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A、u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延江 郑宝钟 周尊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及其受体 (u PAreceptor,u 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Pic Ture 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 5 0例肾盂输尿管癌...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及其受体 (u PAreceptor,u 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Pic Ture 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 5 0例肾盂输尿管癌、4 0例膀胱癌组织中 u PA和 u PAR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高 ,u PA和 u PAR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P均 <0 .0 5 )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癌组织中 u PA、u PAR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 (P<0 .0 5 ) ,且 u PA阳性表达与 u PAR阳性表达有高度正相关性 (r=0 .979,P<0 .0 1)。结论  u PA、u PAR的共同表达是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特征之一 ,与其浸润和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可作为预后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系统 肿瘤 移行细胞癌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活物受体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武希润 王琦 +2 位作者 师水生 吕敏和 郭文栋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确诊的7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23例(A组),B级29例(B组),C级20例(C组)...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确诊的7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23例(A组),B级29例(B组),C级20例(C组)。6例健康志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血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 Ⅳ)、Ⅲ型前胶原(PC Ⅲ)、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改变。 结果 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HA、PC Ⅲ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μg/L)分别为1.88±0.64、4.82±2.02和52.60±16.87,A组分别为1.36±0.43、3.03±1.48和24.09±7.14,B组分别为1.79±0.62、4.80±2.22和41.40±17.52,C组与A、B组比较,t值为2.81~7.38,P值均<0.01。A组血浆uPA与PC Ⅲ呈负相关(r=-0.4785,P<0.05);C组PAI-1与HA呈正相关(r=0.5447,P<0.01)。 结论 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制,血浆uPA、PAI-1与肝硬化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浆 尿激酶纤溶酶激活物 检测 尿激酶纤溶酶激活物受体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原文传递
改良Alvarado评分系统、C-反应蛋白联合uPAR可用于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传玮 李爱军 +4 位作者 孙红 张玮 王贵波 雷杰 杨忠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176-2181,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儿血清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uPAR)的水平,并评价其联合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改良Alvarado评分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儿血清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uPAR)的水平,并评价其联合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改良Alvarado评分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57例经病理诊断的急性阑尾炎患儿和44例非阑尾炎腹痛患儿进行研究。分析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改良Alvarado评分及uPAR水平差异。评估血清uPAR与CRP、改良Alvarado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探索上述指标单独或联合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效能。根据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和整体鉴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ndex,IDI)评价各联合模型对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急性阑尾炎患儿中,WBC、NLR、改良Alvarado评分、CRP及uPAR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uPAR水平与改良Alvarado评分、CRP具有良好正相关关系。CRP+改良Alvarado评分、uPAR+CRP+改良Alvarado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819(0.730~0.888)、0.823(0.734~0.891),其对应的NRI、IDI分别增加0.653(0.316~0.990)、0.086(0.036~0.136)。结论 uPAR与改良Alvarado评分、CRP联合检测可作为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一个有效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Alvarado评分 C-反应蛋白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儿童急性阑尾炎 净重新分类指数
下载PDF
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uPA和uPAR基因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孟春城 陈孝平 刘安重 《肝胆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 探讨 u PA、u PAR基因表达和肝癌转移、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 (Tum or thrombosid of the m ain trunkof the portal vein,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 u PA、u PAR表达。结果 癌栓 (A1组 )和其原发癌(A2组... 目的 探讨 u PA、u PAR基因表达和肝癌转移、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 (Tum or thrombosid of the m ain trunkof the portal vein,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 u PA、u PAR表达。结果 癌栓 (A1组 )和其原发癌(A2组 ) u PA、u PAR m 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肝癌 (B组 ) (P均 <0 .0 1) ;A 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 A2组 (P<0 .0 1)。 A 2组小血管内可见癌细胞群落 ,A 1组多见 ,B组无此现象。 A1组、A 2组 u PAR和 u 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均高于 B组 (P均 <0 .0 1) ,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 A2组 (P<0 .0 1)。 u PA、u PAR m RNA和其蛋白质表达存在良好相关性 (P均 <0 .0 1)。结论 u PA、u PAR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其过度表达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门静脉主干癌栓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肿瘤转移 蛋白质水解
下载PDF
重组尿激酶原治疗对大鼠肺血栓栓塞症后血浆纤溶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毛文苹 王辰 +2 位作者 杨媛华 庞宝森 欧阳松云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8-951,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尿激酶原(recombinant prourokinase,r Pro-UK)治疗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romboembolus,PTE)后血浆纤溶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8只,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碘(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Fib)自体血栓,复制大鼠... 目的观察重组尿激酶原(recombinant prourokinase,r Pro-UK)治疗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romboembolus,PTE)后血浆纤溶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8只,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碘(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Fib)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1正常对照组;2 PTE 5 d组,即在造模成功后观察5 d活杀;3 Pro-UK溶栓治疗组:分为多次给药亚组(PTE造模成功后第3天,予Pro-UK 1 mg/kg,后连续2 d给予Pro-UK 0.25 mg/kg,最后1 d给药2 h后与PTE 5 d组大鼠同时活杀)和单次给药亚组(PTE造模成功后第3天给予Pro-UK 1 mg/kg,后连续2 d给予生理盐水,活杀时间同PTE 5 d组大鼠)。每组7只,在实验结束时经颈动脉放血活杀动物,留取血浆标本测定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Fib的水平和α2-抗纤溶酶(α2-AP)的活性。结果 1多次给药亚组血浆u-PA、u-PAR水平较PTE 5 d组(Pu-PA<0.05,Pu-PAR<0.01)及单次给药亚组(Pu-PA<0.01,Pu-PAR<0.05)明显升高,与血栓溶解率正相关(ru-PA=0.766,P<0.05;ru-PAR=0.785,P<0.05)。2 r Pro-UK溶栓治疗后血浆Fib浓度和α2-AP活性与PTE 5 d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 r Pro-UK溶栓治疗可促进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u-PA、u-PAR,有助于血栓溶解,这可能是r Pro-UK的一个重要的溶栓机制。2 r Pro-UK多次给药方案治疗大鼠PTE没有引起继发全身纤溶激活,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重组尿激酶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纤溶
原文传递
宫颈癌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CD105、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李静 刘静 张燕 《癌症进展》 2021年第13期1367-1370,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CD10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8例宫颈癌患者和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分别作为宫颈癌组和CIN组,检查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CD10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8例宫颈癌患者和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分别作为宫颈癌组和CIN组,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清SCCA、u PAR、CD105、TGF-β水平,分析血清SCCA、u PAR、CD105、TGF-β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患者的血清SCCA、u PAR、CD105和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C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NM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分别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低分化宫颈癌患者的血清u PAR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的患者(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直径≥5 cm、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血清CD105水平分别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肿瘤直径﹤5 cm、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血清TGF-β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宫颈癌患者的血清SCCA与TGF-β水平呈正相关(r=0.431,P﹤0.05),血清u PAR与CD105水平呈正相关(r=0.332,P﹤0.05)。治疗1个月后宫颈癌患者的血清SCCA、u PAR、CD105和TGF-β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宫颈癌患者的血清SCCA、u PAR、CD105和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鳞状细胞癌抗原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CD105 转化生长因子-Β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及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揆亮 吴静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25-430,共6页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同为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主要成员,是一种协调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多功能分子,可溶性尿激酶...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同为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主要成员,是一种协调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多功能分子,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是其可溶形式。除凝血-纤溶以外,uPAR参与了肿瘤侵袭及炎症等多种疾病过程,而suPAR可能是一种良好的炎性标志物。本文就uPAR及suPAR在炎症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炎症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UPA及UPAR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黄涛 符生苗 +4 位作者 梁茱 蒋翡翎 谷海瀛 陈代钊 单保恩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7-519,共3页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洪钧 杨仁池 韩忠朝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3年第4期211-212,共2页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是细胞表面的一个多功能的受体,它在肿瘤细胞侵润、血管新生等一些病的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肿瘤侵润 血管新生 u—PAR
下载PDF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uPA和uPAR在胰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闫慧明 郭艳丽 +2 位作者 郑启昌 卢昕 马剑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 ,uPA)及其受体 (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receptor,uPAR)在胰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方法 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 (SP法 )检测 85例胰腺癌...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 ,uPA)及其受体 (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receptor,uPAR)在胰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方法 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 (SP法 )检测 85例胰腺癌手术切除组织中uPA和uPAR的表达。结果 ①uPA、uPAR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者 ,P <0 0 5。②uPA、uPAR在有浸润转移表达率高于无浸润转移 ,P <0 0 5。③uPA、uPAR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病理分型、组织分化无相关性。结论 uPA、uPAR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浸润转移相关 ,是反映胰腺癌发展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胰腺肿瘤 肿瘤转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活化系统变化及其意义(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武希润 王琦 +2 位作者 师水生 王玲 郭文栋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651-655,共5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健康志愿献血者6例做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GF-β1、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PCⅢ)变化以及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血浆TGFβ1、血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明显高于ChildA、ChildB组。Child A组PAI-1/uPA值下降,而Child B组、Child C组PAI-1/uPA又复升高。Child C组血浆uPA、uPAR、PAI-1水平与正常组、Child A组相比,差异显著。在Child A组,血浆uPA与PCⅢ呈负相关,与TGFβ1正相关;在Child C组血浆TGFβ1与血Ⅲ型胶原呈正相关,与HA呈正相关。结论血浆uPA、uPAR、PAI-1变化与肝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适当增加uPA活性,抑制TGFβ1的早期激活,抑制肝硬化晚期PAI-1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HSC的激活、增加肝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转化生长因子Β1 透明质酸 前胶原
下载PDF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变化与干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阳波 卢国元 +2 位作者 熊佩华 谢燕 沈蕾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PAI-1的水平,与健康成年人43人作对照;并观察经ACEI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78例患者血浆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予以ACEI(福辛普利)10~20mg/d治疗8周后,ACEI治疗组患者PAI-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外基质(ECM)的转化受到抑制;ACEI治疗可降低PAI-1水平,促进ECM的转归,延缓肾脏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小球肾炎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肿瘤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霞 彭黎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83,共3页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是缺乏跨膜及胞浆部分的单链膜糖蛋白受体,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于细胞表面,在人体内广泛分布.
关键词 肿瘤转移 血管新生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PAR 肿瘤治疗
下载PDF
VEGF、uPA及uPAR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寇有为 王强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198份胃癌组织标本(胃癌组)、60份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对照组)VEGF、uPA、uPAR表达。结果...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198份胃癌组织标本(胃癌组)、60份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对照组)VEGF、uPA、uPAR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VEGF呈高表达,并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胃癌组uPA和uPAR呈高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胃癌组VEGF与uPA表达呈正相关,P<0.01;uPA与uPAR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VEGF、uPA、uPAR在胃癌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起促进作用;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关系密切。三者均可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估计的指标及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下载PDF
纤溶酶(原)级联蛋白在胰腺癌细胞侵袭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怀涛 郭鸿飞 +6 位作者 谭晓冬 张峻 李捍司 杨一帆 王兆平 孙杨 张小薄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258-2266,共9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级联蛋白在胰腺癌细胞解离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体外侵袭试验检测胰腺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纤溶酶(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级联蛋白在胰腺癌细胞解离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体外侵袭试验检测胰腺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纤溶酶(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uPA受体(uPAR)的表达,分析其与细胞解离和侵袭的相关性.结果:纤溶酶(原)、uPA和uPAR蛋白在解离型高转移株胰腺癌细胞PC-1.0的条件培养基中高表达,而在非解离型低转移株胰腺癌细胞PC-1的条件培养基中低表达.然而,经uPA处理后的PC-1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纤溶酶(原)和uPAR表达显著增加.并且,纤溶酶(原)和uPAR在胰腺癌组织的侵袭前端的表达强于其在组织中心处的表达.此外,纤溶酶处理可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7和MMP-9在PC-1细胞中的表达.PC-1细胞通过纤溶酶或uPA处理后可显著增强细胞解离和体外侵袭能力.结论:在胰腺癌细胞侵袭过程中,纤溶酶(原)级联反应与细胞早期解离密切相关.纤溶酶(原)级联反应可作为抗胰腺癌侵袭转移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侵袭 转移 纤溶酶(原) 尿激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炎性关节病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晓兰 周京国 袁国华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年第3期123-125,129,共4页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与其配体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介导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裂解作用与炎性关节疾病中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密切相关。本文就uPAR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炎性关节病中的病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与其配体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介导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裂解作用与炎性关节疾病中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密切相关。本文就uPAR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炎性关节病中的病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类风湿关节炎 骨关节炎
下载PDF
uPA、uPAR、PAI-1血浆含量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旋 夏曙华 +3 位作者 晏家益 张小蕾 王正荣 莫非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9-270,共2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抑制剂(PAI-1)血浆含量与卵巢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标本,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用ELISA法分别检测uPA、uPAR和PAI-1的含量。结果uPA、uPAR在卵巢恶...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抑制剂(PAI-1)血浆含量与卵巢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标本,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用ELISA法分别检测uPA、uPAR和PAI-1的含量。结果uPA、uPAR在卵巢恶性肿瘤各期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PAI-1在卵巢恶性肿瘤FIGOⅠ~Ⅲ期的含量逐渐升高,但在FIGOⅣ期时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uPA、uPAR、PAI-1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uPA、uPAR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PAI-1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剂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卵巢恶性肿瘤
下载PDF
uPA、uPAR和uPA/uPAR与肝癌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詹灵凌 《内科》 2009年第3期429-431,共3页
关键词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PA/UPAR 肝硬化 肝癌 综述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与卵巢恶性肿瘤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靖雯 沈朝妍 +1 位作者 王伟 程建新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年第6期431-434,共4页
肿瘤的侵袭转移是一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肿瘤细胞粘附、分离、迁移、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降解、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诸多方面,其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在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尿激酶型纤... 肿瘤的侵袭转移是一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肿瘤细胞粘附、分离、迁移、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降解、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诸多方面,其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在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相关研究概况及其进展作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卵巢恶性肿瘤 侵袭转移
下载PDF
EGFR与uPA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亮 易继林 +3 位作者 杨志芳 刘峰 沈文状 马小鹏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肿瘤病理学特征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GFR和uPAR在48例HCC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GFR表达的阳性率为8...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肿瘤病理学特征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GFR和uPAR在48例HCC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GFR表达的阳性率为81.25%(39/48),uPAR表达的阳性率为56.25%(27/48)。前者与肿瘤的大小和分化程度有关,后者仅与肿瘤转移有关。两者之间无统计学上的关联。结论EGFR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HCC高增殖低分化的原因之一。uPAR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HCC转移的原因之一。EGFR与uPAR在治疗肝癌方面有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