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7
1
作者 陈鹏 郭慕良 李玉昆 《海交史研究》 1987年第1期46-65,2,111,共22页
一九八五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和文博界老前辈王振铎研究员的支持和鼓励下,就我国沿海北起鸭绿江畔的丹东,南抵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开展天后史迹调查,涉足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部... 一九八五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和文博界老前辈王振铎研究员的支持和鼓励下,就我国沿海北起鸭绿江畔的丹东,南抵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开展天后史迹调查,涉足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部分县市,查阅地方志书160多种,内载天后宫280多处(现能实地踏勘遗物、遗迹的惜已不及半数)。摘录和复印有关资料50万字,刷拓和抄录50多方碑刻,并拍摄了400多帧文物照片。还对天后志书、妈祖真经、签诗、祭祀用的图案剪纸、符录和诵经录音等进行收集整理。现将初步调查与研究,林林总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后宫 海神庙 山东会馆 天妃宫
下载PDF
近代东北山东会馆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2
作者 贾靖雯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4期67-69,共3页
清末以来的几次大规模东北移民浪潮中,移民会馆因需而生。迁入东北的外省移民以共同的文化信仰为基础建立起众多移民会馆。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碰撞,从信仰思想、近代化和城乡阶级思想方面对东北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刻意义并影响至... 清末以来的几次大规模东北移民浪潮中,移民会馆因需而生。迁入东北的外省移民以共同的文化信仰为基础建立起众多移民会馆。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碰撞,从信仰思想、近代化和城乡阶级思想方面对东北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刻意义并影响至今。以东北地区的山东会馆为典型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移民文化对移民地域的文化影响,对东北各地方会馆的保护和维护,对于研究会馆史、移民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东北地区 山东会馆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清末鲁商沉浮录
3
作者 江寒秋 《齐鲁周刊》 2015年第35期34-35,共2页
如果要为鲁商寻找历史上的源流,春秋时期的管仲、范蠡、子贡无疑是鲁商的开派宗师。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这些远古时期的商业人物,更多遵循的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交易法则,其香火意义要大于商业意义。一个商帮要真正的崛起并形成自己的商业... 如果要为鲁商寻找历史上的源流,春秋时期的管仲、范蠡、子贡无疑是鲁商的开派宗师。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这些远古时期的商业人物,更多遵循的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交易法则,其香火意义要大于商业意义。一个商帮要真正的崛起并形成自己的商业版图、商业文明,必须要灌注进资本主义的血液。从这个意义上讲,晚清末年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促进了中国第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商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商 春秋时期 商帮 子贡 政治生态 山东 山东会馆 宁波帮 山东 张廷阁
原文传递
儒家文化与山东商人的经营文化
4
作者 徐礼媛 《商业文化》 2017年第20期16-19,共4页
伴随中国古代史形成于山东大地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更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其中尤其深刻地塑造了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乃至商业文化、商业风格无不打... 伴随中国古代史形成于山东大地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更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其中尤其深刻地塑造了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乃至商业文化、商业风格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以义为先以义致利义利关系是儒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把'义'看作人立身做事的根本,谋求物质利益必须建立在合乎道义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山东 济南 商人 剥削者 山东会馆
下载PDF
从山东会馆庙起步——大连市金州区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5
作者 汪振海 《党史纵横》 1994年第10期35-37,共3页
金州区(原金县),是个有5万人口的大连市辖区。 从1945年解放到1990年,45年来,党领导的群众体育运动,走过了初起、发展和进入全国体育优秀先进县区的历程。
关键词 群众体育运动 体育组织 山东会馆 大中学校 群众体育活动 篮球活动 大连市金州 农村体育 农民体育 乡镇体育
原文传递
历史上的民间赈灾组织
6
作者 董强 《中国社会组织》 2015年第3期52-53,共2页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中国历代政府都把救灾看成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受灾百姓最先想到的也是政府的公共救济。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夏朝就已有官方的赈灾举措。随着社会物资财富的不断增加,...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中国历代政府都把救灾看成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受灾百姓最先想到的也是政府的公共救济。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夏朝就已有官方的赈灾举措。随着社会物资财富的不断增加,民间团体和个人,也开始纷纷参与到赈灾活动中来,成为中国赈灾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古代民间赈灾组织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政府 赈灾活动 地方士绅 李提摩太 山东会馆 爱德基金会 恤嫠会 丁光训 中华慈善总会 明宣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