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2020年“6·26”冕宁致灾暴雨成因观测分析
被引量:6
- 1
-
-
作者
齐铎
崔晓鹏
邹强利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黑龙江省气象台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5-598,共14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3090101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2020SYIAEZD4。
-
文摘
利用多源观测数据,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局地探空特征、对流系统演变以及地形影响等方面,分析了“6.26”冕宁暴雨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暴雨期间,500 hPa环流形势相对稳定,伴随中纬度槽东移和副热带高压西进,二者间西南气流显著增强,影响四川地区;盆地低涡北部非地转风风向随时间顺时针变化,使夜间向低涡中心辐合的气流增强,促进低涡发生、发展;盆地低涡西部的偏北气流和攀西高原的西南气流同时增强,使局地环流发生变化,改变降水区低层动力和水汽条件,决定降水起止。(2)冕宁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受地形和冷池出流抬升影响,以及叠加其上的中层辐合的接力抬升作用,西南暖湿气流冲破对流抑制,在灵山寺西南侧山前形成强对流单体,强对流单体随引导气流向东北移动到灵山寺站,带来强降水;后期,受山前地形阻挡和山后源自盆地的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西南暖湿气流辐合上升运动的强度和伸展高度同时增加,灵山寺站附近不断有质心(回波强度超过50 dBZ)高度较低的强回波单体生消,降水强度显著增强。
-
关键词
冕宁暴雨
盆地低涡
局地环流演变
地形作用
-
Keywords
Mianning rainstorm
Basin vortex
Local circulation evolution
Orographic effect
-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