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居住区位及居住空间分异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力 李雪铭 张建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48-1554,共7页
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居住区研究,家庭月收入、户主文化程度作为居住态评价因素,交通条件、区位、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作为居住势评价因素,构建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该模型在对居住区评价时更好的体现居民因素,比先前区位评价方法更为全面... 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居住区研究,家庭月收入、户主文化程度作为居住态评价因素,交通条件、区位、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作为居住势评价因素,构建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该模型在对居住区评价时更好的体现居民因素,比先前区位评价方法更为全面,能更好的解释由于居民因素变化而导致的居住区位变化。对大连建成区37个街道进行居住态、居住势、居住生态位评价,并以居住生态位为切入点,分析不同居住生态位等级的街道居住态及居住势状况,探究居住生态位、居住势、居住态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居住态,从居住态角度分析大连居住空间分异。最后得出结论为大连市居住生态位呈现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由中心向外围的环带状分布,居住态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高低值区域交错布局空间分布状况,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生态位区位分布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居住区位 居住空间分异 居住 居住 大连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56
2
作者 谢作轮 赵锐锋 +2 位作者 姜朋辉 刘海猛 祝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7-947,共11页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同时计算各个加权Voronoi图之中的居民点的相对"居住场势"的大小,实现微观上搬迁农户的空间效用增加。结果表明:榆中县共有中心居民点面积6082.60 hm2(1107个居民点)占61.25%;Ⅰ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707.55 hm2(4083个居民点)占27.26%;Ⅱ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35.68 hm2(679个居民点)占2.37%;零星居民点面积905.26 hm2(2854个居民点)占9.12%。通过加权Voronoi图的宏观空间分割结合微观的"居住场势"测算,使得居民点空间重构的方案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重构 居住 加权Voronoi图 榆中县
原文传递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以厦门市灌口镇为例 被引量:27
3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200,共8页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乡村聚落景观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居住”理论 空间重构 灌口镇
原文传递
村域“居住场势”非均衡态势下的山区农户移民搬迁研究——基于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69户搬迁农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君 陈长瑶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64-1169,共6页
结合山区脱贫和新农村建设实际,推进山地贫困区农户移民搬迁,鼓励其迁移到条件较好、有发展空间的区位成为当前居民点调整的一种主要趋势。基于对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69户搬迁农户的调查,对农户居住迁移的空间特征、搬迁前后居住空间效... 结合山区脱贫和新农村建设实际,推进山地贫困区农户移民搬迁,鼓励其迁移到条件较好、有发展空间的区位成为当前居民点调整的一种主要趋势。基于对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69户搬迁农户的调查,对农户居住迁移的空间特征、搬迁前后居住空间效用变化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村庄"居住场势"的非均衡性是推动农户实施移民搬迁的基本背景。随着农户由低"居住场势"村庄向高"居住场势"村庄移动,农户在迁入村庄获取了更多的居住空间效用。一方面,农户的出行及购物便利性明显提高,其与外界空间联系程度逐步扩大,总体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农户居住质量明显提高,居住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 山区农户 移民搬迁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县域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潘菲 杨庆媛 +1 位作者 樊天相 冯应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9-96,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结合"居住场势"评价,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体系进行重构,以期为科学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从... 研究目的: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结合"居住场势"评价,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体系进行重构,以期为科学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从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居住场势"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研究结果:(1)长寿区223个农村居民点的引力值介于0.21—52.32,运用Natural breaks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16个就地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和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2)以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的"居住场势"值进行聚类分析,依此构建县域"中心村—基层村—迁并村"3级农村居民点体系,研究结果符合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规律。研究结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较好地揭示了城镇—农村居民点这一层次结构中各要素间的联系,是从空间结构优化这一角度拓宽了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居住 农村居民点体系 重构
下载PDF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设计 被引量:10
6
作者 庄伟 廖和平 +3 位作者 潘卓 李靖 陈娜 李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8-626,共9页
综合运用判断矩阵法、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依据居住场势理论,探索一种集理论关联、功能指向、效用分析为一体的新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和模式设计方法,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提供... 综合运用判断矩阵法、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依据居住场势理论,探索一种集理论关联、功能指向、效用分析为一体的新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和模式设计方法,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提供方法借鉴,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为例进行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分区与整治模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可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区,其中Ⅰ类区适宜采用生态移民涵养式整治模式,Ⅱ类区采用新型农村产业化整治模式,Ⅲ类区采用新型农村社区化整治模式,Ⅳ类区采用生态压缩发展式整治模式。计算得到的白市驿镇各村居住场势分量呈现地域性特征:生产分量地域特征最为明显,由建制镇周围向较远区域递减,近郊型行政村生产分量值(Nip)高于中心和远郊型行政村;生活分量值(Nil)分布特征与其基本相同;生态分量值(Nie)较高区域集中在远郊森林密集、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通过与各行政村自然、社会经济本底情况的验证比对,白市驿镇整治分区结果符合区域实际特征。因此,本研究认为区域内居住场势差异是影响农户自主迁徙的客观推动力,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整治分区和模式设计,可以体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区域特征与功能指向,为整治活动的科学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 农村建设用地 整治分区 整治模式 白市驿镇
下载PDF
小城镇周边农户居住区位选择研究——以永靖县太极镇为例
7
作者 马沛珍 《甘肃高师学报》 2016年第3期87-91,共5页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居住空间的选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居住场势"[1-2]是反映农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家庭住宅选址时所获得的类似于磁场引力的微观具体的居住空间效用.通过运用居住场势度量法,以永靖县太极镇...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居住空间的选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居住场势"[1-2]是反映农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家庭住宅选址时所获得的类似于磁场引力的微观具体的居住空间效用.通过运用居住场势度量法,以永靖县太极镇为例研究居住空间的类型,得到村域间"居住场势"的高低能促使偏僻地区、落后地区从低场势向高场势流动,即村庄选址会趋近于高场势的村庄,并对评价值最高的下古村进行规划设计[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 区位选择 永靖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