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贾红娥 许涛 +1 位作者 郭铁成 王熠钊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39-941,共3页
目的 观察局部振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 共观察了2例脑卒中后并发SHS患者,初期采用针灸、推拿、关节松动和关节活动度(ROM)训练、气压治疗、中药热敷、冷-热浴交替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4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随后加... 目的 观察局部振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 共观察了2例脑卒中后并发SHS患者,初期采用针灸、推拿、关节松动和关节活动度(ROM)训练、气压治疗、中药热敷、冷-热浴交替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4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随后加用局部振动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SH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经加用局部振动治疗后患者患侧上肢疼痛缓解,水肿、痉挛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2例患者的SHS评分均从局部振动治疗前的12分下降至治疗后的5分.同时患肢功能亦有一定恢复.结论 局部振动疗法能有效缓解SHS症状,可作为脑卒中后SHS治疗的一项新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局部振动疗法
原文传递
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袁松 高峰 +3 位作者 刘飞 陈智康 李梦莹 王俊华 《中国康复》 2018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干预疗效。方法:81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中药熏蒸疗法和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视...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干预疗效。方法:81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中药熏蒸疗法和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利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指地距离(FFD)评估2组患者的功能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FFD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振动疗法可以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减轻因腰痛引起的功能障碍,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康复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局部振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侯牧韶 刘子渤 李红玲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246-250,共5页
卒中后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痉挛、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平衡及步态异常等。局部振动疗法(FMV)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运动功能受损的恢复,不仅可以改善痉挛状态、减缓肌肉萎缩、提高肌肉力量,还... 卒中后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痉挛、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平衡及步态异常等。局部振动疗法(FMV)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运动功能受损的恢复,不仅可以改善痉挛状态、减缓肌肉萎缩、提高肌肉力量,还可提高平衡能力、改善步态异常。本文围绕FMV的定义、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疗法 脑卒中 运动障碍
原文传递
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步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芮 王晓玉 +8 位作者 潘飞 陈悦霞 高伟鹏 刘琳琳 米慧 陈浩月 王楠 孔凡娥 郑遵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7期9-13,共5页
目的:分析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VM治疗仪进行局部振动(200Hz,振动10min后调... 目的:分析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VM治疗仪进行局部振动(200Hz,振动10min后调制80Hz,再振动10min);治疗4周和8周后,记录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JOA评分及相关步态参数。结果:经局部振动治疗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步长、步频及单支撑相时间在治疗后4、8周出现差异,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周,治疗组躯干屈伸及左-右侧弯变化范围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髋、膝关节治疗前后活动范围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疗法可以有效减轻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增强步行姿势稳定性,改进异常步态,但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康复训练 局部振动疗法 步态
下载PDF
深层肌肉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张力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吉保 姚加佳 +2 位作者 王岩 李钰 欧阳增强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24期3734-3737,共4页
目的为脊髓损伤(SCI)患者的痉挛管理探索新的方法,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的可能性。方法12例受试者为2017年1-10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SC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例。研... 目的为脊髓损伤(SCI)患者的痉挛管理探索新的方法,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的可能性。方法12例受试者为2017年1-10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SC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例。研究组采用深层肌肉刺激(DMS)进行1次康复治疗,对照组不予DMS治疗,其余常规抗痉挛治疗、运动治疗项目和时间2组一致。在治疗前后即刻、治疗后10 min、治疗后20 min采用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收集受试者腘绳肌最大力矩(PT)和平均做功(AW)作为肌张力指标。对照组测试方法和每次测试时间间隔同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治疗后AW均值小于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即时与治疗前AW均值的差值、治疗后10 min与治疗前AW均值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T均值小于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即时和治疗前PT均值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S对SCI患者的肌痉挛管理可能具有即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肌痉挛 局部振动疗法
下载PDF
局部振动疗法用于疼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英伦 白玉龙 《上海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3-6,27,共5页
振动疗法已被证实可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其中局部振动疗法因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不良反应少等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局部振动疗法的镇痛机制和临床应用作一概要介绍。
关键词 局部振动疗法 疼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局部振动疗法改善迟缓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
7
作者 杨俊杰 何川 +1 位作者 苏彩霞 张文通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1221-1224,共4页
目的 观察局部振动疗法改善迟缓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60例迟缓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下肢肌肉局部振动治疗。采用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运动力指数(MI)评分和改良Ashwo... 目的 观察局部振动疗法改善迟缓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60例迟缓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下肢肌肉局部振动治疗。采用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运动力指数(MI)评分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和下肢肌张力,测定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胫神经F波相关指标。结果 经过4周治疗,两组FMA、MI评分及胫神经F波相关指标均升高(P<0.05),试验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下肢肌张力MAS评级均与治疗前相仿(P>0.05)。结论 加用局部振动疗法更能有效改善迟缓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疗法 脑卒中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局部振动疗法与压疮护理在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陈娇 杨海娟 +2 位作者 张钦 何玉琪 宋佳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9期129-129,131,共2页
探讨局部振动疗法与压疮护理在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压力性损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压疮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局部振动疗法,对比... 探讨局部振动疗法与压疮护理在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压力性损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压疮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局部振动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振动疗法与压疮护理在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疼痛,加快创面愈合,具备进一步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疗法 压疮护理 压力性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