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孙东霞 谢云 +1 位作者 李春花 朱蕾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年第6期8-14,共7页
通过分析2010年6月圆8—圆9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强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特点、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显示:冷暖气团在克拉玛依地区附近相遇产生的中尺度锋生现象触发了本次暴雨天气过程。表... 通过分析2010年6月圆8—圆9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强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特点、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显示:冷暖气团在克拉玛依地区附近相遇产生的中尺度锋生现象触发了本次暴雨天气过程。表现最明显的特征是:高空槽移动缓慢,中层切变线不断南压、低层中尺度系统维持,冷暖气团在该区域强烈交汇。暴雨区雷达速度场有明显的风场幅合。对流降水云团强度、移向变化的预测,是此类天气临近预报的关键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暴雨天气 局地热对流
下载PDF
浙江夏季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午后局地热对流特征分析
2
作者 沈晓玲 章丽娜 +1 位作者 桑明慧 李文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浙江多普勒雷达产品、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统计分析了2015—2021年浙江夏季(6—8月)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午后局地热对流(根据移动速度分为移动型和少动型两类)的时空分布特征、...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浙江多普勒雷达产品、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统计分析了2015—2021年浙江夏季(6—8月)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午后局地热对流(根据移动速度分为移动型和少动型两类)的时空分布特征、生命周期特征、环境参数特征等。(1)两类热对流触发频次相当,年际变化均较大,但年、月、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午后出现少动型局地热对流的可能性更大,而傍晚出现移动型局地热对流的可能性更大。(2)局地热对流的触发与地形密切相关,对流高频区位于浙东沿海、浙西北、浙西南山区,浙中北平原和盆地均为低频区,热对流触发频次均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多触发于山脉及其附近的中低海拔处,中高海拔地区更容易触发少动型局地热对流。(3)两类对流均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即可触发,移动型单体更容易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天气尺度强迫 局地热对流 地形 海拔高度 对流参数
下载PDF
2017年9月一次夏季暴雨天气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元森 高诗妍 林江 《广东气象》 2019年第1期14-17,共4页
利用卫星云图、雷达、探空和地面自动气象站等气象资料,对2017年9月12日福建省西部的一场暴雨过程进行特征分析,探讨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较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原因,结果表明:东亚大槽深入副热带高压北部,使得冷暖气流交汇于长江中下游... 利用卫星云图、雷达、探空和地面自动气象站等气象资料,对2017年9月12日福建省西部的一场暴雨过程进行特征分析,探讨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较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原因,结果表明:东亚大槽深入副热带高压北部,使得冷暖气流交汇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为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福建西部午后出现强降水创造有利环流条件;低层东北冷湿气流、中高层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冷锋是主要影响系统;副高控制下的福建西部白天升温明显,增强该地区上空的层结不稳定,沿海有云系增温不明显和台风"泰利"外围环流增强了闽浙沿海低层东北气流,两者共同作用增强地面冷锋强度和走向,有利于冷锋向西南移动,触发福建西部强对流的发展;从雷达回波特征看,该次过程既具有块状对流性强降水回波特征,又具有絮状稳定性降水回波特征,是锋面降水与局地热对流降水叠加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暴雨 夏季 带高压 冷锋 局地热对流 福建省
下载PDF
厦门地区一次午后热对流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4
作者 孙琼博 胡雅君 +1 位作者 张玉轩 张炜月 《海峡科学》 2020年第3期3-8,共6页
利用双偏振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与地面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20日厦门同安地区一次局地热对流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局地热对流发生在副高边缘的不稳定区域;低层是一致的西南风,无明显系统影... 利用双偏振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与地面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20日厦门同安地区一次局地热对流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局地热对流发生在副高边缘的不稳定区域;低层是一致的西南风,无明显系统影响,湿度条件好。厦门探空为上干下湿的结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都很低,湿层深厚,层结不稳定条件好。沿着回波传播方向,上层和下层风向几乎完全相反,构成次级环流,强回波向出流方向缓慢移动。本次过程属于冷云降水,强回波发展高度超过0℃层,ZDR和KDP的分布表明成熟阶段存在复杂冰相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热对流 上干下湿 次级环流 冰相过程
下载PDF
边界层湍流垂直混合强度对局地热对流模拟影响的个例研究
5
作者 孙明燕 张述文 《干旱气象》 2023年第2期290-300,共11页
针对弱环境场下局地对流性降水难于准确预报问题,本文以长江下游地区两次局地对流性降水过程为例,通过调整WRF模式中两类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和ACM2)的湍流垂直混合强度,探究改善降水预报准确度的一种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在模式默认的... 针对弱环境场下局地对流性降水难于准确预报问题,本文以长江下游地区两次局地对流性降水过程为例,通过调整WRF模式中两类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和ACM2)的湍流垂直混合强度,探究改善降水预报准确度的一种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在模式默认的垂直混合强度下,YSU方案模拟的对流发展较缓,对流触发时间略晚;ACM2方案则由于垂直混合过强,模拟的对流弱于YSU方案,对流触发时间晚于观测1~2 h。无论是YSU还是ACM2方案,减弱边界层内垂直混合强度能够更准确模拟对流触发及其发展演变。不同垂直混合主要通过影响边界层内位温、水汽混合比、风的垂直分布和能量输送来影响对流过程模拟:减弱垂直混合后,对流前期边界层内更湿冷,风速和垂直风切变增大,同时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增加,这些因素利于更早触发对流,模拟的对流强度也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边界层方案 垂直混合强度 局地热对流模拟
下载PDF
AREM模式陆气通量对不同类型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陶恒锐 周海申 +1 位作者 熊春晖 王秋良 《暴雨灾害》 2012年第2期107-115,共9页
以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系统性降水和2003年8月2—3日江西等省的局地热对流性降水个例为例,利用AREM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陆气通量对两种不同类型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陆气通量通过改变大气层结稳定度,影响大气中不稳定能量的聚... 以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系统性降水和2003年8月2—3日江西等省的局地热对流性降水个例为例,利用AREM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陆气通量对两种不同类型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陆气通量通过改变大气层结稳定度,影响大气中不稳定能量的聚集、释放,从而对这两次降水过程产生影响。由于水汽来源不同,陆气通量对两类降水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水汽主要来源于地表蒸发的局地热对流性降水,陆气通量不仅使大气动力结构场显著改变,还使中高层大气水汽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导致降水发生时间、强度均发生显著改变;对于水汽主要来源于远程输送的系统性降水,陆气通量所引起的大气层结稳定度变化只对动力结构场产生一定影响,对中高层水汽含量影响微弱,对降水过程和降水量也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通量 系统性降水 局地热对流性降水
下载PDF
2019年夏季三江源局地热对流云宏微观特征的初步分析
7
作者 贾烁 杨洁帆 +3 位作者 韩辉邦 马学谦 雷恒池 王田田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5期120-127,共8页
在中国气象局西北人影工程项目的支持下,2019年8—9月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增设714XDP车载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开展局地热对流云观测试验。主要基于雷达体扫观测数据分析研究某日高原局地热对流云的宏微观特征,同时将FY-4A卫星反演对流... 在中国气象局西北人影工程项目的支持下,2019年8—9月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增设714XDP车载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开展局地热对流云观测试验。主要基于雷达体扫观测数据分析研究某日高原局地热对流云的宏微观特征,同时将FY-4A卫星反演对流云特征与雷达观测热对流云回波进行点对点对比。结果表明:该日试验区具备局地热对流云形成的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和一定的水汽条件;回波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与地形的走向呈90°或150°夹角(顺时针方向),与500 hPa流场方向一致,多数移速大于35 km/h;高原局地热对流云宏观特征表现为最大回波强度较小(30~48 dBz),最大回波顶高4~5 km,冷云过程为主,垂直积分液水含量较小(<1 kg/m^(2)),持续时间较短(30~90 min);分析典型个例认为动力抬升对高原局地热对流云发展起主要作用,其发展成熟阶段零度层以上粒子相态以冰晶、过冷水、霰或小雹为主;对比FY-4A卫星反演对流云特征与热对流云回波的异同,云粒子有效半径较大(>16μm)的像素点与回波强度大值对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热对流 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 宏微观特征 卫星反演产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