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中梓、马元仪、尤在泾医学传承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嘉伦 王璞 王培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7,共3页
根据地方志记载确立李中梓、马元仪、尤在泾三位医家的传承关系为马元仪师承李中梓,尤在泾师承马元仪。分别选择三位医家的医案著作,从中遴选出处方,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对三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 根据地方志记载确立李中梓、马元仪、尤在泾三位医家的传承关系为马元仪师承李中梓,尤在泾师承马元仪。分别选择三位医家的医案著作,从中遴选出处方,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对三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三位医家皆善用温热之性的药物,用药药味以甘、苦、辛为重,且皆重视脾经用药;常用治法由温中散寒向理气和中变化,用药由温热药性为主向寒热药性并重变化。根据三位医家的用药共性可见其医学传承脉络清晰,但其用药变化轨迹还需继续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中梓 马元仪 流派传承 用药规律
原文传递
伤寒名家尤在泾对温病之发挥
2
作者 晏蔓柔 李楠 马晓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0,共5页
吴门医家尤在泾为伤寒名家,对温病亦颇有建树。尤氏清伤寒与温病之源,辨伤寒与温病之异,提出正名识病的重要性,对温病学中温病、风温、瘟疫、湿温、温毒、温疟的疾病名称作出解释,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夹湿及瘟疫。治风... 吴门医家尤在泾为伤寒名家,对温病亦颇有建树。尤氏清伤寒与温病之源,辨伤寒与温病之异,提出正名识病的重要性,对温病学中温病、风温、瘟疫、湿温、温毒、温疟的疾病名称作出解释,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夹湿及瘟疫。治风温主以辛凉解散、理肺之法,治温毒主以清散透邪法,治伏温主以清热养阴透邪法,治湿温主以分消湿热法。论治瘟疫以病位为核心,根据疫邪所处病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与方药,列出治瘟疫五大法,建立了治疗瘟疫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因势利导治疗瘟疫的思想。尤在泾较早提出六经统寒温,试图用六经辨证体系来统摄伤寒、温病等一切外感病,为寒温合论的先驱者,其对温病的发挥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今归纳其要,探析其理,为温病的诊治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瘟疫 六经统寒温 临证经验
原文传递
试析《金匮要略》脏躁及其治疗 被引量:6
3
作者 丁德正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6-477,共2页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脏躁 治疗 《医宗金鉴》 后世医家 陈修园 子宫
原文传递
尤在泾辨治咳嗽特色探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林亭秀 杨钊田 +1 位作者 夏小珣 杨卫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1-302,308,共3页
咳嗽是内科常见症状,清代名医尤在泾将治疗咳嗽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其治咳善用温法,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中阳亏虚、痰饮犯肺证,以黄芪建中汤治疗中阳不足、肺脾两虚证,以金匮肾气丸、都气丸等治疗肾阳不足、摄纳无权、气... 咳嗽是内科常见症状,清代名医尤在泾将治疗咳嗽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其治咳善用温法,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中阳亏虚、痰饮犯肺证,以黄芪建中汤治疗中阳不足、肺脾两虚证,以金匮肾气丸、都气丸等治疗肾阳不足、摄纳无权、气逆犯肺证。他还巧用润法,以桑叶贝母方、阿胶补肺汤加减治疗温邪化燥、灼伤肺阴证,以麦门冬汤加减治疗燥火劫伤肺胃津液证,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肾阴亏虚、阴火上炎证等。尤在泾治咳方剂中不独治肺,而是脾、肝、肾同调,理法方药不囿于宣肺止咳,而是圆机活法,不拘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辨证论治
下载PDF
浅论尤在泾对《金匮要略》的贡献 被引量:3
5
作者 顾瑞生 殷苏燕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38-40,共3页
以《金匮要略心典》与《静香楼医案》为例,从医理、文理及临床三方面阐述尤在泾对《金匮要略》的贡献。《心典》可谓《金匮》注本中少而精的代表作,其注释在医理方面,既注意博采众长,又不乏独到见解;在文理方面,则以言简意赅著称,且通... 以《金匮要略心典》与《静香楼医案》为例,从医理、文理及临床三方面阐述尤在泾对《金匮要略》的贡献。《心典》可谓《金匮》注本中少而精的代表作,其注释在医理方面,既注意博采众长,又不乏独到见解;在文理方面,则以言简意赅著称,且通俗易懂。《静香楼医案》则为一本较好的临床医书,使理论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因而尤在泾为理论、临床并举的医家,对注解并运用仲景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方论 临床
下载PDF
尤在泾与《伤寒贯珠集》 被引量:4
6
作者 伊广谦 张慧芳 《江西中医药》 2004年第3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伤寒贯珠集
下载PDF
《金匮要略》肝虚传脾论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国权 朱琥 《中医药通报》 2005年第3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肝虚 上工治未病 客观存 肝病实脾
下载PDF
尤在泾学术思想概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圣华 甘密密 黎昌荣 《河南中医》 2012年第2期155-157,共3页
尤在泾为清代著名医家,其对《伤寒论》的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立足辨证论治,以六经分篇,将八法贯穿于仲景的六经辨治体系,以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相结合的方式来阐释六经实质,创立了六经皆能感受寒邪的理论,对经方有其独特的认识。
关键词 六经病 经方 《伤寒论》
下载PDF
从厥阴病论乌梅丸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怡 茹清静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11期37-38,共2页
1 关于厥阴病的认识1.1 厥阴病脉证提纲《伤寒论》中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历代医家对此的解释并不统一。尤在泾[1]认为邪愈深者,热愈甚,此为厥阴肝经热证,风木之气生阳火,铄津液... 1 关于厥阴病的认识1.1 厥阴病脉证提纲《伤寒论》中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历代医家对此的解释并不统一。尤在泾[1]认为邪愈深者,热愈甚,此为厥阴肝经热证,风木之气生阳火,铄津液,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肝气通心,心中疼热;木虚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也;下之伤胃,则利不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病 乌梅丸 《伤寒论》 历代医家 气上冲 消渴 胃虚
下载PDF
类证为纲 方证为目——《伤寒贯珠集》编排体例新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声鹏 《中医文献杂志》 1999年第4期22-23,共2页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由于《伤寒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伤寒论序》宋·孙奇等)...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由于《伤寒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伤寒论序》宋·孙奇等),给后世学者正确理解其辨证论治的理论精髓带来了诸多困难,所以自金代成无己以下,历代有关《伤寒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贯珠集 编排体例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在《评校柳选四家医案》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楼毅杰 沈跃明 马睿杰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目的:总结尤在泾使用六味地黄丸的用药特点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以《评校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为底本,选取尤在泾使用六味丸及六味丸加减的19则验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六味丸使用的门类、六味丸药物及药对使用情况。结果:尤在泾运用... 目的:总结尤在泾使用六味地黄丸的用药特点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以《评校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为底本,选取尤在泾使用六味丸及六味丸加减的19则验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六味丸使用的门类、六味丸药物及药对使用情况。结果:尤在泾运用六味丸多用于咳喘、遗精以及内伤杂病,常在临证中加五味子、牛膝、肉桂、天冬等药物,常以五味子和肉桂、枸杞子和天冬作为加减药对。结论:尤在泾以治病必求于本为旨,应用六味丸时重视先天之肾,以求水火共济,阴阳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评校柳选四家医案》 用药规律
原文传递
浅谈《伤寒贯珠集》 被引量:3
12
作者 蓝忠仁 谢茂源 林峻生 《吉林中医药》 2011年第1期83-85,共3页
清代尤在泾所著《伤寒贯珠集》采用了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纳,并对方药的煎煮及炮制做了删改。文中对方有执、喻嘉言所倡导的"三纲鼎立"之说做出了修正与发展。此外,... 清代尤在泾所著《伤寒贯珠集》采用了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纳,并对方药的煎煮及炮制做了删改。文中对方有执、喻嘉言所倡导的"三纲鼎立"之说做出了修正与发展。此外,对于三阴病的论述,更是依古而又加以权变,做到了古为时用。此书将仲景辨证施治的精义作简要发挥,非常方便读者对《伤寒论》的理解和运用。为学习《伤寒论》的学子解疑释难,指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贯珠集》 依法论证 三纲鼎立 《伤寒论》
下载PDF
论尤在泾治痰7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桂娟 金香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520-521,共2页
清代医家尤在泾,精医术,工诗文,名噪一时。其治《伤寒》,以法类证,纲举目张,已见于《伤寒贯珠集》。其论杂病,亦与治《伤寒》相类,常着眼于治疗大法,每每以法类方,挈其要领。其在所著《金匮翼》一书中,提出了攻、消、和、补、温、清、... 清代医家尤在泾,精医术,工诗文,名噪一时。其治《伤寒》,以法类证,纲举目张,已见于《伤寒贯珠集》。其论杂病,亦与治《伤寒》相类,常着眼于治疗大法,每每以法类方,挈其要领。其在所著《金匮翼》一书中,提出了攻、消、和、补、温、清、润的“治痰7法”,并在7法之下类聚20余首治痰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证 治法
下载PDF
读《金匮要略心典》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重阳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74-176,共3页
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是对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注释、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文学角度与医学价值上探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学术特色。
关键词 《金匮要略心典》 学术特色 学术价值
下载PDF
尤在泾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鹏 周铭心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分析温补学派医家尤在泾临证处方用药的特点及其与温补四家在用药方面的关系。方法选择尤在泾总处方数187、薛立斋总处方数214、张景岳总处方数35、李中梓总处方数155、孙一奎总处方数89。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尤... 目的分析温补学派医家尤在泾临证处方用药的特点及其与温补四家在用药方面的关系。方法选择尤在泾总处方数187、薛立斋总处方数214、张景岳总处方数35、李中梓总处方数155、孙一奎总处方数89。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尤在泾及温补四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及相关性、四性、五味、气血阴阳、温补、脾肾经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尤在泾常用8药中人参、当归、黄芪、柴胡、升麻频次均低于温补四家;5位医家常用8药相关分析显示,尤在泾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孙一奎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082、0.641、0.136、0.214;尤在泾温热、辛甘及补益药使用率远低于温补四家,寒凉药使用率远高于温补四家,他与张景岳、薛立斋、李中梓温热、寒凉、辛甘及补益药使用率均差别显著(P<0.01或P<0.05)。尤在泾与温补四家临证处方在脾肾归经、补益功效、温补用药指标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结论作为温补学派的传承者,尤在泾具有鲜明和极具创新性的临证用药个性,而与温补四家的相近程度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补学派 临证特色 方剂计量学
原文传递
一家医案为一师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炳林 《江西中医药》 2006年第5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咳嗽 叶天士 金子久
下载PDF
尤在泾治湿病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文 杨卫彬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第4期366-367,共2页
尤在泾乃清代著名医家,将湿病的病因分天之湿、地之湿、汗之湿、人气之湿、饮食之湿,治疗分为上下内外,治疗湿病善用风药,并以微汗为宜。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著作... 尤在泾乃清代著名医家,将湿病的病因分天之湿、地之湿、汗之湿、人气之湿、饮食之湿,治疗分为上下内外,治疗湿病善用风药,并以微汗为宜。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著作。尤在泾居江南,深知湿邪为病颇广,从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等方面对湿病进行了总结、归纳,形成其治疗湿病独特的诊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病 《金匮要略心典》 病因病机 伤寒贯珠集 著名医家 湿邪为病 治疗
原文传递
尤在泾治疗血证特色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强 安艳丽 张星平 《中医药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7-9,共3页
清代医家尤在泾在对内科杂病的诊疗方面多有建树,其对于血证的诊疗更是详于辨证、精于用药。本文以尤氏诊疗血证经验特色为着眼点,将尤氏治疗血证特色归纳为:止血以祛邪为先、用药无畏甘温、气逆则行气以止血、制方巧用佐助、服药方法... 清代医家尤在泾在对内科杂病的诊疗方面多有建树,其对于血证的诊疗更是详于辨证、精于用药。本文以尤氏诊疗血证经验特色为着眼点,将尤氏治疗血证特色归纳为:止血以祛邪为先、用药无畏甘温、气逆则行气以止血、制方巧用佐助、服药方法灵活多变、注重日常调护等六个方面,以求与同道共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证 治疗特色
下载PDF
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研究温补学派医家尤在泾传承轨迹的特殊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鹏 周铭心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96-2100,共5页
目的:分析温补学派医家尤在泾临证处方用药特点,揭示其医学思想传承轨迹与创新风貌。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指标与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对尤在泾和其他相关医家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孙一奎、叶天士、王肯堂、缪希雍之临证... 目的:分析温补学派医家尤在泾临证处方用药特点,揭示其医学思想传承轨迹与创新风貌。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指标与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对尤在泾和其他相关医家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孙一奎、叶天士、王肯堂、缪希雍之临证处方资料进行系统对比,并结合医史与各家学说文献加以分析探讨。结果:尤在泾常用8药中人参、当归、黄芪、柴胡、升麻频次均低于温补四家(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孙一奎);8位医家常用8药相关分析显示,他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孙一奎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082、0.641、0.136、0.214;尤在泾温热、辛甘及补益药使用率远低于温补四家,寒凉药使用率远高于温补医家;尤在泾与温补四家临证处方在脾肾归经、补益功效、温补用药指标等方面均差别较大,聚类分析均显示尤在泾反而与4位非温补医家聚为一类。但对8位医家温补用药相关分析证实,尤在泾与李中梓(r=1.000,P=0.019),尤在泾与叶天士(r=0.999,P=0.024)之间相关关系最为接近,而尤在泾与叶天士还在常用8药、脾肾归经、补益功效、温补用药等方面均聚为一类。结论:作为温补学派的传承者,尤在泾有其鲜明的临证用药个性,他既承师传,又自创新路,同时受到叶天士的熏陶和温病学说兴起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补学派 临证特色 方剂计量学
原文传递
祝味菊遗著《金匮新义》选刊之五
20
作者 祝氏内科流派传承项目课题组 《中医文献杂志》 2014年第3期36-38,共3页
(接上期) 五七、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上二味,杵为散... (接上期) 五七、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尤在泾①曰:按此一条,注家有目为狐惑病者,有目为阴阳毒者,要之亦是湿热蕴毒之病。其不腐而为虫者,积而为痈;不发于身面者,则发于肠脏,亦病机自然之势也。仲景意谓与狐惑、阴阳毒同源而异流者,故特论列于此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小豆当归散 祝味菊 金匮 遗著 湿热蕴毒 阴阳毒 病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