(3)采动裂缝的产生会改变水平变形的性质:在拉伸变形区域出现拉伸变形值减小或转变为压缩变形值;或在压缩变形区域出现拉伸变形或压缩变形值减小情形,并且会使拉伸变形区域的拉伸变形值增大,压缩变形区域的压缩变形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沉陷 山区 地表移动变形 采动裂缝
下载PDF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降雨侵蚀力研究 被引量:57
14
作者 杨子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5-270,共6页
降雨侵蚀力R值是建立土壤流失方程的最基本因子之一。通过对标准径流小区的实测土壤侵蚀量和侵蚀性降雨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出滇东北山区坡耕地降雨侵蚀力(R)的最佳计算指标为R=E60·I30,计算和分析了本区域降雨侵蚀力... 降雨侵蚀力R值是建立土壤流失方程的最基本因子之一。通过对标准径流小区的实测土壤侵蚀量和侵蚀性降雨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出滇东北山区坡耕地降雨侵蚀力(R)的最佳计算指标为R=E60·I30,计算和分析了本区域降雨侵蚀力(R)的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R指标 坡耕地 滇东北 山区
下载PDF
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 被引量:64
15
作者 邵景安 张仕超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42,共16页
利用SPOT-5影像、1:1万地形图、退耕还林和森林工程图、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分析了重庆市石柱县耕地边际化的特征和发生原因。结果发现:①10年间研究区耕地边际化率16.18%,主要分布于七曜山的北部高山区和南部中山区,而且伴随农村劳动... 利用SPOT-5影像、1:1万地形图、退耕还林和森林工程图、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分析了重庆市石柱县耕地边际化的特征和发生原因。结果发现:①10年间研究区耕地边际化率16.18%,主要分布于七曜山的北部高山区和南部中山区,而且伴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和留守劳动力的老龄化,边际化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加剧。②海拔、地块相对村庄的分布半径和道路连接度对耕地边际化的发生影响较大。边际化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特别是≥1000 m集中边际化的60.88%,在坡度和地块相对村庄的分布半径上也有类似规律。③劳均耕地面积和务农劳均年龄是影响耕地边际化的主要因素,耕地流转和微型农机台数是从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影响耕地边际化。④"比较劣势主导边际化"分布最广,占总边际化的55.32%,其次是"区位主导边际化",占33.80%。⑤"地形主导边际化"实施类似退耕还林继续扩大的"顺边际化"政策,"区位主导边际化"从合理安排新居点、完善农村道路体系上实施"反边际化","比较劣势主导边际化"从提高适度规模经营、微型机械化程度上开展"反边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边际化 特征 动因 政策含义 山区
原文传递
多功能视角下的山区乡村空间功能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 被引量:64
16
作者 洪惠坤 谢德体 +2 位作者 郭莉滨 胡蓉 廖和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15-2427,共13页
以西部山区重庆乡村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空间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将乡村空间多功能划分为农业生产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生态稳定性功能,社会保障居住家园功能五种子功能,采用熵权法定量核算2013年全市乡村空间功能值... 以西部山区重庆乡村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空间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将乡村空间多功能划分为农业生产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生态稳定性功能,社会保障居住家园功能五种子功能,采用熵权法定量核算2013年全市乡村空间功能值,运用GIS技术和Dagum基尼系数刻画重庆市不同地区乡村空间功能值地区差异特征,并划分了重庆市乡村空间多功能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山地型乡村地形复杂,景观类型多样,功能也极具多样性,研究区乡村空间除了生态稳定性功能外,其他各功能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Dagum基尼系数,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能够更为深入地刻画研究区乡村空间功能值地区间差异及区内差异特征。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都超过50%。(3)根据乡间空间多功能分布的差异性及山地乡村的特点和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将研究区乡村空间划分为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型,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水源涵养生态保育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土壤保持生态保护型8种功能类型,能较好地体现地域特色,为科学健康的开发利用山地乡村空间土地资源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 山区 乡村空间 Dagum基尼系数 生态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特点与趋势 被引量:51
17
作者 徐海量 叶茂 +1 位作者 宋郁东 魏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7-494,共8页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山区1961 ̄2002年的降水和温度变化,源流干流水分的消耗,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结果显示:塔里木河源流山区降水和温度均有增加,但是降水增加的趋势在琢=0.05水平上不显著,温度升高的...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山区1961 ̄2002年的降水和温度变化,源流干流水分的消耗,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结果显示:塔里木河源流山区降水和温度均有增加,但是降水增加的趋势在琢=0.05水平上不显著,温度升高的趋势显著;塔里木河流域几个源流水量增加,特别是在1994 ̄2002年,年平均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增加了25.163×108m3/a,而上游三源流补给干流水量只增加0.9985×108m3/a,塔里木河干流沿程各站的径流量呈现显著的线性递减趋势,表明连续十年的丰水期并没有改变干流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如果三源流来水以正常年份计算(1957 ̄2003年平均来水量),塔里木河干流来水量每年只有22.57×108m3,那样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将更令人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水资源变化 趋势 塔里木河干流 2002年 特点 时间序列分析 生态环境恶化 年平均 温度变化 相关检验 温度升高 生态安全 流水量 来水量 源流 降水 流量比 径流量 丰水期 山区 上游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比较 被引量:41
18
作者 田光进 《遥感信息》 CSCD 2002年第4期31-34,69,共5页
以河北省阜平县、武邑县 ,福建省清流县、惠安县作为研究区 ,利用 2 0 0 0年 TM遥感图像 ,通过解译、判读得到景观结构矢量图 ,然后利用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的差异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 ,研究区农村... 以河北省阜平县、武邑县 ,福建省清流县、惠安县作为研究区 ,利用 2 0 0 0年 TM遥感图像 ,通过解译、判读得到景观结构矢量图 ,然后利用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的差异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 ,平原地区平均面积不到 2 0 hm2 ,山区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低于 10 hm2。农村居民点距离较近 ,山区农村居民点平均距离小于 2 .5 km,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距离小于 0 .4 hm。农村居民点规模小 ,分布零散 ,适应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节约居民点用地 ,应采取加快城镇及中心村发展的方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农村居民点 山区 平原 景观特征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四川省山地类型界定与山区类型划分 被引量:53
19
作者 范建容 张子瑜 李立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3,共9页
山地类型的界定是科学认知山地规律的基础,对山地科学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山地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了促进山区区域在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山地类型界定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山区类型进行划分,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山地类型的界定是科学认知山地规律的基础,对山地科学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山地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了促进山区区域在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山地类型界定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山区类型进行划分,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科学依据。采用GIS技术并结合DEM数据,对四川省的山地类型进行界定,同时对山区的类型进行划分。在山地类型界定涉及到的地形起伏度计算中,对均值变点法的应用结果进行了讨论与改进,得到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为9.92 km2。将四川省山地类型界定为丘陵、低山、中低山、中山、次高山、高山、极高山;将山区划分为纯丘陵县、半山区县、准山区县、显山区县、整山区县,并对山区发展的政策方向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山地 山区 地形起伏度 最佳统计单元 均值变点法
原文传递
鲁中花岗岩山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50
20
作者 张光灿 夏江宝 +2 位作者 王贵霞 张淑勇 杨吉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48,共5页
在济南市南部山区圣泉寺林场内,以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进行研究,以其为北方石质山区人工林的科学经营与抚育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各种林分的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渗透速率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 在济南市南部山区圣泉寺林场内,以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进行研究,以其为北方石质山区人工林的科学经营与抚育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各种林分的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渗透速率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无林地,其中混交林好于纯林,刺楸纯林好于黄连木、栾树纯林。②在旱季和雨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大部分林地土壤含水量呈现递减趋势,其变动幅度小于无林地。③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林地土壤饱和持水量逐渐减小;混交林表层土壤蓄水功能最好,其它林分各层次差异较小。混交林对水分的贮蓄和调节能力较强,但各林分供水性能差别不大。在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混交林优于纯林,纯林中以刺楸大阔叶树种较好,栾树较差。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首先考虑营造混交林分,林种组成以刺楸×黄连木较好;若营造纯林以刺楸林分较好。在现有林分的经营管理中,对黄连木和栾树纯林应注重对其地表植被和枯枝落叶层进行保护,对残次林分采取封山育林措施,有条件时尽量改造为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人工林 土壤水分 土壤入渗 土壤孔隙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