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的构建与殖民逻辑——1937年尾崎士郎中国叙事的内与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佳梦 王升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4-181,共8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文学界和媒体都极为关注中国战场的书写。尾崎士郎亦被中央公论社派往中国进行现地观察与写作。出发前尾崎将写作基调定为“爱国热情”,这决定了其对中国的书写是很难客观的。尾崎试图以近代战胜前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文学界和媒体都极为关注中国战场的书写。尾崎士郎亦被中央公论社派往中国进行现地观察与写作。出发前尾崎将写作基调定为“爱国热情”,这决定了其对中国的书写是很难客观的。尾崎试图以近代战胜前近代的逻辑构建中国及中国国民的可征服性,这暴露了日本“近代文明观”中民主意识缺失的状况。在现地报告和纪行文中,尾崎将“电车”“工厂”“民族”等文明的表象作为判断中国近代化程度的标识,这背后隐含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试图与西洋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一决高下的文化自卑心理。尾崎在对中国战场进行书写时,触碰到文学管制的边界,但作为侵略者的一员,其立场决定了他书写真实的限度。尾崎通过不真实的中国形象构建的“民族必然性”也势必是虚幻的、不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侵华战争 尾崎士郎 民族主义 近代文明 殖民文学
下载PDF
尾崎士郎《某个从军部队》人物原型推证
2
作者 王佳梦 《传播力研究》 2021年第36期1-4,共4页
《某个从军部队》折射出了侵华时期日本社会对于“笔部队”的某种态度和认知。本文通过对于《某个从军部队》的原型的推证,判断出以尾崎士郎为代表的日本笔部队作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向日本当局表达自己的“爱国心”的结论。这种表达是... 《某个从军部队》折射出了侵华时期日本社会对于“笔部队”的某种态度和认知。本文通过对于《某个从军部队》的原型的推证,判断出以尾崎士郎为代表的日本笔部队作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向日本当局表达自己的“爱国心”的结论。这种表达是侵华时期日本内部言论统制体制的严苛化现实和作家个人规训双重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部队” 尾崎士郎 文坛关系 国民情感
下载PDF
尾崎士郎《人生剧场》叙事空间中的庶民情感
3
作者 王佳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7期13-17,共5页
《人生剧场》中,尾崎士郎通过对“辰巳屋”“车站”“大学宿舍”“上野公园”“东京的咖啡馆”“木制酒店”等空间意象的描写,塑造了“近代”“非近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空间,反映出了他对于日本社会中贫富分化、道德失序状况的不满... 《人生剧场》中,尾崎士郎通过对“辰巳屋”“车站”“大学宿舍”“上野公园”“东京的咖啡馆”“木制酒店”等空间意象的描写,塑造了“近代”“非近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空间,反映出了他对于日本社会中贫富分化、道德失序状况的不满。同时他将主人公瓢吉、仁吉、瓢太郎的道义形象完美化,以此来讽刺日本政党政治的不完美,表达了国民对于党派私情的反思、不满及对于更理想的现代政治的渴求。但是尾崎并未在文中深挖社会矛盾的本质,也因此受到了评论家的批判,但作为承载了庶民情感的大众文学来说,《人生剧场》无疑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尾崎士郎 人生剧场 庶民情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