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尽心”与“养气”: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被引量:16
1
作者 彭国翔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0,共16页
把帛书《五行》说部和通行本《孟子》七篇结合起来,作为了解孟子思想的整体文献依据,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对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进行全面与彻底的考察。孟子功夫论的核心观念是“心”和“气”,而孟子功夫论不同于先秦其他诸... 把帛书《五行》说部和通行本《孟子》七篇结合起来,作为了解孟子思想的整体文献依据,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对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进行全面与彻底的考察。孟子功夫论的核心观念是“心”和“气”,而孟子功夫论不同于先秦其他诸家“治气养心之术”的地方,既在于孟子对“心”和“气”的理解,也在于孟子“尽心”与“养气”的意涵。孟子的“心”是道德法则、情感和意志的三位一体,孟子的“气”则是以“仁义”为内涵、以“刚大”为特征的作为“德气”的“浩然之气”。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实践,无论“养心”还是“治气”,都不是以外在的规范来约束自然的生命,而是由内而外扩充固有的本心和德气,使之不仅流通贯注于自己作为个体的全副身心,进而遍及自我之外的他人和世间万物,展现为一种内在德性自我推动之下不断外化的过程。这一特点不仅在先秦诸家的功夫论中独树一帜,较之古希腊罗马传统特别是其中以斯多亚派为代表的“精神修炼”,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实践不仅“心”与“身”兼顾,也更为外向和积极健动。而孟子特别提出的“大丈夫”观念,则是其身心修炼功夫所指向的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的“大成”,在孟子对于“圣”和“神”境界的描绘中得到了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帛书 《五行》说部 尽心 养气
原文传递
方以智的心性工夫论
2
作者 张笠楠 《三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2-97,共6页
方以智将“心”分为“公心”与“独心”,“公心”属于本体层面,“独心”属于认知层面,二者关系为“公心寓于独心之中”。“性”有“公性”“独性”“习性”,“公性”乃万物共同之本性,“独性”则是万物各殊之根据,“习性”属于外缘层面... 方以智将“心”分为“公心”与“独心”,“公心”属于本体层面,“独心”属于认知层面,二者关系为“公心寓于独心之中”。“性”有“公性”“独性”“习性”,“公性”乃万物共同之本性,“独性”则是万物各殊之根据,“习性”属于外缘层面。在心性修养方面,“尽心见性”“逆习复性”是工夫论的关键,“无知之知”的通透境界是最终结果。方以智的心性思想始终贯穿“公因反因”等辩证思维,彰显崇尚实学的倾向,在心性思想发展史中独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尽心 心性思想 工夫论
下载PDF
以心识心与穷理尽心——朱子关于心灵自身理解问题的论辩与深化
3
作者 李健芸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在心灵自身理解问题上,朱子有其独特的思考。通过批判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察心”“识心”“观心”之类的说法,朱子指出心灵的自身理解不能停留于将心灵的目光聚焦在旋起旋灭的知觉运用上,更非以心灵自身为对象加以观照和探寻。这两... 在心灵自身理解问题上,朱子有其独特的思考。通过批判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察心”“识心”“观心”之类的说法,朱子指出心灵的自身理解不能停留于将心灵的目光聚焦在旋起旋灭的知觉运用上,更非以心灵自身为对象加以观照和探寻。这两种做法,前者无视心灵活动所依之根据,于实践上无益,后者则在理论上存在根本的困难。在朱子看来,心灵真正的自身理解就是把握心灵的本质和心灵活动所依之根据,即天理。心灵通达真己之路不能通过空洞的自身直观而达到,而是要通过具体而丰富的即物穷理过程,才能最终抵达作为心、物、心物关联之共同根据的天理。朱子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将心灵自身理解这一哲学问题推进到新的思考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心 观心 尽心 格物穷理
下载PDF
论孟子“尽心”思想的道德教化理路及其启示 被引量:4
4
作者 叶飞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65-570,共6页
孟子在儒家"心""性"这两个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心性分立到心性合一的创造性思想变革,开创了中国心性哲学的思想传统,并构建了以"尽心"思想为核心理念的道德教化模式。孟子这种尽心道德教化模式以... 孟子在儒家"心""性"这两个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心性分立到心性合一的创造性思想变革,开创了中国心性哲学的思想传统,并构建了以"尽心"思想为核心理念的道德教化模式。孟子这种尽心道德教化模式以心作为道德的本体,肯定了人之本心与先赋之性善、天命之义理的同一性,由此而主张道德教化以人之先验善性作为心性基础,以存养、扩充、求放心为主要方法,最终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道德人格境界。孟子尽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思维框架,为儒家道德教化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对于当代道德教育而言,孟子以尽心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思想,可以推动人们重新理解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本质属性、主体关系以及最终旨归等,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灵世界的有机融合,最终促进个体的心性与品格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尽心 心性 求放心 道德教化
下载PDF
朱子“尽心”章诠释中的知行问题
5
作者 江佳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共10页
《孟子》“尽心”章章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朱子对此章解说独到。在朱子的诠释中,知行问题因《大学》“八条目”的引入而得以显现,并作为一条潜在的致思理路引发了对此章诠释的两次改易,使“尽心”概念的诠释呈现出“知至-意诚... 《孟子》“尽心”章章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朱子对此章解说独到。在朱子的诠释中,知行问题因《大学》“八条目”的引入而得以显现,并作为一条潜在的致思理路引发了对此章诠释的两次改易,使“尽心”概念的诠释呈现出“知至-意诚-知至”的变化。“尽心”章诠释结果并未坐实“认知地尽”的批评,反而显示了朱子对“行”之独立意义的肯定。“尽心”本身即是包含知行工夫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孟子》 尽心
原文传递
尽心与知性——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诠释问题 被引量:4
6
作者 方旭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3,共9页
《孟子—尽心上》第一章(13.1)内容不长,却集结了中国哲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义蕴极为丰富,值得重视。但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薄弱。本文对此有所突破。文章集中讨论了第一节义理,围绕朱子的诠释及其批评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两... 《孟子—尽心上》第一章(13.1)内容不长,却集结了中国哲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义蕴极为丰富,值得重视。但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薄弱。本文对此有所突破。文章集中讨论了第一节义理,围绕朱子的诠释及其批评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两份重要的前人研究(牟宗三与黄俊杰),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章中心议题:朱子的诠释是否歧出于孟子?第二部分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对前人论点、论证都有所辩正,作者认为:关于朱子的诠释歧出于孟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误解朱子的结果,朱子对尽心知性的诠释,既有文法上的依据,而在哲学上也富于解释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朱子 牟宗三 尽心 知性
下载PDF
熊十力“尽心”工夫:以宋明理学批判为中心
7
作者 张释霖 周磊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熊十力接续心学一脉,在批判宋明理学静坐工夫有拘紧倾向的基础上,围绕孟子“尽心则知性知天”主张展开尽心工夫。在心性关系上,熊十力继承心学一元论的观点,将心、性、天等宋明理学范畴同质化。在心物关系上,与王阳明心外无物主张不同,... 熊十力接续心学一脉,在批判宋明理学静坐工夫有拘紧倾向的基础上,围绕孟子“尽心则知性知天”主张展开尽心工夫。在心性关系上,熊十力继承心学一元论的观点,将心、性、天等宋明理学范畴同质化。在心物关系上,与王阳明心外无物主张不同,熊十力持心物不二的观点,认为心物二分是导致工夫内外相分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化解工夫内外相分的办法是做好博文之功,即维持工夫在自然与人事两端的平衡。严格来说,熊十力并未能像朱熹、王阳明等宋明儒者一样构建起自身严密的工夫体系,但他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反思和批判对发展儒家工夫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尽心 宋明理学 工夫论 心物不二
下载PDF
传统“忠”德与现代职业道德 被引量:3
8
作者 白奚 范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83-89,共7页
“忠”的原初含义,乃是发自内心、尽心。本义上的忠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它只对己心负责,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必须在同其它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古代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以“事君”、“事主”的职业的,忠君实际上就是... “忠”的原初含义,乃是发自内心、尽心。本义上的忠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它只对己心负责,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必须在同其它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古代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以“事君”、“事主”的职业的,忠君实际上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忠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忠即原初意义的忠,狭义的忠则是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在君臣关系上的具体化和对象化。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退出历史舞台,狭义的忠便失去了对象。广义的忠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活动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它在忠诚、忠信、忠敬、忠恕、忠直中得到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尽心 职业道德
下载PDF
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诠释中的心性论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健芸 《船山学刊》 2019年第5期74-80,共7页
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先尽其心而后知性',他认为'尽心'是'知性'实现之后达到的效果,而'知性'则是在格物穷理的工夫过程中对'性'的彻底把握。这... 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先尽其心而后知性',他认为'尽心'是'知性'实现之后达到的效果,而'知性'则是在格物穷理的工夫过程中对'性'的彻底把握。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于:首先,'性'作为心灵活动的本质应然倾向,是'尽心'要实现的具体内容;其次,'知性'的'性'在根本上是普遍的本质应然倾向在人与物身上的具体呈现,但这只有经由格物穷理的过程,才能真实而具体地由心灵所把握,而这就是'尽心'的达成;最后,对'性'(也即'理')的真实把握必然'不容已'地带出对本质应然倾向的落实,故而'尽心'既是知得尽,又是行得尽,'尽心'的达成因而实现了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尽心 知性 朱子 孟子
下载PDF
“心由性发”与“以心尽性”——船山以“思诚”论“尽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钦香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85,共7页
船山从“顺而言之”的角度,提出“仁义为本而生乎思”即“心由性发”的观点,明确“性为体,心为用”,强调“心官之思”;继而从“逆而推之”角度,提出“非思而不与性相应”即“以心尽性”的观点,强调“心”之本位是“只思仁义”。船山以... 船山从“顺而言之”的角度,提出“仁义为本而生乎思”即“心由性发”的观点,明确“性为体,心为用”,强调“心官之思”;继而从“逆而推之”角度,提出“非思而不与性相应”即“以心尽性”的观点,强调“心”之本位是“只思仁义”。船山以“思诚”即“尽天下之善而皆有之”进一步界定“尽心”工夫,从而“尽心”工夫的实际意义便有着落处,强调“尽心为知性之实功”,批评朱子“知性乃能尽心”,认可张载“尽心为知性之功”;而且凸显“尽心”工夫不仅仅局限于修身的道德领域,而且亦可运用于治人的政治领域。通过对“四端之心”、七情、“尽道心”的分析,船山进一步论证“尽心”为诸工夫之大全者,是在“只思仁义”这一本位工夫统摄下对心之诸结构即性、情、才之综合功能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之本位 尽心 思仁义 思诚 情之上半截 情之下半截
原文传递
主体与本体的合一——孟子“尽心”说新诠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5-400,共6页
孟子思想系统中的"心"是主体与本体的合一,其展开自身意义的活动就是"尽心"的实践——即由德行彰显德性的主体活动。"尽心"的主旨有二:一是人心对天人关系的自觉,二是对自我本心的自觉。正因为如此,孟子... 孟子思想系统中的"心"是主体与本体的合一,其展开自身意义的活动就是"尽心"的实践——即由德行彰显德性的主体活动。"尽心"的主旨有二:一是人心对天人关系的自觉,二是对自我本心的自觉。正因为如此,孟子的"尽心"说为我们现在所普遍关注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课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传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尽心
下载PDF
先秦“忠”观念考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翠红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05-107,共3页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应否忠君尚存在不同看法;至战国末期,儒、法等各家均认同"事君以忠"的合理性,而且将"忠君"提高到了绝对地位。综合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于"忠"观念以被动接受为主,而不同于后世帝王的主动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忠”观念 尽心 忠君
下载PDF
明清学术中的“尽心知性”说——以王船山、戴震、焦循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屹 《船山学刊》 2022年第4期38-49,共12页
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孟子的“尽心知性”说,通过区分“心”的两种内涵提出了“知性而后能尽心”和“尽心然后能知性”的两种解释,事实上说明了宋明以来理学和心学的两种不同解释路径。他与陈确、黄宗羲等人兼知行而言尽心,代表了明清之... 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孟子的“尽心知性”说,通过区分“心”的两种内涵提出了“知性而后能尽心”和“尽心然后能知性”的两种解释,事实上说明了宋明以来理学和心学的两种不同解释路径。他与陈确、黄宗羲等人兼知行而言尽心,代表了明清之际重力行实践的学风转变。清代的戴震、焦循则突破理学的藩篱,从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视野重新界定了“心”“性”“天”的内涵,充分肯定血气心知的价值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有机融入“尽心知性”的心性论思想当中。焦循还摒弃了尽心与知性的先后次第争论,进一步提出了尽心与知性的双向生成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戴震 焦循 尽心 知性
下载PDF
仁人之心与丈夫之气──孟子对士大夫阶层人生抉择的思考
14
作者 李仁群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孟子 尽心 事天 养心 寡欲
下载PDF
绍兴师爷的职业操守对于高职文秘专业建设的借鉴研究
15
作者 徐晓芳 《中国市场》 2015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绍兴师爷非常重视其职业操守的坚持,可以说正是其一直保持着特有的处世原则,才能在几百年中一直保持着独特的位置。绍兴师爷虽然从事的工作类似现代的文秘职业,算是古代领导的"秘书",但是其为人处世却达到了许多现代秘书学中... 绍兴师爷非常重视其职业操守的坚持,可以说正是其一直保持着特有的处世原则,才能在几百年中一直保持着独特的位置。绍兴师爷虽然从事的工作类似现代的文秘职业,算是古代领导的"秘书",但是其为人处世却达到了许多现代秘书学中提倡的职业操守要求,对于当下的高职文秘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深远的借鉴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则留 不合则去” “宁要清贫 不要浊富” 尽心 “尽言”
下载PDF
治病、育人、传承,事事尽心——访中医妇科专家胡国华教授
16
作者 李学敏 《家庭用药》 2008年第6期20-21,共2页
认识胡国华教授,是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一次中医妇科科普知识的讲座上,他的谦和与热情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他曾师从于著名医家哈荔田教授,又是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朱南孙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从医三十余年,对于妇科病的诊治颇有经验。他... 认识胡国华教授,是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一次中医妇科科普知识的讲座上,他的谦和与热情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他曾师从于著名医家哈荔田教授,又是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朱南孙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从医三十余年,对于妇科病的诊治颇有经验。他认为,治病不拘于一方一药,重要的是在于辨证遣药,在于“平衡阴阳、攻补得法”的治则治法,方可获得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妇科专家 治病 尽心 科普知识 著名医家 学术继承 平衡阴阳 治则治法
原文传递
基于对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7
作者 王瑞芳 《中华传奇(上旬)》 2022年第31期0038-0040,共3页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任务,因为班主任的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过程,工作效果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说他是一门艺术,因为工作中时时刻刻要求班主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任务,因为班主任的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过程,工作效果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说他是一门艺术,因为工作中时时刻刻要求班主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适得其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主任 细心 尽心 爱心 耐心 恒心
下载PDF
为医学进步尽心竭力——专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宋茂民
18
作者 秦筠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4期10-13,共4页
宋教授以肝胆胰疾病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为方向,以内镜和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为特长,能够完成多种常见肝、胆、胃肠等手术。2009年以来,开始从事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现致力于手术治疗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 医院副院长 医学进步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肝胆胰疾病 2型糖尿病 北京 尽心
下载PDF
孟子与朱熹道德哲学的诠释比较
19
作者 刘腾飞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儒学本身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并以道德伦理作为世间必须遵循之理,无论是孟子的五伦,还是朱熹的"明人伦",其观点背后所重视的是道德哲学的实践。从性善到性本善的演变,体现了由即心言性到即性言心的转变,两者对于心的解读以及尽... 儒学本身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并以道德伦理作为世间必须遵循之理,无论是孟子的五伦,还是朱熹的"明人伦",其观点背后所重视的是道德哲学的实践。从性善到性本善的演变,体现了由即心言性到即性言心的转变,两者对于心的解读以及尽心的工夫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道统思想的不断成熟和演变,体现更多的是朱熹与孟子之间道德哲学的建立方向与诠释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变换促使着儒学核心概念诠释的转化,从性善到性本善更多体现的是儒家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性本善 尽心 工夫 道统
下载PDF
张载哲学中的本体呈现思想及其意义
20
作者 苟小泉 《唐都学刊》 2006年第1期68-72,共5页
张载哲学中的本体呈现思想是在整体的联结、神妙的组合中呈现的。从实现过程看,“太虚”、“道”、“性”、“心”不可分辨地融合为一个需要直觉、体悟的把握的“一”。这个“一”的呈现,是“气化”、“神化”、“感通”和“大心”的结... 张载哲学中的本体呈现思想是在整体的联结、神妙的组合中呈现的。从实现过程看,“太虚”、“道”、“性”、“心”不可分辨地融合为一个需要直觉、体悟的把握的“一”。这个“一”的呈现,是“气化”、“神化”、“感通”和“大心”的结果。“尽性”与“体物”、“成化”是同一呈现方式。本体呈现的状态是一种澄澈之“明”,即“诚明”,在人类社会之中,其本体呈现于“玉成”。其意义在于:让我们回归到最高的本体、价值、明觉之源,使我们能够穿透经验世界的黑暗而走向“澄(诚)明”,并有助于未来的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哲学 呈现 尽心 成性 玉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