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原》与抗战 被引量:7
1
作者 邹水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4-19,共6页
《屈原》与抗战邹水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抗日战争的产物,它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①,通过反映和发展历史的精神来为现实斗争服务。它的创作... 《屈原》与抗战邹水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抗日战争的产物,它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①,通过反映和发展历史的精神来为现实斗争服务。它的创作和演出曾经轰动重庆山城和全国,在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屈原形象 郭沫若 爱国主义思想 屈原精神 抗日反蒋 人民群众 国民党 历史发展 日本帝国主义
下载PDF
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中华 邹福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1,共7页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形象 演变 历史诠释
下载PDF
百年来英译《离骚》中屈原形象的误读、调适与趋同 被引量:4
3
作者 冯俊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8-164,共7页
从中西《离骚》英译百余年的历史来看,其屈原形象大致经历了从误读、调适到逐步还原的变化过程。这不仅体现出源语言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视域中被逐步接近、吸收和深入了解的演进规律,而且折射出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与文化软实力... 从中西《离骚》英译百余年的历史来看,其屈原形象大致经历了从误读、调适到逐步还原的变化过程。这不仅体现出源语言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视域中被逐步接近、吸收和深入了解的演进规律,而且折射出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与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演变。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坚守文化自信这一基本立场,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调适文化的多样性,切实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离骚》 屈原形象 文化自信 主体性 多样性
原文传递
戏剧影视中的屈原形象及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再塑路径
4
作者 曾梓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4-90,共7页
20世纪40年代以来,屈原形象分别在话剧、电影、电视剧中呈现出勇士、君子、诗人等多样化面貌。这些有显著差异的屈原影像,反映出不同时期创作者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脉动。在21世纪数字媒体时代下,屈原形象的再塑工作可从媒介技术赋权、媒... 20世纪40年代以来,屈原形象分别在话剧、电影、电视剧中呈现出勇士、君子、诗人等多样化面貌。这些有显著差异的屈原影像,反映出不同时期创作者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脉动。在21世纪数字媒体时代下,屈原形象的再塑工作可从媒介技术赋权、媒介议题联结、媒介话语回归3条路径入手,从而更加突出屈原形象在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唤起受众社会意识再思考诸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形象 戏剧影视 数字媒体
下载PDF
塑造屈原形象的力作——谈《卜居》《渔父》的创作特色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建琴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4期17-20,共4页
屈原是楚人熟悉、敬仰的人物。作为艺术形象,《离骚》中的屈原有着鲜明的个性:既有“内美”,外加“修能”,有耿介不随的性格,有崇高的“美政”理想以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有悲愤不平的情感体验,有以死保清白、殉理想的悲剧性人生实践。... 屈原是楚人熟悉、敬仰的人物。作为艺术形象,《离骚》中的屈原有着鲜明的个性:既有“内美”,外加“修能”,有耿介不随的性格,有崇高的“美政”理想以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有悲愤不平的情感体验,有以死保清白、殉理想的悲剧性人生实践。这些特征又由于与“党人”、“群小”的尖锐矛盾冲突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同时在屈原内心,又有着进与退、去与留、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与决择。这一切使得屈原的艺术形象具有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形成文学史上解不开的“楚骚”情结。早在战国末期,就有一批以屈原生平遭遇为题材的作品,显示了当时人们对屈原内在品质与外在努力的理解与赞叹,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与叹惋。《卜居》和《渔父》即为其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居》 《渔父》 屈原形象 屈原悲剧 屈原精神 人生态度 艺术形象 《离骚》 “美政”理想 悲剧性人生
下载PDF
屈原:一个历史原型的艺术变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8-29,共12页
本文就《屈原》、《山鬼》、《春秋魂》对历史人物屈原的不同表现方式和观照角度,比较了三剧不同的思想内涵、人物塑造途径和审美意趣。本文认为,这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史剧作品的相似和相异之处,相当充分地反映了新时期历史剧在继承... 本文就《屈原》、《山鬼》、《春秋魂》对历史人物屈原的不同表现方式和观照角度,比较了三剧不同的思想内涵、人物塑造途径和审美意趣。本文认为,这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史剧作品的相似和相异之处,相当充分地反映了新时期历史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的重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形象 郭沫若 艺术变迁 屈原 史剧观 人物形象 历史人物 政治家 新时期 《山鬼》
原文传递
游国恩的屈原研究及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金善 赵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四种不同版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及游国恩个人的学术背景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国恩 屈原 屈原形象 屈原思想
下载PDF
《离骚》的译入与译出:情感元素与屈原形象再造 被引量:3
8
作者 徐佐浩 蒋跃 詹菊红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88,共8页
《离骚》蕴含屈原强烈而复杂的情感,为了探索它们在翻译中的再现情况,文章基于六个英译本构建语料库,借助USAS语义标注系统,对比译入与译出译本在情感元素再现方面的差异,分析屈原形象在不同翻译方向的再造情况。研究发现:(1)译入的情... 《离骚》蕴含屈原强烈而复杂的情感,为了探索它们在翻译中的再现情况,文章基于六个英译本构建语料库,借助USAS语义标注系统,对比译入与译出译本在情感元素再现方面的差异,分析屈原形象在不同翻译方向的再造情况。研究发现:(1)译入的情感多样性超过了译出,(2)译入的情感总量不及译出,但二者的差距随着翻译年代的推近越来越小,(3)随着翻译年代的推近,译入的积极情感越来越多,同时译出的消极情感越来越少。由于情感元素的差异,译入与译出译本塑造的屈原形象也不尽相同。译入的屈原形象更具复杂性、多面性和模糊性,感染力相对不足;译出的屈原形象清晰分明,感染力更强。历时地看,译入和译出的屈原形象都更加积极和正面。研究结果表明,翻译方向确实能够影响文学作品的情感传递,进而影响文学形象的再造,最后波及文学和文化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译入与译出 情感元素 屈原形象
下载PDF
戴震的屈赋研究
9
作者 王大年 《云梦学刊》 1995年第4期14-15,56,共3页
关键词 屈赋 戴震 屈原形象 屈原 《离骚》 戴氏 学术思想 “度” 屈原思想 《通释》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与屈原形象的解构重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余辉 《近代史学刊》 2020年第1期64-78,286-287,共17页
屈原形象在近代文化转型中经历了具有古今之变意义的解构与重构。传统文化范畴内屈原形象与王权相联系,被界定为忠君的"忠臣"。这一形象到清季开始受到质疑。新文化运动时期,伴随着整理国故思潮的出现,屈原"忠臣"... 屈原形象在近代文化转型中经历了具有古今之变意义的解构与重构。传统文化范畴内屈原形象与王权相联系,被界定为忠君的"忠臣"。这一形象到清季开始受到质疑。新文化运动时期,伴随着整理国故思潮的出现,屈原"忠臣"形象被系统解构。与此同时,屈原作为"人",特别是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伟人"身份,被重建起来。屈原形象的变化,折射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期新旧思想的交替,也见证了传统历史资源向现代转化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屈原形象 文化转型 解构
下载PDF
论屈原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8-26,共9页
毫无疑问,屈原是我们传统文学中的一个典范:他在传统文学中的典范地位,也许只有诗圣杜甫才能与之相比。西汉淮南王刘安请屈原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千百年来被学者转相称引;而东汉《楚辞》学者王逸直名《离骚》为“经”,谓自屈原“... 毫无疑问,屈原是我们传统文学中的一个典范:他在传统文学中的典范地位,也许只有诗圣杜甫才能与之相比。西汉淮南王刘安请屈原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千百年来被学者转相称引;而东汉《楚辞》学者王逸直名《离骚》为“经”,谓自屈原“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离骚经序》)后代之《楚辞》学者,如洪兴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形象 王逸 文化价值观念 朱熹 忠君爱国 刘安 《离骚》 爱国主义 洪兴祖 《楚辞》学
下载PDF
《屈原列传》与屈原形象的历史流变分析
12
作者 史瑞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22期24-25,共2页
《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据历史考证,这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且最完整的文献,后世治史者都是根据这一文本去解读屈原。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屈原既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符号——一个爱国... 《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据历史考证,这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且最完整的文献,后世治史者都是根据这一文本去解读屈原。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屈原既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符号——一个爱国的历史符号。作为一篇课文,教师所需要努力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构建一个既符合历史同时又能够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起到指导作用的屈原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列传》 历史考证 历史符号 屈原贾生列传 治史者 流变分析 屈原形象 生平事迹
下载PDF
民俗节日里的屈原故事与士人向往的屈原形象
13
作者 崔富章 《职大学报》 2004年第1期34-37,68,共5页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一、民俗节日里的屈原故事;二、士人向往的屈原形象:(1)爱国情操;(2)社会理想;(3)行业方式:(4)生命如歌。
关键词 民俗节日 屈原故事 士人 屈原形象
下载PDF
沙翁童趣
14
作者 石梅 《中华儿女》 1998年第12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童趣 屈原形象 《楚辞》 怀沙 中学语文教师 诗词歌赋 抗战时期 屈原精神 生命的力量 老年人
原文传递
论《屈原》剧作中屈原形象的艺术价值
15
作者 高金星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6-70,共5页
本文立足《屈原》剧作的时代背景,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屈原形象的时代典型性和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从正反面人物的对比刻画、多重矛盾的相互交织和多种创作手法的运用中,进而揭示了屈原形象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屈原 屈原形象 艺术价值
下载PDF
在王逸《楚辞章句》注文中挖掘屈原形象的原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宫昌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69-776,840,共8页
本研究属于文化史研究,研究对象是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就是后代人寄托于屈原的伦理、情感、审美观念的总体。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注文,将注文当做注者的著作、注者思想的载体来读解。楚辞研究中往往批判注者的"牵强附会",然而... 本研究属于文化史研究,研究对象是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就是后代人寄托于屈原的伦理、情感、审美观念的总体。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注文,将注文当做注者的著作、注者思想的载体来读解。楚辞研究中往往批判注者的"牵强附会",然而这些正是本文所珍视的研究对象。为考察漫长文化史上的变迁中的传承,而且是意识或形象这种难以测量的抽象对象,本研究尝试采取以汉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汉字"为切入点,用电子文献检索有关字群这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逸《楚辞章句》 屈原形象 原型 《离骚》主题 关键字群
下载PDF
文化交流的理想类型──兼谈韩国古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炳汉 《当代韩国》 1995年第2期90-92,共3页
文化交流的理想类型──兼谈韩国古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李炳汉1、韩中文化交流的渊源1-1司马迁《史记·朝鲜列传》:“燕人卫满避秦祸东奔,在朝鲜王俭奠都建国。”金富拭《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始祖三十八年”(B.... 文化交流的理想类型──兼谈韩国古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李炳汉1、韩中文化交流的渊源1-1司马迁《史记·朝鲜列传》:“燕人卫满避秦祸东奔,在朝鲜王俭奠都建国。”金富拭《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始祖三十八年”(B.C.20)条:“中国之人苦秦乱东来者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理想类型 《论语》 三国史记 屈原形象 高句丽 司马迁 韩国 《孝经》 《中庸》
原文传递
市民文化思潮中的屈原
18
作者 熊良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1-25,70,共6页
生活在明代嘉、隆年间的汪瑗,著有《楚辞集解》一书,是现存明代《楚辞》研究较早较完备的著作。其中提出的不少新见解,反映了明代中叶以来市民文化精神和市民文化思潮的特点,展示了与汉、宋人不同的风貌。归有光称誉其书“连城之璧,见... 生活在明代嘉、隆年间的汪瑗,著有《楚辞集解》一书,是现存明代《楚辞》研究较早较完备的著作。其中提出的不少新见解,反映了明代中叶以来市民文化精神和市民文化思潮的特点,展示了与汉、宋人不同的风貌。归有光称誉其书“连城之璧,见重当时”(《楚辞集解序》),焦(立龙)肯定其见解“即出自大儒,不难为之是正”。(《楚辞集解序》)本文仅从汪瑗对屈原的历史改塑,探讨其时代的文化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市民文化 屈子 人臣 楚辞 明代中叶 君臣关系 王艮 屈原形象 君王
下载PDF
《楚辞补注》对屈原形象的重新确立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光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0,共3页
《楚辞补注》中的屈原,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国"精神,也有儒家推崇的坚贞节操,而在对节操的坚持中又体现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这是洪兴祖注释出的屈原新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着宋代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氛... 《楚辞补注》中的屈原,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国"精神,也有儒家推崇的坚贞节操,而在对节操的坚持中又体现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这是洪兴祖注释出的屈原新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着宋代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洪兴祖个人的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补注》 屈原形象 新解读
下载PDF
史剧艺术的珍宝——郭沫若的《屈原》选场简析
20
作者 刘文田 岳耀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84-88,共5页
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著的史剧家。在1941年至1943年间,他连续编写了六个大型历史剧。他的史剧同他的诗作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艺术珍宝,而《屈原》尤其著称于世,是他史剧创作方面的最优秀的代表作。 《屈原》写于1942年1月,... 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著的史剧家。在1941年至1943年间,他连续编写了六个大型历史剧。他的史剧同他的诗作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艺术珍宝,而《屈原》尤其著称于世,是他史剧创作方面的最优秀的代表作。 《屈原》写于1942年1月,同年4月首次在重庆公演,博得群众的热烈欢迎。《屈原》的创作和演出,是非常符合时代斗争的需要的。当时,全世界人民都正进行着一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我国的抗日战争也正处在最艰苦的阶段,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大搏斗的年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艰苦卓绝地进行着抗日战争。而国民党反动派却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活动,大演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卖国丑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屈原 选场 楚国 郭沫若 秦派 楚怀王 张仪 屈原形象 剧本 统治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